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魏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邯郸市魏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3 22:49:51

文档简介

魏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范围:一二三单元;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第I卷(选择题)
共20道选择题,每题3分,请认真作答,选出最优选项
一、单选题
1.北宋建立后, 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武将专权的历史教训,宋太祖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委派转运使掌握地方军政大权 B.强干弱枝、重文轻武
C.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 D.派文臣做知州和通判
2.元朝时,中央政府加强对西藏地区管理的措施是
A.中央设宣政院 B.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
C.派遣驻藏大臣 D.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
3.春秋时期,赋税制度改革广泛开展。齐国按土地产量征税,鲁国按田亩收税,楚国按土地面积和质量赋税,郑国按照百姓的居住单位征收军赋。这些措施( )
A.解决了富国强兵问题 B.标志着井田制度的瓦解
C.有利于兼并战争兴起 D.源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4.商鞅第二次变法时只向农夫普遍授田,对于从事商贾技艺者不授田。商鞅推行的授田法( )
A.旨在维护宗法分封制度 B.保护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C.导致商人操纵粮食价格 D.突破了“工商食官”局面
5.《商君书·垦草令》中提到:要加重贵族赋税;贵族子弟除嫡长子外必须服徭役,并增加了免役条件;禁止贵族、官吏雇请佣人。这些举措( )
A.阻断了贵族上升渠道 B.促进了社会矛盾的缓和
C.使宗法制度开始瓦解 D.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6.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居民的总称,以别于四邻较为落后的民族。后者相对华夏族被称为夷、蛮、戎、狄。春秋战国之交,曾以蛮国自居的楚国、被中国诸侯看作戎、狄的秦国已不再被视为蛮夷。这一变化说明( )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萌芽 B.不同民族差异消除
C.华夏文化认同观念逐步增强 D.大一统趋势的加强
7.考古发现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距今4300—3900年)墓地有一千多座墓葬,墓葬可以分为大、中、小型,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表明陶寺遗址( )
A.已迈向了新石器时代 B.成为中华文明起源地
C.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 D.形成了复杂社会系统
8.宋代福州一带平地“可以种粟麦者”而今“种植荔枝最多,延迤原野……一家之有,至于万株”;苏州洞庭山“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绍兴二年冬,忽大寒,湖水遂冰,米船不到山中,小民多饿死。”材料反映出宋代东南地区( )
A.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B.耕地面积缩减影响粮食安全
C.区域贸易网络仍然有待完善 D.经济作物种植占据主导地位
9.运用唯物史观,解释如图中现象出现的根源应是( )
专制集权的强化 B.印刷术的推广
C.小农经济的发展 D.经济重心南移
10.《辽史》载:“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这一官制体现(  )
A.行政区划的混乱 B.等级分化的严重
C.统治危机的加深 D.因俗而治的特点
11.下图所示是皇帝礼佛图浮雕。该浮雕描绘了孝文帝头戴冕旒,身穿衮服,在交领宽袍、广袖飘垂的文武官员等人的簇拥下,缓缓行进的场面。该图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时期( )
A.对正统思想的推崇 B.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
C.传统礼仪得到恢复 D.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
12.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首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 B.中国丝织品在西域备受推崇
C.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13.如图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情况,由此可见,科举制度( )
A.完善了乡举里选的选拔程序 B.逐渐打开了社会流动的通道
C.进一步强化了士族贵族特权 D.使得中央决策体系日臻完备
14.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虎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形。其产生的影响是( )
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况
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难移 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融
15.《史记·货殖列传》描述秦汉时期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南朝沈约的《宋书》中却描述江南地区“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种变化( )
A.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 B.导致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C.说明江南的条件优越 D.源于北方移民南迁
16.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其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负责皇城警卫……宗正负责皇室事务、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少府掌皇家财政。由此可知,秦朝中央官制的突出特征是( )
A.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B.决策严谨,提升效率
C.化国为家,家国一体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17.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这一变化( )
A.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标志着选官制度的成熟完善
C.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 D.是国家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
18.《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商鞅变法时规定“有(军)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从历史发展角度看,这项规定( )
A.确立了土地私有 B.革除了陈规陋习
C.强化了社会治理 D.冲击了贵族政治
19.战国时期货币普遍使用,种类增多,《管子·地数篇》说:“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在现实生活中黄金、铜币、粟的比价已形成一定的比例。这说明( )
A.商品交换得到发展 B.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C.重农抑商政策出现 D.货币开始走向统一
20.春秋时期,追逐“私利”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面对“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的现实,齐国实施了“相地而衰征”、鲁国推行了“初税亩”,逐步将“籍公田”的集体劳役地租,改变为履亩而税的家庭实物地租,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收税。这些举措的推行( )
A.标志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反映了传统分封宗法制度的崩坏
C.有利于推动社会制度的转型 D.有效保障了国家治理的物质基础
21.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据此可知,老子的哲学思想追求(  )
A.天人合一 B.兼爱非攻 C.为政以德 D.革故鼎新
22.“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统治者都比较重视选拔人才,为专制王权服务。下列表述反映出唐宋时期选官制度的是( )
A.世卿世禄,嫡长子继承制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D.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23.东晋十六国时期,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形成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这次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B.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C.加剧了南北方的矛盾 D.加快了南北方的文化交流
24.《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魏主改革的措施是( )
A.说汉话 B.改汉姓 C.通婚姻 D.易汉服
25.有资料统计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则有所减少。这表明( )
A.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 B.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
C.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 D.政治稳定推动经济发展
第II卷(非选择题)
本题40分,共有两道大题,请认真作答,正确书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二、材料分析题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地方与中央的问题上,针对汉初“郡国并行”造成的诸侯尾大不掉的弊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藩国实力,使之无法与中央分庭抗礼。
——摘编自徐本华《汉武帝“大一统”的国家观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汉武帝在宏观经济制度层面推行了一场整体配套制度改革,这具体表现:在将利益最为丰厚的铸钱、煮盐、冶铁国营化;废除民间铸钱旧俗,规定由政府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均输”“平准”等。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初推行的地方管理制度及该制度的弊端。
(2)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汉武帝的政治、经济措施及意义。
三、论述题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书《周易》上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改革就是变,就是革除已经过时的旧制度、旧文化和旧思想,创造富有旺盛生机的新制度、新文化和新思想,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摘编自张美兰、陈佰江《回眸中国古代的改革及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改革”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参考答案:
1.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的转运使负责的是转运地方财赋,非掌握地方军政大权,A错误,符合题意;BCD均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故选A。
2.A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A项正确;行都指挥使司是明代地方军事机构,排除B项;清朝时期,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排除CD项。故选A项。
【点睛】
3.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铁力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社会生产力进步,井田制逐渐瓦解,新的土地制度正在形成,因此赋税制度也在变化,D项正确;“解决了”一词夸大其作用,排除A项;井田制瓦解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些措施出现并不标志着井田制度的瓦解,排除B项;兼并战争出现在战国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根据“只向农夫普遍授田,对于从事商贾技艺者不授田”可得出这体现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这有利于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商鞅变法进一步瓦解了宗法分封,排除A项;授田法并不会导致商人操纵粮食价格,排除C项;春秋时期已经突破了“工商食官”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变法加重了贵族的赋税负担,让贵族子弟服徭役,并且增加了免役条件,这打破了贵族世袭的特权,禁止贵族、官吏雇请佣人,这一措施冲击了旧有的奴隶制度,有利于社会结构的变化,D项正确;A项错在“阻断了”,说法绝对,排除A项;社会矛盾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加大对贵族的打压也有可能激化社会矛盾,排除B项;C项错在“开始”,商鞅变法前宗法制度就开始瓦解了,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春秋战国之交,原本被视作戎狄蛮夷的楚国、秦国逐渐融入华夏族,认同中原文明或被视作中原文明的一部分,体现华夏文化认同观念逐步增强,C项正确;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起源及发展的多元一体的特征就已经显现,排除A项;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不可能完全消除,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局部统一的出现和各国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无法得出大一统趋势的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墓葬可以分为大、中、小型,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可知,墓葬呈现出鲜明的等级分化,说明当时已经出现贫富分化,贫富分化将导致阶级分化,C项正确;陶寺遗址已经处于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陶寺遗址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未体现它成为中华文明起源地,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陶寺遗址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不能说明形成了复杂社会系统,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福州、苏州等地农户不种粮食而大量改种经济作物,日常生活物资主要依赖市场购买,对于自给自足的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A项正确;农民改种经济作物,不能说明耕地面积缩减,排除B项;材料与区域间贸易网络无关,排除C项;福州、苏州部分农户的种植结构无法代表整个东南地区,D选项对于材料信息有所夸大,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北宋开始,南方人才比重超过北方,说明文化重心逐步南移,其经经济根源是经济重心的南移,D项正确;专制集权的强化与人才的南北变化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A项;印刷术的推广、小农经济的发展都不是根源,对人才的南北变化作用并不大,排除B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中国)。从材料“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中可知,契丹设置北面官管理契丹事务,设置南面官管理汉人事务,说明其统治政策的特点是实行因俗而治,D项正确;南北面官制并非地方制度,排除A项;南北面官制度体现了因俗而治,并非等级分化,排除B项;因俗而治有利于巩固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图中北魏孝文帝和文武官员的服饰衣冠趋于汉化,体现出当时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D项正确;据所学,汉武帝以后,古代中国的正统思想一直是儒家思想,与该图反映的“礼佛”等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内容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B项;据所学,北魏皇帝礼佛不属于传统礼仪,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结合所学可知,为了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的交通要道,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沟通。材料所属现象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辟,C项正确;西汉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发展无需依赖世界市场,排除A项;“中国丝织品在西域备受推崇”并非主要原因,能够流通的关键是交通条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外农业生产水平如何,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图中显示,科举制以才能为标准选拔官吏,使寒族、小姓子弟有机会参与政治,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打开了社会流动的通道,B项正确;科举制不属于乡举里选,排除A项;科举制度为寒门学子打开了升迁之路,而不是强化了士族贵族,排除C项;科举制度属于选官体系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决策体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末年(中国)。通过阅读李白的诗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动乱,引发了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北民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和民族交融,D项正确;北民南迁促进而非破坏了南方农业发展,排除A项;人口南迁有利于南方开发,缩小南北差距,题干并未强调南北矛盾的激化与割据分裂,排除B项;魏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尚未完成,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史记·货殖列传》中描述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南朝沈约的《宋书》中却描述江南地区‘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及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而南方相对安定,大量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农业的发展,D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始于唐朝中期,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农业产量的大幅提高,其直接原因是农业生产方面的因素,而不是自然经济结构的突破,排除B项;《史记》所说的汉代和南朝时期,江南自然条件都优越,排除C项。故选D项。
1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九卿中的奉常、郎中令、卫尉、宗正、少府等处理的是皇室事务,治粟内史掌管国家财政,因此体现家国一体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官员选拔,排除A项;秦朝掌握决策权的是皇帝,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九卿各自的职责,而不是官员数量多,排除D项。故选C项。
17.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其确立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与选官制无关,排除B项;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强化封建等级秩序”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国家开疆拓土的手段”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1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有(军)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后按军功授爵,奴隶主贵族没有军功,就得不到爵位,所以从历史发展角度看,这项规定限制和打击了旧有奴隶制贵族,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土地政策方面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的规定并不是关于社会习俗方面的,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关于社会治理方面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不同的货币种类,货币作为金融媒介服务于经济的发展,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比较活跃,商品交换得到发展,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人社会地位高低,排除B项;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排除C项;秦统一六国后,统一实行秦半两钱,货币开始走向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
20.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都不分土地的公私,一律按亩征税,这加速了并田制的瓦解,推动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进而加速社会制度的封建化转型,C项正确;商鞅变法中“废并田,开阡陌”标志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正式确立,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与分封宗法制度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土地制度改革,而非经济和农业生产发展,不能得出保障物质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
2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A项正确;兼爱非攻是墨家学派的主张,排除B项;为政以德是儒家学派的主张,排除C项;革故鼎新就是除去旧的,建立新的意思,与老子的思想主张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材料“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统治者都比较重视选拔人才,为专制王权服务”,可知,历代王朝统治者重视人才选拔,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涉及的是唐宋时期的科举制,C项正确;世卿世禄,嫡长子继承制,属于先秦时期的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体现的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体现的是两汉时期的察举制,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中国。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A项正确;魏晋时期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影响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相比之下,环境破坏、南北矛盾、文化交流是次要的,排除B项、C项、D项。故选A项。
2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材料“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是对改汉姓的描述,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改汉姓,非说汉话、通婚姻及易汉服,排除ACD项。故选B项。
2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则有所减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因此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则有所减少,说明政治稳定推动经济发展,D项正确;魏晋时期北方是经济重心,其技术比南方先进,排除A项;“异常繁荣”过分夸大了南方水利事业的发展,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是经济重心,排除C项。故选D项。
26.(1)制度:郡国并行制。
弊端:诸侯势力大,威胁中央权力。
(2)措施:政治上,颁布“推恩令”。经济上,盐铁官营;推行“五铢钱”;实行“均输”“平准”等。
意义:加强中央集权或有利于“大一统”。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中国。
制度:据材料“汉初‘郡国并行’”得出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
弊端:据材料“造成……诸侯尾大不掉”得出诸侯势力大,威胁中央权力。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中国。
措施:据材料“将利益最为丰厚的铸钱、煮盐、冶铁国营化;废除民间铸钱旧俗,规定由政府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均输’‘平准’”并结合所学得出,经济上,改革币制,推行“五铢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结合所学,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意义:结合所学,汉武帝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27.示例论题:中国古代的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力。阐述:“求变”与“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自古以来,一大批具有开拓精神的改革家通过改革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激烈,各诸侯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秦国商鞅通过“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等措施,推动秦国进入强国行列,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顺应北方各民族交融不断加强的历史趋势,颁布了诸多汉化措施,推动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为缓和民族矛盾,促进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明朝时期,面对日益加深的统治危机,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其主政期间,整顿吏治,裁减开支,改革税制,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总之,中国古代的改革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从而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详解】本题是观点类的论述题。时空是中国古代。论题:根据“改革就是变,就是革除已经过时的旧制度、旧文化和旧思想,创造富有旺盛生机的新制度、新文化和新思想,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得出论题为中国古代的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力。阐述:结合材料及所学,可得出“求变”与“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自古以来,一大批具有开拓精神的改革家通过改革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体史实可列举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变法、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明朝张居正改革等。最后再总结,总之,中国古代的改革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从而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