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检测试卷(一)-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单元+月考+期中期末检测模拟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期中检测试卷(一)-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单元+月考+期中期末检测模拟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3 09:17:1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满分 150分 考试时间 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材料一:
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和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份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
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但是人究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这社群分裂出来的部分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的地方去的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
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在我们乡土社会中,有专门作贸易活动的街集。街集时常不在村子里,而在一片空场上,各地的人到这特定的地方,各以“无情”的身份出现。在这里大家把原来的关系暂时搁开,一切交易都得当场算清。当场算清是陌生人间的行为,不能牵涉其他社会关系的。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
材料二:
2021年12月,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教授注意到,作为城市化过程中衍生的一种新现象,“断亲”似乎越来越多地发生在青年人身上。
“断亲”指的是基于血缘联结的亲戚关系逐渐淡化,一些“90后”“00后”越来越疏于与亲戚产生情感联系的一种现象。“断亲”主要表现为“基本不走亲戚”,而非正式断绝亲戚关系。相关调查显示,越是年纪大的人,与亲戚之间的联系越频繁,关系越密切,越是年轻人,“断亲”现象也就越普遍。
那么“断亲”背后,中国家庭亲缘关系究竟发生着怎样的变化?过去中国社会以扩大家庭为主,亲缘关系较为紧密。由于交通信息相对闭塞,人们的社会活动空间相对有限,生产生活及情感所需的信任关系和互助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依托各种亲戚关系。因而基于血缘关系的亲戚是最可靠和稳定的社会关系。
进入现代化、开放性、高流动性的社会后,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发生较大变化,以学缘而非血缘的同学关系、校友关系逐渐占据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再加上现代社会中血缘亲朋因拆迁、借贷、财产继承、家庭攀比等造成的心态失衡,亲缘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渐超越“利益链接”的比重。因此,从传统到现代社会的重大变迁中,亲戚关系式微是一种客观社会事实。
“内卷”环境加剧。“00后”的独生子女常年游走于各种课堂之中,他们从小在内卷化的教育体系内生长生活。特别是大城市中的青少年学生,他们几乎从小就周旋于各类培训班。休闲生活被极大压缩,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戚形态的交往更少。久而久之,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亲戚“不在场”或被同学所替代,致使“断亲”成为必然。
城市化与社会流动造成居住地分离。中国开启城镇化进程后,有超6亿人口陆续从乡村迁移到城市,其中超过2亿人口实现跨省市居住流动。远距离流动造成兄弟姐妹分别居住在不同城市。家庭成员居住分离,使他们的下一代从小缺乏对亲戚的亲密接触与频繁交往,亦加速青年世代“断亲”行为。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小家庭独立自主性增强,对传统社会相对紧密的亲戚关系冲击较大。市场经济下的银行贷款和国家先后推动的全民医保、社保,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以及大学内各种奖学金、困难补贴、勤工助学等方式,让很多家庭可以不再通过亲戚网络来获得生存和发展资料。这种因经济独立而带来的安全感和衣食无忧的生活方式,直接冲淡新世代青年群体对亲戚之间礼物馈赠的渴求,并在情感上也降低了对亲戚的心理需要,青年世代“断亲”变得自然而然。
互联网时代的青年生活方式更加原子化。生活方式决定人们的交往方式。“00后”时代的日常生活,因互联网而改变,也都在互联网中实现。特别是随着国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广大的乡村地区也基本上实现网络覆盖,乡村孩子与城里孩子共享同一个互联网世界。互联网让“00后”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实中“人与人”的生活方式,走亲访友这种长辈坚持的社交方式,已经被青年群体逐渐放弃。“断亲”现象因“网络原住民”沉溺虚拟生活方式的陌生人社交,在现实中不断上演。
(节选自胡小武《“断亲”背后的亲缘关系重构》《半月谈》2022年第6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乡土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人一出生就决定他的地,家族世世代代“生于斯,死于斯”,家族血缘就具有地域的涵义。
B.一个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生存就难以保障,就会有人离家到外乡生活,这种新社区就没有血缘关系,是纯粹的地缘关系。
C.现代社会人口流动性大,不同血缘和地域的人聚居在一起,血缘亲情已被理性支配的契约所取代,所以现代社会是契约社会。
D.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它需要信用和法律的支持,所以契约一旦签订就必须遵守,否则就难以承受违约的巨大损失。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血缘社会大体上是稳定的,在这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与幼之间就产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权力和强制地位。
B.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
C.现代社会的“断亲”现象越来越多地发生在了青年人身上。学缘关系也逐渐取代血缘关系,成了最重要的社会关系。
D.传统中国社会常需要依赖亲戚关系取得互助资源,如今人们获得资源的方式更多元,这也成了青年世代“断亲”的原因之一。
3.下列选项中,最贴合材料二观点的论据是(  ) (3分)
A.台湾青年演员魏晖倪因为工作留在北京过年,除了为自己备好“一解舌尖上乡愁”的年夜饭,更与岛内家人早早约好“云上”围炉、拜年。
B.在温州农村,婚礼习俗也越来越有文化味了——文化礼堂里张贴着喜字,披挂着红纱,父母致辞叮嘱传承家训家风,全村乡亲踊跃观礼贺喜。
C.“今年读书父母终于不用再帮我向亲戚借钱了。”来自千岛湖的学生戴建征接过杭州福彩中心的5000元助学金,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D.湖南多家教育类相关上市公司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免费开放在线课程,助力“云课堂”的搭建,保障学生在家学习质量。
中国人一直都看重“同窗”情谊学缘关系。请参照材料二的角度分析学缘关系在中国社会非常重要的缘由。(6分)
【答案】1.D
2.C
3.C
4.①中国古代社会交通信息相对闭塞,社会活动空间相对有限,同窗是比较可靠稳定的社会关系。②当下尤其是教育体系内卷加剧之后,青少年社会交往以同学为主,故而学缘关系逐渐占据了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③通过学缘关系可以取得生产生活以及情感所需的信任关系和互助资源,这会在情感上加强人们对学缘关系的心理需要。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
想念地坛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有一天大雾弥漫,世界缩小到只剩了园中的一棵老树。有一天春光浩荡,草地上的野花铺铺展展开得让人心惊。有一天漫天飞雪,园中堆银砌玉,有如一座晶莹的迷宫。有一天大雨滂沱,忽而云开,太阳轰轰烈烈,满天满地都是它的威光。数不尽的那些日子里,那些年月,地坛应该记得,有一个人,摇了轮椅,一次次走来,逃也似的投靠这一处静地。
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
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那安静,如今想来,是由于四周和心中的荒旷。一个无措的灵魂,不期而至竟仿佛走回到生命的起点。
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
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
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儿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将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唯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恒久,辽阔,但非死寂,那中间确有如一位作家所说的,一种“温柔的声音,同时也是强迫的声音”。
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那日何日?但我一直记得那份忽临的轻松和快慰,也不考虑词句,也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
《写作的零度》,其汉译本实在是有些磕磕绊绊,一些段落只好猜读,或难免还有误解。是这题目先就吸引了我,这五个字,已经契合了我的心意。在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
人太容易在实际中走失,驻足于路上的奇观美景而忘了原本是要去哪儿,倘此时灵机一闪,笑遇荒诞,那便是回归了“零度”,重新过问生命的意义。零度,这个词真用得好,我愿意它不期然地还有着如下两种意思:一是说生命本无意义,零嘛,本来什么都没有;二是说,可平白无故地生命他来了,是何用意?虚位以待,来向你要求意义。一个生命的诞生,便是一次对意义的要求。
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再看那些老柏树,历无数春秋寒暑依旧镇定自若,不为流光掠影所迷。我曾注意过它们的坚强,但在想念里,我看见万物的美德更在于柔弱。柔弱不是软弱,软弱通常都装扮得强大,走到台前骂人,退回幕后出汗。
回望地坛,回望它的安静,想念中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重新铺开一张纸吧。写,真是个办法,油然地通向着安静。写,这形式,注定是个人的,容易撞见诚实,容易被诚实揪住不放,容易在市场之外遭遇心中的阴暗,在自以为是时回归零度。把一切污浊、畸形、歧路,重新放回到那儿去检查,勿使伪劣的心魂流布。
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恰如庄生梦蝶,当年我在地坛里挥霍光阴,曾屡屡地有过怀疑:我在地坛吗?还是地坛在我?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取材于史铁生的同名散文)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逃也似的投靠这一处静地
投靠:投奔,依靠
B.由于四周和心中的荒旷
荒旷:荒凉,空阔
C.安静得草木葳蕤
葳蕤:茂盛
D.我在地坛里挥霍光阴
挥霍:浪费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更多地以自省、自诉的口吻记述心路历程,充满了哲理意味。
B.作者批评“面霸”等名称,因为它们不符合地坛的镇定从容气质。
C.“写作的零度”指的是无关名利、叩问灵魂、追寻生命意义的写作。
D.结尾作者想念的是与自己物我合一、已经成为其精神家园的地坛。
请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6分)
作者为何说“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6分)
【答案】5.D
6.B
7.四个“有一天”的排比,突兀而来,将给作者留下鲜明印象的四个特写镜头直接推到读者面前,富有表现力。呈现不同季节、天气中地坛的景致,突出作者在地坛停留时间之久、观察之细,“世界缩小到只剩”“让人心惊”将主观感受融入写景,突出作者与地坛相依相伴的状态。没有被大雾遮蔽的老树、铺展得让人心惊的野花,让作者感受到生命的从容与强烈的存在感;堆银砌玉的园林、太阳的威光让作者体会到自然的伟力;突显地坛对作者心灵的启发与救赎作用。
8.①地坛远离都市喧嚣,宁静而充满活力,让作者体会到自然的生机,获得生命的启示。②地坛古老而沉静,以恒久而辽阔的安静氛围接纳、感染、启发了作者,作者得以摆脱无措与茫然,找到精神的出口,获得了内心的宁静。③地坛历尽沧桑,放弃昔日荣华,回归原始生命状态,沉静安然,启示作者回归生命本真,追寻生命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文段一: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序》)
文段二:
白居易,字乐天,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礼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周至县尉、集贤校理。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句,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
B.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
C.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
D.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和,唐宪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年号。
B.京都,指唐朝首都长安。古人也把首都称作京师,如《登泰山记》中“自京师乘风雪”。
C.字,即表字,人的别名,古人有名有字,字常用于自称,称呼别人时,以称名表示礼貌。
D.谪,指贬官降职,文段一中“左迁”与文段二中“贬为江表刺史”中的“贬”也有此意。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段一交代了《琵琶行》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
B.白居易自幼聪明过人,十五六岁时创作的文章就得到了当时著名文士顾况的赞许。
C.白居易与元稹交好,元稹被贬时他多次上疏极力劝谏,奏疏呈上却没有得到回复。
D.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抓捕刺客,却因越权进谏而被贬为江州司马。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②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
白居易为什么能得到章武皇帝的重用,请结合文段二简要概括。(6分)
【答案】9.A
10.C
11.D
12.①她曾经跟随穆、曹两位技艺高超的乐师学弹琵琶,年纪渐大,容颜衰老,嫁给商人为妻。②(这些作品)都在立意上含有讽谏的表述,针砭当代的弊病,弥补政务的缺漏,那些有学问且品德高尚的人都很赞赏他。
13.①白居易擅长诗文创作,创作了很多讽喻诗。②白居易创作的讽喻诗常常流传到皇宫。③章武皇帝善于纳谏,渴望听到正直言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14~15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采桑子
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14.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首词都描写了西湖春天的美景,都表达了诗人赏春时悠然自在的心情。
B.两首词色彩与意境明显不同,第一首词淡雅宁静,第二首词则明艳热闹。
C.第一首词表现了词人沉醉于西湖的美,第二首则稍有对场面混乱的不满。
D.词作都充满生命流动的美,水流歌随、船移禽飞,人随路转,花涌城头。
欧阳修曾写下十三首《采桑子》,多角度地歌咏西湖,“十词无一重复之意”(近代夏敬观语)。第二首词从哪个角度歌咏西湖?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6分)
【答案】14.C
15.从清明上巳时节,西湖“满目繁华”的角度来歌咏颍州西湖。(1)绿柳掩映,繁花处处,生动明艳。(2)游人如织,朱轮钿车争道。(3)饮酒簪花,尽情玩乐,日暮兴尽而归。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描写角度的赏析能力。解读此题,首先指出是什么表达技巧,再结合内容、主题、艺术效果来分析其作用。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稍有对场面混乱的不满”错误。“争道谁家”传达的是争先恐后、欢快活跃的气氛。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以“   ,   ”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
(2)在《劝学》中,荀子用登高望远、顺风疾呼、骑马行千里、舟桨渡江河等四个类比,推出了“   ,   ”的结论。
(3)《赤壁赋》中,客人以“   ,   ”来表达心中与神仙为伴,同明月长存的愿望。
【答案】(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处暑的“处”在此为动词,读三声。《说文解字》曰:“处,止也。”处暑表示气温由炎热向凉爽过渡的变化趋势,意味着暑气终结、炎热结束。民间有时会借用入伏、出伏的说法,把处暑叫作“出暑”,表示____。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超过一半年份的三伏天没到处暑就出伏了。
我国(  ),地理条件差异较大,处暑时节南北方的气候____。北方地区此时暑去凉来、微风拂面,是二十四节气中风最轻柔、能见度最好的节气,所谓“天高云淡”“秋高气爽”说的就是处暑时节。南方却继续被副热带高压控制着,秋天总是(  ),稍微清凉一下就再次回归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状态,这就是(  )的“秋老虎”。
在南方____?可以多吃一些清热解暑、养肺润燥的食物,如莲子、百合、绿豆等。电扇不要直接对着身体长时间吹,空调最佳温度应该设定为26—28摄氏度。早睡早起,适当增加午休,早晚要到户外运动。
17.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案】17.幅员辽阔;姗姗来迟;众所周知
18.从暑热天气中出来了;也各不相同;“秋老虎”发威时如何养生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含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平时学习中应注意积累,可以结合词语的感彩、使用对象、语法属性等方面进行归纳;其次做题时结合具体语境,并注意书写正确。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综合关照各种关系,第一,话题和陈述角度要统一;第二,前后句子结构要一致;第三,上下文的内容要符合事理;第四,内容前后要照应,语脉要上下相承。
17.第一空,语境形容我国的疆域面积大,可用“幅员辽阔”。幅员辽阔:指疆域辽阔。
第二空,语境形容南方秋天来的晚,可用“姗姗来迟”。姗姗来迟:指走的缓慢从容而迟到;形容慢腾腾地来的很晚。
第三空,语境指民众对“秋老虎”的广泛认知,可用“众所周知”。众所周知:大家都知道的。
18.①处,语境解说“处暑”的节气,解释“出暑”的字面意思即可,应填:从暑热天气中出来了。
②处,前文说我国“地理条件差异较大”,下文具体解说南北方节气的差异,由此可知处暑时节南北方的气候不相同,应填:也各不相同。
③处,前文提到“秋老虎”,下文从饮食、休息、运动等方面具体解说在南方的这个节气如何养生,应填:“秋老虎”发威时如何养生。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北京冬奥会时,“冰墩墩”成了最受欢迎的“明星”。运动员喜欢和“冰墩墩”一起合影;冬奥村里,抱枕等相关产品令人爱不释手;“你有‘冰墩墩’吗?”成为新的流行问候语。有人说,“冰墩墩”成了北京冬奥会最好的形象大使,回家时一定要带上一个。
“冰墩墩”吸引人之处,首先来自它憨态可掬的模样。其造型将熊猫形象与冰晶外壳相结合,灵感源自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流动的色彩线条,标志着冰雪运动赛道,充满现代感和科技范儿的设计,表达着奥运之美,也传递着中国神韵。
小小的“冰墩墩”,散发着大能量。在冬奥舞台上,可亲可爱的形象,表达着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也在传递着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大型赛事的吉祥物,往往以生动的拟人化形式,向世界展示举办地特色,成为体育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
小小的“冰墩墩”,发挥着大作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交往,体育大赛有着独特的优势;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体育大赛是重要的桥梁。从会徽到吉祥物,从奖牌到体育图标,北京冬奥会的系列设计,无不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多姿多彩,展示着一个面向世界、生机勃勃的当代中国形象。
小小的“冰墩墩”,承载着大使命。当每个获奖运动员举起它,向无数关注的目光致意之时,代表亲和与热情、友好与自信的“冰墩墩”,就在向世界讲述着一个真实可信的中国。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3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21.请为本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5分)
【答案】19.流动的色彩线条,象征着冰雪运动赛道,充满现代感和科技范儿的设计,传递着中国神韵,也表达着奥运之美。
20.“冰墩墩”代表着亲和与热情、友好与自信;每个获奖运动员获奖后,都要举起它向无数关注的目光致意;那时,它就在向世界讲述着一个真实可信的中国。
21.“冰墩墩”为何可亲可爱(“冰墩墩”为何如此吸引人)。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60分)
家乡是我们生活的地方,也是文化熏陶的场所。7000多年的历史积淀,2200多年的建城史,孕育了福州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古朴典雅的坊巷古厝、宛转悠扬的闽剧伬艺、幽艳润泽的脱胎漆器、滋味万千的传统美食……今天,每一条街道的社区之家,蜿蜒穿梭于茂林繁花的福道,智能便捷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休闲广场的弹性空间……千年古城延续文脉展露新颜。
这里有历史,有传承,有创新……你对家乡文化建设有怎样的观察与思考,请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套作,不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先指出家乡对人们的意义:它既是我们生活、成长的地方,同时,它又以所承载着历史文化,熏陶着我们,哺育着我们,并呼唤我们融入它,丰富它。然后,材料分别介绍了福州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当代文化。这是用具体的实例,向考生展示了作为家乡的城市,所承载的文化的悠久与丰富,引导考生打开思路。
在题干中,提示到“这里有历史,有传承,有创新”。这是在启发考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观察与思考家乡的文化建设,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以为家乡的文化繁荣做贡献。
试题紧扣时代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家乡文化生活,将个人思考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鼓励青年参与家乡建设。枚举福州历史和现在的典型文化符号,直观呈现了福州城市文化的变迁,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行动,让理想信念在奋斗进取中升华。围绕传统和当下的关键词来写作,层次清晰,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物质到精神,过去到现在,传统到传承,市井到艺术等皆可。
议论文:就“传承”“创新”“保护”“规划”“建设”“变化”等话题展开联想与思考均是适合的立意。若能展开话题的思辨则更佳,比如,可谈“家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要齐头并进”。然后采取层进式结构,先分析家乡承载着怎样的历史文化,以及对我们有着怎样的正面影响,为后面的论证张本。接下来,辩证分析我们既要传承它,又要通过创新丰富它,活化它。然后,还可以针对如何做提出具体建议。
记叙文/散文:选择一个切口(美景、美食、建筑、风俗、艺术等),写出各人的喜好、经历、情感、思考,写出福州味(城市精神,精神风貌,文化品味等)。
立意:
1.古代与当代相通,传承与创新并举。
2.让家乡文化活起来。
3.家乡文化给我供氧气,我为家乡文化添光彩。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满分 150分 考试时间 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材料一:
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和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份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
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但是人究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这社群分裂出来的部分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的地方去的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
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在我们乡土社会中,有专门作贸易活动的街集。街集时常不在村子里,而在一片空场上,各地的人到这特定的地方,各以“无情”的身份出现。在这里大家把原来的关系暂时搁开,一切交易都得当场算清。当场算清是陌生人间的行为,不能牵涉其他社会关系的。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
材料二:
2021年12月,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教授注意到,作为城市化过程中衍生的一种新现象,“断亲”似乎越来越多地发生在青年人身上。
“断亲”指的是基于血缘联结的亲戚关系逐渐淡化,一些“90后”“00后”越来越疏于与亲戚产生情感联系的一种现象。“断亲”主要表现为“基本不走亲戚”,而非正式断绝亲戚关系。相关调查显示,越是年纪大的人,与亲戚之间的联系越频繁,关系越密切,越是年轻人,“断亲”现象也就越普遍。
那么“断亲”背后,中国家庭亲缘关系究竟发生着怎样的变化?过去中国社会以扩大家庭为主,亲缘关系较为紧密。由于交通信息相对闭塞,人们的社会活动空间相对有限,生产生活及情感所需的信任关系和互助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依托各种亲戚关系。因而基于血缘关系的亲戚是最可靠和稳定的社会关系。
进入现代化、开放性、高流动性的社会后,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发生较大变化,以学缘而非血缘的同学关系、校友关系逐渐占据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再加上现代社会中血缘亲朋因拆迁、借贷、财产继承、家庭攀比等造成的心态失衡,亲缘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渐超越“利益链接”的比重。因此,从传统到现代社会的重大变迁中,亲戚关系式微是一种客观社会事实。
“内卷”环境加剧。“00后”的独生子女常年游走于各种课堂之中,他们从小在内卷化的教育体系内生长生活。特别是大城市中的青少年学生,他们几乎从小就周旋于各类培训班。休闲生活被极大压缩,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戚形态的交往更少。久而久之,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亲戚“不在场”或被同学所替代,致使“断亲”成为必然。
城市化与社会流动造成居住地分离。中国开启城镇化进程后,有超6亿人口陆续从乡村迁移到城市,其中超过2亿人口实现跨省市居住流动。远距离流动造成兄弟姐妹分别居住在不同城市。家庭成员居住分离,使他们的下一代从小缺乏对亲戚的亲密接触与频繁交往,亦加速青年世代“断亲”行为。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小家庭独立自主性增强,对传统社会相对紧密的亲戚关系冲击较大。市场经济下的银行贷款和国家先后推动的全民医保、社保,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以及大学内各种奖学金、困难补贴、勤工助学等方式,让很多家庭可以不再通过亲戚网络来获得生存和发展资料。这种因经济独立而带来的安全感和衣食无忧的生活方式,直接冲淡新世代青年群体对亲戚之间礼物馈赠的渴求,并在情感上也降低了对亲戚的心理需要,青年世代“断亲”变得自然而然。
互联网时代的青年生活方式更加原子化。生活方式决定人们的交往方式。“00后”时代的日常生活,因互联网而改变,也都在互联网中实现。特别是随着国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广大的乡村地区也基本上实现网络覆盖,乡村孩子与城里孩子共享同一个互联网世界。互联网让“00后”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实中“人与人”的生活方式,走亲访友这种长辈坚持的社交方式,已经被青年群体逐渐放弃。“断亲”现象因“网络原住民”沉溺虚拟生活方式的陌生人社交,在现实中不断上演。
(节选自胡小武《“断亲”背后的亲缘关系重构》《半月谈》2022年第6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乡土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人一出生就决定他的地,家族世世代代“生于斯,死于斯”,家族血缘就具有地域的涵义。
B.一个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生存就难以保障,就会有人离家到外乡生活,这种新社区就没有血缘关系,是纯粹的地缘关系。
C.现代社会人口流动性大,不同血缘和地域的人聚居在一起,血缘亲情已被理性支配的契约所取代,所以现代社会是契约社会。
D.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它需要信用和法律的支持,所以契约一旦签订就必须遵守,否则就难以承受违约的巨大损失。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血缘社会大体上是稳定的,在这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与幼之间就产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权力和强制地位。
B.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
C.现代社会的“断亲”现象越来越多地发生在了青年人身上。学缘关系也逐渐取代血缘关系,成了最重要的社会关系。
D.传统中国社会常需要依赖亲戚关系取得互助资源,如今人们获得资源的方式更多元,这也成了青年世代“断亲”的原因之一。
3.下列选项中,最贴合材料二观点的论据是(  ) (3分)
A.台湾青年演员魏晖倪因为工作留在北京过年,除了为自己备好“一解舌尖上乡愁”的年夜饭,更与岛内家人早早约好“云上”围炉、拜年。
B.在温州农村,婚礼习俗也越来越有文化味了——文化礼堂里张贴着喜字,披挂着红纱,父母致辞叮嘱传承家训家风,全村乡亲踊跃观礼贺喜。
C.“今年读书父母终于不用再帮我向亲戚借钱了。”来自千岛湖的学生戴建征接过杭州福彩中心的5000元助学金,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D.湖南多家教育类相关上市公司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免费开放在线课程,助力“云课堂”的搭建,保障学生在家学习质量。
4.中国人一直都看重“同窗”情谊学缘关系。请参照材料二的角度分析学缘关系在中国社会非常重要的缘由。(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
想念地坛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有一天大雾弥漫,世界缩小到只剩了园中的一棵老树。有一天春光浩荡,草地上的野花铺铺展展开得让人心惊。有一天漫天飞雪,园中堆银砌玉,有如一座晶莹的迷宫。有一天大雨滂沱,忽而云开,太阳轰轰烈烈,满天满地都是它的威光。数不尽的那些日子里,那些年月,地坛应该记得,有一个人,摇了轮椅,一次次走来,逃也似的投靠这一处静地。
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
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那安静,如今想来,是由于四周和心中的荒旷。一个无措的灵魂,不期而至竟仿佛走回到生命的起点。
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
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
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儿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将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唯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恒久,辽阔,但非死寂,那中间确有如一位作家所说的,一种“温柔的声音,同时也是强迫的声音”。
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那日何日?但我一直记得那份忽临的轻松和快慰,也不考虑词句,也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
《写作的零度》,其汉译本实在是有些磕磕绊绊,一些段落只好猜读,或难免还有误解。是这题目先就吸引了我,这五个字,已经契合了我的心意。在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
人太容易在实际中走失,驻足于路上的奇观美景而忘了原本是要去哪儿,倘此时灵机一闪,笑遇荒诞,那便是回归了“零度”,重新过问生命的意义。零度,这个词真用得好,我愿意它不期然地还有着如下两种意思:一是说生命本无意义,零嘛,本来什么都没有;二是说,可平白无故地生命他来了,是何用意?虚位以待,来向你要求意义。一个生命的诞生,便是一次对意义的要求。
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再看那些老柏树,历无数春秋寒暑依旧镇定自若,不为流光掠影所迷。我曾注意过它们的坚强,但在想念里,我看见万物的美德更在于柔弱。柔弱不是软弱,软弱通常都装扮得强大,走到台前骂人,退回幕后出汗。
回望地坛,回望它的安静,想念中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重新铺开一张纸吧。写,真是个办法,油然地通向着安静。写,这形式,注定是个人的,容易撞见诚实,容易被诚实揪住不放,容易在市场之外遭遇心中的阴暗,在自以为是时回归零度。把一切污浊、畸形、歧路,重新放回到那儿去检查,勿使伪劣的心魂流布。
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恰如庄生梦蝶,当年我在地坛里挥霍光阴,曾屡屡地有过怀疑:我在地坛吗?还是地坛在我?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取材于史铁生的同名散文)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逃也似的投靠这一处静地
投靠:投奔,依靠
B.由于四周和心中的荒旷
荒旷:荒凉,空阔
C.安静得草木葳蕤
葳蕤:茂盛
D.我在地坛里挥霍光阴
挥霍:浪费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更多地以自省、自诉的口吻记述心路历程,充满了哲理意味。
B.作者批评“面霸”等名称,因为它们不符合地坛的镇定从容气质。
C.“写作的零度”指的是无关名利、叩问灵魂、追寻生命意义的写作。
D.结尾作者想念的是与自己物我合一、已经成为其精神家园的地坛。
请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6分)
8.作者为何说“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文段一: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序》)
文段二:
白居易,字乐天,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礼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周至县尉、集贤校理。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句,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
B.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
C.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
D.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和,唐宪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年号。
B.京都,指唐朝首都长安。古人也把首都称作京师,如《登泰山记》中“自京师乘风雪”。
C.字,即表字,人的别名,古人有名有字,字常用于自称,称呼别人时,以称名表示礼貌。
D.谪,指贬官降职,文段一中“左迁”与文段二中“贬为江表刺史”中的“贬”也有此意。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段一交代了《琵琶行》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
B.白居易自幼聪明过人,十五六岁时创作的文章就得到了当时著名文士顾况的赞许。
C.白居易与元稹交好,元稹被贬时他多次上疏极力劝谏,奏疏呈上却没有得到回复。
D.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抓捕刺客,却因越权进谏而被贬为江州司马。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②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
13. 白居易为什么能得到章武皇帝的重用,请结合文段二简要概括。(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14~15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采桑子
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14.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首词都描写了西湖春天的美景,都表达了诗人赏春时悠然自在的心情。
B.两首词色彩与意境明显不同,第一首词淡雅宁静,第二首词则明艳热闹。
C.第一首词表现了词人沉醉于西湖的美,第二首则稍有对场面混乱的不满。
D.词作都充满生命流动的美,水流歌随、船移禽飞,人随路转,花涌城头。
15.欧阳修曾写下十三首《采桑子》,多角度地歌咏西湖,“十词无一重复之意”(近代夏敬观语)。第二首词从哪个角度歌咏西湖?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以“   ,   ”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
(2)在《劝学》中,荀子用登高望远、顺风疾呼、骑马行千里、舟桨渡江河等四个类比,推出了“   ,   ”的结论。
(3)《赤壁赋》中,客人以“   ,   ”来表达心中与神仙为伴,同明月长存的愿望。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处暑的“处”在此为动词,读三声。《说文解字》曰:“处,止也。”处暑表示气温由炎热向凉爽过渡的变化趋势,意味着暑气终结、炎热结束。民间有时会借用入伏、出伏的说法,把处暑叫作“出暑”,表示____。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超过一半年份的三伏天没到处暑就出伏了。
我国(  ),地理条件差异较大,处暑时节南北方的气候____。北方地区此时暑去凉来、微风拂面,是二十四节气中风最轻柔、能见度最好的节气,所谓“天高云淡”“秋高气爽”说的就是处暑时节。南方却继续被副热带高压控制着,秋天总是(  ),稍微清凉一下就再次回归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状态,这就是(  )的“秋老虎”。
在南方____?可以多吃一些清热解暑、养肺润燥的食物,如莲子、百合、绿豆等。电扇不要直接对着身体长时间吹,空调最佳温度应该设定为26—28摄氏度。早睡早起,适当增加午休,早晚要到户外运动。
17.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北京冬奥会时,“冰墩墩”成了最受欢迎的“明星”。运动员喜欢和“冰墩墩”一起合影;冬奥村里,抱枕等相关产品令人爱不释手;“你有‘冰墩墩’吗?”成为新的流行问候语。有人说,“冰墩墩”成了北京冬奥会最好的形象大使,回家时一定要带上一个。
“冰墩墩”吸引人之处,首先来自它憨态可掬的模样。其造型将熊猫形象与冰晶外壳相结合,灵感源自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流动的色彩线条,标志着冰雪运动赛道,充满现代感和科技范儿的设计,表达着奥运之美,也传递着中国神韵。
小小的“冰墩墩”,散发着大能量。在冬奥舞台上,可亲可爱的形象,表达着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也在传递着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大型赛事的吉祥物,往往以生动的拟人化形式,向世界展示举办地特色,成为体育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
小小的“冰墩墩”,发挥着大作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交往,体育大赛有着独特的优势;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体育大赛是重要的桥梁。从会徽到吉祥物,从奖牌到体育图标,北京冬奥会的系列设计,无不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多姿多彩,展示着一个面向世界、生机勃勃的当代中国形象。
小小的“冰墩墩”,承载着大使命。当每个获奖运动员举起它,向无数关注的目光致意之时,代表亲和与热情、友好与自信的“冰墩墩”,就在向世界讲述着一个真实可信的中国。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3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21.请为本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60分)
家乡是我们生活的地方,也是文化熏陶的场所。7000多年的历史积淀,2200多年的建城史,孕育了福州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古朴典雅的坊巷古厝、宛转悠扬的闽剧伬艺、幽艳润泽的脱胎漆器、滋味万千的传统美食……今天,每一条街道的社区之家,蜿蜒穿梭于茂林繁花的福道,智能便捷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休闲广场的弹性空间……千年古城延续文脉展露新颜。
这里有历史,有传承,有创新……你对家乡文化建设有怎样的观察与思考,请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套作,不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600字
800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