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四项内容主要属于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C )
A.发现太阳系外行星
B.减轻全球贫困方面的实验性做法
C.锂离子电池方面的研究贡献
D.发现了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
2.[2022·河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下列过程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 )
A.甲骨刻字 B.烧制陶瓷
C.粮食酿酒 D.火药爆炸
3.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C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4.[2022·黄石]冰雪埋忠骨,历史有温度。青山犹在,致敬先辈!电影《长津湖》场景中所示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C )
A.长津湖湖水结冰 B.棉衣裁制成单衣
C.战场上战火熊熊 D.铅笔书写绝笔信
5.绚烂多姿的“冰晕”装点着美丽的天空,它是大气中冰晶对光线反射或折射所产生的大气光学现象,“冰晶”是水蒸气冷却后变成的固体小颗粒。“冰晕”和“冰晶”的形成过程发生的变化是( A )
第5题图
A.均为物理变化
B.均为化学变化
C.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
D.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
6.1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是由铁制成的。在讨论时,有的同学提出:“我们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吸一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C )
A.评价与反思 B.作出假设
C.进行实验 D.得出结论
7.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学科,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
是( B )
A.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不仅生成新物质,同时还会伴随着能量变化
B.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世间万物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如原子分子)构成的
D.化学就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8.下列对点燃蜡烛时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是( D )
A.蜡烛受热时从顶部逐渐开始熔化成液态
B.罩在火焰上烧杯出现小水珠
C.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
D.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9.下列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D )
第9题图
10.[安徽中考]化学实验多处使用滴管,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
11.下列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D )
①如果没有说明用量,则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液体取1 mL~2 mL
②取用一定量液体药品,没有量筒时,可用胶头滴管代替
③打开试剂瓶后要把瓶塞正放在实验台上
④滴管吸取药液后,滴管口要靠在试管内壁上,使药液沿管壁流下
⑤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胶头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试液倒流腐蚀胶帽
A.①②③④ B.③⑤
C.②③⑤ D.①⑤
12.某化学小组按照如图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下列实验现象或说法正确的有( B )
第12题图
①实验Ⅰ中c处最先变黑
②实验Ⅱ中若用干冷的烧杯,可以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雾
③实验Ⅲ中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
④实验Ⅲ中,若用火柴点燃导管另外一端,有火焰产生
⑤实验Ⅲ中,这一现象说明蜡烛中主要物质的熔点较低
⑥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不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⑦实验Ⅳ中,蜡烛又被点燃是因为火柴直接将蜡烛点燃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3.将如图各仪器名称下面的序号与其用途相对应,写在相应横线上:
第13题图
(1)用来夹持试管的工具是______。
(2)贮存固体药品的仪器是______。
(3)常作为反应用的玻璃容器是______。
(4)用于洗涤仪器内壁的工具是______。
(5)用于夹持燃烧镁条的工具是______。
(6)检验物质可燃性,进行固体燃烧实验的仪器是______。
(7)用于加热浓缩溶液、析出晶体的瓷器是______。
(8)加热时常垫在玻璃容器与热源之间的用品是______。
答案:(1)E (2)B (3)A (4)G (5)H (6)F (7)D (8)C
14.实验过程中若操作不当会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引发事故。请你在题后横线上简要说明下列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1)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____________。
(2)被加热的玻璃容器外壁有水:________________。
(3)将滴管伸入试管内滴入药液:________________。
(4)给烧杯中的液体加热时没有垫上陶土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试管刷刷洗试管时,用力过猛:____________。
答案:(1)容易失火 (2)玻璃容器炸裂 (3)造成试剂污染 (4)烧杯底部受热不均匀造成炸裂 (5)损坏试管
15.取用药品应注意操作规范。
第15题图
(1)取用粉末状固体时,先使试管________,用__________________把药品送至试管底部,再直立试管。
(2)某同学向量筒中倾倒液体时的操作如图所示,纠正其中的两处错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横放 药匙(或纸槽)
(2)瓶塞应倒放在桌面上;量筒应稍稍倾斜
16.如图是某同学给试管中液体加热的操作,指出错误并改正。
第16题图
(1)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用焰心加热 应用外焰加热
(2)酒精灯内酒精超过其容积的三分之二 应减少酒精到三分之二以下
(3)试管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应在三分之一以下
(4)试管夹夹住了试管口 应夹在离试管口三分之一处
17.小明同学很细心,他发现蜡烛刚熄灭时,总有一缕白烟冒出,这些白烟到底是什么物质呢?于是他在参加化学兴趣小组的活动时提出这一问题。小强同学猜测白烟是蜡烛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CO2);小韦同学猜测白烟是蜡烛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H2O);小明同学则猜测白烟是石蜡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固体小颗粒。他们做了以下实验:
(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目的是验证_____
___同学的猜测。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干燥的烧杯罩住白烟,烧杯内没有出现水雾,证明白烟的成分不是__________。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注意不能与烛芯接触),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有可燃性,这为______________同学的猜测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白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猜测,因为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小明的猜测正确,则蜡烛产生白烟这一过程属于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答案:(1)小强 (2)水蒸气
(3)小明 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不能燃烧
(4)物理1.下列四项内容主要属于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
A.发现太阳系外行星
B.减轻全球贫困方面的实验性做法
C.锂离子电池方面的研究贡献
D.发现了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
2.[2022·河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下列过程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甲骨刻字 B.烧制陶瓷
C.粮食酿酒 D.火药爆炸
3.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4.[2022·黄石]冰雪埋忠骨,历史有温度。青山犹在,致敬先辈!电影《长津湖》场景中所示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长津湖湖水结冰 B.棉衣裁制成单衣
C.战场上战火熊熊 D.铅笔书写绝笔信
5.绚烂多姿的“冰晕”装点着美丽的天空,它是大气中冰晶对光线反射或折射所产生的大气光学现象,“冰晶”是水蒸气冷却后变成的固体小颗粒。“冰晕”和“冰晶”的形成过程发生的变化是( )
第5题图
A.均为物理变化
B.均为化学变化
C.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
D.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
6.1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是由铁制成的。在讨论时,有的同学提出:“我们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吸一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评价与反思 B.作出假设
C.进行实验 D.得出结论
7.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学科,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
是( )
A.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不仅生成新物质,同时还会伴随着能量变化
B.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世间万物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如原子分子)构成的
D.化学就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8.下列对点燃蜡烛时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是( )
A.蜡烛受热时从顶部逐渐开始熔化成液态
B.罩在火焰上烧杯出现小水珠
C.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
D.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9.下列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第9题图
10.[安徽中考]化学实验多处使用滴管,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11.下列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①如果没有说明用量,则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液体取1 mL~2 mL
②取用一定量液体药品,没有量筒时,可用胶头滴管代替
③打开试剂瓶后要把瓶塞正放在实验台上
④滴管吸取药液后,滴管口要靠在试管内壁上,使药液沿管壁流下
⑤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胶头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试液倒流腐蚀胶帽
A.①②③④ B.③⑤
C.②③⑤ D.①⑤
12.某化学小组按照如图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下列实验现象或说法正确的有( )
第12题图
①实验Ⅰ中c处最先变黑
②实验Ⅱ中若用干冷的烧杯,可以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雾
③实验Ⅲ中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
④实验Ⅲ中,若用火柴点燃导管另外一端,有火焰产生
⑤实验Ⅲ中,这一现象说明蜡烛中主要物质的熔点较低
⑥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不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⑦实验Ⅳ中,蜡烛又被点燃是因为火柴直接将蜡烛点燃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3.将如图各仪器名称下面的序号与其用途相对应,写在相应横线上:
第13题图
(1)用来夹持试管的工具是______。
(2)贮存固体药品的仪器是______。
(3)常作为反应用的玻璃容器是______。
(4)用于洗涤仪器内壁的工具是______。
(5)用于夹持燃烧镁条的工具是______。
(6)检验物质可燃性,进行固体燃烧实验的仪器是______。
(7)用于加热浓缩溶液、析出晶体的瓷器是______。
(8)加热时常垫在玻璃容器与热源之间的用品是______。
14.实验过程中若操作不当会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引发事故。请你在题后横线上简要说明下列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1)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____________。
(2)被加热的玻璃容器外壁有水:________________。
(3)将滴管伸入试管内滴入药液:________________。
(4)给烧杯中的液体加热时没有垫上陶土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试管刷刷洗试管时,用力过猛:____________。
15.取用药品应注意操作规范。
第15题图
(1)取用粉末状固体时,先使试管________,用__________________把药品送至试管底部,再直立试管。
(2)某同学向量筒中倾倒液体时的操作如图所示,纠正其中的两处错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如图是某同学给试管中液体加热的操作,指出错误并改正。
第16题图
(1)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小明同学很细心,他发现蜡烛刚熄灭时,总有一缕白烟冒出,这些白烟到底是什么物质呢?于是他在参加化学兴趣小组的活动时提出这一问题。小强同学猜测白烟是蜡烛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CO2);小韦同学猜测白烟是蜡烛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H2O);小明同学则猜测白烟是石蜡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固体小颗粒。他们做了以下实验:
(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目的是验证_____
___同学的猜测。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干燥的烧杯罩住白烟,烧杯内没有出现水雾,证明白烟的成分不是__________。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注意不能与烛芯接触),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有可燃性,这为______________同学的猜测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白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猜测,因为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小明的猜测正确,则蜡烛产生白烟这一过程属于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