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2 17:0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定风波》创新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有感情地诵读诗词。
2.自主探究本首词的鉴赏技巧(重点)。
3.学习苏轼淡然豁达的胸襟,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难点)。
【课前准备】
1.诵读《定风波》,疏通词意。
2.了解本首词的创作背景,重点了解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于黄州的遭遇。
【教学过程】
一、创新设问,激情导入(不要肤浅地定义“男神”)
在同学们眼里,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作“男神”?(学生回答)今天我们要认识北宋的一位“全能男神”,他是厨师、医生、书法家、水利工程师、画家、酿酒师、文学家,而这一切均归结于苏轼强大的内心世界——面对世事豁达乐观的心态,让我们一起走进《定风波》,品味苏轼的精神世界。
(设计意图:新课标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情境化任务设计”,诗词教学必须引导学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创设便于学生理解并产生共鸣的情境,激趣导入核心词“男神”,旨在激发学生探究诗词的同时,拉近与作者、作品之间的距离,以贴近学生生活情境的方式打破时空跨度的“距离感”。)
二、品味佳肴,念及诗词(最好吃的佳肴来自精神厨房)
活动一:由食入词,巧妙引申
问题1:苏轼对于美食颇有一番研究,如果你是一名美食品鉴专家,你将会从哪几个角度评价一盘菜肴?
(学生讨论)
明确:外形(视觉的吸引力);食材(营养价值高);味道(口齿留香)
问题2:美食在苏轼手下,尺颊生香,色味俱佳;文字在苏轼笔下字字珠玉,文采斐然,“食中有文,文中有食”,品词亦如品美食,那么第一个问题的三个元素分别对应诗词鉴赏的哪三个流程呢?
明确:外形——结构;食材——内容;味道——情感
活动二:诵读佳词,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标清停顿。
2、学生有感情地配乐诵读,注意明确“结构”“内容”“情感”三角度在本词中的体现。
(设计意图:如果说“美食”与“诗词”是苏东坡的至爱,那么前者可视作基本的物质满足,后者则为精神追寻,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创新不能一味求“新”而忽略了文本的挖掘,这一环节的设置作为整堂课的“过渡段”,自然巧妙地将“品食”过渡到“品词”,诗词教学的核心在于“读”,在“读”中因声求气,从音韵、意象、意境、情感捕捉文本的亮色。)
三、小组探究,思想碰撞(此时的你需要“群居”生活)
同学们,一切准备就绪,让我们进入苏词品鉴环节,请1、2小组品鉴结构(外形),3——5小组品鉴内容(食材),7、8小组品鉴情感(味道)。品鉴结束后,每小组各派出一名组员进行品鉴结果展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明确品鉴目标,有针对性地鉴赏诗词)
活动一:结构(外形)小组品鉴汇报
当佳肴盛上,香气还未四溢,菜肴的品相便成为第一道品鉴工序,那《定风波》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问题一:30字小序向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问题二:如果我们把词的上阕和下阙各看作一幅画,请同学们为这两幅画各取一个标题?
明确:上阕:风雨徐行图;下阙:雨过天晴图
活动二:内容(食材)小组品鉴汇报
教师引导:同学们可以从意象、表达技巧、炼字等角度着重品鉴。
问题一:意象撷取?
明确:林、竹杖、芒鞋、蓑、烟雨、春风、酒、山头斜照、风雨
点拨:作者一袭蓑衣,素衣简装步行,表现出悠闲与淡定。春寒料峭,烟雨微冷,天气之寒又透露着淡淡失意,但“山头斜照却相迎”又透着豁达的喜悦,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被谪贬的苦闷到参悟人生后的豁达开朗。
问题二:炼字赏析?
明确:独、穿、徐、任、轻
点拨:“独”写出诗人内心豁达之感;“穿”“任”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写出一种笑傲人生的豁达,由眼前风雨推及人生,突出表现了诗人面对风雨、不畏坎坷、客观豁达的超然情怀。
问题三:表现手法?
明确:情景交融、隐喻寄托;一语双关、以小寓大
点拨:诗人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诗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活动三:情感(味道)小组品鉴汇报
问题一:如何把握本首词的情感线索,传达了苏轼怎么样的思想精神?请用思维导读的方式直观表现出来。
明确:
(设计意图:1、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小组合作探究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打破传统课堂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模式,利用“品食”这一学生习以为常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本首词的深层意味;2、聚焦学习任务: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堂需要从生活入手,辅之以实践活动,通过任务推进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课堂主体探究活动的设置从词的结构、意象以及情感变化层层推进,由易到难,从形式到内容,高效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四、大胆质疑,诗入生活(顺从他人想法的人永远是弱者)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诗歌主题是否适用于当下的社会现状?请展开讨论,谈谈你的思考。
示例:
1.适用,面对人生中诸多风雨,我们应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乐观豁达,面对苦难,我们不能踌躇不前,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难而上,挑战自我。以陶勇为例,作为北大优秀学子,年轻有为的眼科主任,手部的伤痛带给他致命性的打击,这样一位在手术台上经验丰富、沉着冷静的医生可能再也无法进行精密度高的眼科手术,这条行医之路充满着坎坷与灾难,面对困境他消解伤痛,以乐观之心微微一笑,他说:“我还可以走学术科研之路,还可以指导年轻的团队。”如果没有这般乐观豁达,又何以在遭受如此苦痛后报之以微笑呢?
2.不适用,“也无风雨也无晴”实质上是一种自我逃避,在当下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这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会让我们止步不前,一蹶不振。以学习为例,许多同学面对大浪淘沙的严酷竞争,选择了自我“躺平”,不关心成绩和排名,无视老师的谆谆教诲,对父母的劝导充耳不闻,失去了学海泛舟的动力和追逐梦想的勇气,而这种对人生风雨的非正面消解,恰恰让正处于奋斗时期的学习失去了很多宝贵的机会。
教师总结:
人生之路,平坦与崎岖共有,我们会在康庄大道载歌载舞,也会在曲径沟壑中心灰意冷,苏子的选择自有特定时代背景的影响,历经时光流淌,苏子心中的坚守与乐观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们奋发而上,对于我们而言,既要有冲破风雨的决心与勇气,更要有豁达乐观的胸襟,如此这般,我们才能在坦途中保持初心,在曲径中“柳暗花明又一村”。
(设计意图: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适当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和探究,进入文本又能跳出文本,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和生活体验进行质疑,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从中来参透诗歌的情感旨趣。)
五、静坐听雨(有时候,我们需要静静)
播放一段森林细雨主题的音频,全体师生闭上眼睛,静坐听雨,在片刻静谧中,感悟苏轼面对风雨淡然处之的心态。
点拨:苏子是勇敢的,任凭风吹雨打,他闲庭信步,于荒途中辗转成歌。人之一生,会下很多场雨,繁复曲折,苦辣咸辛,雨总是来得措不及防,浸湿繁华与热情。我们应有“云路鹏程九万里,雪窗萤火二十年”的坚持,也应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淡然,将荆棘当作铺满鲜花的原野,在最深的绝望里,遇见最美的风景。
(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课堂必须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表现出来的从容乐观、豁达通透对于当下的青年学子来说恰如久旱后的甘霖,以“静坐听雨”的方式引导学生明确“前进”与“小憩”之间的关系,我们为了梦想而踽踽独行,因为始终向前而错过了沿途的风景,而有时候的短暂“小憩”恰恰可以让我们自省反思,于雨声淅沥中品味人生况味。)
六、课堂小结
郑文焯评价此词颇为典型:“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痩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写胸襟,倚声能事尽之矣。”一为“曲笔”,以小见大,却极尽深意;二为“坦荡”,胜败欣然,笑对风雨;三为“痩逸”,文词清瘦,闲逸淡然;四为“倚声”,善抓词质,工于填词。苏轼爱诗词,亦喜美食,在数次贬谪中,无论物质还是精神,苏轼以超然的胸襟握住了其间的精魂,将人世的“风雨”描满了诗情与画意,而本堂课,我们从“美食”步入“美词”,其意便在于此!
七、作业布置
“词中有食,食中有词”,如果《定风波》是一盘菜,你觉得我们身边的哪道菜最为契合?请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