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1-5 BBDBA 6-10 ACCCC
11-15 BCDCC 16-20 CBDBA
21-25 DADAB 26-30 CCCDA
31-35 CADCB 36-40 ACCBA
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40分)
41.(1) 内环境或细胞外液 [B]组织液
(2) B和C A和B
(3)蛋白质
(4)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42.(1) 血浆 细胞内液
(2)D
(3)酸碱度和温度
(4)长期营养不良
(5)5
(6)酶2
43.(1) 传入神经 由正变负 Na+内流 不属于
(2) 突触 突触后膜微山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
生物试题
注意:本试卷共10页,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一卷 (共60分)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1.下列有关体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体液就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B.体液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
C.人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内液中 D.消化道内的消化液属于体液
2.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A.神经调节 B.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体液调节
3.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了水泡,几天后水泡消失。此过程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 )
A.组织细胞 B.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
C.各级动脉和静脉 D.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4.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2019-nCoVvaccine)时进行肌肉注射,药物一般直接进入( )
A.血浆 B.组织液 C.淋巴液 D.血浆和组织液
5.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生理盐水的浓度与血浆的浓度基本相等,其原因是( )
A.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 B.使体内增加水分
C.使体内增加无机盐 D.使体内物质保持稳定
6.下图为人体某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①~④表示液体。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由①②③④组成
B.①中的药物需要经过②进入组织细胞
C.血浆蛋白进入②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
D.①②④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媒介
7.人体的肌肉细胞直接从下列哪种液体中摄取葡萄糖( )
A.血浆 B.淋巴 C.组织液 D.以上都可以
8.地震发生时,灾民们面对的困难不仅仅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有各种疾病等,例如,许多人会因为食物缺乏而出现全身浮肿的现象。造成这些人全身浮肿的原因主要是( )
A.体内严重缺少无机盐 B.感染了病毒或细菌
C.体内严重缺少蛋白质 D.感染了寄生虫
9.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 、CO2 、血红蛋白、H+ B.H2 O2 酶、抗体、激素、H2 O
C.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 D.纤维蛋白原、Ca2+、载体蛋白
10.下列液体属于细胞外液的是( )
①血液 ②淋巴 ③泪液 ④汗液 ⑤尿液 ⑥消化液 ⑦细胞内液 ⑧组织液 ⑨体液 ⑩血浆
A.①②⑧⑨ B.②⑥⑦⑧
C.②⑧⑩ D.④⑤⑥⑦
11.人体细胞浸润在组织液中,可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下列有关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组织液大部分进入血浆,少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
B.血浆中的蛋白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到达组织液
C.新型冠状病毒不能在组织液中增殖
D.若饮水量增多,可能会引起组织液的渗透压下降
12.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剧烈运动过程中,内环境的pH可能有略微下降趋势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引起组织水肿
C.稳态的调节与神经、体液有关,与免疫调节无关
D.抽搐可能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关
1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淋巴管阻塞会引起下肢水肿
B.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C.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无机盐大量丢失
D.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
14.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①~⑤相关内容( )
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细胞外液
B.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血浆、淋巴液、组织液、细胞内液
D.细胞内液、血浆、淋巴液、组织液、细胞外液
15.某同学分别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 B.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
C.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 D.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
16.毛细血管的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 )
A.淋巴和组织液 B.淋巴和血浆
C.血浆和组织液 D.血液和组织液
17.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
B.BC段下降原因:一是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
C.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
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HCO3反应
18.下列关于生物体维持pH稳定机制的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盐酸和氢氧化钠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其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B.每种实验材料测定完成后,都必须将烧杯充分洗净,才可倒入等量的其他实验材料
C.从加入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后的pH变化来看,生物材料更像是缓冲液
D.根据所得实验数据,绘制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pH为横轴,以酸或碱的量为纵轴
19.分析如图中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甲中蛋白质含量偏低,将会出现组织水肿
B.NaHCO3可与乙中的乳酸反应,使乙pH稳定在7.35~7.45
C.甲、乙、丙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D.乙中的葡萄糖通过甲进入肝细胞再被彻底氧化分解共需穿过3层磷脂双分子层
20.机体细胞依赖于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平静状态下,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O2和CO2浓度关系分别是( )
A.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B.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D.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21.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反射弧 B.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脊神经
C.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 D.脑神经属于周围神经系统
22.人在情绪压抑的情况下,呼吸变慢、心跳减速是由于( )
A.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B.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C.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
D.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
23.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一起,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其数量多于神经元
B.神经末梢是树突和轴突末端的细小分支
C.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
D.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用来接收信息并将信息传导至细胞体
24.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
刺激部分 反应
破坏前 破坏后
左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收缩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的被破坏部分可能是( )
A.感受器和传出神经 B.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C.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D.效应器
25.在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指( )
A.肌肉 B.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
C.腺体 D.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26.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多次结合后,狗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此时( )
A.食物是非条件刺激、铃声是无关刺激 B.食物是条件刺激、铃声是无关刺激
C.食物是非条件刺激、铃声是条件刺激 D.食物是无关刺激、铃声是条件刺激
27.在一个神经元中,突触小体存在于( )
A.神经元细胞体 B.神经元树突末梢
C.神经元轴突末梢 D.两个神经元之间
28.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29.某种蛇毒可阻断人突触后膜对神经递质的识别,该毒素最可能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 )
A.磷脂 B.胆固醇 C.载体蛋白 D.受体蛋白
30.下列关于人大脑皮层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左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顶部受损,会使右侧下肢运动功能出现障碍
B.左侧手指感受器受到的刺激,会传到右侧大脑皮层中央后回底部
C.若某人大脑皮层受损,则可能不能形成各种感觉,但能有效进行学习、记忆等
D.控制缩手反射的中枢在大脑皮层,与脊髓无关
31.当大脑皮层的某语言中枢受到损伤造成表达性失语症时,病人将出现什么症状( )
A.能看懂文字,但不能听懂别人谈话 B.不能看懂文字,但能听懂别人谈话
C.能听懂别人谈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D.能够讲话,但不会书写
32.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等现象,与这些生理现象分别对应的结构正确的是( )
A.大脑、小脑、脑干 B.大脑、小脑、下丘脑
C.小脑、脊髓、大脑 D.脑干、小脑、大脑
33.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
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C.突触后膜有相应受体能与神经递质结合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34.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兴奋的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35.如图表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①-⑤表示相关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是效应器,⑤是感受器
B.分别电刺激②和④,电表指针分别偏转2次和1次
C.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运输消耗的ATP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D.乙神经元接受神经递质兴奋后,膜内电位由正转负
36.如图显示的是正常神经元和受到一种药物处理后的神经元膜电位变化,则此药物的作用可能是( )
A.阻断了部分Na+通道 B.阻断了部分K+通道
C.阻断了神经递质的释放 D.阻断了神经递质酶的作用
37.将记录仪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 a、c 两点,c 点所在部位的膜已被损伤, 其余部位均正常。如图是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兴奋的产生与膜对 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
B.被损伤部位 c 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
C.兴奋传到 b 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不偏转
D.实验结果可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38.机体内相邻的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起来,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突触是由上一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与下一神经元的轴突建立的结构
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体现了生物膜的功能特性
C.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具有单向性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后神经元必然产生动作电位
39.癫痫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与谷氨酸(脑中主要的兴奋性递质)代谢异常有关。癫痫发病时,患者脑内谷氨酸浓度升高且在发作后长时间内保持高水平。谷氨酸在脑内的代谢过程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引发突触小体通过胞吐释放谷氨酸
B.谷氨酸与受体结合使突触后神经元Na+通过通道蛋白大量外流
C.突触前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均可回收谷氨酸
D.EAAT功能异常可能导致癫痫
40.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I、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只能是单向的
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第二卷 (共40分)
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40分)
41.(14分)下图是高等动物体内某些生命活动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虚线内液体构成的环境称为 ,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 ] 。
(2)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 (填字母),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 (填字母)。
(3)A和B相比,从成分上看主要差异体现在 含量不同。
(4)填写图中 D、E 系统的名称:D ;E 。
42.(14分)图1和图2分别是人体肺部和肝部的局部组织示意图,A、B、C、D分别代表人体内部分体液,请根据相关信息作答:
(1)B、D处的名称分别是:B 、D 。
(2)正常情况下,图中 (填写“A”或“B”或“C”或“D”)处中CO2浓度最高。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除渗透压以外,还有 (答两点)。
(4)请举出由于病理原因引起A(或C)处液体增多的一个实例: 。
(5)一个O2分子从肺泡腔进入红细胞内与血红蛋白结合,至少穿过了 层生物膜。
(6)酒精(学名乙醇)的代谢主要在肝脏中完成,其代谢途径如图所示。
饮酒后服用或注射头孢类药物可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即乙醛中毒,严重者可出现呼吸抑制、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危及生命。由以上信息可知,头孢类药物主要抑制 的活性。
43.(12分)图1是当A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起F收缩过程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D结构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
(1)图1的B结构属于反射弧中的 部分。在B处给予适宜电刺激,该处神经纤维膜外电位变化是 ,原因是 ,此时引起F肌肉的收缩, (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图2的结构名称是 ,结构②的名称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