第二章过关检测(A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近地面大气中CO2的浓度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受到大气运动、植被状况、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时空差异。下图是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的年变化(a)及4月日均变化(b)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最高出现在冬季的主要原因是( )
A.植物光合作用弱,吸收CO2少
B.气候寒冷,降水少,CO2稀释少
C.季风受地形的阻挡,CO2扩散慢
D.人们生活取暖,能耗增加
2.关于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一天中最低值出现时刻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强
B.大气的对流运动显著
C.交通工具、餐饮耗能少
D.人类生活取暖耗能少
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最高出现在冬季的主要原因是冬季人们生活取暖,能耗增加,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多。第2题,图示一天中CO2浓度最低值出现在17时左右,此时正是下班时间,交通工具使用量应较大,耗能较多。
读地球某大气成分浓度垂直分布图,完成3~4题。
3.该大气成分主要分布于(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外层大气
4.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部分地区该大气成分的浓度降低,带来的影响主要是( )
A.大气透明度提高
B.大气透明度降低
C.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D.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减少
答案:3.B 4.C
解析:读图可知,该大气成分在20—30千米高度范围内浓度最高,该高度范围是平流层,该大气成分最可能是臭氧;臭氧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臭氧减少后,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冷岛效应”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其夏季昼夜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低,温差最高可达30℃左右,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形成一种湿润凉爽的小气候。据此完成5~6题。
5.“冷岛效应”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受控大气环流的差异
B.绿洲与沙漠热力性质差异
C.阳光照射强弱的差异
D.绿洲与沙漠距海远近不同
6.“冷岛效应”会使绿洲地区( )
A.年降水量增多 B.热量交换变缓
C.水汽蒸发加快 D.地面风速增强
答案:5.B 6.B
解析:第5题,根据材料,“冷岛效应”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所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绿洲与沙漠热力性质差异。第6题,“冷岛效应”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该大气结构稳定,会使绿洲地区热量交换变缓。
图1为某地10月4—15日温度变化,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图1
图2
7.最可能为降水天气的日期是( )
A.4—5日 B.6—8日
C.12—13日 D.14—15日
8.据图判断,14日昼夜温差大的原因是( )
A.白天①强,夜晚④弱
B.白天②强,夜晚③弱
C.白天②弱,夜晚③弱
D.白天②强,夜晚④弱
答案:7.B 8.B
解析:第7题,降水天气云量大,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导致温度较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大气保温作用明显,温度下降较少,温度相对较高,气温日较差小。图1显示,6—8日气温日较差较小,因此6—8日最可能为降水天气。第8题,在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中,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部分。14日最高温度高,说明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即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即白天②强;14日最低温度低,说明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即大气逆辐射弱(夜晚③弱),即④强。
2020年1月3日,江苏多地遭到浓雾锁城,局部地区能见度不足200米。读浓雾中的城市图和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9~10题。
浓雾中的城市
大气受热过程图
9.浓雾中能看见汽车红色尾灯,是因为红光( )
A.释放能量最高 B.容易被反射
C.不易被吸收 D.不易被散射
10.受浓雾影响( )
A.白天①增强 B.白天②减弱
C.夜晚③减弱 D.昼夜温差增大
答案:9.D 10.B
解析:第9题,红色光不易被散射,所以浓雾中容易被看见。第10题,浓雾类似于云,受浓雾影响,白天①减弱;白天地面获得的热量减少,导致②减弱;夜晚由于浓雾的作用,大气逆辐射即③增强;由于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削弱多,气温低,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气温高,昼夜温差减小。
下图表示甲、乙、丙、丁四地之间的热力环流。读图,完成11~12题。
11.能够正确表示环流方向的是( )
A.甲→乙→丙→丁→甲
B.甲→丙→丁→乙→甲
C.乙→甲→丁→丙→甲
D.乙→丁→丙→甲→乙
12.关于图示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表示海陆间的热力环流,甲为海洋
B.若表示山谷间的热力环流,乙为山坡
C.若表示特大城市热力环流,甲为郊区
D.热力环流使沿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增大
答案:11.A 12.C
解析:第11题,读图可知,甲、乙两地海拔低,为近地面,甲地的气压比乙地高;丙、丁两地位于高空,丙地的气压比丁地高。由此推出,在近地面,大气运动的方向是甲→乙,高空中为丙→丁,垂直方向上为乙→丙、丁→甲,所以图示环流方向是甲→乙→丙→丁→甲。第12题,若表示海陆间的热力环流,甲为夜间的陆地或白天的海洋;若表示山谷间的热力环流,乙为夜间的山谷或白天的山坡;若表示特大城市热力环流,甲为郊区;热力环流使沿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
小明暑假到威海某农村姥姥家度假,发现堂屋虽没有空调,但白天因有“穿堂风”而感觉凉爽。下图为房屋布局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下列地理原理与“穿堂风”的形成关系最密切的是( )
A.热力环流形成原理
B.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C.温室效应原理
D.热胀冷缩原理
14.白天“穿堂风”近地面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
A.由西向东
B.由东向西
C.由北向南
D.由南向北
答案:13.A 14.C
解析:第13题,因堂屋北侧的植被和南侧的水泥地热力性质不同,所以白天和夜晚冷热不均而形成热力环流。第14题,白天,南侧的水泥地气温高,气压低,北侧的植被气温低,气压高,所以近地面的气流由北向南流。
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完成15~16题。
15.下列关于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气温:甲>乙>丁>丙
B.海拔:丙>丁>甲>乙
C.密度:乙>甲>丁>丙
D.气压:甲>乙>丙>丁
16.此时,图中M地吹(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答案:15.D 16.A
解析:第15题,近地面乙地等压面向下凹,甲地向上凸,因此甲地为高压(低温),乙地为低压(高温)。绘制热力环流:甲→乙→丙→丁→甲,近地面气压高于垂直对应的高空。第16题,M位于近地面,根据上题分析,近地面风由甲地吹向乙地,北半球向右偏,结合图上给出的方向判断,M地吹东北风。
读某半球近地面的气压及各种力的示意图,完成17~18题。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示气压场位于北半球
B.图中F2是使风力增强的地面摩擦力
C.图中等压线数值L1>L2
D.图中F3是使风向向左偏的地转偏向力
18.图中促使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 )
A.F1 B.F2
C.F3 D.F2、F3的合力
答案:17.D 18.A
解析:第17题,在近地面,大气运动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由图可知,F1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它与等压线垂直,且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因此等压线数值L2>L1;F2是使风力减弱的摩擦力,其方向与风向相反;F3是使风向向左偏的地转偏向力,因此应位于南半球。第18题,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促使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即图中的F1。
读某时刻我国东部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完成19~20题。
19.①地风向为(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20.下列地点中,风速最大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答案:19.A 20.D
解析:第19题,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根据图示等压线分布可知,①地风向为东北风。第20题,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根据图中等压线可知,④地等压线最密集,风速最大。
二、综合题(共40分)
21.(12分)下图为某城市某日清晨低层大气剖面图(单位:℃)。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气温分布异常部分是①②③中的 ,判断依据是 。(2分)
(2)该城市工业高度集中,当天发生了重大的烟雾事件,简述造成这一恶性事件的人为原因、气象原因和地形原因。(10分)
答案:(1)②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2)人为原因:工厂烟囱排放大量煤烟、粉尘和硫氧化合物,使凝结核增多,空气污浊,烟雾弥漫。气象原因:②区域气温下部低于上部,抑制了气流的上升,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加重了低层大气的污染程度。地形原因:城市位于凹地,污染物不易扩散、稀释,加剧了居民受害程度。
解析:第(1)题,对流层气温的变化规律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该城市上空在②区域内出现随高度的增加气温上升的现象,这是大气的逆温现象。第(2)题,逆温现象是造成该城市烟雾事件的气象原因。大气中存在的逆温层,常能阻止层内或层下空气上升,遏制对流云的发展,因此加重了低层大气的污染程度。人为原因和地形原因较明显。
22.(10分)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请帮兴趣小组把实验补充完整。
实验一: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
实验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10分钟。
(1)实验一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2分)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太阳辐射强弱的影响因素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2)甲箱温度应该比乙箱温度的读数 (填“大”或“小”)一些。为什么 (4分)
(3)实验二中放入瓶中的温度计的读数会 (填“大”或“小”)一些。为什么 (4分)
答案:(1)D
(2)大 有土的玻璃箱吸收的太阳辐射多,产生的地面辐射也强。
(3)大 太阳辐射可穿透玻璃瓶使瓶内温度升高,而玻璃可阻挡瓶内热量向外散发,所以瓶内温度会高一些。
解析:实验一中两个玻璃箱的唯一区别是一个放了土,另一个没放土,有土的玻璃箱吸收的太阳辐射多,产生的地面辐射也强。实验二中的玻璃瓶相当于大气受热过程中的大气层,具有一定的保温作用,因而玻璃瓶里的温度高于外面。
23.(9分)读北半球热力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A地气温比B、C两地 ,气压比B、C两地 ,D、E、F中,属于高压区的是 。(3分)
(2)图中M、N两地的实际风向分别为 和
。(2分)
(3)根据以上分析可看出,空气水平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直接原因是 。(2分)
(4)以下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中,符合热力学原理的是( )(2分)
答案:(1)高 低 E
(2)西南风(偏西风) 东北风(偏东风)
(3)冷热不均 水平气压梯度力
(4)B
解析:第(1)题,A地地面受热空气上升,B、C两地地面遇冷空气下沉,所以A地气温比B、C两地高;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所以A地气压比B、C两地低;高空气压与其近地面气压相反,即D、F属于低气压区,E是高气压区。第(2)题,风是由高压吹向低压,图中B、C是高压,A是低压,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所以M地吹西南风,N地吹东北风。第(3)题,冷热不均导致空气垂直方向的运动,进而导致同一平面出现气压差,形成热力环流。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是空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第(4)题,地面受热空气上升,地面遇冷空气下沉,图A错;夜晚陆地冷得快,海洋相对温暖,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图B正确;夜晚,山坡冷得快,谷地相对温暖,盛行山风,图C错;城区有热岛效应,温度高,风由郊区吹向城区,图D错。
24.(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南临渤海,是我国著名的沿海避暑胜地。炎炎夏日,秦皇岛的海风令人迷醉,温柔的海风让秦皇岛市夏季的气候更加宜人。
(1)在下图中画出秦皇岛市吹海风时的风向及高空和近地面的等压面,并分析秦皇岛市海风形成的原因。(6分)
(2)简述海风对秦皇岛市夏季气候的影响。(3分)
答案:(1)秦皇岛市吹海风时的风向及高空和近地面等压面如下图:
海风形成的原因:日出后海陆均开始升温,由于海陆热力差异,陆地的升温速度快于海洋,近地面气温高,形成低压,海洋表面气温低,形成高压,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2)白天吹海风,降低秦皇岛市区温度,减小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增加空气湿度;减小气温日较差。
解析:第(1)题,热力环流中等压面的画法:白天,陆地气温较海洋高,陆地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低压,等压面下凹,高空形成高压,等压面上凸;海洋盛行下沉气流,海洋表面形成高压,等压面上凸,高空形成低压,等压线下凹;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环流。海风产生原因:海陆风是由海陆热力差异产生的,当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时,吹海风。第(2)题,海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对城市气候的影响主要从对空气湿度和气温的影响分析。海风从海洋带来湿润气流,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减小气温日较差。第二章过关检测(A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近地面大气中CO2的浓度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受到大气运动、植被状况、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时空差异。下图是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的年变化(a)及4月日均变化(b)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最高出现在冬季的主要原因是( )
A.植物光合作用弱,吸收CO2少
B.气候寒冷,降水少,CO2稀释少
C.季风受地形的阻挡,CO2扩散慢
D.人们生活取暖,能耗增加
2.关于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一天中最低值出现时刻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强
B.大气的对流运动显著
C.交通工具、餐饮耗能少
D.人类生活取暖耗能少
读地球某大气成分浓度垂直分布图,完成3~4题。
3.该大气成分主要分布于(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外层大气
4.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部分地区该大气成分的浓度降低,带来的影响主要是( )
A.大气透明度提高
B.大气透明度降低
C.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D.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减少
“冷岛效应”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其夏季昼夜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低,温差最高可达30℃左右,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形成一种湿润凉爽的小气候。据此完成5~6题。
5.“冷岛效应”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受控大气环流的差异
B.绿洲与沙漠热力性质差异
C.阳光照射强弱的差异
D.绿洲与沙漠距海远近不同
6.“冷岛效应”会使绿洲地区( )
A.年降水量增多 B.热量交换变缓
C.水汽蒸发加快 D.地面风速增强
图1为某地10月4—15日温度变化,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图1
图2
7.最可能为降水天气的日期是( )
A.4—5日 B.6—8日
C.12—13日 D.14—15日
8.据图判断,14日昼夜温差大的原因是( )
A.白天①强,夜晚④弱
B.白天②强,夜晚③弱
C.白天②弱,夜晚③弱
D.白天②强,夜晚④弱
2020年1月3日,江苏多地遭到浓雾锁城,局部地区能见度不足200米。读浓雾中的城市图和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9~10题。
浓雾中的城市
大气受热过程图
9.浓雾中能看见汽车红色尾灯,是因为红光( )
A.释放能量最高 B.容易被反射
C.不易被吸收 D.不易被散射
10.受浓雾影响( )
A.白天①增强 B.白天②减弱
C.夜晚③减弱 D.昼夜温差增大
下图表示甲、乙、丙、丁四地之间的热力环流。读图,完成11~12题。
11.能够正确表示环流方向的是( )
A.甲→乙→丙→丁→甲
B.甲→丙→丁→乙→甲
C.乙→甲→丁→丙→甲
D.乙→丁→丙→甲→乙
12.关于图示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表示海陆间的热力环流,甲为海洋
B.若表示山谷间的热力环流,乙为山坡
C.若表示特大城市热力环流,甲为郊区
D.热力环流使沿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增大
小明暑假到威海某农村姥姥家度假,发现堂屋虽没有空调,但白天因有“穿堂风”而感觉凉爽。下图为房屋布局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下列地理原理与“穿堂风”的形成关系最密切的是( )
A.热力环流形成原理
B.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C.温室效应原理
D.热胀冷缩原理
14.白天“穿堂风”近地面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
A.由西向东
B.由东向西
C.由北向南
D.由南向北
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完成15~16题。
15.下列关于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气温:甲>乙>丁>丙
B.海拔:丙>丁>甲>乙
C.密度:乙>甲>丁>丙
D.气压:甲>乙>丙>丁
16.此时,图中M地吹(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读某半球近地面的气压及各种力的示意图,完成17~18题。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示气压场位于北半球
B.图中F2是使风力增强的地面摩擦力
C.图中等压线数值L1>L2
D.图中F3是使风向向左偏的地转偏向力
18.图中促使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 )
A.F1 B.F2
C.F3 D.F2、F3的合力
读某时刻我国东部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完成19~20题。
19.①地风向为(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20.下列地点中,风速最大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二、综合题(共40分)
21.(12分)下图为某城市某日清晨低层大气剖面图(单位:℃)。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气温分布异常部分是①②③中的 ,判断依据是 。(2分)
(2)该城市工业高度集中,当天发生了重大的烟雾事件,简述造成这一恶性事件的人为原因、气象原因和地形原因。(10分)
22.(10分)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请帮兴趣小组把实验补充完整。
实验一: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
实验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10分钟。
(1)实验一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2分)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太阳辐射强弱的影响因素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2)甲箱温度应该比乙箱温度的读数 (填“大”或“小”)一些。为什么 (4分)
(3)实验二中放入瓶中的温度计的读数会 (填“大”或“小”)一些。为什么 (4分)
23.(9分)读北半球热力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A地气温比B、C两地 ,气压比B、C两地 ,D、E、F中,属于高压区的是 。(3分)
(2)图中M、N两地的实际风向分别为 和
。(2分)
(3)根据以上分析可看出,空气水平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直接原因是 。(2分)
(4)以下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中,符合热力学原理的是( )(2分)
24.(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南临渤海,是我国著名的沿海避暑胜地。炎炎夏日,秦皇岛的海风令人迷醉,温柔的海风让秦皇岛市夏季的气候更加宜人。
(1)在下图中画出秦皇岛市吹海风时的风向及高空和近地面的等压面,并分析秦皇岛市海风形成的原因。(6分)
(2)简述海风对秦皇岛市夏季气候的影响。(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