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北京课改版初中化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3章 构成物质的微粒素养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北京课改版初中化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3章 构成物质的微粒素养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3.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0-17 18:30:34

文档简介

北京课改版初中化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3章 构成物质的微粒素养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1.有一种人造氢原子(可表示为 H)的原子核中有3个中子,它可以结合成 H2分子中,下列微粒的个数不等于2的是(  )
A.原子 B.质子 C.中子 D.电子
【答案】C
【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解析】【解答】 H表示质子数为1,电子数为3,中有2个原子,2个电子,2个质子,6个中子。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分析。
2.(2021九上·大兴期中)能保持过氧化氢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A.过氧化氢分子 B.氧分子
C.氢分子 D.氢原子
【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 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则保持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过氧化氢分子,故符合题意;
B. 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不含有氧分子,故不符合题意;
C. 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不含有氢分子,故不符合题意;
D. 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过氧化氢分子,不是氢原子,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分子的性质判断。
3.科学家发现月球土壤中含有较丰富的氦3,其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中子数为1,则氦3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1 B.2 C.3 D.4
【答案】B
【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解析】【解答】原子里,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氦3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则氦3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原子里,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分析。
4.(2022九上·玄武期中)下列有关氧气压缩成液态氧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氧分子体积变小 B.氧分子质量变小
C.氧分子数目变少 D.氧分子间空隙变小
【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氧气压缩成液态氧过程中,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氧分子的体积不变,故A不符合题意;
B、氧气压缩成液态氧过程中,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氧分子的质量不变,故B不符合题意;
C、氧气压缩成液态氧过程中,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氧分子的数目不变,故C不符合题意;
D、氧气压缩成液态氧过程中,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物质状态改变是分子间隔发生变化分析。
5.2020年12月初,考古发掘队在三星堆遗址5号祭祀坑中出土了举世绝美的黄金面具。已知金(Au)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97,质子数是79,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金是由金分子构成的 B.该原子的核电荷数是79
C.该原子的核外有118个电子 D.该原子的核内有79个中子
【答案】B
【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解析】【解答】原子里,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A、金属是由原子构成的,金是由金原子构成的。A答案错误;
B、金原子核内质子数是79,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金原子的核电荷数是79。B答案正确;
C、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金原子的核内质子数是79,原子核外有79个电子。C答案错误;
D、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金(Au)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97,质子数是79,可计算中子数为118。D答案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原子里,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分析。
6.疫情期间,消毒防护仍不可轻视。室内关好门窗,可用加热的白醋进行消毒,消毒过程中室内的各个角落都能闻到刺鼻的气味,主要是因为(  )
A.醋酸分子间间隔变大 B.醋酸分子分解成原子
C.醋酸分子在不断运动 D.醋酸分子数量增多
【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能闻到各种气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
7.下图为载人航天器工作舱中气体成分的微观示意图,已知在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分子个数之比,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1个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
B.氧分子和氮分子能均匀混合,是因为航天器处于失重状态
C.航天器工作舱内氮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与地表空气接近
D.航天器工作舱中充氮气可避免发生火灾后燃烧过于剧烈
【答案】B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一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A答案正确;
B、氧分子和氮分子在不失重的情况下也能均匀混合。B答案错误;
C、由图可知,共有3个氧分子,12个氮分子,氧气和氮气的体积比为1:4。C答案正确;
D、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避免发生火灾后燃烧过于剧烈。D答案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析;
B、根据氧分子和氮分子在不失重的情况下也能均匀混合分析。
C、根据氧分子和氮分子的分子个数比分析;
D、根据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分析。
8.镁被誉为“国防金属”,是制造军事装备的重要原料。镁合金可以提高结构件强度,减轻装备重量和提高武器命中率。如图为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镁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共12个电子
B.该原子不显电性
C.该原子核电荷数为8
D.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2个电子
【答案】C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解析】【解答】A、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该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共12个电子。A答案正确;
B、核内质子数为12,核外电子数为12,核内质子与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故原子不显电性。B答案正确;
C、该原子的核电核数为12。C答案错误;
D、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两个电子。D答案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
B、根据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分析;
C、根据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分析;
D、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分析。
9.如图是某同学对教材中有关氨分子运动实验进行的改进,实验中用胶头滴管吸取少许浓氨水,将其滴入T形三通管的细弯管处,然后用橡皮帽封闭管口。已知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则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时会出现bc段纱布条比ab段先变红的现象
B.该实验过程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C.相对于教材中的实验,此种改进更加节约药品
D.相对于教材中的实验,此种改进更加环保一些
【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已知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可知实验时会出现ab段纱布条比bc段先变红的现象。A答案错误;
B、该实验过程说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B答案正确;
C、相对于教材中的实验,此种改进更加节约药品,因为所用药品量更少。C答案正确;
D、相对于教材中的实验,此种改进更加环保一些,因为装置是密封的。D答案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分析;
B、根据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分析;
C、所用药品量更少,更节约药品;
D、装置是密封的更加环保一些。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8分)
10.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科学。
(1)分析图1得出:①②③表示物质是由   构成的;④的名称是   ;在原子中,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2)图2是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答案】(1)离子、原子、分子;原子核;核电荷数
(2)得到
【知识点】物质的微粒性;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物质的元素组成;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1)①表示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②表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③表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原子里,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2)氧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分析】(1)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原子里,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分析;
(2)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分析。
11.下面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E的原子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2)表示离子的是   (填字母,下同)。
(3)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
(4)具有稳定结构的是   。
【答案】(1)得到
(2)C
(3)AE
(4)C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解析】【解答】(1)E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2)五个结构示意图中只有C达到相对稳定结构,且核内质子数不等于核外电子数,表示离子的是C;
(3)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化学性质可能相似,A和E的最外层电子数都为7,AE的化学性质相似;
(4)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结构为相对稳定结构。
【分析】(1)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分析;
(2)根据核内质子数不等于核外电子数分析;
(3)根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析;
(4)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结构为相对稳定结构,若最外层是第一层,两个电子稳定,是相对稳定结构。
12.在下列微观粒子的示意图中,“”和“”分别表示氮原子和氢原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B中的1个分子中含有   个原子。
(2)分别由B和D中的粒子构成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反应生成C中粒子构成的物质(氨气),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3)以上粒子中,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填字母)中的粒子;能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填字母)中的粒子。
【答案】(1)2
(2)氮气+氢气氨气;化合反应
(3)A;B
【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B中的1个分子中含有2个原子;
(2)B表示氮气,D表示氢气,C表示氨气,可以写出氮气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3)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原子,能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氮分子。
【分析】(1)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析;
(2)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反条件条件分析;
(3)根据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分析。
13.模型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
(1)如图是钠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x的数值为   。
②“11”指的是   。
③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   (填离子符号)。
(2)如图是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示意图。
①在A、B和C中,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是   (填标号)。
②从图中可见,分子运动速率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   有关。
③举一个能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生活事例:   。
【答案】(1)8;钠原子的质子数为11(合理即可);Na+
(2)BC;分子种类(合理即可);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合理即可)
【知识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1)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意义:圆圈代表原子核,圈内的数字代表核内质子数,弧线代表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代表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①第二电子层上最多排8个电子;
②圈内的数字代表核内质子数;
③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的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2) ①B和C中,分子种类相同,温度不同,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②A、B 比较可以得出分子运动速率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分子种类有关;
③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糖在热水中比冷水中溶解的快等例子都能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分析】(1)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意义分析;
(2)比较AB能说明分子运动速率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分子种类有关,比较BC能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3分,共24分)
14.【学科素养·科学探究与实践】为探究分子的运动及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以下三个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方案一】如图1所示。
(1)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2)该方案的不足之处是   (写出一点即可)。
(3)【实验方案二】如图2、图3、图4所示。图中无色透明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将滤纸折叠成大小、形状相同的纸花,在纸花上都均匀喷有酚酞溶液,用细线固定在瓶内,按照图2的操作方式分别用注射器向图3和图4的塑料瓶中同时注入5滴浓氨水,然后将针孔处密封,再将两个塑料瓶分别同时放入等体积的冷水和热水中。图3和图4的两瓶中观察到的相同现象是   ,不同现象是   。
图3、图4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变量只有一个,被控制的量有多个,请写出4个被控制的量:   。
(4)【实验方案三】如图5所示(已知:氨气+氯化氢氯化铵)。
用长柄V形玻璃管进行实验,向左、右两端的V形玻璃管口分别同时滴入等量的浓氨水和浓盐酸(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塞紧橡皮塞。过一会儿后,从图5中观察到有白烟(白烟为氯化铵)且产生的位置偏右,说明   。
(5)【实验结论】上述实验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且分子的运动速率与   和   有关。
【答案】(1)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2)氨气会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或药品用量较多)
(3)纸花自下而上依次变红;放在热水中的瓶内纸花比放于冷水中的更快变红;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纸花的材质、大小、形状;加入的浓氨水的体积(或滴数);热水和冷水的体积(合理即可)
(4)氨分子运动速率比氯化氢分子快
(5)温度;分子种类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1)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运动到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红;
(2) 该方案的不足之从药品用量和污染环境方面分析;
(3) 图3和图4的两瓶中观察到的相同现象纸花自下而上依次变红,因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不同现象是放在热水中的瓶内纸花比放于冷水中的更快变红,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被控制的量有多个,如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纸花的材质、大小、形状;加入的浓氨水的体积(或滴数);热水和冷水的体积;
(4)白烟的位置偏右,说明氨分子运动速率比氯化氢分子快;
(5) 实验方案二证明: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实验方案三证明:分子的运动速率与分子种类有关。
【分析】(1)根据分子在不断运动分析;
(2)该方案的不足之从药品用量和污染环境方面分析;
(3)根据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分析;
(4)根据分子的运动速率与分子的种类有关分析;
(5)总结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与分子的种类有关。
四、计算题[(1)(2)小题每空2分,(3)小题3分,共11分]
15.(1)已知某粒子符号为Rm+,其核外电子数为n,则其质子数为   ;
(2)一个OH-中所含质子数为   ,电子数为   ,原子核个数为   ;
(3)已知一个铝原子的质量为x kg,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y kg,求铝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m+n
(2)9;10;2
(3)解:铝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答:铝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解答】(1)某粒子符号为Rm+,其核外电子数为n,则R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m+n,则其质子数为m+n;
(2)氧原子的质子数为8,氢原子的质子数为1,一个OH-中所含质子数为9;电子数为10,一个OH-中有两个原子核;
(3)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分析】(1)根据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分析;
(2)根据氢氧根离子的构成分析;
(3)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分析。
1 / 1北京课改版初中化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3章 构成物质的微粒素养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1.有一种人造氢原子(可表示为 H)的原子核中有3个中子,它可以结合成 H2分子中,下列微粒的个数不等于2的是(  )
A.原子 B.质子 C.中子 D.电子
2.(2021九上·大兴期中)能保持过氧化氢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A.过氧化氢分子 B.氧分子
C.氢分子 D.氢原子
3.科学家发现月球土壤中含有较丰富的氦3,其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中子数为1,则氦3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1 B.2 C.3 D.4
4.(2022九上·玄武期中)下列有关氧气压缩成液态氧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氧分子体积变小 B.氧分子质量变小
C.氧分子数目变少 D.氧分子间空隙变小
5.2020年12月初,考古发掘队在三星堆遗址5号祭祀坑中出土了举世绝美的黄金面具。已知金(Au)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97,质子数是79,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金是由金分子构成的 B.该原子的核电荷数是79
C.该原子的核外有118个电子 D.该原子的核内有79个中子
6.疫情期间,消毒防护仍不可轻视。室内关好门窗,可用加热的白醋进行消毒,消毒过程中室内的各个角落都能闻到刺鼻的气味,主要是因为(  )
A.醋酸分子间间隔变大 B.醋酸分子分解成原子
C.醋酸分子在不断运动 D.醋酸分子数量增多
7.下图为载人航天器工作舱中气体成分的微观示意图,已知在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分子个数之比,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1个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
B.氧分子和氮分子能均匀混合,是因为航天器处于失重状态
C.航天器工作舱内氮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与地表空气接近
D.航天器工作舱中充氮气可避免发生火灾后燃烧过于剧烈
8.镁被誉为“国防金属”,是制造军事装备的重要原料。镁合金可以提高结构件强度,减轻装备重量和提高武器命中率。如图为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镁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共12个电子
B.该原子不显电性
C.该原子核电荷数为8
D.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2个电子
9.如图是某同学对教材中有关氨分子运动实验进行的改进,实验中用胶头滴管吸取少许浓氨水,将其滴入T形三通管的细弯管处,然后用橡皮帽封闭管口。已知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则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时会出现bc段纱布条比ab段先变红的现象
B.该实验过程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C.相对于教材中的实验,此种改进更加节约药品
D.相对于教材中的实验,此种改进更加环保一些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8分)
10.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科学。
(1)分析图1得出:①②③表示物质是由   构成的;④的名称是   ;在原子中,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2)图2是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11.下面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E的原子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2)表示离子的是   (填字母,下同)。
(3)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
(4)具有稳定结构的是   。
12.在下列微观粒子的示意图中,“”和“”分别表示氮原子和氢原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B中的1个分子中含有   个原子。
(2)分别由B和D中的粒子构成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反应生成C中粒子构成的物质(氨气),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3)以上粒子中,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填字母)中的粒子;能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填字母)中的粒子。
13.模型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
(1)如图是钠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x的数值为   。
②“11”指的是   。
③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   (填离子符号)。
(2)如图是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示意图。
①在A、B和C中,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是   (填标号)。
②从图中可见,分子运动速率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   有关。
③举一个能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生活事例:   。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3分,共24分)
14.【学科素养·科学探究与实践】为探究分子的运动及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以下三个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方案一】如图1所示。
(1)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2)该方案的不足之处是   (写出一点即可)。
(3)【实验方案二】如图2、图3、图4所示。图中无色透明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将滤纸折叠成大小、形状相同的纸花,在纸花上都均匀喷有酚酞溶液,用细线固定在瓶内,按照图2的操作方式分别用注射器向图3和图4的塑料瓶中同时注入5滴浓氨水,然后将针孔处密封,再将两个塑料瓶分别同时放入等体积的冷水和热水中。图3和图4的两瓶中观察到的相同现象是   ,不同现象是   。
图3、图4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变量只有一个,被控制的量有多个,请写出4个被控制的量:   。
(4)【实验方案三】如图5所示(已知:氨气+氯化氢氯化铵)。
用长柄V形玻璃管进行实验,向左、右两端的V形玻璃管口分别同时滴入等量的浓氨水和浓盐酸(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塞紧橡皮塞。过一会儿后,从图5中观察到有白烟(白烟为氯化铵)且产生的位置偏右,说明   。
(5)【实验结论】上述实验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且分子的运动速率与   和   有关。
四、计算题[(1)(2)小题每空2分,(3)小题3分,共11分]
15.(1)已知某粒子符号为Rm+,其核外电子数为n,则其质子数为   ;
(2)一个OH-中所含质子数为   ,电子数为   ,原子核个数为   ;
(3)已知一个铝原子的质量为x kg,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y kg,求铝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解析】【解答】 H表示质子数为1,电子数为3,中有2个原子,2个电子,2个质子,6个中子。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分析。
2.【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 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则保持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过氧化氢分子,故符合题意;
B. 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不含有氧分子,故不符合题意;
C. 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不含有氢分子,故不符合题意;
D. 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过氧化氢分子,不是氢原子,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分子的性质判断。
3.【答案】B
【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解析】【解答】原子里,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氦3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则氦3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原子里,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分析。
4.【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氧气压缩成液态氧过程中,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氧分子的体积不变,故A不符合题意;
B、氧气压缩成液态氧过程中,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氧分子的质量不变,故B不符合题意;
C、氧气压缩成液态氧过程中,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氧分子的数目不变,故C不符合题意;
D、氧气压缩成液态氧过程中,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物质状态改变是分子间隔发生变化分析。
5.【答案】B
【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解析】【解答】原子里,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A、金属是由原子构成的,金是由金原子构成的。A答案错误;
B、金原子核内质子数是79,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金原子的核电荷数是79。B答案正确;
C、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金原子的核内质子数是79,原子核外有79个电子。C答案错误;
D、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金(Au)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97,质子数是79,可计算中子数为118。D答案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原子里,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分析。
6.【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能闻到各种气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
7.【答案】B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一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A答案正确;
B、氧分子和氮分子在不失重的情况下也能均匀混合。B答案错误;
C、由图可知,共有3个氧分子,12个氮分子,氧气和氮气的体积比为1:4。C答案正确;
D、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避免发生火灾后燃烧过于剧烈。D答案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析;
B、根据氧分子和氮分子在不失重的情况下也能均匀混合分析。
C、根据氧分子和氮分子的分子个数比分析;
D、根据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分析。
8.【答案】C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解析】【解答】A、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该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共12个电子。A答案正确;
B、核内质子数为12,核外电子数为12,核内质子与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故原子不显电性。B答案正确;
C、该原子的核电核数为12。C答案错误;
D、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两个电子。D答案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
B、根据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分析;
C、根据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分析;
D、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分析。
9.【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已知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可知实验时会出现ab段纱布条比bc段先变红的现象。A答案错误;
B、该实验过程说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B答案正确;
C、相对于教材中的实验,此种改进更加节约药品,因为所用药品量更少。C答案正确;
D、相对于教材中的实验,此种改进更加环保一些,因为装置是密封的。D答案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分析;
B、根据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分析;
C、所用药品量更少,更节约药品;
D、装置是密封的更加环保一些。
10.【答案】(1)离子、原子、分子;原子核;核电荷数
(2)得到
【知识点】物质的微粒性;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物质的元素组成;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1)①表示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②表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③表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原子里,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2)氧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分析】(1)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原子里,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分析;
(2)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分析。
11.【答案】(1)得到
(2)C
(3)AE
(4)C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解析】【解答】(1)E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2)五个结构示意图中只有C达到相对稳定结构,且核内质子数不等于核外电子数,表示离子的是C;
(3)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化学性质可能相似,A和E的最外层电子数都为7,AE的化学性质相似;
(4)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结构为相对稳定结构。
【分析】(1)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分析;
(2)根据核内质子数不等于核外电子数分析;
(3)根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析;
(4)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结构为相对稳定结构,若最外层是第一层,两个电子稳定,是相对稳定结构。
12.【答案】(1)2
(2)氮气+氢气氨气;化合反应
(3)A;B
【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B中的1个分子中含有2个原子;
(2)B表示氮气,D表示氢气,C表示氨气,可以写出氮气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3)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原子,能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氮分子。
【分析】(1)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析;
(2)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反条件条件分析;
(3)根据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分析。
13.【答案】(1)8;钠原子的质子数为11(合理即可);Na+
(2)BC;分子种类(合理即可);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合理即可)
【知识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1)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意义:圆圈代表原子核,圈内的数字代表核内质子数,弧线代表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代表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①第二电子层上最多排8个电子;
②圈内的数字代表核内质子数;
③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的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2) ①B和C中,分子种类相同,温度不同,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②A、B 比较可以得出分子运动速率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分子种类有关;
③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糖在热水中比冷水中溶解的快等例子都能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分析】(1)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意义分析;
(2)比较AB能说明分子运动速率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分子种类有关,比较BC能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14.【答案】(1)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2)氨气会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或药品用量较多)
(3)纸花自下而上依次变红;放在热水中的瓶内纸花比放于冷水中的更快变红;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纸花的材质、大小、形状;加入的浓氨水的体积(或滴数);热水和冷水的体积(合理即可)
(4)氨分子运动速率比氯化氢分子快
(5)温度;分子种类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1)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运动到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红;
(2) 该方案的不足之从药品用量和污染环境方面分析;
(3) 图3和图4的两瓶中观察到的相同现象纸花自下而上依次变红,因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不同现象是放在热水中的瓶内纸花比放于冷水中的更快变红,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被控制的量有多个,如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纸花的材质、大小、形状;加入的浓氨水的体积(或滴数);热水和冷水的体积;
(4)白烟的位置偏右,说明氨分子运动速率比氯化氢分子快;
(5) 实验方案二证明: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实验方案三证明:分子的运动速率与分子种类有关。
【分析】(1)根据分子在不断运动分析;
(2)该方案的不足之从药品用量和污染环境方面分析;
(3)根据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分析;
(4)根据分子的运动速率与分子的种类有关分析;
(5)总结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与分子的种类有关。
15.【答案】(1)m+n
(2)9;10;2
(3)解:铝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答:铝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解答】(1)某粒子符号为Rm+,其核外电子数为n,则R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m+n,则其质子数为m+n;
(2)氧原子的质子数为8,氢原子的质子数为1,一个OH-中所含质子数为9;电子数为10,一个OH-中有两个原子核;
(3)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分析】(1)根据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分析;
(2)根据氢氧根离子的构成分析;
(3)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分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