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1-03 15:23: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测试卷
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 I 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 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 、选择题(本题共 14 个小题; 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正确的)
1.人有生物钟,植物也有生物钟。如图表示的是某种植物体内影响叶张开或闭合的物质质量分数
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植物的“生物钟 ”是白天叶张开,晚上闭合; 属于感性运动
B.该植物的“生物钟 ”是白天叶闭合,晚上张开; 属于感性运动
C.该植物的“生物钟 ”是白天叶张开,晚上闭合; 属于向性运动
D.该植物的“生物钟 ”是白天叶闭合,晚上张开; 属于向性运动
2.某山区的溪流中,常发现不变态的巨型蝌蚪。由此推测,当地婴幼儿比其他地区患病机会增多
的疾病是( )
A.呆小症 B.糖尿病 C.侏儒症 D.坏血病
3.荷兰科学家温特于 1928 年把燕麦胚芽鞘尖端切下, 放在琼脂薄片上,约 1~2 h 后移去胚芽鞘 尖端,将琼脂小块放在去顶的胚芽鞘一侧,然后置于黑暗条件下培养,胚芽鞘逐渐向放置琼脂小
块的对侧弯曲生长(如图)。该实验结果不能直接证明的问题是( )
第 1 页(共 15 页)
A.胚芽鞘顶端能产生影响生长的物质
B.单侧光使该物质在胚芽鞘内呈不均匀分布
C.该物质能促进胚芽鞘的生长
D.影响生长的物质自顶端向下运输
4.完成呼吸、排尿、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 )
A.脊髓、小脑、大脑 B.脑干、脊髓、大脑
C.大脑、脊髓、大脑 D.脊髓、脊髓、脑干
5.小明前几天因感冒在家休息。在父母的嘱咐下,小明每隔 2 小时对自己的体温进行了测量,并
记录在下表中(在 15:00 测定体温后小明服用了退烧药):
对此,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时间 7:00 9:00 11:00 13:00 15:00 17:00 19:00
体温/℃ 36.9 37.2 38.2 38.2 38.5 37.5 37.5
A. 小明在家休息时, 体内产热的器官主要是内脏
B. 小明的体温并不是恒定不变的, 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C. 小明在服用了退烧药后的 4 个小时内,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D. 小明在 11:00~13:00 间,其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6.某人因冠状病毒感染而发烧,被要求住院隔离。医务人员为其测量体温,发现该病人 24 小时
内的体温均在 39 ℃左右。则该病人在这 24 小时内产热和散热的关系为 ( )
A.产热等于散热 B.产热小于散热
C.产热大于散热 D.不能确定
7.小明与同学争得脸红脖子粗,此时, 他体内分泌量明显增加的激素可能是( )
A.肾上腺素 B.胰岛素 C.甲状腺素 D.雄性激素
8.神经系统中,兴奋传导的形式是( )
A.刺激 B.神经冲动 C.反射 D.应激性
9.下图中甲、乙表示器官,箭头表示血流方向。根据血液成分的变化,可以判断甲、乙依次是 ( )
A. 肾、卵巢 B. 垂体、睾丸 C. 垂体、卵巢 D. 小肠、卵巢
10.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会不由自主地出现“寒颤(或战栗) ”.此反应的效应器及其生理效应 是( )
第 2 页(共 15 页)
A. 骨骼肌;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量 B. 骨骼肌; 骨骼肌收缩, 减少散热量
C. 皮肤的血管;血管急剧扩张,减少散热量 D. 皮肤的立毛肌;立毛肌急剧收缩,增加产热量 11.12 月 15 日,《全球生物变化》期刊在线刊登了中欧科学家联合发表的关于人类活动引起的鱼
类行为变化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下关于鱼类的行为叙述错误的是( )
A.渔民利用一些鱼类的趋光性来捕鱼,趋光性是鱼类的先天性行为
B.公园里的金鱼经常被人群饲喂,所以一有人来到池边, 金鱼就聚集在一起张嘴等待, 对金鱼
来说这是后天学习行为
C.以上鱼类的两种行为是全部是靠神经调节完成的
D.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对动物的生存都有重要的意义
12.11 月 9 日,某校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119”消防演习。如图是某同学在逃生演练
中作出的部分反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 X 表示感受器
B.若传出神经②受损, 则肌肉无法收缩
C.图中存在两条反射弧
D.逃生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13.聋哑人之间用手语交谈, 必须依赖的神经中枢是( )
A.语言中枢、躯体感觉中枢
B.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
C.视觉中枢、躯体感觉中枢
D.视觉中枢、语言中枢、躯体运动中枢
14.10 月 21 日首届湖州太湖半程马拉松赛开跑, 比赛中,运动员奋力拼搏,个个满脸通红、大
汗淋漓。这体现了皮肤的哪些功能( )
A.保护和调节体温 B.排泄和感受外界刺激
第 3 页(共 15 页)
C.调节体温和排泄 D.排泄和保护
二 、填空题(30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5.植物的下列行为是对环境中的什么刺激作出的反应?
(1)植物的茎向上生长,而根向下生长, 这是植物对 刺激的反应;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植物对 刺激的反应。
16.如图是人体反射弧的示意图,如果 M 代表的是人体皮肤内的感受器,当小刚的手不小心碰到 热的菜碗,迅速地把手缩回来时,此反射活动中神经中枢的具体结构是 ,(填名称)此
时神经传导的方向是 。(用字母和箭头连接表示)
17.不论春夏秋冬, 人体的温度基本能保持稳定, 这得益于人体体温调控机制。
(1)安静在教室做题的同学产热的主要器官是 ;
(2)感冒发烧,也是人体体温自动调控的。小刚某天体温维持在 39 摄氏度不退,此时产热
散热(填“大于 ”或“小于 ”或“等于”)。
(3)正常环境中皮肤血管如图所示,当人剧烈运动后,人体产生大量的热通过 调
节和控制, 人体皮肤血管的口径变化后类似于 ABC 中的 ,能让体温保持恒定。
18.人体患病毒性感冒容易导致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如 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 其中体温调定点是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时, 下丘脑体
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 正常生理状态下为 37℃ . 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 4 页(共 15 页)
(1)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后,人体会出现皮肤血管收缩的反应,此过程中下丘脑
属于反射弧中的 (填结构名称);
(2)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 ;患病初期,人体 (填图
中某生理过程) 而形成“寒战 ”,有助于体温上升到 38.5℃。
(3)高温持续期, 人体产热量 (填“大于”、“小于 ”或“等于 ”)散热量
(4)体温下降期, 身体会作出哪些反应来增加散热使血温回到正常值?
19.科学家长期在野外观察黑猩猩时发现,黑猩猩群体中有“首领” ,群体内分工合作, 有 等 级现象,黑猩猩这种行为从功能上属于社群行为; 此外科学家还发现,黑猩猩能用草 根从白蚁
窝中钩出白蚁。
(1)从行为的发生上(即获得途径) 来看,黑猩猩这种钩出白蚁的行为属于 行为;
(2)科学家的这种研究方法主要是 法。
三 、实验题(16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20.甲、乙两人在正常进餐后,4 小时后测定的血糖含量乙为 0.14%,甲为 0.1%。然后给甲、乙 两人分别喝下等量的同一浓度的葡萄糖溶液, 并每隔半小时测定一次血糖含量,所得结果如图中
的曲线所示。请回答:
第 5 页(共 15 页)
(1)血糖含量正常值在 左右, 由此可判断甲、乙两人中 是病人, 患的可能
是 病。
(2)甲、乙两人在饮用葡萄糖液后的 1 小时内,血糖含量显著增高的原因
是 。
(3)甲饮用葡萄糖液 1 小时后, 血糖含量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这与体内
分泌的 作用有关。
(4)乙在饮用葡萄糖溶液 1 小时后,血糖浓度也下降, 但乙血糖浓度下降不同于甲的另一条途
径是 排出了体外。
21.植物的根不仅具有向地下竖直生长的感应性现象, 并且还有向较潮湿的地方生长的感应性现
象,即植物具有向水性。请你对植物的向水性进行实验探究。
(1)提出假设: 。
(2)设置对照组: 取两盆生长情况一样的蚕豆苗, 分别标上 A 和 B,在 A 盆植株的四周每天均 匀地浇适量的水,在 B 盆植株的一个方向处每天浇适量的水。放置一周后,轻轻去掉泥土,观察
植株根的分布。
①其中作为对照组的是 盆蚕豆苗。
②在图中的方框内用文字或图画表示 A.B 盆中植株根的分布情
况 。
(3)实验结论: 。
四 、解答题(12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 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2.夏天到了, 蚊子越来越猖獗,小蓝循着蚊子的“嗡嗡 ”声,眼睛盯紧了一只正在“巡航”的
蚊子, “啪 ”的…声,蚊子“阵亡 ”了.请分析回答: (9 分)
第 6 页(共 15 页)
(1)小蓝听到“嗡嗡 ”声,听觉感受器位于内耳的 ;盯着蚊子时,视觉感受器位于眼
球壁的 .
(2)小蓝追打蚊子属于 反射, 完成反射的神经结构是 ,该反射的神经中枢
位于 .
23. “一盔一带 ”安全守护行动是公安部在全国开展的一项安全守护行动。请回答问题。
(1)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
(2)骑电瓶车者一见红灯亮就捏刹车,请分析在神经冲动传递的途径是 ;
A.眼→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眼
B.眼→传入神经→大脑→传出神经→肌肉
C.肌肉→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眼
D.眼→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大脑→传出神经→肌肉
(3)由于骑行不稳, 如图⑤受到碰撞引起膝跳反射,膝跳反射属于 (填“条件
反射 ”或“非条件反射”) ;
(4)为响应绿色低碳出行方式, 某人改骑自行车出行,他骑得大汗淋漓,骑行时他产热的主要
器官为 。
第 7 页(共 15 页)
第三单元测试卷答案解析
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 I 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 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 、选择题(本题共 14 个小题; 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正确的)
1.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根据图像判断叶片在白天和晚上的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白天植物的业是张开的,因为使叶张开的物质多,使叶闭合的物质少;反过 来晚上使叶张开的物质减少, 使叶闭合的物质增多,所以叶片是闭合的;植物对外界的刺激做出
反应的过程是植物的感应性;
故答案为: A.
2.A
【解析】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 促进生物体的生长发育, 提高神经系统的 兴奋性。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患呆小症,反应迟钝,智力低下,身材矮小。碘是甲状腺
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原料之一。
某山区溪流中常发现不变态的巨型蝌蚪,说明蝌蚪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碘是合成甲状腺激 素的主要原料,因此该地区缺碘,使得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合成量减少。幼年时期人体甲状腺激 素分泌不足,会引起呆小症。糖尿病是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可导致
侏儒症。坏血病是因为饮食中缺维生素 C。
故答案为: A
3.
解: 把燕麦胚芽鞘尖端切下, 放在琼脂薄片上, 将琼脂小块放在去顶的胚芽鞘一侧,发现芽鞘逐 渐向放置琼脂小块的对侧弯曲生长,说明胚芽鞘顶端能产生影响生长的物质,该物质能自顶端向
下运输,促进胚芽鞘生长,共同证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故 B 符合题意。
第 8 页(共 15 页)
故选: B。
4.B
【解析】脑是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分,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大脑特别发达,分为左 右两个部分,其表面称为大脑皮层,有许多控制人身体活动的高级中枢,如语言中枢、听觉中枢、 躯体运动中枢等等。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主要负责人体动作的协调性,并保持平 衡。脑干在大脑的下面,主要控制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活动。脊髓是脑干的延续,位于脊 柱的椎管内,它由许多神经元组成,有许多躯体和内脏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能完成一些躯体和
内脏的反射活动,还能把相关信息传递给大脑,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重要信息的传递通道。
完成呼吸的神经中枢位于脑干,排尿反射属于低级的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位于脊髓,阅读反
射为人类特有的高级反射,其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故答案为: B
5.C
体温调节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 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 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 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A.人体在安静状态下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 故 A 正确;
B.由表格可知,小明的体温是上下浮动的,但浮动范围不大; 故 B 正 确;
C.由表格可知,15:00--17:00 小明的体温明显下降,说明其散热是大于产热的;故 C 错误; D.在 11:00--13:00 间小明的体温始终维持在 38.2℃, 即其体内的散
热与产热是平衡的; 故 D 正确;
故答案为:C。
6.A
【解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 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
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人是哺乳类动物,属于恒温动物,所以即使在发烧时, 其产热和散热也是相等的,从而维持人的
体温平衡;
故答案为: A.
7.A
第 9 页(共 15 页)
【解析】当情绪激动时,大脑皮层就会特别兴奋,因而促使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激素。这些
激素能够促使心跳较快、血压升高, 使皮肤血管扩张,因而显得面红耳赤。
小明与同学争得脸红脖子粗,当人经历某些刺激(例如兴奋, 恐惧,紧张等)时会分泌出肾上 腺素,能让人呼吸加快,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瞳孔放大,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使反应更
加快速。A 选项正确;BC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8.C
9. C
垂体的功能是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等, 女性的主要性器官是卵巢,卵巢
的功能是产生卵细胞以及雌性激素, 卵巢属于内分泌器官。
【解答】从图中可以看出,从甲器官流出的血液与流入的血液相比,生长激素增多, 可以判断 甲器官能产生生长激素,故甲器官是垂体;从乙器官流出的血液与流入的血液相比,雌性激素增 多,故此器官是卵巢,C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 A
效应器是指接收刺激作出反应 的结构; 寒冷环境下人会增加产热。
人不由自主出现寒颤是因为骨骼肌在收缩, 效应器就为骨骼肌;在寒冷的环境中收缩是为了增加 产热。
故答案为:A
11.
解: A.鱼类的趋光性是鱼类生来就有的, 是受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属于先天性行为, 正确。 B.公园里的金鱼经常被人群饲喂,所以一有人来到池边,金鱼就聚集在一起张嘴等待,是由生活
经验得来的,对金鱼来说这是后天学习行为, 正确。
C.动物体内激素分泌大都受神经系统的调控, 同时激素也可以反过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动物
的行为是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器官的共同协调作用下完成的,错误。
D.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对动物的生存都有重要的意义, 使动物适应复杂的环境, 正
确。
故选: C。
12.B
【解析】反射是通过反射弧完成的,一条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
第 10 页(共 15 页)
神经→效应器; 人体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A. 图中 X 表示感受器, A 正确;
B. 若传出神经②受损,则肌肉能够收缩,但是内分泌腺没办法促使激素分泌增加,B 错误; C. 一条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图中存在两条反
射弧 ,正确;
D. 人体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所以逃生是神经调节和
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正确;
故答案为: B.
13.D
【解析】脑是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分,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大脑特别发达,分为左
右两个部分,其表面称为大脑皮层, 有许多控制人身体活动的高级中枢。
聋哑人之间用手语交谈,必须依赖躯体运动中枢来协调指挥肢体运动完成手语,运用视觉中枢来
观察对方的手语形成视觉,还需要语言中枢来理解手语表达的含义。
故答案为: D
14.C
汗液中含有人体代谢所产生的水、无机盐、尿素等,大汗淋漓说明汗液排出多,代谢废物排出得 多; 而满脸通红说明皮肤温度高,由皮肤直接向外散发的热量就较多,同时,汗液的排出量也增 多, 汗液的蒸发能带走人体的一部分热量,从而保持体温恒定。这体现了皮肤的排泄和调节体温
的功能。故选 C。
二 、填空题(30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5.(1)地心引力(或重力)
(2)光照
【解析】植物的感应性是指植物对外界刺激所做出的反应,有向光性,向地性, 向水性等。向地 性是指在地球上,由于受到重力(地心引力) 的作用,植物的根总是向着地球中心的方向生长; 背地性(负向地性)是指植物的前端具有面向天,背离地生长的特性。植物的这种向上和向下的
运动方式是以重力为参照物的,也就是与重力方向相同的为“下”,与重力相反的方向为“上 ”,
第 11 页(共 15 页)
也就是我们说的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向光性是指植物受单侧光的照射,使向光侧的生长素 向背光侧转移,从而使向光侧生长素浓度少生长慢,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多生长快,从而使茎弯向
光源生长。
(1)根向下生长, 即向地性,向地性是指在地球上,由于受到重力(地心引力)的作用,植物 的根总是向着地球中心的方向生长。(2)“红杏出墙 ”是指杏树受到墙外阳光的照射引起的,是
植物的向光性。
故答案为: 1、地心引力(重力);2、光照
16.脊髓; M→N→O→P→Q
【解析】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 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 M 感受器、N 传入神经、O 神经中枢、P
传出神经和 Q 效应器。
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是脊髓,属于非条件反射,属于低级的神经活动,不需要通过大脑皮层。 故
此反射活动中神经中枢的具体结构是脊髓 。
如图 M 感受器、 N 传入神经、 O 神经中枢、P 传出神经和 Q 效应器。此时神经传导的方向是
M→N→O→P→Q 。
17.(1)内脏
(2)等于
(3)神经--体液; C
【解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 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
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1)人体在安静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
(2)小刚某天体温维持在 39 摄氏度不退, 此时其体温依然是平衡的, 因此产热等于散热; (3)人体的散热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和控制的,此时血管会舒张, 即 C 状态,来增加散热;
故答案为:(1)内脏;(2)等于;(3)神经--体液;C。
18.神经中枢 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骨骼肌收缩 等于 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
第 12 页(共 15 页)
张等
(1)在寒冷的环境下, 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后, 产生的兴奋由传入神经纤维传至 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通过传出神经纤维传递给骨骼肌、垂
体等部位, 引起骨骼肌收缩。此过程中下丘脑属于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
(2)体温上升期, 人体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有助于体温上升到已上 调的体温调定点。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神经调节、激素调节两
种方式。
(3)高温持续期, 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从而维持体温恒定。
(4)体温下降的调节途径有增强汗腺分泌汗液、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
19.(1)后天学习
(2)观察
【解析】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 象;先天性行为是与生俱来的行为,与遗传物质有关;后天学习行为是后天根据经验学习得来的,
需要进行不断地强化;
(1)、黑猩猩这种钩出白蚁的行为属于后天学习行为;
(2)、科学家长期在野外观察黑猩猩发现的这些现象,科学家的这种研究方法主要是观察法。
故答案为:(1) 后天学习 (2) 观察
三 、实验题(16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20.(1)0.1%;乙;糖尿
(2)葡萄糖被吸收转化为血糖
(3)血糖被分解; 胰脏(或胰岛);胰岛素
(4)通过尿液
【解析】根据胰岛素与血糖的关系解题; 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
解:(1)据图, 通过四小时的实验数据可知, 血糖含量正常值在 0.1%左右,据此可以断定乙是
糖尿病患者;
(2)甲、乙两人在饮用葡萄糖液后的 1 小时内,血糖含量显著增高,主要是因为葡萄糖从消化
道被吸收进入血液, 转化为血糖;
第 13 页(共 15 页)
(3)饮用葡萄糖液 1 小时后,血糖含量迅速下降的原因是因为胰岛产生胰岛素,胰岛素能够降
血糖;
(4)甲、乙两人在饮用葡萄糖溶液 1 小时后, 血糖浓度均会下降, 但乙血糖能回到正常的范围
内,甲的血糖依然高于正常值; 故甲体内的葡萄糖会通过泌尿系统往外排; 即尿液。
故答案为:(1)0.1%;乙;糖尿;
(2)葡萄糖从消化道被吸收进入血液,转化为血糖;
(3)血糖被分解; 胰岛;胰岛素;
(4)尿液。
21.(1)植物的根具有朝向较湿润的地方生长的感应性现象
(2)A;A 盆根分布均匀,B 盆根多数向浇水多的方向生长
(3)植物的根具有向水性
【解析】探究性实验需要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并记录、分析实验、得出实
验结论。
(1)在对植物的向水性进行实验探究中,可以做出这样的假设: 植物的根具有朝向较湿润的地方
生长的感应性现象。
(2)设置对照实验。取两盆生长情况一样的蚕豆苗, 分别标上 A 和 B,在 A 盆植株的四周每天均 匀地浇适量的水,在 B 盆植株的一个方向处每天浇适量的水。放置一周后,轻轻去掉泥土,观察 植株根的生长情况。 ①在这个实验中,B 盆是实验组, A 盆起着对照作用, 是对照组。 ②通过观
察发现,A 盆根分布均匀,B 盆根多数向浇水多的方向生长。
(3)实验结论: 植物的根具有向水性。
故答案为:(1)植物的根具有朝向较湿润的地方生长的感应性现象(2)①A;②A 盆根分布均匀,B
盆根多数向浇水多的方向生长 (3)植物的根具有向水性
四 、解答题(12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 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2.(1)耳蜗;视网膜
(2)条件;反射弧;大脑皮层
第 14 页(共 15 页)
【解析】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后
天形成,有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两种形式。非条件反射是条件反射形成的基础。
(1)听觉感受器位于内耳的耳蜗内; 视觉感受器位于眼球壁的视网膜;
(2)小蓝追打蚊子,是后天生活中形成的,属于条件反射;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是反射弧; 条
件反射属于复杂的反射, 其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故答案为:(1)耳蜗;视网膜;(2)条件;反射弧;大脑皮层。
23.(1)神经元
(2)B
(3)非条件反射
(4)骨骼肌
【解析】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其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 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
神经和效应器等五个部分。
(1)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2)骑电瓶车者一见红灯亮就捏刹车,请分析在神经冲动传递的途径是: 眼→传入神经→大脑→
传出神经→肌肉。
故选 B。
(3)由于骑行不稳, 如图⑤受到碰撞引起膝跳反射, 膝跳反射是人生来就有的简单反射, 膝跳反
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4)为响应绿色低碳出行方式,某人改骑自行车出行,他骑得大汗淋漓, 骑行时他产热的主要器
官为骨骼肌。
第 15 页(共 1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