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3.4-3.5)综合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3.4-3.5)综合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1-03 15:16: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4-3.5 综合练习
一 、选择题
1.蚁群中有工蚁、兵蚁、雄蚁、蚁后等,分工明确, 这种各司其职的行为从功能和获得方式上看分别
属于( )
A.取食行为、先天性行为 B.取食行为、后天学习行为
C.社群行为、先天性行为 D.社群行为、后天学习行为
2.下图表示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其中阴影部分表示相同点。下列哪一项可以写 在阴影部分( )
A.与生俱有 B.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
C.有利于生存和繁殖 D.能伴随动物一生
3.用电刺激猫的下丘脑前部,可引起血管舒张和出汗等散热效应。破坏该区后,猫在热环境中的散热 反应能力丧失, 但对冷环境的反应(寒颤、竖毛、血管收缩等)仍存在。破坏下丘脑后部的效果刚好相
反。据此,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下丘脑前部存在着产热中枢, 而下丘脑后部存在着散热中枢
B.下丘脑前后两个中枢交互抑制,从而保持了体温的相对稳定
C.要说明动物体温调节与下丘脑有关,需用不同的动物重复上述实验
D.如果切除猫的整个下丘脑,猫将不能继续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4. “鸟类的黑手党 ”——杜鹃, 将自己的卵产到别的小鸟巢中, 小鸟辛勤地为杜鹃孵卵并精心喂食杜
鹃的雏鸟.对小鸟这种行为的解释, 正确的是( )
①是先天性行为 ②是学习行为 ③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④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5.上午最后一节下课铃声响了, 同学们快速走向食堂。甲同学正想拿起饭盒却又很快扔下, 随后叫道: “ 哇! 真烫! ”;乙同学正想拿又停住了手, 因为他听到了甲同学的喊声; 丙同学听了,一声不吭拿
出纸巾裹起了饭盒。关于三位同学的举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同学“扔下饭盒 ”是先天性行为
第 1 页(共 13 页)
B.乙同学“停住了手 ”属后天学习行为
C.丙同学凭经验知道纸是热的不良导体
D.甲同学参加反射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
6.下列有关分泌唾液行为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人吃到酸梅流唾液是后天学习行为
B. 听到别人讲“酸梅 ”就流唾液是后天学习行为
C. 看到“酸梅 ”两字就流唾液属先天性行为
D. 流唾液不是一种本能,需要经过训练
7.你知道白耳画眉鸟的歌声听起来是否有时像机关枪“哒、哒、哒 ”的声音,有时又像吹口哨一般吗 有一位研究人员对画眉鸟的唱歌行为感兴趣, 于是他从白耳画眉及小弯嘴画眉的巢中将蛋拿走, 然后 放入孵化箱中孵化, 并且亲自养育孵化后的小鸟.白耳画眉及小弯嘴画眉的幼鸟, 在同一环境下一起 饲养.当幼鸟长大后,研究人员仔细听白耳画眉及小弯嘴画眉的成长过程录音带, 结果发现两种鸟的
雄鸟都会唱歌, 白耳画眉唱的是我们所熟知的白耳画眉歌,而小弯嘴画眉也只会唱它爸爸爱唱的歌,
听起来像“嗡嗡 ”及“嘟嘟 ”的声音.根据本实验的过程与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下列哪项结论 ( )
A.白耳画眉与小弯嘴画眉的唱歌行为,不受后天饲养环境所影响
B.白耳画眉与小弯嘴画眉的唱歌行为不一样, 是因年龄差异所造成的
C.白耳画眉与小弯嘴画眉的唱歌行为不一样, 是后天学习所造成的
D.白耳画眉与小弯嘴画眉的唱歌行为不一样, 是因声带构造不同所致
8.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 )
A.人体内与皮肤表面的温度差 B.人体内与环境的温度差
C.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程度 D.人体皮肤表面与环境的温度差
9.下列有关分泌唾液行为类型的判断, 正确的是( )
A.人吃到酸梅流唾液是后天学习行为
B.听到别人讲“酸梅 ”就流唾液是后天学习行为
C.看到“酸梅 ”两字就流唾液属先天性行为
D.流唾液不是一种本能,需要经过训练
10.龙泉市举行了美丽乡村 环浙骑游暨首届江南之巅自行车赛在。下列是有关运动员在骑车过程中体
第 2 页(共 13 页)
温调节的说法, 其中不正确的是( )
A.运动员的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B.运动员皮肤血管舒张以增加体表散热
C.运动员的主要散热方式是汗液蒸发
D.运动员大汗淋漓,原因是体内的产热大于散热
二 、填空题
11.人的学习行为比动物的学习行为更复杂。人不仅能对环境中声、光、味、触等具体刺激做出反应,
还能运用 、 进行学习,并能以其代替具体刺激, 做出反应,如谈虎色变等。
12.在中国,乒乓球运动十分普及, 乒乓球被称为国球。在 4 月乒乓球世界锦标赛上, 中国乒乓球队又
一次包揽全部 5 枚金牌。
(1)当乒乓球飞速地朝眼前袭来时, 眼睛会眨, 这种行为属于 ,是生来就有的反应。 (2)某人因车祸导致胸椎(脊椎的一段)断裂,在下肢肢体完好的情况下出现了瘫痪症状。这表明运动
系统完成动作还需要在 的调节下才能实现。
13.如图表示小明的体温变化曲线, 他的体温在 bc 段变化时, 小明皮肤中的血管最有可能处于 (选填“舒张 ”或“收缩”)状态,与 ab 段相比,他的汗液分泌量可能 (填“增加 ”或“减
少”)。
14.在某校运动会中,1000 米的运动员小颜听到发令枪响后立即起跑。跑步中体内产热大大增加,为
维持体温恒定, 必须增加散热量。比赛中小颜的主要散热方式为 ,此时,皮肤血管的口径
第 3 页(共 13 页)
应更类似于图 (填字母)。
15.经常熬夜会导致人体“生物钟 ”紊乱, “生物钟 ”紊乱的人记忆力是否会下降呢 带着这个问题,
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下探究:
①将 32 只健康老鼠(年龄、大小等条件均相似)随机平均分成两组,饲养在两个相同的鼠笼中, 分别
标上 A 组、 B 组。
②利用遮光布和灯光等方法打乱 A 组老鼠的“生物钟 ”,B 组老鼠保持自然昼夜节律不变。保持其它条
件都相同进行饲养。
③饲养四个星期后, 让 A.B 两组老鼠走同一迷宫,记录老鼠从入口到达出口所用的时间。 5 小时后让
A.B 两组老鼠第二次走原来的迷宫。获得数据如下表:
老鼠走迷宫所用平均时间 (秒)
组 别 第一次 第二次
A 90.22 87.53
B 32.40 26.25
(1)B 组实验的作用是 ;
(2)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 组老鼠记忆力比较差。
(3)受该实验的启发, 请你对青少年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出一条建议: 。
三 、实验题
第 4 页(共 13 页)
16.春暖花开、燕雁北飞,秋寒叶落、燕雁南归。人们通常认为候鸟的迁徙与气温变化有关。据加拿大 洛文教授 14 年的观察记录,有一种候鸟黄脚鹬, 每年长途跋涉 1.6 万公里来往于北美洲的加拿大和南 美洲之间,总是固定于 5 月 26~29 日在加拿大首次产蛋。根据上述现象,洛文教授认为气温不是引起
候鸟迁徙的原因。他在 1924 年 9 月捕获了若干只某种候鸟,分两组进行实验,实验的过程与结果如表。
所捕候鸟的处理 3 个月后放飞的所捕候鸟情 况
第一组 置于日照时间逐渐缩短的自然环境中 留在原地
第二组 置于日光灯下, 用灯光模拟日照,并一天天延长光 照时间 多数往相同方向飞
(1)洛文教授根据黄脚鹬的首次产蛋日期都是在每年的 5 月 26~29 日, 推测气温不是引起候鸟迁徙
的原因,因为每年同期的气温是 。
(2)根据洛文教授的实验设计, 你认为他的猜想是 。
(3)若洛文教授根据此实验就对候鸟的迁徙原因下结论, 这种做法是否合理, 并说明理由。 。
四 、解答题
17.仔细阅读以下材料, 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随着“江北水城 ”积极建设“生态城市 ”,其生态环境获得了进一步的改善, 每到冬季来临 之前, 东昌湖又见野鸭归来,常有“喜鹊之乡”的东阿县鹊巢星罗密布,鹊声悦耳动听,已成为一道
亮丽的风景线.
材料二:蚕农发现, 雌、雄蛾从茧中钻出来, 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爬到一起交配, 否则,因寿命短暂 会失去传种接代的机会.雌、雄蛾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爬到一起,完全是靠它们之间释放“气味 ”和闻
到“气味 ”实现的.
材料三:随着人类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加强和对动物行为研究工作的深入,人们发现很多野生动物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一些重要行为丢失,如野马只会在水槽中饮水, 为了恢复野马在野生条件下的饮水 能力, 把原先导水入槽的橡胶管拉向水坑,一步步诱导野马去水坑饮水,从而恢复野马的野外生存能
力.
(1)材料一中列举了两种生物的不同行为,即野鸭的 行为和喜鹊的 行为,从获
得途径看, 它们应属于 行为,这种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 所决定的.
第 5 页(共 13 页)
(2)材料二中的雌、雄蛾依靠“气味 ”爬到一起, 这种“气味 ”在生物学上叫做 ,这
一实例表明了动物个体间能够进行 .
(3)材料三中人们对野马进行了野外饮水训练,野马所形成的水坑饮水行为属于 行为,这
种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 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 获得的行为.
18.图简略地表示了人体产热和散热两个体温调节机制(“→ ”表示神经传导方式,“~ ”表示血液循环
途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血液循环在维持体温稳定方面的主要作用是 。
(2)正常情况下,当人处于炎热环境中时,C 的反应是 和 。
(3)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将会明显增加的是 D 中的 。
第 6 页(共 13 页)
3.4-3.5 综合练习答案解析
一 、选择题
1.C
【解析】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 按照其功能可分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社会
行为(社群行为)等等; 按照其获得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蚁群中有工蚁、兵蚁、雄蚁、蚁后等,分工明确, 各司其职, 这种行为从功能上看属于社会行为(社
群行为),从获得方式上看属于动物生来就有的先天性行为。
故答案为: C
2.C
【解析】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与生俱来的,由动物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 称为先天性行为,是一种 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学习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
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 不一定可以伴随动物的一生。
A. 与生俱有是先天性行为独有的特点;
B.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是学习行为独有的特点;
C.有利于生存和繁殖是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共同的特点;
D.能伴随动物一生, 是先天性行为独有的特点;
故答案为: C.
3.A
【解析】根据人体的产热和散热平衡知识解题。
解: A.下丘脑前部存在散热中枢,而下丘脑后部存在着产热中枢, 故 A 错误;
B、下丘脑前后两个中枢交互抑制,维持产热和散热的平衡,故 B 正确;
C、要说明动物体温调节与下丘脑有关,需用不同的动物重复上述实验,以防出现偶然性,故 C 正确; D、因为下丘脑中具有调节体温的中枢,如果切除猫的整个下丘脑,猫将不能继续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故 D 正确;
故答案为: A.
4.A
【解析】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 按照其获得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动物的有些行为
第 7 页(共 13 页)
是与生俱来的, 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我们称之为先天性行为,也称为本能。除了先天 性行为,动物的有些行为是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在遗传因素的基础
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称为后天学习行为。
杜鹃的这种行为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
故答案为; A
5.D
【解析】(1)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称为先天性行 为例如:蜜蜂采蜜, 蚂蚁建巢, 蜘蛛织网, 鸟类迁徙等。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 动物建立学习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
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 ”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 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
成。
A.甲同学“扔下饭盒 ”这是一种本能的行为, 不是后天经验积累的行为,故属于先天性行为,A 不符
合题意;
B、乙同学看到甲同学反应,明白了饭盒很烫, 就“停住了手 ”,这是学到经验后的行为,故属于后天
学习行为, B 不符合题意;
C、丙同学由经验得知纸是热的不良导体, 故用纸巾裹起了饭盒,C 不符合题意;
D、甲同学正想拿起饭盒却又很快扔下,随后叫道:“哇!真烫! ”,甲同学完成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
在脊髓,D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6.B
7.A
【解析】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 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一种本能, 不会丧失。
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 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白耳画眉和小弯嘴画眉没有亲鸟孵化, 但仍具唱歌行为,说明鸟的唱歌行为是先天就具备的, 不是
后天形成的,又由于白耳画眉与小弯嘴画眉各唱各的歌, 说明它们的唱歌行为是受各自遗传物质决定
的,不受后天饲养环境所影响。
第 8 页(共 13 页)
故答案为: A
8.D
【解析】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
态平衡的结果; 在产热的同时, 机体又以各种方式将这些热量散发出体外, 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人体 90% 以上的热量是通过皮肤散发出去的; 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
的温度差, 而人体表面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加以调节。
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
故答案为: D。
9.B
【解析】自然界中, 动物的有些行为是与生俱来的,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我们称之为 先天性行为,也称为本能;例如,婴儿饥饿时的啼哭、碰到乳头时的吮奶动作都是一出生就有的。这 种反射活动,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即可完成。这是一种在相应的刺激下,不需要后天的训练(学 习) 就能引起的反射性反应; 在遗传因素的基础 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 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
的行为,称为后天学习行为;例如, 我们在教室里听课、记笔记等学习活动就是一种后天学习行为。
后天学习行为主要与神经系统的大脑皮层有关,大脑皮层越发达, 学习能力就越强。
A 人吃到酸梅流唾液是不需要后天训练的是先天性行为, A 错误;
B 听到别人讲酸梅就流唾液是经过大脑思考的是属于后天学习行为,B 正确;
C 看到酸梅两字就流唾液是由于生活经验而获得的后天学习行为, 故 C 错误;
D 流唾液是先天就具有的行为, 是一种本能, D 不正确。
故答案为: B。
10.D
A.人体在运动时, 骨骼肌产热量所占比重最多,A 叙述正确, 不符合题意。
B、人体运动时,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液的分泌增加,汗液蒸发带走热量,使体表散热量增
加, B 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C、皮肤是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运动员运动时,血液循环加速,皮肤血流量增加, 分泌的汗液也就增
加,汗液蒸发带走大量热,C 叙述正确, 不符合题意。
D、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始终保持动态平衡, 所以人体能够保持体温恒定。运动员运动时骨
第 9 页(共 13 页)
骼肌产热增加, 但汗液分泌也随之增加, 进而保持体温恒定。 D 叙述错误,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二 、填空题
11.语言; 文字
【解析】先天性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是本物种的一种遗传特性,不需要后天学习, 生来就有的一种行为能力。后天性行为是动物个体在成长过程中, 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而建立起来的
新的行为活动。
动物建立后天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动物 在成长过程中, 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 通过学习、多 次尝试后,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人的学习行为比动物的学习行为更复杂。人不仅能对环境中声、 光、味、触等具体刺激做出反应,还能运用抽象的语言、文字建立更加复杂的学习行为,并能以其代
替具体刺激,做出反应, 如谈虎色变等。
故答案为: 语言;文字
12.(1)先天性行为
(2)神经系统(或神经)
【解析】自然界中, 动物的有些行为是与生俱来的,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我们称之为 先天性行为,也成为本能;所有的动物都有先天性行为。例如,婴儿饥饿时的啼哭、碰到乳头时的吮 奶动作都是一出生就有的。这种反射活动,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即可完成。这是一种在相应的刺 激下, 不需要后天的训练(学习)就能引起的反射性反应;在 遗 传 因 素 的 基 础 上, 通 过环
境因素的作用, 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称为后天学习行为。
(1)眼睛在相应的刺激下,不需要后天的训练(学习) 就能引起的反射性反应, 当乒乓球飞速朝眼前
来,眼睛本能的眨眼,属于生来就有的先天性行为;
(2)脊髓是由许多神经元组成的,有许多躯体和内脏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能完成一些躯体和内脏的
反射活动, 而运动系统完成动作需要利用反射弧的参与, 就需要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实现。
故答案为:(1)先天性行为;(2)神经系统。
13.舒张; 增加
【解析】正常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它通过大脑和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和神经体液的作
用,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体温升高时,机体通过减少产热和增加散热来 第 10 页(共 13 页)
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反之,当体温下降时,则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使体温维持在正常水平。
体温在 bc 状态处于对外散热大于产热的过程, 这样体温才会下降, 所以血流量会增大, 血管舒张;ab 段体温处于体温升高状态,而 bc 段处于体温下降状态,通过汗液的分泌带走体内的热量,所以 bc 段
的汗液分泌肯定比 ab 段多;
故答案为: 舒张;增加。
14.汗液蒸发散热 C
【详解】
[1] [2] 跑步中体内产生大量的热大,热主要通过皮肤出汗的形式散发出来;此时皮肤血管的口径应
更类似于图 C。
15.(1)对照 (2)A (3)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不要熬夜
【分析】
(1)经常熬夜,会造成生物钟紊乱, 使人的身体机能状态难以调整,了解一些健康的生活方式。
(2)对照实验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通过对比得出科学的结论。
【详解】
(1)分析资料可知,利用遮光布和灯光等方法打乱 A 组老鼠的“生物钟”,B 组老鼠保持自然昼夜节
律不变,保持其它条件都相同进行饲养。则 A 组是实验组,B 组是对照组, 起对照作用。
(2)分析表格可知,A 组老鼠记忆力比较差。
(3)通过分析该资料可知,打破“生物钟 ”,作息不规律,影响记忆力, 影响健康,因此我们要选择
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是青少年,如: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或不要熬夜等)。
【点睛】
要从阅读材料和表格中比较分析得出结论,明确要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 、实验题
16.
解:(1)洛文教授根据黄脚鹬的首次产蛋日期都是在每年的 5 月 26~29 日,推测气温不是引起候鸟迁
徙的原因, 因为每年同期的气温是变化的(或“不固定的”等意思相近均可)。
(2)根据图中洛文教授的实验设计可知, 他的猜想是日照时间的长短变化是引起候鸟迁徙的原因。
(3)若洛文教授根据此实验就对候鸟的迁徙原因下结论,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 原因是只进行了一种
第 11 页(共 13 页)
候鸟的研究,不具有普遍意义。
故答案为:(1)变化的(或“不固定的”等意思相近均可)
(2) 日照时间的长短变化是引起候鸟迁徙的原因;
(3)不合理, 只进行了一种候鸟的研究, 不具有普遍意义。
四 、解答题
17.(1)迁徙;繁殖; 先天性;遗传物质
(2)性外激素;信息交流(或通讯)
(3)学习;生活经验和学习
【解析】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动物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动物生来就有的, 由动物体 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另一类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 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从行为的功能来看, 动物的行为分为:取食行为、
攻击行为、迁徙行为等。
(1)每到冬季来临之前, 东昌湖又见野鸭归来, 体现了动物的迁徙行为; 常有“喜鹊之乡”的东阿县 鹊巢星罗密布, 体现了动物的繁殖行为。不论是迁徙行为还是繁殖行为都属于先天性行为,它是动物
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
(2)动物通讯是动物间的信息交流,常表现为一个动物借助自身行为或身体标志作用于其他动物(同种 或异种)的感觉器官从而改变后者的行为。通讯是具有适应意义的行为,常见的通讯事例大多是互利 的,如通过通讯异性个体得以交配, 社群动物得以共同取食、御敌等。动物之间通过动作、声音、气 味等进行信息交流。材料二中的雌雄蛾依靠“气味 ”爬到一起, 这种“气味 ”在生物学上叫做性外激
素,利用性外激素进行信息交流。
(3) 材料三中人们对野马进行了野外饮水训练,野马所形成的水坑饮水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这种行为
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 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
故答案为:(1)迁徙;繁殖;先天性;遗传物质 (2)性外激素;信息交流(或通讯) (3)学习;生活经
验和学习
18.(1)散热
(2)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汗液增多
(3)骨骼肌
第 12 页(共 13 页)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产热和散热的平衡。由图可知,血液循环在维持体温稳定方面的作用是散热,
主要靠调节血流量的大小来实现。当人处于炎热环境中 时, 皮肤血管舒张, 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升 高;同时汗腺分泌汗液增多,从而散失更多热量。人体在安静时, 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人体在剧烈
运动时,主要产热 器官是骨骼肌。
1.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 取决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而 人体表面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
皮肤血液的多少来加以调节。故血液循环在维持体温稳定方面的主要作用是在 散热 。
2. 在常温条件下, 皮肤汗液分泌少, 蒸发散热所占的比例不大。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表温度,直 接散热不能发挥作用时, 汗液蒸发成了主要的散热方式。在高温环 境中, C 是体温调节中枢对皮肤和 汗腺的调节。主要是调节皮肤内的血管舒张, 皮肤血流量增加, 皮肤温度上升,散热量增加。同时
汗腺分泌汗液增多, 增加汗液蒸发散热。故 C 的反应是 皮肤血管舒张 和 汗腺分泌汗液增多。
3.人体在安静时,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 人体在剧烈运动时, 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故人体在剧烈
运动时,产热量将会明显增加的是 D 中的 骨骼肌 。
故答案为: 1.散热 ;2.皮肤血管舒张 和 汗腺分泌汗液增多;3.骨骼肌。
第 13 页(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