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读
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让心灵闪烁着爱的光辉,让生命散发出教养的芬芳。高中阶段是阅读的黄金时期,让我们徜徉书海,撷取知识的浪花,采集智慧的珠贝,洗去少年的懵懂和世俗的尘垢。让我们远离浮世的喧嚣,走进经典,与大师交流,使心灵变得更加富有。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从中领悟《上图书馆》的写作风格;
2.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读书:目的和前提》这篇文章亲切、自然的谈话风格和富有哲理的语言;
3.情感领悟:比较两位作者读书感悟的异同,探讨自己读书的方法和故事。
01
随笔介绍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
中国从宋代以后,杂记见闻也用此名。写随笔时,作者会用多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其突出特色为富有“理趣”。
随笔自五四运动以来十分流行,受到了包括英国随笔在内的外国文学的影响。优秀的随笔以借事抒情、夹叙夹议、语言洗练、意味隽永为特色。
记叙性随笔
议论性随笔
说明性随笔
记叙性随笔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片断或作者的偶然经历,基本内容是叙事写人。随笔的主旨是写情见性。
又叫“随感”或“杂感”。所谓“随”,有随手记下而非刻意为文之义;所谓“杂”,是指内容广泛,包罗万象。
说明性随笔它看重的是事物中的意趣,带有鉴赏的性质,有时则借物抒怀,另有寄托。
随笔分类
02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一、读书的目的?
二、读书的前提?
三、读什么样的书?
四、怎样去读书?
自主思考
完善自我。
在论述读书的必要性时,作者强调读书是为了完善自我,是为了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感到“满足和幸福”,“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而不是“散心消遣”,不是“虚假的慰藉”,也不是“为了获得僵死的知识”。
一、读书的目的?
以个人的阅读兴趣为前提,走一条爱之路,同时还必须要以个性或人格作为前提。
二、读书的前提?
杰作
研读世界文学,逐步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三、读什么样的书?
①依从天性,追求“爱”的阅读。 例句:“总不断有某种特殊的爱好使我着迷,有某个新发现令我神往,有某种新的热情叫我兴奋不已。”
②从少到多,从无到有。例句:“一开始吸引我的只是不多的那么几本书;但正是它们,促使我慢慢地将这显得如此无聊的藏书整个翻了一遍,并且终于发掘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阅读“巴尔扎克”时,作者从“大失所望”到“很久很久之后重新发现他;这次才是认认真真的发现,一劳永逸的发现。”
四、怎样去读书?
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合作探究
①举例论证。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列举自己读书的经历来证明读书要以读者的个性或人格追求为前提。化抽象的说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②对比论证。本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如拿印度文学与中国经典著作对比,突出中国经典著作让“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相反相成,各得其所”的特点。再如读巴尔扎克作品的前后对比等,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③比喻论证。如“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形象地表现了获得修养是不断完善的过程,不是短暂的功利性行为。
02
上图书馆
一、文中主要记述了几个图书馆?
二、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三、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自主思考
四个图书馆
分别是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
一、文中主要记述了几个图书馆?
时间顺序
作者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的,这个过程就有时间的先后。
二、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①第4-5段,“公书林”打开了“我”阅读英文原著的新天地。
②第6-7段,清华图书馆带“我”进入知识和情感的深层世界。
③第8段,包德林图书馆见证了“我”从苦闷沉郁到豁然开朗的心境变化。
④第9-10段,英国博物馆的国形图书馆让”我”感悟到了上图书馆的奇趣,体会升华。
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请分析文中的引用论证的作用是什么?
合作探究
增强说理的权威性。
①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
②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
③这种引用,语言精练,有含蓄典雅之美,可以使说理增强权威性,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
03
比较阅读
1.请比较分析两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2. 两篇随笔记述了作者的读书生活和感悟,比较二者最初的阅读兴趣的异同。
异同 《书:目的和前提》特点 《上图书馆》特点
同
异
都是随笔;都用灵活自由的笔触,记述了自己求学读书的生活与感悟;思路都很清晰,都运用了多种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①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旁征博引,没有太强理论性。
②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富有“理趣”。
③作为一篇议论性随笔,本文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①跌宕起伏的叙述线索。
②以时间为线,阶段分明的选材特点。
③聚焦光亮的描写特色。多用引用和细节描写的方法。
异同 《书:目的和前提》感受 《上图书馆》感受
同
异
都是从猎奇开始的。
一波三折。
作者在最初阅读时对绝大多数书一点也不感兴趣,一开始只是喜欢有插图的书,读巴尔扎克更是让作者厌烦,许多年也没有再读。
始终都是愉悦。
作者在“公书林”读书是愉悦的,那里优雅洁净的环境令“我”感到舒适, “我”从此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中,作者认为读书是以个人的阅读兴趣、个性和人格为前提的。换言之,阅读兴趣是读书的前提。我们也要看到,有些人的兴趣是天生的,如黑塞列举自己对祖父藏书室的喜爱。在《上图书馆》中,王佐良列举自己对所见各国图书馆的喜爱之情。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你有没有培养个人阅读兴趣的好经验?请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