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氓离骚同步练习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偭规矩而改错何方圜之能周兮
B.忳郁邑余侘傺兮芳菲菲其弥章
C.固时俗之工巧兮佩缤纷其繁饰兮
D.进不入以离尤兮匪来贸丝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B.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C.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D.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②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③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也相同
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相同
C.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也不相同
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B.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C.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D.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体”又称“骚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特点之一是多用“兮”字。
B.《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西汉刘向收集屈原的作品而成的集子。
C.1953 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纪念。
D.《诗经》与《楚辞》是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的源头。
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将其整合成一个单句,解释“端午节”。(不超过 35 字)
①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
②端午节在每年夏历五月初五这一天。
③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大多认为源于纪念投汨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④端午节时人们通常要赛龙舟,今年湖北就举行了龙舟竞渡活动,香港、澳门也派了代表队参加。
⑤端午节时南方各省区的人们通常要吃粽子,这是用竹叶或苇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一种食品。
端午节是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两小题。
静女①
静女其姝②,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③,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④,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⑤女美。
自牧归荑⑥,洵⑦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①静女:文雅的姑娘。②其姝(shū):姝,美丽。其,形容词词头。下面“静女其娈”的“其”用法相同。③爱:通“薆(ài)”,隐藏,遮掩。见:通“现”,出现。一说是看见。④娈(luán):美好。⑤说怿(yuè yì):喜爱。说,通“悦”,和“怿”一样,都是“喜爱”的意思。⑥归荑(kuì tí):赠送荑草。归,能“馈”,赠送。荑,初生的茅草。⑦洵(xún):的确,确实。
(1) 下面对此诗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A.此诗以第一人称“我”写男青年与恋人约会的情景。
B.全诗三章,第一章重在写心理,第二章重在写场景。
C.第一章写青年之真诚,第二章写青年之欢喜,第三章写青年之痴情。
D.诗歌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纯朴的恋情。
E.“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突出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2) 本诗中男女青年的形象是怎样的呢?通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四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B.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C.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2)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之同姓”,楚国王族的同族。春秋时楚武王的儿子瑕,受封于屈邑,所以子孙以屈为氏,屈原是屈瑕的后人。
B.“上官大夫”,上官,上等官阶;大夫,官阶之一,战国时,国君以下设卿、大夫、士三个官阶。
C.“帝喾”,传说中上古时期部落首领,即五帝之一的高辛氏。
D.“齐桓”,即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姓姜,名小白,是春秋五霸之一。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当时朝廷内部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正直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苦闷,作了《离骚》。
B.屈原在楚怀王面前称颂远古的帝喾,称道近代的齐桓公,称述中古的商汤王、周武王,目的是讽刺楚国没有贤君
C.屈原文笔简约,言辞含蓄,志趣高洁,品行端正,这些都表现在他的《离骚》当中,文如其人。
D.屈平正道直行,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君王,却遭到小人离间,处境艰难,怨愤遂生,这是他写作《离骚》的内在原因。
(4)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i 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译文:
ii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译文:
答案
1. 【答案】C
【解析】A、“错”同“措”;“圜”同“圆”。B、“郁邑”同“郁悒”,“章”同“彰”。D、“离”同“罹”;“匪”同“非”。
2. 【答案】D
【解析】D.即,古义:就。今义:就;便。A.体,古义:卜筮的卦象。今义:身体。B.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当作。今义:认为。C.宴,古义:快乐。今义:宴会;请人吃酒饭。
3. 【答案】A
【解析】①和②中,两个“言”均为助词,无实义;③和④中,两个“思”均为动词,想,思考。
4. 【答案】D
【解析】A、“贫”为形容词作名词,贫苦的生活。B、“二三”为数词作动词,有时二,有时三,指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C、“夜”为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 【答案】B
【解析】《楚辞》收录的是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
6. 【答案】我国夏历五月初五以赛龙舟、吃粽子等形式纪念屈原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出一个基准句,第①句符合要求,即“端午节是……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然后把材料中②—⑤句的关键信息整理出来:具体时间是“夏历五月初五”,起源大多认为是纪念屈原的,活动形式有赛龙舟、吃粽子。根据题干中字数的要求,删去一些不必要的词句,再按合理的顺序(时间、活动形式、起源)排列这些信息,整合成一个通顺、简洁的单句。
7. 【答案】
(1) B;E
(2) 男青年:憨厚、痴情。“搔首踟蹰”表现了男子的憨厚、真诚以及焦灼、忧虑,“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表现了男子的痴情。
女青年:美丽、调皮、可爱。“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写出了女子的美丽,“爱而不见”写其调皮,“贻我彤管”“自牧归荑”写其可爱。
【解析】
(1) B.第一章重在写场景,第二章重在写心理。E.不是借代,是比喻。
(2) 本诗运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来刻画人物形象。答题时先说出人物形象特点,再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即可。
8. 【答案】
(1) D
(2) B
(3) B
(4) i 大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炫耀自己的功劳。
ii 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香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清廉,所以到死都不容于世。
【解析】
(1) “疾”有“恨、痛心”之意,其后面是宾语,不能断开,排除 A、B 两项;“邪曲之害公也”与“方正之不容也”,结构对称,中间均不能断开,排除 C 项。
(2) “上官”不是上等官阶,而是复姓。
(3) 不是在楚怀王面前称颂,而是在《离骚》中表现。
(4) ii 屈原名平,是楚王的同族。他担任过楚怀王的左徒。他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在朝廷与国君商量计议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楚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屈原在朝廷处于同等地位,想争夺国君的宠信,心里忌妒屈原的才干。怀王让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撰写这个法令还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想强取为已有,屈原不允许。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大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炫耀自己的功劳,认为‘除了我,没有人能做这件事’。”怀王听了很生气,从此疏远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混淆黑白,蒙蔽怀王,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屈原忧愁郁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困窘没有出路就会追念根本,所以到了极度劳苦困倦的时侯,没有不喊天的;遇到病痛或内心悲痛的时候,没有不呼父母的。屈原行为正直,用自己全部的忠诚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挑拨离间,可以说处在了困厄的境地。诚实不欺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怎么能没有怨愤呢?屈原创作《离骚》,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往远处说提到帝喾,往近处说提到齐桓公,中古记述商汤王、周武王,用以讥刺当世。《离骚》彰明广大崇高的道德,世事治乱的条理,无不完全显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约,他的言辞含蓄精深,他的志向高洁,他的行为清廉。他的作品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列举的事例浅近,但表达的意思很深远。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香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清廉,所以到死都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在尘世之外浮游,不为尘世的污垢所辱,屈原是不受世间污秽所染,保持高洁品德的人。推赞他的这种志向,即使与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