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下第三单元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强化育人导向,着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积极观察、感知生活,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能感受语言文字之美,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寓言文字作品;学习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健康的审美情操。
二、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集中展示了一组“小人物”的故事。这些“小人物”没有传奇的经历、壮丽的事业,没有深湛的学识、豪迈的言语,也没有火一样的愤怒与冰一样的沉静。但是他们仍然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一种平实、真切、直抵内心深处的感动。因为在他们身上,有着朴素的爱与单纯的善,有着平凡的向往与坚韧的追求,还有着自信与智慧。阅读这些“小人物”故事的过程,其实也是审视人性、理解社会、净化心灵的过程,那种虽平淡却绵长的温暖,萦绕在我们的心头,久久不散。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虽然阅读能力欠缺,但是他们普遍喜欢读情节性作品,而本单元的课文都有一定的故事性,给他们创设新的、具有挑战性的阅读体验,促使他们“跳一跳”“够一够”,自主地克服阅读中的困难。有了这种主动性,辅以教师的指导,学生就有可能进入到阅读的“最近发展区”,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同时,对于青少年来说,感受“人”,理解“人”,思考“人”,是促成自己精神成长、个性成熟的重要途径。因此,整合阅读本单元的课文,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是知识、能力、人性提升完善的重要实践。
四、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熟读精思”,使学生获得独立的阅读方法,养成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习惯。
2.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人物形象的内涵。
3.有重点地指导学生赏析、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
五、教学重难点:
深入理解“熟读精思”,理解人物形象的内涵,学会观察社会,品评人物。
六、教学准备:
学生提前预习,自主阅读文本,结合课后思考题深入思考文章内涵,整理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质疑。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展示内容、引导、点拨等) 设计意图
任务一:读懂书中人
教师活动1:本单元我们认识了那些人?你读出了他们怎样的品性?
设计意图:检测“熟读精思”,使学生获得独立的阅读方法,养成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习惯。
普通小人物:
阿长:地位卑微、好事迷信、粗俗没文化、身世不幸,却淳朴善良,仁厚慈爱
老王:出身低微、长相难看、身有残疾,却善良淳朴、仁义热忱
父亲:老实本分、热爱生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追求理想
卖油翁:身手不凡、气定神闲
学生活动: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相互补充、完善相关内容)
教师活动2:仿照示例,概括人物精神或品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人物精神内涵。
一张照片,寄托怀念感激。(藤野先生)
一套画册,彰显关爱真情。(阿长与《山海经》)
一次诀别,引来终生“愧怍”。(老王)
一座高阶,融进半生艰辛。(台阶)
一场比试,尽显神闲气定。(卖油翁)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仿句练习。
任务二:读懂写书人
教师活动1:本单元各位作者为了让我们认识了这些生活中的平凡人,用了哪些写法?
设计意图:总结写法,学以致用。
欲扬先抑 详略得当 线索清晰 以小见大 对比突出 语言个性 细节描写
学生活动:举例分析本单元所涉及的写作手法。
教师活动2:作者是如何让这些小人物彰显出人性光辉的?
设计意图:探究写作源泉,学会在生活中培养观察力、体会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审视生活与人性,理解时代与社会,用文字净化我们的心灵!
敏锐的观察力
敏感的体会力
细腻的表达力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完成写作背后应具备的能力。
任务三:读懂自己的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建立。
教师活动1:探究“人性光辉”的根源——活法
所谓活法:勤奋工作,满怀感恩之心,思善行善,真挚地反省,严格地自律,在日常生活中不懈地磨炼心智,提升人格。 (稻盛和夫《活法》)
鲁迅先生: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活法
杨绛先生:平淡从容而又意趣无穷的活法
李森祥:心怀感恩地活着
欧阳修:淡泊名利,无欲则刚地活着
学生活动:总结文章作者的“三观”,思考对自己的人生启示。
教师活动2:发现美、传播美、创造美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选择运用本单元所学习的写作手法练习写作。
说说百态生活,谈谈人性光辉
请用你的笔,向四位作家学习,让身边的“无名之辈”可以“名扬万里”。
学生活动:搜索记忆,寻找身边的“小人物”描绘出他们的人性闪光点,练习写作。
八、作业设计:
请用你的笔,向四位作家学习,让身边的“无名之辈”可以“名扬万里”。
板书设计:
一张照片,寄托怀念感激。(藤野先生)
一套画册,彰显关爱真情。(阿长与《山海经》) 敏锐的观察力
一次诀别,引来终生“愧怍”。(老王) 敏感的体会力
一座高阶,融进半生艰辛。(台阶) 细腻的表达力
一场比试,尽显神闲气定。(卖油翁)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群文阅读”展开教学,对于七年级学生具有挑战性,但同时也使我对阅读教学产生深入思考:
一、适当增加课文难度,有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历了一个学期,学生已经基本适应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七年级下学期的课文有适当增加难度的空间。更重要的是,本册教材的课文如果不能给学生提供新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阅读体验,容易使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片面的、矮化的认识,影响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第二,不断改进阅读方式,有利于学生产生克服阅读困难的动力。教材中课文的难度预设,既要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动机。针对中学生普遍爱读情节性作品的特征,采用“群文阅读”,增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这样容易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第三,要客观、合理地认识当前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当前初中生的阅读状况距离理想状态还有很大差距,但初中生的阅读范围有所扩大,阅读能力有所提高,阅读趣味也日趋理性。考虑到学生阅读能力和兴趣的发展变化,阅读教学也不应该是固定、僵死的,而是依据学生的学情适当改变教学设计,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