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课件(29张PPT+内嵌视频)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课件(29张PPT+内嵌视频)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2 21:37: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忧外患
维护清朝统治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19世纪60至90年代中期
洋 务 运 动 和 边 疆 危 机
根本目的
起止时间
背 景
代表人物
中央:
地方:
口 号
前期:
后期:
“自强”
“求富”
主要内容
3.近代海陆防建设
2.办新式学校、翻译馆,派遣留学生
1.创办军事、民用工业
评价
温故知新 第4课
明治维新前
明治维新后
观看漫画“同是天涯沦落人”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五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经营四方,安抚亿兆。
开拓万里波涛,
布国威于四方。
——明治天皇《御笔信》
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急需大量工业原料和销售市场,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明治政府建立之初,日本提出“大陆政策”,积极备战,预备对外扩张。
日本
朝鲜
满蒙
中国
亚洲乃至全世界
一、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
①企图侵略中国,称霸世界(根本原因)
1894年5月,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应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日本乘机出兵朝鲜。起义平息后,清政府为了避免中日冲突,建议两国同时撤兵。但蓄谋要制造战争的日本,不但不同意撤兵,反而寻找借口故意扩大事态,中日两国迅速走向了战争的边缘。
②朝鲜东学党起义(导火索)
2、时间:
1894-1895年
1、原因:
日本
1894年7月,日本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正式打响。
日本明治天皇宣战诏书
3、开始标志:
日军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
左宝贵,山东费县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奉命率部进援朝鲜。平壤战役打响后,负责防守城北玄武门一线,带病登城指挥。当部将劝他摘下红缨帽,脱掉黄马褂,以免引起敌人注意时,他却坚定地说:我之所以穿朝服,就是想让士卒们知道我还在,这样他们就会同敌人血战到底。
9月,日军分多路围攻平壤,清军将领左宝贵中炮牺牲,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
左宝贵
4、主要战役及民族英雄:
(1)平壤战役,左宝贵
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在日舰围攻下,舰船多处受伤,船身倾斜。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决意与敌同归于尽,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全舰官兵200余壮烈殉国。
1894年9月,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也展开激战。
北洋舰队将士在战斗中奋勇杀敌,重创日舰。
黄海海战后,北洋舰队损失惨重,但主力尚存。但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不许出海迎敌,日军趁机夺取了制海权。
此日漫挥天下泪,
有公足壮海军威。
(2)黄海海战,邓世昌
大连守将赵怀业闻风溃逃,日军不战而得大连湾。日军在大连湾休整后,向旅顺进逼。11月18日,日军前锋进军土城子,徐邦道率军顽强抗击,次日,龚照玙置诸军于不顾,乘鱼雷艇逃往烟台。19日,黄仕林、赵怀业、卫汝成三统领也先后潜逃。1894年11月21日,日军向旅顺口发起总攻,次日,号称“东亚第一要塞”的旅顺陷于日军手中。
9月至11月,日军分两路入侵中国,分别渡过鸭绿江,占领九连城;从辽东半岛登陆,攻取大连、旅顺。
徐邦道
土城子阻击战纪念碑
(3)辽东战役,徐邦道
1894年11月21日至24日,连续进行了四天大屠杀,杀害了两万多中国人,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史称“旅顺大屠杀”。
日军攻占旅顺后,对逃窜到市内各处的清军进行了四天三夜的扫荡行动,短短四天内就有两万人遇害,只有埋尸的36名华人幸免于难。尸体运了一个月才抬完,形成一座尸山。日军下令浇油点火,烧了十几天才烧完。
旅顺大屠杀
英国人阿伦在他的《旅顺落难记》写到:
十来个日本兵捉了许多逃难的人,有的砍下一只手,有的割下一只耳,有的剁下一只脚,有的砍下一个头,我所见的,无论男女老幼,没有饶过一个。所过街道, 死尸堆积有几尺高,那男女老幼死得奇形怪状,没有相同的。在一个钱铺里,看见地板上铺满了死尸。当中男的也有,女的也有,小孩也有,亦有开膛破肚的,亦有斩做两段的。那柜台旁边还有一个大钉子钉着一个几个月的小孩, 地板上的血,足有三寸厚,死尸重重叠叠堆了起来,零零落落的手到处都有。
旅顺屠城后,美国纽约《世界报》刊登了下面这段话:
“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面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
充分显露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残暴本质,是对人类文明的严重践踏,是对中国人民犯下的巨大错误。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大家来共同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让各国人民永享太平。
—— 习近平
1895年初,日本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舰队陷入绝境。
在援兵无望的情况下,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1895年1月,威海卫失守,北洋舰队困守刘公岛。日军将领伊东祐亨劝降,丁汝昌宁死不降,在绝望中自尽。后英国顾问浩威假托他的名义起草投降书,向日本投降。
(4)威海卫战役,丁汝昌
黄海海战
左宝贵
邓世昌
徐邦道
丁汝昌
开始标志
丰岛海战
平壤战役
威海卫战役
辽东战役
5、结果:
清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思考一下,清政府为什么会战败?
6、失败原因:
清朝封建专制制度腐败,统治者昏庸愚昧(根本)
军事、经济落后
部分将领临战逃脱
日本的侵略是有准备而来……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二、《马关条约》
1、时间
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经过谈判,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2、内容
(1)割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款
(3)开埠
(4)设厂
与《南京条约》相比,《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了哪些权益?产生了什么影响?
内容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割地
赔款
通商
其他
变化
失更多领土
加重负担
侵略势力深入到内陆
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香港岛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割地增多
2100万银元
2亿两白银
赔款增加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开口深入
协定关税
开设工厂
设厂新增
3、影响
①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中日《辽南条约》原件
标志着中国赎回辽东半岛主权
俄国
企图独霸中国东北
法国
履行对俄结盟义务
德国
欲在远东扩大势力
三国政府要求日本归还辽东半岛,甚至以海军舰队相威胁,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持远东地区的势力均势。
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三国干涉还辽
三国干涉还辽的根本目的是为中国争取利益么?
甲午战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反映列强瓜分中国的漫画
2、瓜分中国狂潮
英国
长江流域
法国
广东 广西 云南
德国
山东地区
俄国
长城以北 新疆 东北
日本
福建地区
美国
图中以熊代俄国,犬代英国,蛙代法国,鹰代美国,日代日本。
——谢缵泰
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谢缵泰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3、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1)时间
(2)内容
(3)影响
1899年
①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
②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列强不但划分了“势力范围”,而且彼此协调关系,共同奴役中国。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甲午中日战争与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一、战争原因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
根因:日本企图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直因: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割地-赔款-通商-设厂
二、甲午中日战争
丰岛之战-平壤之战-黄海海战-辽东半岛之战-威海卫之战
四、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三国干涉还辽
2.瓜分中国狂潮
3.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1.“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上演的蒸汽铁甲舰队之间的决战,交战的双方分别是大清朝的北洋水师和日本的联合舰队。”日本挑起这一“决战”的根本原因是
A.日本侵企图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B.朝鲜爆发农民起义
C.中国出兵朝鲜
D.中日军队在朝鲜的武装冲突
A
2.2015年10月3日,国家文物局专家基本确认,“丹东一号”沉舰应为北洋舰队的致远舰。率领致远舰官兵英勇抗击侵略者的是
A.林则徐 B.邓世昌
C.徐邦道 D.左宝贵
B
3.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体现这一危害的条款是
A.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C.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
D.允许日本等在中国设工厂
D
4.“三国干涉还辽”的真正结果是
A.被中国收回,维护了国家主权
B.为俄、德、法三国瓜分
C.表面收回,但仍被日本控制
D.为俄国向中国东北扩张提供便利
D
5.台湾诗人丘逢甲在诗中说:“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首诗应写于
A.1842年 B.1895年
C.1896年 D.1894年
c
6.据1895年《纽约时报》报道,恭亲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自己并不了解日本人发动战争的目的,抑或日本人想从战争中获得什么。他说:“难道日本人能侵占我们所有的省份吗?他们这样做苍天会答应吗?其他民族、其他国家会坐视不管吗?”上述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A.清军战斗力不强 B.清政府内部不团结
C.日本军事力量非常强大 D.清政府对形势认识不清
D
7.青岛,中国东部一座美丽的城市,“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宣传语吸引了各地的游客。红瓦,主要是各种西洋建筑,尤其是德国建筑群。与德国建筑群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三国干涉团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
B.德国强占胶州湾
C.日本攻占威海卫
D.“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8.19世纪末,在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
A.俄国    B.日本   
C.美国    D.德国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