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桂花雨》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3《桂花雨》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2 20:2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年级《桂花雨》课文讲解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会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感受生活中的美。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学习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充满芬芳和情感的课文——《桂花雨》。你们是否曾经感受到过那种沁人心脾的花香?是否曾经体验过雨滴打在花瓣上的美妙?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感受桂花雨中那独特的芬芳和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背景铺设:
在我们开始之前,我想先给大家描绘一下桂花的美丽。桂花,它的花朵虽小,但香气却十分浓郁,被誉为“月下香”。每当秋天来临,桂花盛开,那香气四溢,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而桂花雨,更是将这种美妙推向了高潮。想象一下,桂花瓣像雨点般纷纷扬扬落下,那场景是多么的醉人心扉。
情感引导: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通过描述桂花雨,向我们传达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这种眷恋,就像那浓郁的桂花香,永远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有过离开故乡的经历?是否也有过对家乡深深思念的情感?今天,让我们一起通过这篇课文,去感受那份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
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跟随我一起走进《桂花雨》的世界,去品味那份独特的芬芳,去感受那份深深的故乡情。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读完后,可以让学生简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深入学习,理解情感:教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通过解读文本中的关键词句,深入理解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体验摇花乐和思乡情。
三、品味语言,体会妙处。每段课文详细讲解。
【第1自然段讲解】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这是一种深具意味的自然现象,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情怀和文化底蕴。
桂花,以其独特的芬芳,被誉为“月中之花”,与中秋节的明月相得益彰。这个时候,无论是在城市的街头巷尾,还是在乡村的山野林间,都能闻到桂花那清新、甜美的香气。它们的盛开,如同庆祝这个团圆的节日一般,使得中秋节的气氛更加浓厚。
在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也是人们最忙碌、最快乐的时刻。家家户户都会采集桂花,或用来酿制桂花酒,或用来制作桂花糕,或只是简单地放在屋里,让那甜美的香气弥漫在家中。这一切,都构成了一种独特的中秋节习俗,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桂花盛开也寓意着丰收和希望。在中秋节这个团圆的日子里,人们看着满树的桂花,就像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和丰盈。桂花的盛开,让人们感受到了秋天的丰收和喜悦,也让人们更加期待未来的生活。
总的来说,中秋节前后的桂花盛开,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情感的寄托。它代表了人们对团圆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期待。这也是为什么,每当这个时节,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会怀念起故乡的桂花,怀念起那个盛满了亲情和温馨的地方。
【第2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本描绘了一个人从小时候对花的无知,到后来对桂花的独特喜爱,具体讲解如下:
首先,文本开头提到:“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这表示在作者的小时候,他对于花朵的美丽和魅力是毫无感知的。这可能是因为那时候的作者还太小,对于世界的感知和理解还不够深入。
接着,文本中提到“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这一段描绘了父亲试图引导作者去欣赏不同的花朵,但是作者除了记住了一些花的名字之外,并没有产生对花朵的喜欢和热爱。
然后,文本中的“我喜欢的是桂花”这句话是转折,表明了作者对其他花并无太多感觉,但是唯独对桂花情有独钟。这可能是因为桂花的某种特性吸引了作者,让作者产生了深深的喜爱。
接下来的文本描述了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这段描述很生动,让人仿佛可以看到桂花树的样子。虽然桂花树的形态并不优雅,但是桂花盛开时的香气却让人难以抗拒。
最后,“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这句话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虽然桂花的外表并不显眼,但是它的香气却深深地吸引了作者。这也揭示了一个道理,即外表并不是一切,内在的美同样重要。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喜好可能会有所不同,而且美丽不仅仅是外表的华丽,内在的魅力同样能让人深深着迷。
【第3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本描述了一个靠海的故乡,在八月台风季节到来时,母亲对桂花的担忧和期待。以下是对这段文本的详细讲解:
首先,“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交代了背景信息。故乡靠海,意味着台风对这个地方有较大的影响,而八月是台风季节,更加深了这种影响的可能性。这一点,不仅为接下来的情节铺垫,也让读者对故乡的环境有了基本的认识。
接着,“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这句话描绘了母亲的担忧。桂花的盛开代表着中秋节的临近,而中秋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家家户户都会期待能够顺利庆祝。然而,台风的到来可能会破坏这个期待,因此母亲才会担忧。
母亲的担忧并不仅仅是因为台风可能带来的破坏,还因为她对桂花的期待。“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这句话显示了母亲对桂花的期待。在母亲的想象中,如果台风不来,她就可以收获许多的桂花,这将成为中秋节的重要装饰和食材。
而“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这句话揭示了母亲的善良和乡里的互助精神。在丰收的期待中,母亲不仅想到了自己,也想到了邻里。她计划将桂花送给胡家老爷爷和毛家老婆婆,这两家都是做糕饼的好手,这无疑加深了乡里之间的友情和互助。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描绘母亲在台风季节对桂花的担忧和期待,展现了故乡的生活环境和人情风貌。在自然灾害的威胁下,人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期待,同时也体现出乡里之间的深厚友情和互助精神。这种朴素的人情美,无疑加深了读者对故乡的怀念和热爱。
【第4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本主要描述了桂花盛开时的景象以及摇桂花的重要性。以下是对这段文本的详细讲解:
首先,“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句话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桂花盛开时的香气四溢。这里的“不说香飘十里”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用来形容桂花香气之浓郁。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则进一步强调了桂花香气的覆盖范围之广。这种香气不仅弥漫在空气中,也浸润了人们的生活,成为故乡的一种独特气息。
接着,“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这句话引出了摇桂花的重要性。摇桂花是故乡的一种传统习俗,也是收获桂花的一种方式。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这样的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质量上乘。这句话也暗示了,摇桂花是一种对桂花最好的利用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桂花的香气和品质。
最后,“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这句话从反面说明了摇桂花的重要性。如果桂花自然落下,尤其是被风雨吹落,那么它的香气就会大大减弱,远不如摇下来的桂花香气浓郁。这不仅是因为自然落下的桂花会受到泥土和风雨的侵蚀,更是因为摇下来的桂花能够保持其完整和新鲜,从而保留最多的香气。
因此,这段文本通过对桂花盛开时的香气和摇桂花的描述,展现了人们对桂花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告诉我们,对于自然的美好,我们应该以恰当的方式去欣赏和利用,才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它的美好和价值。
【第5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本主要描述了主人公对于摇桂花的期待和体验,以及摇桂花时的场景。以下是对该段落的详细讲解:
首先,“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这句话体现了主人公对摇桂花的期待和重视。对于主人公来说,摇桂花是一件非常值得期待的事情,因此他总是迫不及待地缠着母亲询问何时摇桂花。
接着,“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这句话揭示了摇桂花的时机很重要。桂花的盛开时间很短,如果时机不对,摇下来的桂花数量会很少。因此,母亲会根据经验和天气情况来判断最佳的摇桂花时机。
“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里描绘了母亲的智慧和果断。她通过观察天象,预见到台风即将来临,为了避免桂花被台风吹落,决定提前摇桂花。这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尽可能地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在摇桂花的过程中,“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这段话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摇桂花的场景。主人公怀着喜悦的心情,积极参与摇桂花的过程。桂花纷纷落下,人们被桂花包围,形成了一个充满香气和欢乐的场景。
最后,“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这句话用比喻的方式形象地描述了桂花落下的情景,同时表达了主人公的兴奋和喜悦。这种比喻不仅增加了文本的生动性,也深化了主人公对摇桂花的独特感受。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描述主人公对摇桂花的期待、摇桂花的时机、过程和感受,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敬畏和顺应,以及生活中的喜悦和乐趣。这种简单而真挚的情感,使得文本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共鸣力。
【第6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本主要描述了桂花摇落后的处理和利用,以及桂花香气对村子的影响。以下是对该段落的详细讲解:
首先,“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这句话描绘了桂花摇落后的处理过程。人们会先挑去桂枝和小叶,这一步是为了让桂花更为纯净,没有杂质。然后,将桂花放在太阳下晾晒几天,这是为了去除桂花中的多余水分,防止其变质。最后,将晒干的桂花收藏在铁盒子里,以便后续使用。
“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这句话说明了桂花的多种用途。桂花具有独特的香气,加入茶叶中可以增加茶的口感和香气,使得茶更加美味。而过年时,桂花则成为制作糕饼的重要原料,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香气和喜庆氛围。这也显示出桂花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桂花香气对村子的影响。由于桂花的处理和利用,使得整个村子在一年四季中都弥漫着桂花的香气。这种香气不仅给人们带来愉悦的感觉,也成为了故乡的一种标志,让人们时刻怀念起故乡的美好。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对桂花摇落后的处理、利用以及其对村子影响的描述,进一步强调了桂花在故乡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和特殊地位。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对桂花的深厚情感和对其价值的充分利用,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热爱。
【第7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本描述了主人公在杭州读书时的一段经历,以及母亲对家乡桂花的深厚情感。以下是对这段文本的详细讲解:
首先,“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这句话交代了时间和背景,即主人公在中学时期,全家搬到了杭州生活。
接着,“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这里描绘了杭州小山上的桂花盛景。桂花盛开时,香气弥漫,香飘十里,给人一种浓郁的秋意和芬芳的气息。这也体现了杭州作为桂花盛地的特点。
“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这两句话展现了主人公对桂花的喜爱和与母亲的亲情。在秋天,主人公常去小山赏桂花,享受那片芬芳。同时,他还会将捡到的桂花带回家,送给母亲,这一举动充满了对母亲的关爱和思念。
然而,母亲却表示:“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揭示了母亲对家乡桂花的深厚情感。在母亲心中,家乡的桂花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那不仅是香气的弥漫,更是家乡的情感寄托和回忆的象征。这种情感也体现了人们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怀念。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描述主人公在杭州的桂花经历和母亲的家乡情感,展现了人们对故乡的深深怀念和对亲情的珍视。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家乡情和亲情,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人们心中的永恒牵挂。
【第8自然段讲解】
“于是,我又想起了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话是对于前文情感的一个总结和延伸。
首先,“于是,我又想起了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这里通过“摇花乐”三个字,生动地回忆了作者在故乡童年时期的欢乐情景,尤其是摇桂花的乐趣。这个回忆不仅与前面的描述相呼应,也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的深深怀念。同时,这种怀念之情也让读者产生了共鸣,触动了人们对于美好回忆的向往和珍视。
接着,“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话用诗意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摇桂花时,桂花纷纷落下的美丽画面,如同阵阵细雨。这个比喻不仅增加了文本的艺术美感,也进一步深化了作者对摇桂花的独特情感和记忆。同时,这也让读者仿佛能够看到、闻到那缤纷的桂花雨,感受到那种独特的芬芳和美好。
总结:
这句话通过对童年“摇花乐”和“桂花雨”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对童年的深深眷恋和怀念,同时也引导读者去珍视和回味自己的美好回忆,去感受生活中的那些简单而真挚的乐趣。这种情感和描绘方式,既是对前文的一个漂亮收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回味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