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因此,它的核心特征:①以用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②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这样形成等级制度,维护家族利益。因此,宗法制的形成后,非常重视家教,强调伦常秩序,而家书就是一个非常好教育形式。
两汉时期,新兴的豪族大家通过密切家族联系来扩大社会影响力, 纷纷制定家庭或家族的清规戒律。诸葛亮的《诫子书》正是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之下产生的, 其后家教家训之作层出不穷。
比较有名的家书有?
《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
1.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2.《诫子书》写于诸葛亮54岁,之后不久就病死于五丈原。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搜集到的家训,
思考一下,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第一层)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第二层)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第三层)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搜集到的家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为什么“俭以养德”?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搜集到的家训,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躁:轻薄浮躁。什么是“轻薄”?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如何理解“非淡泊无以明志”?
1.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4.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
5.帕斯卡说:“人生的本质在于运动,安谧宁静就是死亡。”
静的内涵:
1.不争。看淡名利,顺其自然。
2.平和。心无杂念,陶冶性情。
3.宁静。志存高远,惜时进取。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
当然,人是不能只静不动的,即使能也不可取,如一潭死水。你的身体尽可以在世界上奔波,你的心情尽可以在红尘中起伏,关键在于你的精神中一定要有一个宁静的核心。有了这个核心,你就能够成为你的奔波的身体和起伏的心情的主人了。
——周国平《心静是一种境界》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诸葛亮《出师表》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出师表》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隆中对》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礼记·大学》
《乾隆壬辰秋月过绵竹吊诸葛都尉父子双忠祠》
网页链接
洪成鼎
国破难将一战收,致使疆场壮千秋,
相门父子全忠孝,不愧先贤忠武侯。
后世的“诸葛瞻”们:
有“幽而发愤”立志继承父业的司马迁、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有为民请命抗疫英雄们…...
君子当有所求,有所为,有所忠,方不枉此生!
课外推荐:《曾国藩家书》、《颜氏家训》、《傅雷家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诫子书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