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过关检测B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过关检测B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1-02 16:20:36

文档简介

第二章过关检测(B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现代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氮气和氧气,但地球早期大气的成分却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现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臭氧含量很少,但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据此完成1~2题。
1.现代大气中的氧气,其主要来源一般认为是(  )
A.二氧化碳被微生物分解 B.生物分解有机物
C.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火山喷发
2.下列有关二氧化碳和臭氧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二氧化碳能够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起到保温作用 ②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③臭氧可以大量吸收波长较短的太阳紫外线 ④臭氧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1.C 2.C
解析:第1题,一般认为,现代大气中的氧气主要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第2题,臭氧吸收的是波长较长的紫外线,波长较短的太阳紫外线被高层大气中的氧原子吸收。
2021年11月6日,一则点赞风雨无阻的气象人的短视频火了。视频中,气象员无论风霜雨雪,都要保证探空气球每天早上和晚上的7:15准时携带探空仪升起(如图),上升到约30千米高空后自行爆裂。探空仪可以直接探测大气各层的气压、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值并实时传回。据此完成3~5题。
3.假设在下列各地同时释放探空气球,并以同样的速度上升,最先测得平流层数据的是(  )
A.哈尔滨(45°N) B.北京(40°N)
C.重庆(30°N) D.海口(20°N)
4.正常情况下,探空气球顺利升空后记录的温度变化情况是(  )
A.一直升高 B.持续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5.下列有关探空气球爆裂时所在大气层的状况,正确的是(  )
A.杂质较多 B.水汽含量大
C.适合航空飞行 D.雨雪等天气多发
答案:3.A 4.D 5.C
解析: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对流运动越旺盛,对流层厚度越大。因此选项四个城市中,海口的对流层厚度最大,哈尔滨的对流层厚度最小。四地同时释放探空气球,并以同样的速度上升,最先进入平流层并测得平流层数据的是哈尔滨。第4题,由材料可知,探空气球上升到约30千米高空后自行爆裂,因此可知,探空气球穿过了对流层和平流层,并未进入高层大气。因此正常情况下,探空气球顺利升空后记录的温度变化情况是先降低后升高。第5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探空气球爆裂时所在大气层为平流层。对流层杂质较多,水汽含量大,平流层杂质和水汽都较少。平流层以大气水平运动为主,天气晴朗,适合航空飞行。对流层对流运动显著,雨雪等天气多发。
在我国北方某地区,农民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将秸秆覆盖地表过冬。春季时,发现秸秆覆盖地比裸地冻结土壤融化时间要晚。据此完成6~8题。
6.秸秆覆盖下的地表作物能安全越冬,主要是因为秸秆(  )
A.增大地面反射 B.减弱地表热量散失
C.加强太阳辐射 D.减少地表水分蒸发
7.与裸地相比,该区域秸秆覆盖地冻结土壤融化时间较晚的原因是(  )
A.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弱
B.地面辐射强
C.大气反射强
D.大气逆辐射弱
8.秸秆覆盖地冻结土壤融化时间相对较晚,下列做法与其原理相似的是(  )
A.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透明地膜覆盖
B.夏季南京地区新栽大树覆盖黑色尼龙网
C.烟台地区夏秋季节在苹果树下铺设反光膜
D.冬季浙江地区熏烟驱霜保护西湖龙井茶树
答案:6.B 7.A 8.B
解析:第6题,秸秆覆盖可减弱地表热量散失,地表温度不至于太低,从而使地表作物能安全越冬。第7题,与裸地相比,秸秆覆盖地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弱,地面辐射弱,融化时间晚。第8题,秸秆覆盖地冻结土壤融化时间晚是因为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弱,夏季覆盖黑色尼龙网也可减少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两者原理相同;春播时覆盖透明地膜主要是减少地面热量散失,夏秋季节在苹果树下铺设反光膜是为了苹果光照均匀,冬季熏烟驱霜的原理是增强大气逆辐射。
读苏州某同学用手机查询天气时的截图,完成9~10题。
9.与周一相比,周六气温日较差小的原因是(  )
A.白天云层反射强,夜晚地面辐射弱
B.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弱,夜晚大气逆辐射强
C.受高压控制,气温低
D.受低压控制,气温高
10.根据该截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本周白天气温一直在下降
B.周三小雨,夜晚气温降低
C.周六适合登山欣赏日出美景
D.建议周二不要洗车
答案:9.B 10.D
解析:第9题,读图,周一晴天,周六阴天,与周一相比,周六气温日较差小的原因是受云层的影响,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弱,夜晚大气逆辐射强。第10题,根据该截图,本周白天最高气温一直在波动下降。周三小雨,夜晚气温较高。周六阴转小雨,登山看不到日出美景。周三至周五为雨天,建议周二不要洗车。
读我国某城市热岛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热岛效应形成了市郊之间的热岛环流,称为城市风系,近地面的风又称为乡村风。M地乡村风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12.正确表示N地近地面在垂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的是(  )
答案:11.A 12.A
解析:第11题,图中N地气温最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则M地的气压梯度力方向由东指向西,该城市位于我国,即位于北半球,顺着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偏,故M地乡村风的风向是东南风。第12题,我国某城市热岛示意图中显示,N地气温最高,即在同一高度上,N地气温较高,因此N地垂直方向上的等温面应向上凸;N地因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因此N地近地面在垂直方向上等压面应向下凹。
云瀑是云体从高处向低处倾泻时形成的类似瀑布状的天气现象。当潮湿气团被抬升遇冷凝结形成云雾,云雾顺着风向翻过山脊形成云瀑景观;另外,山风带来的冷空气在谷底集聚产生的云雾满溢越过山脊线也能形成云瀑。读图,完成13~14题。
13.上图中,甲、乙、丙、丁四处能形成云瀑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4.仅考虑盛行风的影响,夏季我国东南山区云瀑一般出现在(  )
A.西北坡 B.东南坡
C.东北坡 D.西南坡
答案:13.D 14.A
解析:第13题,左图表示白天的山谷,白天山谷因地形阻挡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谷地中间盛行下沉气流,很难成云,因此甲、乙两处不可能形成云瀑;右图表示夜晚的山谷,因地形阻挡散热不畅,气温较高,谷地中间形成上升气流,山坡上盛行山风,山风带来的冷空气在谷底集聚产生云雾,随着云雾增多,云雾在相对较低的丁处出现满溢现象,形成云瀑,丙处较高且位于山谷内部,不会出现云瀑现象。第14题,我国东南山区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受山坡抬升,在东南坡形成大量云雾,云雾顺着风向翻过山脊,在西北坡形成云瀑景观。
下图是北半球等压线的水平分布图,完成15~16题。
15.若该图表示近地面的气压分布,则R地的风向是(  )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16.若该图表示高空的气压分布,则R地的风向是(  )
A.西风 B.东风
C.南风 D.北风
答案:15.B 16.A
解析:第15题,作出R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再向右偏转为西南风。第16题,高空中风向与等压线平行,R地为西风。
下图是某区域某时地面天气简图。读图,完成17~18题。
17.图中M地的风向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18.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风力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7.C 18.B
解析:第17题,由图中等压线数值可以看出,此时M以西存在一高气压,则依据风向判断规律可得出为西北风。第18题,②处等压线最为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风力最大。
读某气压场的分布图,完成19~20题。
19.当a处气流状况如上图所示时,图中b处的风向最有可能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20.下列对图中甲、乙两地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高空:甲处气压高于乙处
B.高空:乙处气温高于甲处
C.地面:甲处气温高于乙处
D.地面:乙处气压低于甲处
答案:19.A 20.D
解析:第19题,由a处气流推知,该气压场位于北半球高空,高空不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因此b处风向最有可能是东北风。第20题,高空乙处气压高,说明近地面气压低,气温高;高空甲处气压低,说明近地面气压高,气温低。
二、综合题(共40分)
21.(10分)读气温垂直变化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a、b、c、d四条曲线中,正确反映地球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是  。判断依据是                    。根据A层大气气温随高度的变化特点,可知该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3分)
(2)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集中于  层(填字母),原因是                         。(2分)
(3)人类目前利用平流层的最主要方式是        ,原因是                        。(3分)
(4)B层和C层D处大气温度都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分析其增温原因的异同。(2分)
相同点:                   。
不同点:                   。
答案:(1)b 近地面气温在20 ℃左右 地面长波辐射 
(2)A 上部冷下部热,空气对流运动显著,且水汽和杂质多,容易成云致雨
(3)航空飞行 该层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很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
(4)都是大量吸收紫外线使得大气增温 B层吸收的是波长较长的紫外线,C层D处吸收的是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解析:据图可知,A、B、C层分别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第(1)题,根据近地面的气温就可以作出判断。第(2)题,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是水汽凝结形成的,对流层有丰富的水汽和杂质,这是成云致雨的前提条件。其次,该层上冷下热,大气对流旺盛,水汽容易遇冷凝结。第(3)题,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且水汽、杂质少,基本无云雨现象,大气的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第(4)题,B层中臭氧吸收波长较长的紫外线增温,C层的D处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增温。
22.(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某中学地理实验小组对城市四个住宅小区的环境进行观察测算,得到了白天(晴天)6:00至18:00的升温数据并绘制了图1和图2(基准温度取某日平均温度)。其中,图1中小区①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太阳辐射吸收率较高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74,小区②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太阳辐射吸收率较低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64;图2中小区3为风速较大的小区,平均风速为3米/秒,小区4为风速较小的小区,平均风速为2.5米/秒。
图1
图2
材料二 不同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情况表。
下垫面 道路(沥青) 混凝土 砖 石
吸收率 0.8—0.95 0.65—0.9 0.6—0.8 0.65—0.8
下垫面 土壤 沙漠 草 水
吸收率 0.6—0.95 0.55—0.85 0.74—0.84 0.9—0.97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下垫面的吸收率对小区气温上升的影响及原因。(4分)
(2)分析该实验小组研究成果对小区建筑规划和设计的启发。(4分)
答案:(1)影响: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太阳辐射吸收率低的小区温度上升幅度要小于吸收率高的小区。
原因:吸收率低的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少,因此它通过地面辐射释放到空气中的热量较少。
(2)尽量使用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低的建筑材料,避免采用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高的沥青、混凝土来铺装全部地面;增加绿地和水面,以增加下垫面热容量(减少地面辐射量);通过合理布置小区建筑物(建筑密度布局要适当),加强小区的自然通风,从而有效改善小区热岛效应。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小区①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太阳辐射吸收率较高,小区②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太阳辐射吸收率较低,小区①较小区②温度变化大,故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太阳辐射吸收率低的小区温度上升幅度要小于吸收率高的小区。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增温的主要原因,而吸收率低的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的太阳辐射量较少,因此它通过地面辐射释放到空气中的热量较少,大气增温幅度也就较小。第(2)题,小区建设要防止热岛效应,应从建筑材料、增大风速等方面布局小区。
23.(11分)读某城市某年11月13日20时的气温(单位:℃)实况图,完成下列要求。
(1)形成此图所示效应的主要原因是(  )(2分)
A.城市生产和生活活动中释放大量热量
B.城市建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
C.城市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
D.城市上空云量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2)城区上空多云和雾的原因是什么 (2分)
(3)在下图中画出城区与郊区近地面和高空的等压面示意图。(2分)
(4)图中A地能否建水泥厂 为什么 (3分)
(5)试分析在城郊之间建设环境绿地的意义。(2分)
答案:(1)A
(2)城区空气对流上升运动;城区凝结核多,水汽容易凝结。
(3)略
(4)不能。A地离城区太近,在城郊热力环流圈内,水泥厂的粉尘和污染气体能流向城区。
(5)美化环境,净化流向市内的空气,改善城市的大气质量。
解析:第(1)题,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主要是城市生产和生活活动中释放大量热量,导致城区的气温高于郊区。第(2)题,由于城区的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又加上城区工业企业多,产生的粉尘多,凝结核多,水汽容易凝结,所以与郊区相比,城区上空多云和雾。第(3)题,根据气压的高低及等压线的弯曲状况作图。第(4)题,在城市边缘建设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将企业建设在城郊热力环流圈之外,避免将污染物带至城区。第(5)题,城郊之间建设环境绿地能够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等。
24.(11分)读实际大气中的风向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图中箭头表示的含义。(4分)
①            ,②    ,③           ,④      。
(2)①与等压线的关系是    ,其方向是           。(2分)
(3)若无④,只受①③影响,则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    ,此时①与③的关系是             。(2分)
(4)近地面大气中的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            。此图表示的地区在   (填“南”或“北”)半球,理由是           。(3分)
答案:(1)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2)垂直 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
(3)平行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斜交或成一夹角 北 风向向右偏
解析:先判断垂直于等压线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然后判断风向,最后判断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注意摩擦力、地转偏向力与风向的关系。根据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夹角方向是左偏还是右偏,判断南、北半球。第二章过关检测(B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现代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氮气和氧气,但地球早期大气的成分却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现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臭氧含量很少,但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据此完成1~2题。
1.现代大气中的氧气,其主要来源一般认为是(  )
A.二氧化碳被微生物分解 B.生物分解有机物
C.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火山喷发
2.下列有关二氧化碳和臭氧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二氧化碳能够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起到保温作用 ②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③臭氧可以大量吸收波长较短的太阳紫外线 ④臭氧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21年11月6日,一则点赞风雨无阻的气象人的短视频火了。视频中,气象员无论风霜雨雪,都要保证探空气球每天早上和晚上的7:15准时携带探空仪升起(如图),上升到约30千米高空后自行爆裂。探空仪可以直接探测大气各层的气压、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值并实时传回。据此完成3~5题。
3.假设在下列各地同时释放探空气球,并以同样的速度上升,最先测得平流层数据的是(  )
A.哈尔滨(45°N) B.北京(40°N)
C.重庆(30°N) D.海口(20°N)
4.正常情况下,探空气球顺利升空后记录的温度变化情况是(  )
A.一直升高 B.持续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5.下列有关探空气球爆裂时所在大气层的状况,正确的是(  )
A.杂质较多 B.水汽含量大
C.适合航空飞行 D.雨雪等天气多发
在我国北方某地区,农民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将秸秆覆盖地表过冬。春季时,发现秸秆覆盖地比裸地冻结土壤融化时间要晚。据此完成6~8题。
6.秸秆覆盖下的地表作物能安全越冬,主要是因为秸秆(  )
A.增大地面反射 B.减弱地表热量散失
C.加强太阳辐射 D.减少地表水分蒸发
7.与裸地相比,该区域秸秆覆盖地冻结土壤融化时间较晚的原因是(  )
A.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弱
B.地面辐射强
C.大气反射强
D.大气逆辐射弱
8.秸秆覆盖地冻结土壤融化时间相对较晚,下列做法与其原理相似的是(  )
A.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透明地膜覆盖
B.夏季南京地区新栽大树覆盖黑色尼龙网
C.烟台地区夏秋季节在苹果树下铺设反光膜
D.冬季浙江地区熏烟驱霜保护西湖龙井茶树
读苏州某同学用手机查询天气时的截图,完成9~10题。
9.与周一相比,周六气温日较差小的原因是(  )
A.白天云层反射强,夜晚地面辐射弱
B.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弱,夜晚大气逆辐射强
C.受高压控制,气温低
D.受低压控制,气温高
10.根据该截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本周白天气温一直在下降
B.周三小雨,夜晚气温降低
C.周六适合登山欣赏日出美景
D.建议周二不要洗车
读我国某城市热岛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热岛效应形成了市郊之间的热岛环流,称为城市风系,近地面的风又称为乡村风。M地乡村风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12.正确表示N地近地面在垂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的是(  )
云瀑是云体从高处向低处倾泻时形成的类似瀑布状的天气现象。当潮湿气团被抬升遇冷凝结形成云雾,云雾顺着风向翻过山脊形成云瀑景观;另外,山风带来的冷空气在谷底集聚产生的云雾满溢越过山脊线也能形成云瀑。读图,完成13~14题。
13.上图中,甲、乙、丙、丁四处能形成云瀑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4.仅考虑盛行风的影响,夏季我国东南山区云瀑一般出现在(  )
A.西北坡 B.东南坡
C.东北坡 D.西南坡
答案:13.D 14.A
下图是北半球等压线的水平分布图,完成15~16题。
15.若该图表示近地面的气压分布,则R地的风向是(  )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16.若该图表示高空的气压分布,则R地的风向是(  )
A.西风 B.东风
C.南风 D.北风
下图是某区域某时地面天气简图。读图,完成17~18题。
17.图中M地的风向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18.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风力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某气压场的分布图,完成19~20题。
19.当a处气流状况如上图所示时,图中b处的风向最有可能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20.下列对图中甲、乙两地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高空:甲处气压高于乙处
B.高空:乙处气温高于甲处
C.地面:甲处气温高于乙处
D.地面:乙处气压低于甲处
二、综合题(共40分)
21.(10分)读气温垂直变化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a、b、c、d四条曲线中,正确反映地球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是  。判断依据是                    。根据A层大气气温随高度的变化特点,可知该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3分)
(2)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集中于  层(填字母),原因是                         。(2分)
(3)人类目前利用平流层的最主要方式是        ,原因是                        。(3分)
(4)B层和C层D处大气温度都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分析其增温原因的异同。(2分)
相同点:                   。
不同点:                   。
22.(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某中学地理实验小组对城市四个住宅小区的环境进行观察测算,得到了白天(晴天)6:00至18:00的升温数据并绘制了图1和图2(基准温度取某日平均温度)。其中,图1中小区①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太阳辐射吸收率较高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74,小区②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太阳辐射吸收率较低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64;图2中小区3为风速较大的小区,平均风速为3米/秒,小区4为风速较小的小区,平均风速为2.5米/秒。
图1
图2
材料二 不同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情况表。
下垫面 道路(沥青) 混凝土 砖 石
吸收率 0.8—0.95 0.65—0.9 0.6—0.8 0.65—0.8
下垫面 土壤 沙漠 草 水
吸收率 0.6—0.95 0.55—0.85 0.74—0.84 0.9—0.97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下垫面的吸收率对小区气温上升的影响及原因。(4分)
(2)分析该实验小组研究成果对小区建筑规划和设计的启发。(4分)
23.(11分)读某城市某年11月13日20时的气温(单位:℃)实况图,完成下列要求。
(1)形成此图所示效应的主要原因是(  )(2分)
A.城市生产和生活活动中释放大量热量
B.城市建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
C.城市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
D.城市上空云量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2)城区上空多云和雾的原因是什么 (2分)
(3)在下图中画出城区与郊区近地面和高空的等压面示意图。(2分)
(4)图中A地能否建水泥厂 为什么 (3分)
(5)试分析在城郊之间建设环境绿地的意义。(2分)
24.(11分)读实际大气中的风向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图中箭头表示的含义。(4分)
①            ,②    ,③           ,④      。
(2)①与等压线的关系是    ,其方向是           。(2分)
(3)若无④,只受①③影响,则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    ,此时①与③的关系是             。(2分)
(4)近地面大气中的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            。此图表示的地区在   (填“南”或“北”)半球,理由是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