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学习活动一:解“忧”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劝导者是怎么开导杞人的呢?找到相应的句子。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此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听了晓之者的话,自己的忧愁减弱了吗?你从哪里读出?
杞人消除的是什么忧虑?晓之者呢?
长庐子闻而笑之曰:“虹霓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积气也,知积块也,奚谓不坏?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难终难穷,此固然矣;难测难识,此固然矣。忧其坏者,诚为大远;言其不坏者,亦为未是。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于坏。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子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此一也,彼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学习活动二:谈“忧”
译文:
长庐子听了,笑着说:“彩虹、云雾、风雨、四季等,是天积聚无形的气而形成的;山岳、河海、金石、火木等,是地积累有形的物而形成的。明白了天是由积气而产生的,地是由积形而形成的,为什么说它们不会崩坠呢 天地,是宇宙空间中的一个小东西,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大的东西,因此难以穷尽、难以认识是很自然的事。担心它们会崩坠,实在太遥远了;说它们不会崩坠,也是不对的。天地必然会崩坠,崩坠是它们的结果。待到它们崩坠时,怎么会不忧心呢 ”列子听了他们的话,笑道说:“预言天地会崩坠的,荒谬;坚称天地不会崩坠的,也荒谬。天地崩坠不崩坠,不是我们有限的生命所能够知道的。既然这样,天地会崩坠就崩坠吧,天地不会崩坠就不崩坠吧。因为活着的不知道死后的事,死了的不知道活着的事;未来不知道过去的事,过去不知道未来的事。天地崩坠不崩坠,我们为什么要放在心上呢 ”
历史地理之“忧”
杞自商汤封建以后,由商至西周初“或封或绝”,一直处于一个不稳固的环境中,西周末或东周初为宋所逼迁徙至鲁东北。处于大小诸侯国包围之中的杞国,不时都会发生“天倾”的可能。杞国之所以尚能存在二百五十余年,主要是由忧患意识。
——孟世凯《“忧天”杞人何处寻》
自然灾害之“忧”
《左传》记:庄公七年夏,“恒星不见,夜明也。星陨如雨,与雨偕也。”
僖公十四年秋天又发生山崩现象:“八月,辛卯,沙鹿崩。”
《诗经》中《十月》写的“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则是对公元前780年陕西岐山大地震的记录。
这样的记载在古籍中屡见不鲜。
在对自然的认识还没有那么充分的情况下,杞人能够开始探索天地,这可看出他是怎样的人?
“杞人忧天”这一行为在当今的意义
臭氧层的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已构成严重威胁,太阳黑子对地球生物和通讯的干扰不容忽视,“温室效应”比以往更加严峻地影响人类生活。一系列的事实显示,“苍天”不是无忧,而是堪忧。
杞人忧天就是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对我们今天生存状况的预警。
《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万物之怪,书不说,无用之辨,不急之察,弃而不治。
——《荀子》
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辰的运动以及宇宙之创生,做成说明。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自愧愚蠢;他们探索哲理只是为想脱出愚蠢,显然,他们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目的。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中西方对待自然万物的惊异态度截然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充分肯定这种“惊异”的价值。但是在中国传统的文化里,特别是在儒家文化中,“杞人忧天”这种对自然万物的惊异是“无用之辨”“不急之察”,应该“弃而不治”,即抛弃掉而不管它。由此可见中西方对待自然科学的态度不同,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在中国传统社会科技得不到重视,导致发展非常缓慢。
我们通过读孔子、荀子、亚里士多德,感受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距。沿着文化的视角审视“杞人忧天”的深层内涵,发现这位杞人是孤独的先知,他的探索精神和忧患意识本该赢得尊敬,却被嘲笑千年。学会抛弃偏见,拒绝盲从,对自然万物保持敏感和惊异,这也许就是我们今天学习“杞人忧天”最大的意义和价值。
学习活动三:悟“忧”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大禹之后于杞。
——摘自《史记 周本纪》
悟“忧”之深意
天岂有坠理而杞人忧之,忧之诚愚也,然不失为爱天之深。
——(明 )丘濬《遏盗之机》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杞人作为先圣大禹的苗裔,忧天正是其爱天代表,……杞人的创造,在于他敏锐地捕捉道天地崩坠的前兆,率先将其揭示出来,如同上古的警世钟,开普天下之隐逸贤人忧虑民生风气之先河。
——《杞人忧天辩》霍然
寻找历史中的“杞人”们
中国封建社会多有忧患天下苍生的著名人物,他们传承了杞人的这种精神。试着举出几位?
“位卑不敢忘忧国”的陆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
译文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作业
课后小练笔《二十一世纪写给“杞人”的一封信》。300字左右。
记忆课下注释和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