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课件(共15张PPT)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课件(共15张PPT)统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2 18:13:50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
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必修 下册
一、情境导入
为什么老师只赞同了曾皙的志向呢?
请同学们帮我分析一下背后的原因。
通读全文
鼓瑟希,铿(kēng)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点也。”
弟子述志
“点,尔何如?”
二、剖析原因
1.朗读翻译,品味意蕴
(1)用五个字概括这个画面:
弟子述志
二、剖析原因
(2)这个画面描绘了哪些人和事?
暮春游乐图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人:
弟子述志
二、剖析原因
事:
和谐相处、成人和少年生活自在,人人互爱、亲近。
浴乎沂:沾起在沂水表达消除不祥的美好心愿。
上巳节(农历三月三)人们相约到水边洗濯,借以除灾去邪,称之为“祓禊(fú xì)”。
风乎舞雩:在舞雩台吹风伴着乐声跳祭祀的舞蹈。
咏而归:一路唱歌一路回家,踏歌咏志。
以礼治国
这样的幸福生活需要什么样的社会基础?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国家能实现吗?
总结: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时才能达到的状态。这样的生活情景是幸福、自由、悠闲、舒畅、大同、仁爱、讲“礼”的。
仁者爱人
四子侍坐,固各言其志,然于治道亦有次第。祸乱裁定,而后可施政教。初时师旅饥谨,子路之使有勇知方,所以畿定祸乱也。乱之既定,则宜阜俗,冉有之足民,所以阜俗也。俗之既阜,则宜继以教化,子华之宗庙会同,所以化民成俗也。化行俗美,民生和乐,熙熙然游于唐虞三代之世矣,曾皙之春风沂水,有其象矣。夫子志乎三代之矣,能不喟然兴叹!
——清:张履祥《备忘录》
朗读品悟,加深理解
仁者爱人、以礼治国、仁政、天下大同
孔子是儒家,儒家提倡仁政、礼治,不论是仁者爱人还是祭祀行礼,曾皙所描绘的情景与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是相通的。
3.这个情景跟孔子有什么关系?
二、剖析原因
“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
——杨树达《论语疏证》
“全文突出了儒家的礼乐治国的理想。”
——刘盼遂等主编《中国历代散文选》
今以《论语》考之,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而终不得志,因此他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话和“欲居九夷”的想法;孔子又说:“饭疏食(吃粗糙的食物)饮水,曲脑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先秦文学参考资料》
观点链接
二、剖析原因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举止从容,风度娴雅
(3)曾皙的举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1)子路为什么被孔子“哂之”?
(2)子路的不谦让是孔子哂之的原因,那曾皙在述志前又有哪些行为动作?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总结曾皙被赞的原因
曾皙所描绘的社会与孔子所追求的儒家理想社会境界相通:礼治、和谐、互爱、安定、幸福。曾皙所描绘的是一幅民生和乐的生活画面,是一种诗意的生活,这是建立在前三子所提的强兵、富国、文明基础之上的。
曾皙回答问题时举止从容,风度娴雅,符合礼的要求。礼乐在儒家地位甚高,曾晳举止之从容,既符合抚琴奏乐之礼,也符合师徒之礼。
小结
小组讨论
三、感悟思想
1.孔子既然欣赏曾晳所描绘的生活画卷,那他为什么“喟然叹曰”?
喟然:叹息的样子。古文中常表示有所遗憾。
背景:
这段对话发生在孔子自卫返鲁之后的四年里(前484—前481)。此时孔子已年近七十,刚刚结束周游列国,除了短暂服务于卫、陈二国,没能得到任何统治者的垂青,回到鲁国,主政者也只是想用他的学生而不想用他。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小组讨论
三、感悟思想
1.孔子既然欣赏曾晳所描绘的生活画卷,那他为什么“喟然叹曰”?
喟然:叹息的样子。古文中常表示有所遗憾。
(1)从儒家追求来看:
首先,曾晳所言近于儒家大同世界,而孔子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理想社会难以实现,孔子慨叹理想与现实距离太远。
其次,孔子一心想恢复周礼,使天下大治。然而,“天下无道久矣”,“莫我知也夫”,无人能赏识他的思想。这一喟叹是孔子理想落空的一声浩叹。
再次,开篇提到,孔门弟子“居则曰,莫我知也”,孔子的“喟然”还可能含有对弟子们怀才不遇的伤感。
小组讨论
三、感悟思想
1.孔子既然欣赏曾晳所描绘的生活画卷,但他为什么“喟然叹曰”?
喟然:叹息的样子。古文中常表示有所遗憾。
(2)从孔子人生际遇来看:
首先,曾晳所言的春风沂水之生活,何等淡泊、洒脱。此时孔子年事已高,在出处、行藏之间,已渐进“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故虽一生“知其不可而为之”,又何妨一时流露独善其身的逸世情怀。这一声喟叹是孔子晚年生命中偶尔的一次超尘之想。
其次,曾晳“鼓瑟”之从容,“舍瑟而作”之潇洒,给夫子怅然神往的想象空间。孔子周游列国而屡不受用,被人戏称为“丧家之犬”,因此,孔子这一刻情不自禁地“喟然”了。
四、总结提升
曾皙所述之志,近乎儒家的大同理想,乃儒家追求的终极理想,正是心怀天下的孔子一生孜孜以求的。曾皙的话既切中夫子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又暗合他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和感伤。
孔子的观念在当时乱世难以践行,在各国皆受冷遇,因此无论是礼乐治国、民生和乐、仁者爱人,都是孔子在“礼崩乐坏”时代发出的由衷的呼唤,他用一生追寻这个理想的社会,而他的思想也成为了我们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1.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你认为在当今社会中孔子“仁”与“礼”的思想还有没有现实意义,结合生活体验举例说明,写一段200字的议论段。
2.背诵全文。
1、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社会的和谐问题
4、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关系
作业布置
【分析角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学习者分析: 高一下册的学生在初中就学过《论语》的课文,对孔子及其倡导的思想是比较熟悉的,但对书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等弟子并不了解,可以适当补充材料,结合文章内容介绍人物。学生已学过文言文,能够通过查找资料梳理文意,概括内容。
学习内容分析: 本文选自语录体著作《论语》,本文位于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人文主题为“中华文明之光”,单元导语指出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选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要初步了解儒家的思想特征。学习时要理解四位弟子的人生志向,结合儒家思想思考孔子为什么对他们的说法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进而明白孔子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要求背诵全文。 子路的为政志向是“强兵”,是从国君角度出发的;冉有的为政志向是“富国”,也是从国君角度出发的;公西华的为政志向是“文明”,是从臣子的角度出发的;曾皙的为政志向是幸福,是从个人角度出发的,见微知著,对个人而言,暮春游乐就是一种幸福和谐的生活。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赞赏曾皙之志,并不意味着否定子路等人的说法。事实上就治理国家而言,子路讲的是“不挨打”,亦即“强兵”;冉有讲的是“不挨饿”,亦即“富国”;公西华讲的是“知礼节”,亦即“文明”,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而曾皙讲的是“幸福”,是终极目标,富强、文明的终极目标是人民的幸福。目标重要,过程同样重要;既应敢于承担,又要谦逊礼让——这就是孔子的态度。
学习环境分析:普通教室,有一台多媒体
教学策略:情境教学,启发式教学
教学媒体:PPT、多媒体
学科教学目标: 1.理解曾皙之志。 2.理解孔子赞同曾皙的原因,进而理解孔子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教学技能训练目标: 导入技能:导入的新方法与新知识联系紧密 讲解技能:注意、提问和谈话等技能相配合 演示技能:根据学生认知水平选择媒体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孔子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难点:理解孔子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及喟叹的个人因素和时代因素。
活动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一、 情境导入 激情兴趣 上节课我们围绕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学习了《侍坐》这篇文章,了解了弟子之间不同的为政志向。但是子路自从上次侍坐之后就闷闷不乐,他不明白为什么孔子老师只赞同了曾皙的志向,于是他向我们求助,希望我们帮他分析分析背后的原因。 全班齐读来回顾一下《侍坐》的内容。 齐读文章,复习内容。
设置依据:回顾课文,复习四个弟子的志向以及孔子的点评,为学习曾皙述志铺垫。
二、 精读原文 剖析原因 1.请同学朗读、翻译曾皙述志的部分,注意生僻字词和读音: 鼓瑟希,铿(kēng)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点也。” 点评朗读和翻译,注意听学生读错和翻译不当的地方及时纠正。 2.用五个字概括这个画面: 明确:暮春游乐图。 这个画面描绘了哪些人和事? (1)人: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大家一起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画面,人人互爱、亲近,我们也可以用孔子的一个观点来概括——仁者爱人。 (2)事: 【1】浴乎沂(不是在沂水里洗澡) 注意曾皙春日出游的日期,“暮春”课下注释为农历三月。农历三月天气较冷,成人、儿童十几个在沂河里洗澡是很不适宜的,因此多见的把“浴”解释为“洗澡”有悖于常理。“浴乎沂”解释为涉水渡过沂河,在那样较冷的季节里也是难以接受的,这有什么春游的乐趣可言呢?王羲之在《兰亭集序》当中提到过,“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众人集会到兰亭的水边,进行一种祈福消灾的祭祀礼仪。由此,“浴”可能跟源于周代的修禊古俗中祛灾活动有关。 上巳节(农历三月三)人们相约到水边洗濯,借以除灾去邪,称之为“祓 (fú)禊 (xì)”。 曾点一行到沂水河边嬉游,也许是模仿古人,象征性地沾点河水以表达祈求消除不祥的美好心愿。 【2】风乎舞雩(注释16):舞雩台是鲁国求雨的神坛,浴乎沂和风乎舞雩都与祭祀有关,祭祀作为礼仪的一种重要形式,也体现了孔子所推崇的“以礼治国”的思想。 【3】咏而归:古人有踏歌咏志的爱好,一路唱歌一路回家,多么幸福安居的生活呀。 前面三个弟子的为政志向可以用:强兵、富国、文明概括,曾皙所追求的可以用“幸福”概括。 这样的幸福生活需要什么样的社会基础?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国家能实现吗? 不能。 总结: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时才能达到的状态。这样的生活情景是幸福、自由、悠闲、舒畅的大同社会,是仁爱、讲“礼”的。曾皙所描绘的是一幅民生和乐的生活画面,是一种诗意的生活,这是建立在前三子所提的强兵、富国、文明之后的。 链接:四子侍坐,固各言其志,然于治道亦有次第。祸乱裁定,而后可施政教。初时师旅饥谨,子路之使有勇知方,所以畿定祸乱也。乱之既定,则宜阜俗,冉有之足民,所以阜俗也。俗之既阜,则宜继以教化,子华之宗庙会同,所以化民成俗也。化行俗美,民生和乐,熙熙然游于唐虞三代之世矣,曾皙之春风沂水,有其象矣。夫子志乎三代之矣,能不喟然兴叹!(清:张履祥《备忘录》) 3.这个情景跟孔子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忆孔子的为政思想:仁者爱人、以礼治国、仁政、天下大同 孔子是儒家,儒家提倡仁政、礼治,不论是仁者爱人还是祭祀行礼,曾皙所描绘的情景与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是相通的。 1.“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见杨树达《论语疏证》 2. “全文突出了儒家的礼乐治国的理想。”——刘盼遂等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 3. 今以《论语》考之,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而终不得志,因此他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话和“欲居九夷”的想法;孔子又说:“饭疏食(吃粗糙的食物)饮水,曲脑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先秦文学参考资料》 所以思想上的共鸣是孔子赞同曾皙的重要原因。 4.朗读子路述志,子路为什么被孔子“哂之”?——“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子路的不谦让是孔子哂之的原因,那曾皙在述志前又有哪些行为动作?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当孔子问“点,尔何如”时,曾晳正弹琴,他并没有立刻终止奏乐,而是“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然后才对答。 曾皙的举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举止从容,风度娴雅。礼乐在儒家地位甚高,曾晳举止之从容,既符合抚琴奏乐之礼,也符合师徒之礼。 因此,孔子“与点”也可能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对曾晳这种风度的欣赏。 请一位同学总结曾皙被赞的原因,试着对子路说一说: 曾皙所描绘的社会与孔子所追求的儒家理想社会境界相通:礼治、和谐、互爱、安定、幸福 曾皙个人回答问题时举止从容,风度娴雅,符合礼的要求。 1.一位同学朗读曾皙述志,一位同学翻译。 2.口述画面、画面事物、画面特点,配合回答老师提问。 自由回答,预计答案是“不能”。 3.回忆孔子的思想,同桌讨论回答。 4.朗读子路述志,回答“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找出曾皙的行为动作并描述。 自由发言。 举手总结。
设置依据:从原文出发,结合曾皙志向的具体特点和他的行为举止与孔子所推崇的大同、礼治社会分析出“吾与点也”的原因。“浴乎沂”是讲解的一个小重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曾皙的“礼”和积累文学常识。最后让学生总结,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 深入探究 感悟思想 1.孔子既然欣赏曾晳所描绘的生活画卷,那他为什么“喟然叹曰”?小组讨论。 背景:这段对话发生在孔子自卫返鲁之后的四年里(前484—前481)。此时孔子已年近七十,刚刚结束周游列国,除了短暂服务于卫、陈二国,没能得到任何统治者的垂青,回到鲁国,主政者也只是想用他的学生而不想用他。 (1)从儒家追求来看: 首先,曾晳所言近于儒家大同世界,而孔子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理想社会难以实现,孔子慨叹理想与现实距离太远。 其次,孔子一心想恢复周礼,使天下大治。然而,“天下无道久矣”,“莫我知也夫”,无人能赏识他的思想。这一喟叹是孔子理想落空的一声浩叹。 再次,开篇提到,孔门弟子“居则曰,莫我知也”,孔子的“喟然”还可能含有对弟子们怀才不遇的伤感。 (2)从孔子人生际遇来看: 首先,曾晳所言的春风沂水之生活,何等淡泊、洒脱。此时孔子年事已高,在出处、行藏之间,已渐进“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故虽一生“知其不可而为之”,又何妨一时流露独善其身的逸世情怀。这一声喟叹是孔子晚年生命中偶尔的一次超尘之想。 其次,曾晳“鼓瑟”之从容,“舍瑟而作”之潇洒,给夫子怅然神往的想象空间。孔子周游列国而屡不受用,被人戏称为“丧家之犬”,因此,孔子这一刻情不自禁地“喟然”了。 在这里我们又可以发现,孔子与点还有一层对人生际遇的看淡在里面,孔子周游列国而屡不受用,被人戏称为“丧家之犬”,想要隐退过上安定的生活也是一种对现实的看淡。曾皙的话既切中夫子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又暗合他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和感伤。 1.小组讨论孔子“喟叹”的原因,自由发言。
设置依据:让学生思考孔子“喟叹”原因,调动大家的知识储备,形成对孔子的深入了解和认识,加深对曾皙志向的认识。
四、总结提升,内化巩固 1.分角色朗读:教师读孔子和旁白,学生读弟子部分。 曾皙所述之志,近乎儒家的大同理想,乃儒家追求的终极理想,是心怀天下的孔子一生孜孜以求的。孔子的观念在当时乱世难以践行,在各国皆受冷遇,因此无论是礼乐治国、民生和乐,还是仁者爱人,都是孔子在“礼崩乐坏”时代发出的由衷的呼唤,他用一生追寻这个理想的社会。 2.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的社会我们实现了吗?自由回答。 其实曾皙所言的社会在我们身边早已司空见惯,闲暇时刻,我们不也陪着家人,伴着朋友,去公园踏青去山间远足,去参加各种节日盛会吗?我们所拥有这样的幸福生活,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富强文明公正法治的国家,我们更要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设置依据:由孔子的追寻到现实生活,让学生理解到自己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陶冶,为作业铺垫。
作业: 1.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你认为在当今社会中孔子“仁”与“礼”的思想还有没有现实意义,结合生活体验说明,写一段200字的议论段。 (选做) 2.背诵全文。(必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