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石之瓠
庄子
【教材分析】
本单元属于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单元主题为“中华传统文化之根”,本单元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以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要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悟其妙处。
本单元既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又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相联系。课标指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单元写作任务为“审题与立意”,可以选取本单元课文中的经典语句,辩证思考其当代价值。
本课为第六课第二篇文章,属于道家论说文系列,本课的第一篇是《老子》四章。学习提示指出要发现庄子文章中突破常规的认识,了解庄子寓言说理的论说方式,理解庄子超越常规经验的思维方式,比较庄子和老子的论说风格。可以采取对比阅读的方式总结二人的论说特点。
《五石之瓠》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充分体现了《庄子》善于以寓言说理,且文风汪洋恣肆的特点。选文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讲了一大一小两个故事。“大故事”是惠子告诉庄子,他是如何处理一个容得下五石之物的大葫芦的。因为这个葫芦太大了,做不了盛水的容器,剖开做水瓢,又没有地方放,索性就把它打破了。庄子认为,惠子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无法发挥“大”的作用。于是给他讲了一个“小故事”,也就是著名的“不龟手之药”的故事。说宋国有一户人家世代以漂洗丝绵为业,这项工作经常要沾水,为了防止皮肤冻裂,他家有一种特效药,即“不龟手之药”。有人以百金购买这个药方,并把它献给了吴王。吴越两国冬天水战,吴国凭借这种药,取得了胜利,献药者也因此获得了封赏。庄子总结说,同样一种药,有人凭它获得封赏,有人用它世世代代漂洗丝绵,这是因为用法不同造成的啊!你有这么大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遨游江湖呢?你的见识真是像蓬草一样弯曲不通啊。
【教学目标】
通过对“无用之用”的学习,理解庄子的“无用之用”思想,把握庄子道家思想的精神内核。
了解庄子无为保全的逍遥思想的时代渊源
了解庄子逍遥无为思想对古代士人精神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对比阅读《逍遥游》,理解庄子的“无用之用”思想。
了解庄子逍遥游思想的时代渊源
难点:
了解庄子的“逍遥”思想
理解道家精神对古代士人的积极影响,把握庄子道家思想的精神内核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能通过预习和借助工具书翻译文言文,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功底。他们已经广泛接触过先秦诸子,曾经学过《<论语>十二章》、《<孟子>三章》《<庄子>二则》《<礼记>二则》,但这些课文内容较为浅易,并没有集中在先秦诸子的思想研究上,对诸子的言说方式也并没有形成明确的区分。对庄子的思想也不太了解。
【课时】15分钟
【授课人】云老师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无用之用,可为大用
一、视频导入,激起兴趣
同学们好!首先请大家走进“课前信息站”,一起看一段视频。看完后请一位同学试着概括视频的主要内容。
生:留守女孩钟芳蓉以 676 分的高分报考了北大考古学专业,但是一些网友却对她的选择表示质疑和反对。
师:概括得很准确。那么,为什么网友会反对钟芳蓉选择考古学?
生:他们觉得考古专业太冷门,在就业、赚钱方面是没什么用的。
师:实际上,“有用”“无用”之争历来有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五石之瓠》,看看庄子对此是如何看待并表达他的看法的。在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梳理了惠子和庄子的各自想法,但对于“无用之用”这一概念,同学们还不是很明确,我们继续学习。
二、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1.朗读品味,通达文意
(1)男生读惠子,女生读庄子,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响亮。(板书:五石之瓠 庄子)
2.回忆内容,把握观点
(1)请同学复述惠子和庄子对五石之瓠的用法和效果:
惠子:剖之以为瓢,无用而掊之 追求有用 破坏了五石之瓠
庄子: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顺其自然 达到逍遥自在的境界
惠子选择“剖”和“掊”,把五石之瓠进行改造,最后五石之瓠不复存在,他追求的是有用之用。而庄子选择保全它原有的样貌,没有刻意地去“用”它,却能达到“浮乎江湖”的逍遥境界,追求无用之用。
故无用之用的第一层意义就是:保全事物的本来样貌,顺其自然,追求事物的本来价值。
三、对比阅读,品味境界
有人会问,世界上真的有那么大的葫芦吗?别着急,庄子还写了另外一种非常大的事物。
1.《五石之瓠》节选自《庄子·逍遥游》,现在我们聚焦《逍遥游》的第 13 段,请同学们阅读导学案上的补充材料,完成问题。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chu。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1)请一位同学翻译这则故事。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家把它叫做臭椿;它那树干上有许多赘瘤,不合绳墨,它那枝权弯弯曲曲,不合规矩。它长在路边,木匠都不看它一眼。现在你说的那段话,大而没有用,大家都舍弃它不用。”庄子说:“你难道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屈身伏在那里,等待捕捉来来往往的小动物;它捉小动物时东跳西跃,不避高下;但是一踏中捕兽的机关陷阱,就死在网中。再看那牦牛,它大如天边的云;这可以说够大的了,但是却不能捕鼠。现在你有一棵大树,担忧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无之乡,广阔无边的原野,随意地徘徊在它的旁边,逍遥自在地躺在它的下面;这样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这位同学自告奋勇,不负众望,翻译基本上正确,就是需要注意一下个别字词的翻译,请同桌来补充翻译一遍,好的,翻译得很完善,两遍下来同学们基本上能把握故事了。
(2)庄子是如何对待“大树之用”的?用原文回答。
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3)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个情境,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同学1:很闲适,像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感觉。
同学2:很自由自在,有一种与天地相结合的感觉。
(4)从使用者的角度看,大瓠之用与大树之用,这两种“用”有什么相通之处?
“大瓠之用”中,使用者身心两闲,优游从容;“大树之用”中,人可以彷徨,可以徘徊,可以无所事事,可以逍遥自在。使用者都达到了自由逍遥、游于世间的状态。
(5)这种自由逍遥、游于世间的状态,其实就是我们前面想探讨的什么问题?
庄子“无用之用”的具体内涵。
物正因为无用,反而能够摆脱有用性标准的衡量尺度,反而能够摆脱束缚,保全自我,真正释放纯乎自然的、发自本体的力量。
回忆惠子对五石之瓠和对大树的做法,惠子选择把他们劈开做成工具,而在庄子这里,大瓠既没有被劈开,也没有被当成粗笨的器皿,得以保全;大树也同样免于斧斤之祸、外物之灾。
2.大瓠如此,大树如此,而人其实也并无二致。由此我们发现,庄子所追求的“无用之大用”是精神上的自由与逍遥,同时也是自然的,是保全的。同学们,“逍遥”与“保全”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逍遥”听起来自在又潇洒,但是“保全”隐约有些凄苦。
(1)这离不开庄子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片段:
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庄子·人间世》
(2)这段文字描绘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请一位同学来作具体分析。
生:这里所描述的“卫君”,凶暴独断,从不反省自身的过失,更不愿意接受任何人的劝谏。在他的暴政下,民众的生命贱如草芥,到处弥漫着死亡的气息。而卫君的“其年壮”似乎暗示着民众的苦难看不到尽头。
(3)同桌讨论:结合这样的社会环境,同学们能否理解,看似并不和谐的“逍遥”与“保全”,是如何统一于庄子“无用之用”的思想的?
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庄子才希望让精神的自由去解放形体的生命,他以“逍遥”的心态游于世间,才是使自己能够真正得以保全的“无用之大用”。
3.自由发言:回忆我们学过的古人故事,你觉得哪些人身上曾经有过庄子的逍遥无为思想。
同学1:苏轼的许多诗歌都有道家思想,比如前后《赤壁赋》,还有“也无风雨也无晴”。
同学2:陶渊明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就很有这种意境。
同学3: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也体现了逍遥无为,自在随心的感觉。
同学们的积累很丰富,老师来总结一下,其实这就是一种淡泊名利、宠辱偕忘的精神境界,不论是“浮乎江湖”还是“逍遥无为”,都在强调回归人的内心,做一个精神自由,灵魂旷达的人。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林语堂先生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历史上有不少士大夫如陶渊明、柳宗元、苏轼等,他们为官时或在顺境中以儒家为归依,坚守道德良知,做忠臣良将;在野时或处逆境中则以道家为归依,洒脱自在,淡泊名利,独善其身。这何尝不是一种保全。
同学们,你觉得《五石之瓠》这篇文章写得好吗?好的文章需要我们用心品读,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体会庄子所表达的逍遥思想和无用之用的精神境界。
同学们读出了那种淡泊逍遥的感觉,老师仿佛看见了一个个新时代的小庄子。
五、作业设计
留守女孩钟芳蓉以高分报考了北大考古专业,这是不是一种无用的选择呢?网络时代,部分低学历的网红收入远高于 985 名校的毕业生,这是不是意味着读书没用了?面对社会相关行业和领域的“内卷”趋势,“996”和“躺平”成为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我们又当何去何从?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写一段200字的议论段谈谈你的看法。
六、板书设计(共13张PPT)
梗概:留守女孩钟芳蓉以 676 分的高分报考了北大考古学专业,但是一些网友却对她的选择表示质疑和反对。
无用
vs
有用
课前信息站
五石之瓠
《庄子》
无用之用,可为大用
授课人:云老师
二、回忆内容,把握观点
(1)请同学复述惠子和庄子对五石之瓠的用法和效果:
用法 目的 效果
惠子:剖之以为瓢,无用而掊之 追求有用 破坏了五石之瓠
庄子: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顺其自然 达到逍遥自在的境界
无用之用的第一层涵义:保全事物的本来样貌,顺其自然,追求事物的本来价值。
三、对比阅读,品味境界
1.《五石之瓠》节选自《庄子·逍遥游》,现在我们聚焦《逍遥游》的第 13 段,请同学们阅读导学案上的补充材料,完成问题。
三、对比阅读,品味境界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1)请一位同学翻译这则故事。
(2)庄子是如何对待“大树之用”的?用原文回答。
三、对比阅读,品味境界
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3)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个情境,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自由自在、闲适、悠闲、畅快、轻松、放空、归隐......
(4)从使用者的角度看,大瓠之用与大树之用,这两种“用”有什么相通之处?
三、对比阅读,品味境界
“大瓠之用”:使用者身心两闲,优游从容。
“大树之用”:人可以彷徨,可以徘徊,可以无所事事,可以逍遥自在。
使用者都达到了自由逍遥、游于世间的状态。
(5)这种自由逍遥、游于世间的状态,其实就是我们前面想探讨的什么问题?
三、对比阅读,品味境界
“无用之用”的具体内涵
物正因为无用,反而能够摆脱有用性标准的衡量尺度,反而能够摆脱束缚,保全自我,真正释放纯乎自然的、发自本体的力量。
加深理解
2.大瓠如此,大树如此,而人其实也并无二致。由此我们发现,庄子所追求的“无用之大用”是精神上的自由与逍遥,同时也是自然的,是保全的。
谈一谈
(1)“逍遥”与“保全”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知人论世
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
——《庄子·人间世》
(2)这段文字描绘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请一位同学来作具体分析。
(3)结合这样的社会环境,同学们能否理解,“逍遥”与“保全”是如何统一于庄子“无用之用”的思想的?
同桌讨论
知人论世
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
——《庄子·人间世》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庄子才希望让精神的自由去解放形体的生命,以“逍遥”的心态游于世间,才是使自己能够真正得以保全的“无用之大用”。
3.回忆我们学过的古人故事,你觉得哪些人身上曾经有过庄子的逍遥无为思想。
自由发言
三、对比阅读,品味境界
“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林语堂
陶渊明、苏轼、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
洒脱自在、淡泊名利、独善其身、心胸旷达
课后思考
留守女孩钟芳蓉以高分报考了北大考古专业,这是不是一种无用的选择呢?网络时代,部分低学历的网红收入远高于 985 名校的毕业生,这是不是意味着读书没用了呢?面对社会相关行业和领域的“内卷”趋势,“996”和“躺平”成为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我们又当何去何从?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议论段谈谈你的看法。五石之瓠
庄子
【教材分析】
本单元属于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单元主题为“中华传统文化之根”,本单元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以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要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悟其妙处。
本单元既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又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相联系。课标指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单元写作任务为“审题与立意”,可以选取本单元课文中的经典语句,辩证思考其当代价值。
本课为第六课第二篇文章,属于道家论说文系列,本课的第一篇是《老子》四章。学习提示指出要发现庄子文章中突破常规的认识,了解庄子寓言说理的论说方式,理解庄子超越常规经验的思维方式,比较庄子和老子的论说风格。可以采取对比阅读的方式总结二人的论说特点。
《五石之瓠》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充分体现了《庄子》善于以寓言说理,且文风汪洋恣肆的特点。选文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讲了一大一小两个故事。“大故事”是惠子告诉庄子,他是如何处理一个容得下五石之物的大葫芦的。因为这个葫芦太大了,做不了盛水的容器,剖开做水瓢,又没有地方放,索性就把它打破了。庄子认为,惠子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无法发挥“大”的作用。于是给他讲了一个“小故事”,也就是著名的“不龟手之药”的故事。说宋国有一户人家世代以漂洗丝绵为业,这项工作经常要沾水,为了防止皮肤冻裂,他家有一种特效药,即“不龟手之药”。有人以百金购买这个药方,并把它献给了吴王。吴越两国冬天水战,吴国凭借这种药,取得了胜利,献药者也因此获得了封赏。庄子总结说,同样一种药,有人凭它获得封赏,有人用它世世代代漂洗丝绵,这是因为用法不同造成的啊!你有这么大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遨游江湖呢?你的见识真是像蓬草一样弯曲不通啊。
【教学目标】
了解庄子寓言说理的论说方式,领会其汪洋恣肆、婉曲达意的的论说风格。
了解庄子的“逍遥”思想
理解道家精神对古代士人的积极影响,把握庄子道家思想的精神内核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庄子寓言说理的论说方式,领会其汪洋恣肆、婉曲达意的的论说风格。
对比阅读《逍遥游》,了解庄子的“逍遥”思想。
难点:
了解庄子的“逍遥”思想
理解道家精神对古代士人的积极影响,把握庄子道家思想的精神内核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能通过预习和借助工具书翻译文言文,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功底。他们已经广泛接触过先秦诸子,曾经学过《<论语>十二章》、《<孟子>三章》《<庄子>二则》《<礼记>二则》,但这些课文内容较为浅易,并没有集中在先秦诸子的思想研究上,对诸子的言说方式也并没有形成明确的区分。对庄子的思想也不太了解。
【课时】15分钟
【授课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无用之用,可为大用
一、设问导入,激起兴趣
假设现在有一个非常大的葫芦,不能劈开,不能破坏,你觉得可以用它做什么呢?
接下来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这篇课文,告诉老师庄子的解决办法。
二、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1.朗读品味,通达文意
(1)男生读惠子,女生读庄子,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响亮。(板书:五石之瓠 庄子)
2.回忆内容,把握观点
(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请同学们齐声告诉老师庄子的应对方法:
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同学们都找对了,请问大家
(2)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个字最能体现庄子的风格?
浮。(板书:浮)
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浮”字正是这句话的眼睛,
(3)思考一下,这个“浮”字让你想到了哪些诗句?
苏轼《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同学们真是腹有诗书,积累了这么多诗句,这些诗句都体现了浮,但是总有一种隐隐的忧思在里面,而庄子的“浮”,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三、对比阅读,品味境界
1.《五石之瓠》节选自《庄子·逍遥游》,现在我们把《五石之瓠》放到《逍遥游》全篇来理解,请同学们阅读导学案上的补充材料,完成问题。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1)从“大瓠之用”到“大树之用”,庄子所说的大用到底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到庄子怎样的形象与追求?小组讨论。
大瓠: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大树: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庄子“无用之大用”:天地与心灵融合,精神逍遥自由
形象:突破现实束缚、无所依傍、游心于无穷的逍遥游形象
追求:超尘脱俗、悠游自在、物我合一的心灵世界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所以我们可以明确,庄子所说的“浮”,其实就是逍遥游的境界。
(2)面对五石之瓠,惠子选择“无用而掊之”,庄子选择“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实际上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境界。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入世:有用之用 实用价值
道家:无为、逍遥、精神自由——出世:无用之用 理想价值
惠子是名家,名家近儒,他的话充满了功利色彩:“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在他眼里,“五石之瓠”本身没有价值,它的价值需要借助对外物发挥的作用来体现,这与儒家齐家治国、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价值观是相似的。儒家之弊在于执着现世,太讲究“有用之用”,缺少对终极价值的追问。
而庄子代表的道家则崇尚还原事物本来的价值,超越功利,超越道德,追问事物的终极价值。
(3)惠子对庄子讲述“五石之瓠”的事例,其用意:
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他不是来向庄子“求教”的,而是借此批评庄子的主张“瓠落无所容”罢了。他认为“五石之瓠”就应该“无用而培之”,弦外之音是你这种大而无用的思想早就该被打破了。
(4)庄子讲“不龟手之药”的故事,其用意:
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批评惠子的鄙陋。
凸显庄子的超拔
体现了庄子婉曲达意、寓言说理的风格。
庄子喜欢寓言说理,文章讲了一大一小两个故事,以“不龟手之药”的小故事反衬“五石之瓠”的大故事,洋洋洒洒,汪洋恣肆,说理清晰又不失机智。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看似无用的道家思想其实在历史长河中成为了中国精神的一部分。
中国知识分子既有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一面,以社会伦理原则约自身,积极入世,担当责任;同时又有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一面,对名利荣辱采取超然物外的通达态度,顺应自然而不刻意强求。
历史上有不少士大夫如陶渊明、柳宗元、苏轼等,他们为官时或在顺境中以儒家为归依,坚守道德良知,做忠臣良将;在野时或处逆境中则以道家为归依,洒脱自在,流泊名利,独善其身。
儒道交替为用,士大夫们可在曲折人生中左右逢源,不失其精神依托,这是进退出处之道。这种“士”的精神其实质就是儒道并立互补。
林语堂先生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无用之用,换个思路也是大用。
五、作业设计
在春秋乱世,战争杀戮让人看不到生存的希望与价值,庄子用“乘物以游心”来诠释生存的方式。在大有可为的盛世,在时代洪流高歌猛进的当下,庄子的哲学,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以“庄子思想的当代价值”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共14张PPT)
五石之瓠
《庄子》
无用之用,可为大用
授课人:
一导入
假设现在有一个非常大的葫芦,不能劈开,不能破坏,你觉得可以用它做什么呢?
二、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找出庄子的应对方法:
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二、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2)“浮”字让你想到了哪些诗句?
苏轼《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庄子的“浮”,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三、对比阅读,品味境界
1.《五石之瓠》节选自《庄子·逍遥游》,现在我们把《五石之瓠》放到《逍遥游》全篇来理解,请同学们阅读导学案上的补充材料,完成问题。
三、对比阅读,品味境界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1)从“大瓠之用”到“大树之用”,庄子所说的大用到底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到庄子怎样的形象与追求?
三、对比阅读,品味境界
大瓠 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大树 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无用之大用” 天地与心灵融合,精神逍遥自由
形象 突破现实束缚、无所依傍、游心于无穷的逍遥游形象
追求 超尘脱俗、悠游自在、物我合一的心灵世界
小组讨论
(1)从“大瓠之用”到“大树之用”,庄子所说的大用到底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到庄子怎样的形象与追求?
三、对比阅读,品味境界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浮
逍遥游
乘物以游心
知人论世
儒 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 家——无为、逍遥、精神自由
入世:有用之用
出世:无用之用
面对五石之瓠,惠子选择“无用而掊之”,庄子选择“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实际上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境界。
实用主义
理想主义
(3)思考:惠子对庄子讲述“五石之瓠”的事例,究竟有何用意?
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
“瓠落无所容”
“无用而掊之”
三、对比阅读,品味境界
(4)惠子讲“五石之瓠”的故事,庄子为什么不直接回答,而是先讲一个小故事来回答呢?
(1)批评惠子的鄙陋。
(2)凸显庄子的超拔。
(3)体现了庄子婉曲达意、寓言说理的风格。
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三、对比阅读,品味境界
无用之用
中国知识分子既有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一面,以社会伦理原则约自身,积极入世,担当责任;同时又有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一面,对名利荣辱采取超然物外的通达态度,顺应自然而不刻意强求。
历史上有不少士大夫如陶渊明、柳宗元、苏轼等,他们为官时或在顺境中以儒家为归依,坚守道德良知,做忠臣良将;在野时或处逆境中则以道家为归依,洒脱自在,流泊名利,独善其身。
加深理解
儒道交替为用,士大夫们可在曲折人生中左右逢源,不失其精神依托,这是进退出处之道。这种“士”的精神其实质就是儒道并立互补。
“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
——林语堂
课后思考
在春秋乱世,战争杀戮让人看不到生存的希望与价值,庄子用“乘物以游心”来诠释生存的方式。在大有可为的盛世,在时代洪流高歌猛进的当下,庄子的哲学,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请以“庄子思想的当代价值”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