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2 18:26:03

文档简介

2023一2024学年(上)南阳六校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答案
(1~3题,6-7题,11~12题,15题,20题,每小题3分)
1.B
2.A
3.C
4.①对于有悠久历史的部分传统节日,普遍或局部沿用时,可以增加新的活动内容,丰富其内涵,如传统新年改为
春节,增加慰问军烈属的活动,清明节纪念革命烈士等。②对于传统节日行事中,虽没有显著的社会或科学意
义,但具有民族的传统生活情趣,要以某种适当形式给以保留。如清明踏青、踢毽子,重阳登高(南方并放纸
鸢)等。(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5.①春节的起源及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和条件。②春节这个节日的传统习俗、活动内容。③春节具有的特色的
社会功能。④春节在新时代所发生的一些变化。(每个2分,答出任意三个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
情给分)》
6.B
7.D
8.①推动情节的发展。朱丽从小宝与露露的告别中,反思自己,决定与以前告别。②揭示小说主题。朱丽从小宝
与露露的告别中,体会到生活其实是从“再见”开始的,告别过去才能迎接新的生活。(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若答“照应上文”“使朱丽思想变化更加合理”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的情给分)
9.①祖丧、难为情。朱丽因母亲的婚姻不幸而产生恐惧并且在婚礼上逃婚,躲在舅舅家,是对“诸多麻烦”的逃
避。②开始反思自我。小宝与露露热情告别,让朱丽的内心对“再见”这个词有了更多的感触。③勇敢面对。
朱丽产生了与过去告别的冲动,决定想打开手机,迎接新的生活,是“对生活保持明亮的心境和善意”。(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0.BDF(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
11.C
12.C
13.(1)他们倘若相互猜忌、有二心,我方便率领精锐部队乘机进攻它,必定能够得到想要的结果。(关键词“猜
贰”“乘”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以上五种间课方法均被使用,没有人知道其中的规律,这就是使用间谍的神秘莫测的方法,是国君的法
宝。(关键词“莫”“道”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14.①材料一以田单使用反间计取胜为例,侧重于强调使用间谍带来的结果。②材料二从战争的成本角度分析,
侧重于强调使用间谍的必要性并介绍使用间谍的五种方法。(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对敌作战,应当密切注视敌国君臣关系中的矛盾,适时派遣间谍去离间他们。他们倘若相互猜忌、有
二心,我方便率领精锐部队乘机进攻它,必定能够得到想要的结果。兵法说:“对内部亲密团结的敌人,要用离
间计去破坏他们。”
战国时期,在周赧王三十一年,燕国大将乐發率领燕军及秦、魏、韩、赵等多国军队进攻齐国,攻破齐国,齐
湣王被迫逃往莒城。燕军获悉齐王在莒城后,立即调集兵力合围莒城。此时,楚国将领淖齿率军接救齐国,因
一1绝密★启用前
老虎腰肚,以及出嫁了的女儿回娘家、邻居互送节物等活动。至于那一年之首的春节,活动事
项就更加繁多了。宋人陈元靓编纂的《岁时广记》,“元旦”这部分的资料(包括活动和故事),
就占了三卷。18世纪中叶文人学者所写作的新年民俗诗集《武林新年杂咏》里,关于艺术、技
2023一2024学年(上)南阳六校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艺一类事项的题目就有40多个。这些表明,民间的许多节日是包括社会的多种活动事项在
内的。从社会文化的门类说,它包括经济、宗教、伦理、艺术、技艺等活动。它是许多文化活动
的集合体,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展览会。


由于上述这种特,点,民间文学的功能必然也是多方面的,关于人际的团结、社会规范的保
持、技能的表现、医药的运用,以及对各种心理的慰藉…总之,民间节日,在过去,尽着各种
考生注意:
社会的功能,是民族文化的综合应用。在这种意义上,我们今天不能简单地以旧文化、旧生活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
模式一笔抹杀它。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我们现在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许多社会礼制和观念都起着新的变化。我们的风俗、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习尚(包括节日)也不能安于旧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们已经采用了一些新节日,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如青年节、劳动节、建军节、国庆节(还有些地方把重阳节改为老人节)。但同时有些传统节日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仍在普遍或局部沿用,如春节、清明、中秋节等。不过由于现实生活有较大的变动,作为上层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建筑的文化,不能不作相应修改,如传统新年改为春节,并加入新的内容(慰问军烈属等);清
明节主要作为纪念革命烈士的节日等。这样做,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这些有长远历史的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古老节日,在新社会中就成了新文化的一部分。我以为传统节日行事中,还有些是颇有意义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或情趣的,像上文所提到的晒衣物、掸尘等,符合新学理和新社会要求。此外,如清明踏青、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毽子、重阳登高(南方并放纸鸢),甚至如七夕的女儿月下穿针、中秋的玩兔儿爷等,虽没有显
近代以前,长期的农业社会,产生和继承、发展了许多节日。现在只要打开古代《岁时广
著的社会或科学意义,但作为民族的传统生活情趣,以某种适当形式给予保留,也是可以考虑
记》一类的文献看看,你就会感到惊异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节日?是古人闲着无事干,或
的吧?
者他们物力、精力过剩,所以要来弄弄这种“四时八节”吗?不是的。尽管过去有些节日,现在
(摘编自钟敬文《节日与文化》)》
我们看来是无谓、可笑乃至可厌的,但在被创造乃至被继承的当时,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条件。在过去节日及其活动中,有些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作用的(如端午的洒雄黄酒、六月六
A.节日在被创造乃至被继承的当时,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节日及其活动是有一
的晒衣物及年终的掸尘等),有些却只是满足生活、心理的要求的(如新年的家人团聚、亲友来
往以及追傩、钉桃符等)。后者往往带着幻想和迷信的色彩。这是由于当时人们对付实际事
定现实意义和作用的。
物的能力还很有限,认识事物的知识又比较低下。因此,为了满足需要,不能不借助于巫术及
B.传统节日中有些带有迷信和幻想的色彩,这与当时人们对付实际事物的能力和认识事物

宗教信仰、仪式。这就必然要使这种文化带有消极的因素。它标志着人类和民族文化的原始
的知识有着密切的关联。
C.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活动在内一经改动,便会合理化或比较合理化,并且能具有较高的社
的或近原始的阶段。
但是,人民文化具有一种自然调节、改进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实际活动能力
会意义。
和心理智能也不断变化。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活动在内)中的不合理的、过时的部
D.端午节活动繁多,通过这个节日可以推论民间的许多节日,包括社会的多种活动事项,具
分,往往不自觉地或半自觉地加以改动,使之合理化(或比较合理化),使之具有较高的社会意
有复合性。
义。例如本来是一种禳灾法术的放纸鸢活动,逐渐成为一种大人或儿童的文娱活动。又如本
2.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来是江滨人民驱除瘟神等的宗教行事一送瘟船,后来却被联系到楚国忠臣的沉江故事,使
A.因为古人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中,闲暇时间较多,故而产生和继承、发展了许多节日。
它具有历史的和伦理的意义。这种事实,不仅说明了民间文化的进步性,也增强了文化进化
B.江滨人民的一种宗教行事一送瘟船,与楚国忠臣沉江故事发生联系后,意义得到拓展。
理论的可靠性。
C.民间的许多节日是文化活动的集合体,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展览会,有着社会的多种功能。
民间节日,作为一种文化事象,有一个颜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它的复合性。例如端午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传统节日名称、节日活动内容有变动,是社会礼制和观念变
节,它既有划龙舟、吃粽子等活动,又有饮雄黄酒、插艾蒿、挂蒲剑、贴钟馗图、小孩带香囊和穿
化的体现。
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