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纳兰性德作品专题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①
纳兰性德
伏雨②朝寒愁不胜,那能还傍杏花行。去年高摘斗轻盈③。
漫惹炉烟双袖紫,空将酒晕一衫青。人间何处问多情。
【注】①该词是词人对心爱女子的相思之作。②伏雨:连绵不断的雨。③斗轻盈:比赛看谁的动作更轻盈利落。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能”二字说明眼前的杏花春雨虽一如往昔,但佳人已逝,这些也只是平添愁绪罢了。
B.词人内心的苦愁与昔日攀枝采花、比赛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韶华苦短的忧伤。
C.“漫惹”句使用拟人手法,轻灵的炉烟好像也要来招惹词人,词人的愁更添一层。
D.“空将”二字极写作者的无聊之态;“一衫青”使用借喻手法,突出了词人的孤寂。
2.该词首句写了什么内容?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
纳兰性德
黄云紫塞三千里,女墙西畔啼乌起。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
笳声听不得,入夜空城黑。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笔两句以如椽之笔描绘景物,黄云、紫塞、女墙、乌啼,边塞苍凉之感油然而生。
B.“落日”两句,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场面宏阔,呈现一片苍茫萧索之景。
C.这首词意境雄浑,黄云浩渺,紫塞绵延,万山横亘,猎马驰骋,抒发了戍边的豪情。
D.词作上片遒劲豪迈,下片韵致绵长,从浩荡塞歌转为低回离歌,格调豪迈而幽婉。
4.词人在下阕是如何抒发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的?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莺啼序·春晚感怀①(节选)
【南宋】吴文英
危亭望极,草色天涯,叹鬓侵半苎②。暗点检、离痕欢唾,尚染鲛绡,亸凤③迷归,破鸾慵舞。
殷勤待写,书中长恨,蓝霞辽海沉过雁。漫相思、弹入哀筝柱。伤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断魂在否?
临江仙·悼妻
【清】纳兰性德
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
倦眼乍低纳帙乱,重看一半模糊。幽窗冷雨一灯孤。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
【注】①这是作者悼念亡妻之作。②苎:苎麻,白色。③亸凤:失意之凤。
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词上阕登高望远,睹草青而叹鬓白,睹旧物而悼亡人,以失意之凤、失伴鸾鸟自喻,抒发胸中无限的悲痛之情。
B.吴词下阕欲将长恨写入长信,却无法投寄,只能移情入筝,寄意招魂,此处化用典故,实是自写其心。
C.纳兰词上阕二、三句描写“忆当初”的具体内容,追忆自己与妻子共同读书写字的生活情景。
D.两首词都写到睹旧物而生相思情,都以问句结尾,将词人内心的悲痛和对妻子的怀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6.诗评家评论这两首词都是“无意相思,却起相思;相思既生,一发而不可收”,请结合这两首词,分析情感是如何层层深化的。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家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发表议论,对苍茫大地的变化无常作了哲理式思考,奠定了全诗深沉雄浑的格调。
B.上阕的“丹枫树”与“霜叶红于二月花”中“霜叶”意象作用相同,渲染了凄凉的氛围。
C.尾句作者一问一答,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沉痛至极,意象递进叠加,以景结情,含蓄隽永。
D.这首词从整体上来说,景象磅礴阔大,情感凄婉幽怨,语言自然流畅,词风苍凉慷慨。
8.毛泽东为这首词批注“看出兴亡”。你认为这首词是如何看出兴亡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小题。
临江仙·寄严荪友①
纳兰容若
别后闲情何所寄,初莺早雁相思。如今憔悴异当时,飘零心事,残月落花知。
生小不知江上路,分明却到梁溪②。匆匆刚欲话分携,香消梦冷,窗白一声鸡。
【注】①严荪友:即严绳孙,字荪友,号秋水,无锡人。词人好友。②梁溪:太湖一支流,流经无锡。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初莺”指春暮之时,“早雁”指秋末之时。“初莺早雁相思”一句,是说春去秋来,无日不思念好友。
B.“如今憔悴异当时”一句,是说词人想到好友漂泊他乡,容颜憔悴,不由得暗自伤感,为友人担忧。
C.“飘零”二句,是说词人的心事只有残月和落花知道,在表达思友之情的同时也体现了自己的孤寂。
D.“生小”二句是说词人从来不知道江南的道路,在梦中却分明来到了友人的故乡。看似不合理,却写出了思念至深。
10.本词结尾“匆匆刚欲话分携,香消梦冷,窗白一声鸡”中,“冷”字用得很妙,请结合这三句试做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注],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一文中曾追叙她婚后屏居乡里时与丈夫赌书的情景,表现情投意合、意趣盎然的夫妻生活。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明知西风之下自己是“独自凉”,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感情基调。
B.上片次句紧承首句诘问,由眼前萧瑟之秋景而勾起沉思,一个孑立残阳、陷入无限哀思的词人形象出现在读者眼前。
C.“莫惊”二字写出妻子不惊扰词人睡眠的体贴入微和关爱备至,如此一位温柔可人的妻子形象更能衬托词人此时的心情。
D.本词实写眼前之秋景,虚写梦境,实虚结合,拓展了表现空间,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异曲同工。
12.这首词与苏轼的《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同为悼亡词,都蕴含着复杂的感情,请简要分析两首词感情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①
【清】纳兰容若
何处淬吴钩?一片城荒枕碧流。曾是当年龙战地②,飕飕。塞草霜风满地秋。
霸业等闲休。跃马横戈总白头。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多少英雄只废丘。
【注】①本词为作者经塞外古战场时所作。②龙战地:指古战场。龙战,《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本指阴阳二气的交战,后代指群雄割据的争战。
13.下列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的“吴钩”原指吴国所制的弯形宝刀,这里是借代,泛指武器。
B.上阕写景,通过古战场昔日之塞草霜风与今日之荒凉,传达哀伤之情。
C.下片抒怀,历经残酷血战建立的霸业很快消失了,而英雄也终将老去。
D.结句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异曲同工之妙。
14.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一络索·过尽遥山如画
纳兰性德【清代】
过尽遥山如画,短衣匹马。萧萧落木不胜秋,莫回首、斜阳下。
别是柔肠萦挂,待归才罢。却愁拥髻向灯前,说不尽、离人话。
1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短衣匹马”,写词人着短衣,乘骏马,奔驰在路上,一“匹”字,尽显轻松惬意。
B.“萧萧落木不胜秋”,承首句之“遥山如画”,景物之萧瑟和意境之深远,历历如绘。
C.“柔肠萦挂”,词人以直白的语气写出了浓烈的思念之情,在别后更显得孤寂和落寞。
D.纳兰词“以情真取胜”,本词感情真挚自然且感伤凄婉,而语言清新流畅,不事雕琢。
16.现代学者张秉戍《纳兰词笺注》:“这首小词作法很别致,即虽然仍用上景下情的常见之法,但此篇却在落笔的角度上有所变化。”结合全词,指出上下片落笔角度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17.读诗完成下面习题。
长相思
纳兰性德(清)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①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②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①榆关:山海关。那畔:那边、此处指关外。②聒:喧扰,嘈杂。
(1)此词写于作者从京城(北京)赴关外盛京(沈阳)的行军途中,写出了 之苦及 之情。
(2)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写到下面横线上。
(3)分析“山一程,水一程”中叠用两个“一程”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摸鱼儿·午日雨眺
(清)纳兰性德
涨痕添、半篙柔绿,蒲梢荇叶无数。台榭空蒙烟柳暗,白鸟衔鱼欲舞。红桥路,正一派、画船萧鼓中流住。呕哑柔橹,又早拂新荷,沿堤忽转,冲破翠钱雨。
蒹葭渚,不减潇湘深处。霏霏漠漠如雾,滴成一片鲛人泪,也似汨罗投赋。愁难谱,只彩线、香菰脉脉成千古。伤心莫语,记那日旗亭,水嬉散尽,中酒阻风去。
18.标题中“午日”是指 。“记那日旗亭”,“旗亭”即 。
19.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抒情艺术。
阅读下面的诗作,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寒柳① (清)纳兰性德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②。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③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注释]①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悼亡之作。②相关:关心。③湔(jiān)裙:溅湿了衣裙。这里用柳枝姑娘的典故:柳枝姑娘向男友表示三天后将涉水溅裙来相会。
20.上面横线上应该填写的词牌是( )。
A.沁园春 B.江城子 C.临江仙 D.如梦令
2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花飞絮飘泊零落,又遭冰雪摧残,以物喻人,形象写出凄苦命运。
B.“春山”往往比喻女子眉毛,这里指代女子,由咏柳引出怀念之人。
C.两人无缘相会,而“梦断”之后连梦中的欢会也不可得,更添愁苦。
D.“眉弯”即柳叶,这是拟人修辞,言西风有恨却无法吹去枝头柳叶。
22.鉴赏上阕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纳兰性德(清)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
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
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
比翼连枝当日愿。
2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生若只如初见”指初相遇的时候,一切都是美好的,所有的时光,都是快乐的。即使偶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也甘心消受,因为抱着憧憬,所以相信一切只会越来越好。
B.“何事秋风悲画扇”,扇子是夏天用来驱走炎热的,到了秋天就没人理睬了,古典诗词多用扇子的来比喻被冷落的女性。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相离相弃。又将词情从美好的回忆一下子拽到了残酷的现实当中
C.“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二句:因为此词是模拟女性的口吻写的,所以从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深深地自责与悔恨。
D.这首词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抒写了被丈夫抛弃的幽怨之情。词情哀怨凄婉,屈曲缠绵,充满深深的愤怒和不满之情。
24.请你简要分析“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这一句话。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金缕曲 赠梁汾
纳兰性德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①,谁会成生②此意?不信道③、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注】①有酒惟浇赵州土:引用李贺《浩歌》“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唯浇赵州土”的诗句,是说希望有战国时赵国平原君那样招贤纳士的人来善待天下贤德才士。②成生:指纳兰性德自己,纳兰性德字容若,原名纳兰成德。③不信道:万万没有想到。
2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德也狂生耳”,起句十分奇兀,一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其后三句,进一步表达了词人不将自己视为一般贵介公子,并不看重贵族世家繁华生活的思想。
B.上阕以“君不见,月如水”收束,这是全篇唯一的景语,在整首词直抒胸臆的笔法中,这似乎是闲笔,却使人感到词人心中蕴含着的深沉情感。
C.“共君此夜须沉醉”中的“须”字值得玩味,它表明词人是故意使自己神经麻木,这种以酒消愁的做法,主要表现了词人逃避现实的消极情绪。
D.王国维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这首《金缕曲》很好地展现了纳兰词的这一创作风格特点,即意出肺腑、感情真挚。
26.有论者评价这首词的情感“酣畅深沉,跌宕起伏”,请简要分析词人在上阕中的情感变化。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
【清】纳兰性德
空山梵呗①静,水月影俱沉。悠然一境人外,都不许尘侵。岁晚忆曾游处,犹记半竿斜照,一抹界疏林。绝顶茅庵里,老衲正孤吟。
云中锡,溪头钓,涧边琴。此生著几两屐,谁识卧游心?准拟乘风归去,错向槐安②回首,何日得投簪③。布袜青鞋约,但向画图寻。
【注】①梵呗:指寺庙中诵经之声。②槐安:即槐安梦、南柯梦故事。③投簪:丢下固冠用的簪子。比喻弃官。
27.本诗描绘出《西山秋爽图》中景物 的特点。
28.简析诗歌的抒情艺术。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纳兰性德
雁贴寒云次第飞,向南犹自怨归迟。谁能瘦马关山道,又到西风扑鬓时。
人杳杳,思依依,更无芳树有鸟啼。凭将扫黛窗前月,持向今朝照别离。
29.上阕划线句化用了 (填作品名)中的诗句 。
30.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词。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金缕曲·姜西溟言别赋此赠之①
【清】纳兰性德
谁复留君住。叹人生、几翻离合,便成迟暮。最忆西窗同剪烛,却话家山夜雨。不道只、暂时相聚。衮衮长江萧萧木,送遥天、白雁哀鸣去。黄叶下,秋如许。
曰归因甚添愁绪。料强似、冷烟寒月,栖迟梵宇②。一事伤心君落魄,两鬓飘萧未遇。有解忆、长安儿女。裘敝③入门空太息,信古来、才命真相负。身世恨,共谁语?
【注】①姜西溟:姜宸英,清代史学家,以布衣之身在翰林院修史,性情孤傲,常年科场不利,七十岁始成进士;本词作于姜西溟丁母忧南归奔丧之际。②梵宇:寺庙。③裘敝:即敝裘,破烂的农服。
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借道别感慨人生短促,几番聚散便已到迟暮之年,以此表明惜别之意。
B.“白雁哀鸣去”既是对秋景的描写,又暗示友人前路暗淡,家乡不如京城。
C.过片转入对西溟身世的同情,就食京城,寄居寺院,落魄不遇,凄清愁苦。
D.全词以一个“归”字粘合上下,因“归”而有聚散,生发愁绪,意脉清晰。
32.本词以化用前人诗句恰切精妙历来为人称赏。请指出词中化用之处及其所化用原句,并解释其在词中的含义。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①。画角声中,牧马②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注]①定据:一定。②牧马:指作战用的战马。③青冢:王昭君墓。
3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句以议论开篇,感慨古往今来的兴亡无定,有种深沉的历史纵深感。
B.画角两句让人联想起当年边地战士们在号角声中纵横驰骋的壮阔场面。
C.“荒凉”二字,既凸显了自然景象的特点,又能暗示作者内心的情绪。
D.下片结尾一问一答,以景作结,意境凄冷,情感直露,颇显悲凉。
34.请简要赏析“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两句。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试望阴山①
(清)纳兰性德
试望阴山,黯然销魂,无言徘徊。见青峰几簇,去天才尺;黄沙一片,匝地②无埃。碎叶城荒,拂云堆远,雕外寒烟惨不开。踟蹰久,忽砯崖转石,万壑惊雷。
穷边自足秋怀。又何必 平生多恨哉。只凄凉绝塞,峨眉遗冢③;梢沉腐草,骏骨空台。北转河流,南横斗柄④,略点微霜鬓早衰。君不信,向西风回首,百事堪哀。
【注】①此篇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秋,纳兰奉命出使梭龙时而作。②匝(zā)地:满地,遍地。③蛾眉遗冢((zhǒng):谓古代和亲女子之墓。④斗柄:即构成北斗星斗柄的三颗星。
3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写景,取用赋法,景观宏大。先远后近,由地及天,兼顾时间上的纵深,平添无尽苍茫之感。
B.下片抒情,借典铺陈,叹尽兴亡。抒情沉郁幽伤,婉曲层深,表达了“百事堪哀”的凄苦和感慨。
C.“穷边自足秋怀”,既承上片点明边塞荒凉艰苦之“愁”,又为后文抒“恨”蓄势,语气似抑实扬。
D.全词情感丰富,既有词人长期羁旅漂泊的思乡之情,又有兴亡交替、盛年霜鬓、人生苦短的愁情。
36.论者谓此词“苍凉沉郁,颇有苏辛之风”,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琵琶仙·中秋①
【清】
纳兰性德
碧海②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一任紫玉③无情,夜寒吹裂。
【注】①此词可能作于康熙十六年(1678)中秋。这年春天,纳兰妻卢氏病故。②碧海,传说中的海名。蓝色的海洋。也指青天。天色蓝若海,故称。③紫玉,指笛箫,因截紫竹所制,故名。
3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以年年如此的青天与时圆时缺的月亮对比,隐藏着作者内心的悲凉。
B.“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句,以月夜的清幽反衬突出下句中的“愁”之浓。
C.“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描写在花园捉迷藏时躲在井边的梧桐树下的景象。
D.“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玉箫无情人有情,即便吹裂玉箫也无法消散作者内心的愁情。
38.本词在描写上颇具匠心,请找出两种技巧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塞上咏雪花
纳兰性德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②别后谁能惜,漂泊天涯,寒月悲茄,万里西风瀚海③沙。
[注]①此词作于康熙十七年十月,诗人随驾北巡塞上时。②谢娘,东晋才女谢道韫。她曾因咏雪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享有盛名。③瀚海:沙漠.
3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为“塞上咏雪花”,按照传统的分类,这是一篇“咏物”的中调。
B.作者把雪花当作群芳之一,在词的开篇凭空地制造矛盾,再以新奇的手法解决矛盾,这种创新显示了作者的才调高绝、独出机杼。
C.词的上片重点在“不是人间富贵花”,词人旨在表明自己偏爱雪花的理由:雪花虽不像富贵花那样雍容华贵,却自有其清高孤绝的姿态。
D.词的下片“谢娘别后谁能惜”,一语沉痛,这句话看似指东晋才女谢道韫,实则一语双关,仍有对心爱女子的代称一层意思。
40.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咏笼莺
纳兰性德
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
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菜井上桐。
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①莺:黄莺,别名金衣公子。
4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衣客”点明莺来自远方寄人篱下的境遇;“栖栖”形容笼莺栖栖惶惶焦躁不安的情态。
B.颔联写黄莺的啼叫美妙动听,唤来缠绵撩人的春意,却把春梦给故意搅散了,“有心”表现了它勇于斗争的力量。
C.颈联写燕子飞于梁间、莺鸟在梧桐上筑巢,运用反衬手法突出了笼中莺对燕子和莺鸟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D.“空”字意为“白白地”,生动地写出了黄莺虽然长着一双可以直冲云霄的翅膀,却被囚禁笼中,不能展翅高飞。
42.尾联的“恨”字汇集了万语千言,请结合全诗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各题。
菩萨蛮 宿滦河
(清)纳兰性德
玉绳斜转疑清晓,凄凄月白渔阳道。星影漾寒沙,微茫织浪花。
金笳鸣故垒,唤起人难睡。无数紫莺鸯,共嫌今夜凉。
【注】①滦河:地处边关,流经燕山等地。②玉绳:北斗星。
4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斗转星移,月色皎洁,产生已经破晓的错觉,一个“疑”字写出当时的情境和心境。
B.“凄凄月白渔阳道”,描绘出月色凄清迷离,白色的清辉洒满渔阳古道的画面,其中,“渔阳”与题目中的“滦河”相照应。
C.“星影”二句从天空转到地面。星光点点,照射在寒沙上,如水上的浪花翻动,一派凄清。
D.这首词具有纳兰词一贯的婉约词风,女主人公内心凄凉,思念远在边关的丈夫,夜晚忧思不断,难以入眠。
44.下阕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清平乐·弹琴峡①题壁
纳兰性德
泠泠②彻夜,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雁落西风。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注】①康熙十五年,词人途经弹琴峡,题本词于壁上。“弹琴峡,在昌平州西北居庸关内,两山相峙,水流石罅,声若弹琴。”(《大清一统志·顺天府》)②泠泠:水流声。
45.下列对本词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词开篇以水声起兴,然后自然地引发出心中情感。
B.“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虚实结合,将心中所思与当下边愁和曲声结合起来。
C.过片“极天关塞云中,人随雁落西风”用语夸张,将词人自身也写入画图中。
D.结尾两句典出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反其意而用之,胸臆宽宏,积极向上。
46.简述本词描绘出的边塞景象。
47.简要分析本词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柬友
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①?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②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注】①秋风悲画扇:此用汉朝班婕妤被弃典故,以秋扇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②雨霖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在栈道雨中听到铃声与山相应,想起杨贵妃,作《雨霖铃》曲以寄哀思。
48.前六句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9.请赏析“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游①
纳兰性德
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情知。寻常风月②,等闲谈笑,称意即相宜。
十年青鸟音尘断,往事不胜思。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总是恼人时。
【注】①康熙十三年,词人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婚后三年卢氏不幸亡故,后来词人写下了这首词。②风月:本指清风明月,后代指男女情爱。
50.上片写出了词人哪些细腻的情感与体悟
51.请简要赏析“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总是恼人时”三句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茶瓶儿·杨花糁径樱桃落
纳兰性德
杨花糁径樱桃落。绿阴下、晴波燕掠,好景成担阁。秋千背倚,风态宛如昨。
可惜春来总萧索。人瘦损、纸鸢风恶。多少芳笺约,青鸾去也,谁与劝孤酌?
5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的语序应为“糁径杨花樱桃落”,描绘出了糁径上面杨花樱桃飘落的情景。
B.“秋千背倚,风态宛如昨”,睹物思人,当初的美好景象,仿佛就在昨天。
C.“可惜春来总萧索”,承上启下,“可惜”既承接上阕写景,也开启下阕抒情。
D.“青鸾去也,谁与劝孤酌”,化用典故,反问收尾,强化了作品的抒彩。
53.本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离恨
纳兰性德
背立盈盈故作羞,手挼梅蕊打肩头。欲将离恨寻郎说,待得郎来恨却休。
云淡淡,水悠悠。一声横笛锁空楼。何时共泛春溪月,断岸垂杨一叶舟。
5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背立盈盈故作羞”,描写女子背对情郎站立时故作娇羞的姿态,样子传神动人。
B.“手挼梅蕊打肩头”,通过女子揉弄梅蕊、轻敲肩头的动作写出了女子的可爱。
C.三、四两句写女子对情郎的情感由思念转为怨恨,直到看见情郎恨意也未消除。
D.五、六两句中“淡淡”和“悠悠”两个叠音词,烘托出女子对情郎的思念悠远绵长。
E.这首小词是借女子的形象和心态抒写“离恨”的,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人物刻画细腻。
55.本词“何时共泛春溪月”一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对这句词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于中好·送梁汾①南还为题小影
纳兰性德
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注】①梁汾:指词人好友顾贞观。康熙二十年,顾贞观正在京城,逢母丧欲南归无锡。
5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上片首句,“西风”直言环境萧瑟,“泪不干”表现离别的不舍,为全词奠定伤感基调。
B.“劝加餐”是最常见的临别叮咛,平实之中蕴含深深的牵挂,不事雕琢却质朴感人。
C.“桂花时节”令人自然想到仲秋月圆时节,表现了词人对与友人早日重逢的殷切期盼。
D.最后两句,欲为友人画像以慰离别之苦,却因伤心而无法下笔,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57.试简要分析“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两句所用的表现手法。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下面小题
于中好
(清)纳兰性德
小构园林寂不哗,疏篱曲径仿山家。昼长吟罢风流子,忽听楸枰响碧纱。
添竹石,伴烟霞。拟凭樽酒慰年华。休嗟髀里今生肉①,努力春来自种花。
【注】①风流子:词牌名,②楸杆:棋盘,古代棋盘多以木制作,故名,③髀里令生肉:髀里生肉,意思是因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语出司马彪《九州春秋》:“备曰:‘吾长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58.“于中好”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别名又叫
A.沁园春 B.水调歌头 C.鹧鸪天 D.雨霖铃
59.以下评价最适用这首词的一项是
A.雄奇瑰丽 B.含蓄婉约 C.平淡自然 D.高亢豪放
60.整首词描绘了隐居的生活与情趣,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忆王孙
(清)纳兰性德
西风一夜剪芭蕉,倦眼经秋耐寂寥?强把心情付浊醪。读《离骚》。愁似湘江夜潮。
【注】此词作于三藩之乱期间
61.下列对这首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的“西风一夜”写时间之久,让人不自禁浮想出芭蕉虽未凋尽,却也满目疮痍的画面
B.第三句的“强 ”字透露出作者也需浊酒将心情打发,以酒浇心中之愁。
C.第二句“倦眼”点名已是深夜,秋夜里作者说自己难以抵挡孤独之感
D.“读《离骚》”表明当时作者羁旅漂泊之情,并含有思乡之意。
E.末句直接抒情,写理想抱负无处施展,前途无路,心潮澎湃,如湘江日夜奔流。
62.首句“西风一夜剪芭蕉”中的“剪”字有何妙处
答案:
1.D 2.本词开篇用连绵不断、浙淅沥沥的苦雨描绘了一幅凄凉、愁苦的画面。
首句的景物描写营造了凄凉的氛围,烘托了人物内心的凄苦;一个“愁”字点明题旨,为全词定下了感情基调。该句是整首词写景、叙事的总纲。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借喻手法”错误,“一衫青”在词中代指身穿青衫的词人,应当是使用了借代手法,借特征指代本体。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内容和作用的能力。
内容:首句“伏雨朝寒愁不胜”意思是这连绵不断的雨如同剪不断的哀愁,词人用连绵不断、浙淅沥沥的苦雨描绘了一幅凄凉、愁苦的画面。
作用:首句是整首词写景、叙事的总纲。“伏雨朝寒”是景物描写,连绵不断的雨给人以阵阵寒意,这一意象的描写营造了凄凉的氛围;结合注释“该词是词人对心爱女子的相思之作”可知,这凄清的雨景也烘托了人物内心满怀相思的凄苦之情;本词是一首相思之作,描绘了一种多情无奈的阑珊意绪,表达了词人对伴侣的思念,“愁不胜”中的“愁”字是词人内心情感的表达,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点明了题旨。
3.C 4.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空城、黑夜、笳声呜咽,使词人更感孤独萧索,引发其思乡之情。
②直抒胸臆。“秋梦不归家”一句直接点出深沉悲怆的思家之念。
③以景结情。“残灯落碎花”写残烛燃尽,灯花纷落,词人归梦不成,辗转难眠,思家之愁在这漫漫长夜愈深愈浓。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抒发了戍边的豪情”理解错误。本词虽然词风豪放,意境开阔,但“黄云”“紫塞”“落日”写景色调苍茫,乌啼风吼马嘶声声悲凉,况且词人明确说“笳声听不得”“秋梦不归家”,由此可知词人想要表达的应是戍边之苦和思家之愁,而非“戍边的豪情”。
故选C。
4.本题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结合“笳声”“夜”“空城”等的分析,可见词人借景抒情,所写之景充溢着一片悲凉的情调,引发其思乡之情。
“秋梦不归家”是抒情,是感叹,词人直抒胸臆,道出了深蕴的悲怆孤独的思乡之情。
“残灯落碎花”是写眼前实景,诗人“归家”而不得,希冀于梦中,又不能入睡,就只能在“残灯”独坐了。将词人的思乡梦不成与眼前的残灯结合,簌簌而落的灯花是词人心碎的隐喻。以景结情,思家之愁越来越浓。
5.C 6.①触景生情。本是无意相思,吴词中因登高望青草而伤己念妻,纳兰词因雨滴芭蕉而起相思之情。
②借物抒情(虚实结合)。吴词中因点检旧物忆起曾经离欢,以致如凤鸾迷归、慵舞;纳兰词因看到书信上的字,而追念过往。情感愈发悲痛。
③直抒胸臆。吴词下阕直言“长恨”“相思”“伤心”;纳兰词下阕倦眼湿帙,直言“孤”情。情感喷涌。
④以“问天”结句。吴词弹筝问天,为妻招魂;纳兰词以“无情有情”问天。情感一发不可收。(任意答出其中三点)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追忆自己与妻子共同读书写字的生活情景”说法错误,二、三句是诗人心碎难眠,翻阅旧时书信时,看到妻子写的小字,便想起她初学书写时还不熟练的模样,并非“与妻子共同读书写字”。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的抒情手法的能力。
触景生情。这两首词都是无意抒发相思之情,但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了悼念亡妻的感情。吴词中上片“危亭望极,草色天涯,叹鬓侵半苎”,作者登上高亭极目遥望,看见芳草染绿天边道路,叹一半鬓发已雪白,由此引发出伤己念妻之情;纳兰词中“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作者因听到窗外雨打芭蕉的声音而唤起了相思之情。
借物抒情。吴词“暗点检、离痕欢唾,尚染鲛绡,亸凤迷归,破鸾慵舞”,意思是你留下的凤钗上,那垂下羽翼的孤凤仿佛迷失了归路;你留下的鸾镜已破,上边孤独的鸾鸟仿佛懒得再飞舞。作者睹物思人,因点检旧物而回忆起曾经的离欢,以致如凤鸾迷归、慵舞,借物抒怀,意蕴加深,情感更显悲痛。纳兰词“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意思是临睡前还展开旧时书信,看着那写满相思情意的书笺,记起当时她书写鸳鸯二字时还不熟练的模样。词人因看到书信上的字,而追念过往。情感愈发悲痛。两首词中写的都是作者看到眼前的事物而引发出对往事的追忆,所以此处也可以答“虚实结合”的手法。
直抒胸臆。吴词下阕“殷勤待写,书中长恨”“漫相思、弹入哀筝柱”“伤心千里江南”,直接用表达情感的词语“长恨”“相思”“伤心”等来抒发对逝者的凭吊之情以及胸中的无限悲痛之情,意蕴加深;纳兰词下阕“倦眼乍低纳帙乱,重看一半模糊”写自己看着这些散乱的书册,不禁泪眼模糊。词中用倦眼湿帙,直接抒发了内心的孤寂怅惘之情,情感喷涌。
均以“问天”结句。吴词结句“怨曲重招,断魂在否”化用《楚辞·招魂》之语,写作者因相思无已而弹筝问天,为妻招魂;纳兰词“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也是以问天结句:料想你我的缘分已尽,可谁又道得清究竟是有情还是无情呢?情感真挚,一发不可收。
7.B 8.①从词的首句“今古河山无定据”中可以看出兴亡。作者认为从古至今,政权更迭,江山轮回,兴盛衰亡,没有定数。
②词的下阕,“金戈铁马”代表战争,“青冢黄昏路”用汉王昭君和亲故事代表和亲,这两句概括了战、和的两种办法,说明自古以来为了争夺江山,时战时和或二者并用。诗人回顾历史,总结出战争与和平两种情况,是对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的规律性概括,从中可“看出兴亡”。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意象作用相同,渲染了凄凉的氛围”错。“霜叶红于二月花”中“霜叶”是绚丽红艳的,以此抒发诗人对深秋美景的喜爱之情。上阕“丹枫树”渲染了凄凉的氛围。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从词的首句“今古河山无定据”中可以看出兴亡。首句以议论开篇,简朴的文字有一种历史纵深感,而且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氛围。“今古”二字,包括古往今来。面对大好河山,多少风云人物,你争我夺,或长期或短暂地占据它,但谁也没有永久地据有这些地方。作者认为从古至今,政权更迭,江山轮回,兴盛衰亡,没有定数。
词的下阕,“金戈铁马,青冢黄昏路”,金戈铁马之地,却是当年昭君舍身求和的路。“金戈铁马”代表战争。“青冢黄昏路”,用汉王昭君和亲故事,代表和亲。说明中国历史上自古以来为了争夺江山,时战时和或二者并用。这首词通过诗人“出塞”所见,描绘了眼前荒凉的和平景象,回顾历史,总结出战争与和平两种情况,是对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的规律性概括。从中可“看出兴亡”。
9.B 10.这三句的意思是:在梦中刚要与你诉说离别后的诸般情形,却被一声鸡叫惊醒,才发觉天已蒙蒙亮,熏香也已烧完,暖意散尽。“冷”字既是写凌晨时分房内熏香烧完,自然环境的清冷,也是指词人因与好友相逢的美梦被惊醒后内心的凄冷、怅惘。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词人想到好友漂泊他乡……”错误,“如今憔悴异当时”是说词人自己因思念好友而容颜憔悴,与以前判若两人,而不是指好友。另外,“好友漂泊他乡”也没有依据,根据下阕“分明却到梁溪”及注解,可推知词人的朋友应该身在故乡无锡。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诗歌鉴赏炼字的能力。
下片写由思念至深至切而生出梦幻,竟梦到了自己不知路途的荪友的家乡。但好梦难留,在梦中他刚要与好友倾诉别后的相思之意,只听得窗外传来一声雄鸡的鸣叫声,突然从美梦中醒来,天边已经显出了鱼肚白,而熏香已经烧完,暖意散尽,令人不胜怅惋。
“冷”字一语双关,凌晨时分房内熏香烧完,自然环境自然变得清冷;而词人与好友不得相见,便想借美梦与好友倾诉心迹,可美梦被惊醒,内心凄冷而怅惘。“冷”字更生动地表明对好友的深挚的友情,深切的怀念。
11.D 12.同:两词均表达出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和由此而产生的悲伤之情。异:本词在对亡妻的哀思中还蕴含着对不珍惜往日夫妻生活的追悔之情,苏词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异曲同工”说法有误。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先直抒胸臆,再虚写记梦,后又使用实写,与本词不同。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词开篇,以“西风”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在西风吹冷、黄叶萧萧的冬天日子里,作者紧闭着窗子,独自觉得特别寒冷,但有谁关心呢?所以,这里的“凉”字描写的绝不只是天气,更是作者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因思念亡妻而倍感孤独的情感。而下片中,作者又以“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两句回忆妻子在时的生活的两个片断:前一句写妻子对自己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心,后一句写夫妻风雅生活的乐趣。通过这两个片段,我们可以看见作者对妻子卢氏的深深爱恋以及丧失这么一位才情并茂的妻子的无限哀伤。
而本词尾句“当时只道是寻常”更表达了作者的追悔之情。卢氏生前,作者沉浸在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中,但他却毫不觉察,只道理应如此,平平常常。而此时,伤心的纳兰性德明知无法挽回一切,只有把所有的哀思与无奈化为满腔的追悔之情。所以,本词在对亡妻的哀思中还蕴含着对不珍惜往日夫妻生活的追悔之情。
《江城子》中,通过“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干行”的诗句及其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梦中妻子在闺阁中梳妆的情形,通过妻子的梳妆、无言、泪千行等来表现作者梦中与亡妻相见的凄凉之感,恩爱之情,以及对爱侣的深切怀念。
此外,词中“尘满面,鬓如霜”一句,还通过比喻的手法,将自己的身世感慨融入其中,使情感更为真挚、沉重。所以,苏轼的词里还融有世路艰难和自身被贬的感慨。
把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整理到一起即可。
13.B 14.①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无常的感慨。诗歌以当年龙战地和如今荒城、衰草、霜风的萧瑟荒凉之景的对比,突出了功名、繁华的短暂与自然、时间的永恒。
②寄托了人生苦短,年华易逝,人间若梦的伤感。在战场上,过去多少英雄横戈跃马,而如今,英雄们老的老了,死的死了,战场上只剩下荒烟蔓草。
③蕴含了功名虚无的慨叹。不要轻易用美好的年华换取封侯功名,既有对执迷功名的世人的奉劝,也透出他对自己官宦生涯的厌弃和无奈。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通过古战场昔日之塞草霜风”错。“塞草霜风”非昔日之景,而是眼前景。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这首词是一怀古之作,该词通过描写塞外寒风萧萧,衰草遍野的冷落景象,行文用词格调高远,气势豪纵,情致凄怆,透彻地抒发了世事无常、兴亡无据、古今同梦的悲慨。
(1)“何处淬吴钩”开端即问,从中可见悲凉凄怆的情调,下面紧接着荒城“枕碧流”,映衬出当年争战之地的衰草、风霜的萧瑟荒凉,折射出词人的迷惘与哀伤。“塞草霜风满地秋”,道尽了秋日的萧瑟凄凉。诗人把“当年龙战地”和如今荒城、衰草、霜风的萧瑟荒凉之景的对比,突出了功名、繁华的短暂与自然、时间的永恒,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无常的感慨。
(2)“霸业等闲休,越马横戈总白头”,下片从写景转入抒怀,在战场上,过去多少英雄横戈跃马,而如今,英雄们老的老了,死的死了,战场上只剩下荒烟蔓草,表达了人生苦短,年华易逝,人间若梦的伤感。
(3)结句处的“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多少英雄只废丘”,是哀感的注意之语。世事无常,不要轻易用美好的年华换取封侯功名,既有对执迷功名的世人的奉劝,也透出他对自己官宦生涯的厌弃和无奈,蕴含了词人对功名虚无的慨叹。
15.A 16.变化:①词的上片从自己一方落笔,实写征途所见之景。②下片则是从闺中人一方来写,想象两人重新见面之后灯前絮话的情境。效果:①将眼前与未来结合,拓宽词的意境,丰富内容。②借虚写实,使情感更加真挚、强烈。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语言等的能力。
A.“一‘匹’字,尽显轻松惬意”错。“短衣匹马”,是说身着短衣,单枪匹马,“匹”字彰显了征途之寂寞。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并赏析表达效果的能力。
变化:
上片写的是征途之景, “过尽遥山如画,短衣匹马”,词人身着短衣,乘着骏马,奔驰在征途上,那历历如画的青山,已被自己远远地甩在了身后。“萧萧落木不胜秋”,承“遥山如画”而来,显得大气磅礴。景物之萧瑟和意境之深远,历历如绘。“莫回首、斜阳下”,只顾策马而行吧,千万不要回头,那夕阳西下,落木萧萧的景象会让人断肠的。词的上片从自己一方落笔,实写征途所见之景。
下片则是从闺中人一方写来的,是作者假想中的情景。“别是柔肠萦挂,待归才罢”,此句字面的意思是:我是特别地牵挂你啊,这种柔肠百转的思念之心只有等你回来以后才能停止。在下片的开端,纳兰便用如此直白的语气写出了思念之情,这种感情如此浓烈,所以在分离之后,更显得孤寂和落寞。在这首词的最后,纳兰自己也写道:“却愁拥髻向灯前,说不尽、离人话。”闲愁越想越多,只有当两人重新见面之后,才能化解,离人话说不尽,说得尽的只有彼此之间对对方的牵挂。显然,这句话说得并不是词人自己,而是与自己遥隔千里的妻子。故下片是从闺中人一方来写,想象两人重新见面之后灯前絮话的情境。
效果:
本诗高明之处不在于按题中应有之义诉说了柔肠千转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归家团聚之日的渴望,而在于最后做了一笔反面文章,想象两人重新见面之后灯前絮话的情境,将眼前与未来结合在一起,拓宽了词的意境,丰富了文章内容。
下片写“别是柔肠萦挂,待归才罢。却愁拥髻向灯前,说不尽、离人话”,强调自己怕发付不了他日两人相聚,灯前絮话时她的那种“说不尽、离人话”的无限深情,因而又添新愁。这较之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意思更深了一层。所以此篇极有浪漫特色,极见情味,作者借虚写实,使情感更加真挚、强烈。
17.(1) 羁旅 思乡
(2)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3)叠用两个“一程”,既突出了路途的遥远和行程的艰辛,又突显本词韵律之优美。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需要填写“苦”的内容,由“山一程,水一程”可知,行军道路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而行军之人则是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体现了“羁旅之苦”。
第二空,由“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可知,风雪之声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体现了“思乡之情”。
(2)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主旨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诗歌主旨句常出现的位置,一般在开头或结尾;然后要明确诗歌主旨句的特点,直接流露情感或表明态度。
就这首词来说,这首词写于作者从京城赴关外盛京的行军途中,属于羁旅行役类,展现羁旅之苦和抒发思乡之情,所以只要到词中找到直接流露情感的诗句即可。
下片最后两句“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乡心”“故园”就直接抒发了思乡之情,卒章显志,所以这就是主旨句。
(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首先理解“一程”的意思,然后分析“一程”的表达效果。
“程”意为“道路、路程”,“一程”即“一段路”,“山一程,水一程”即一段山路,一段水路,可以说是山长水远。重复使用“一程”,突出了路途的遥远漫长,艰难曲折;而词人就在这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之中,一程又一程,不仅行程艰辛,而且愈走离家乡愈远,与家园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严重增大,空间感与乡情构成尖锐冲突。
从音韵的角度来说,“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哦让诗词韵律和谐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18. 端午 酒楼 19.上片的写景艺术:(1)意象丰富。如“涨痕”“柔绿”“蒲稍蒋叶”“新荷”等端午时节颇有特征性的意象。
(2)绘声绘色。“白”“红”“绿”“翠”,色彩丰富;“呕哑柔橹”,水声轻柔。
(3)动静结合。“涨痕添、半篙柔绿,蒲稍荐叶无数”侧重静景描写,“空蒙台榭烟丝暗,白鸟衔鱼欲舞”侧重动景描写。
下片的抒情艺术:(1)直接抒情。“愁难谱”“伤心莫语",直抒胸臆。
(2)用典抒情。借“鲛人泪”“汨罗投赋”等典故抒发今昔之慨和身世之感。
(3)借景抒情。借“蒹葭”“乖罪漠漠”之景抒忧怨哀愁之情。
(4)借事抒情。借酒楼饮酒抒伤心欲绝之情。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由文中“霏霏漠漠如雾,滴成一片鲛人泪,也似汨罗投赋”可知,雨纷纷而下,迷迷蒙蒙,如雾一般,恰似鲛人的眼泪,亦如正作赋投江以凭吊屈原。所以“午日”指的是端午节。
由文中“记那日旗亭,水嬉散尽,中酒阻风去”可知,记得那日在酒楼中,待到水上游戏做罢,人群散尽,我饮酒至半酣,迎风而行。所以“旗亭”指的是酒楼。
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上片的写景艺术:
“涨痕添、半篙柔绿,蒲梢荇叶无数”意思是雨后水涨,嫩绿的水面已涨至半篙,蒲柳和荇叶无数。这里面选取了“涨痕”“柔绿”“蒲稍蒋叶”等端午节特有的意象。同时“又早拂新荷”中有选取了“新荷”这一意象。所以上阕意象丰富。
“半篙柔绿”“白鸟衔鱼欲舞”“红桥路”“冲破翠钱雨”中,在写景的过程中运用了绿、白、红、翠等表示色彩的词语。同时“呕哑柔橹”写到轻柔的划桨之声,所以字写景的过程中既绘声又绘色。
“涨痕添、半篙柔绿,蒲梢荇叶无数” 意思是雨后水涨,嫩绿的水面已涨至半篙,蒲柳和荇叶无数。这里在写景的时候侧重于对静景的描写。“台榭空蒙烟柳暗,白鸟衔鱼欲舞”意思是亭台楼榭迷蒙一片,柳枝暗沉,白鸟衔着鱼儿飞掠欲舞。这里在写景时侧重于对动景的描写。所以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下片的抒情艺术:
“愁难谱”“伤心莫语”直接点出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属于直抒胸臆。
“霏霏漠漠如雾,滴成一片鲛人泪,也似汨罗投赋”意思是雨纷纷而下,迷迷蒙蒙,如雾一般,恰似鲛人的眼泪,亦如正作赋投江以凭吊屈原。这里面运用了“鲛人泪”“汨罗投赋”等典故抒发今昔之慨和身世之感。
“蒹葭渚,不减潇湘深处”意思是长满芦苇的洲渚,丝毫不亚于潇湘深处。“霏霏漠漠如雾”意思是雨纷纷而下,迷迷蒙蒙,如雾一般。这里面借 “蒹葭”“霏霏漠漠”之景抒忧怨哀愁之情。
“伤心莫语,记那日旗亭,水嬉散尽,中酒阻风去”意思是记得那日在酒楼中,待到水上游戏做罢,人群散尽,我饮酒至半酣,迎风而行。借酒楼饮酒抒伤心欲绝之情。运用了借事抒情的方式来抒情。
20.C 21.D 22.“疏疏”正面描写寒柳萧条、稀疏的形态,又以“憔悴”刻画其弱不禁风、惹人爱怜的情态。“五更寒”“明月”写出夜阑天寒,明月映照的环境,侧面烘托寒柳的萧瑟之状。写明月关心寒柳,运用拟人手法(移情),更表现作者对寒柳的挚爱之情(也可以说:以树喻人,寄托词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从这首词的标题“临江仙·寒柳”可知,“临江仙”是词牌,即词的格式的名称。
故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眉弯’即柳叶,这是拟人修辞”以及“言西风有恨却无法吹去枝头柳叶”错误,“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意思是“再强劲的西风也吹不散我眉间紧锁的不尽忧愁”,可知“眉弯”并不是柳叶,而是作者紧锁的眉头,也没有用到“拟人”手法。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疏疏一树”正是寒柳的意象,而“五更寒”原本仅仅是一个时间的意象,此时交迭在一起,却把夜阑、更残、轻寒这些意象付诸于柳树身上,使柳树获得了人格化的色彩。“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递进一层,似在说明月无私,不论柳树是繁茂还是萧疏,都一般照耀,一般关怀。貌似在写明月,实则是作者自况:柳树就算“疏疏”,就算“憔悴”,也减不了自己一分一毫的喜爱;伊人就算永诀,也淡不去自己一分一毫的思念。用词方面,用“疏疏”“憔悴”刻画寒柳萧条、稀疏、弱不禁风、惹人爱怜的情态;艺术手法方面,用“五更寒”“明月”,侧面描写烘托寒柳的萧瑟之状;“爱”“相关”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借寒柳寄寓的对爱人的挚爱之情。
23.C 24.这里化用李商隐《马嵬》“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的句意。女子将二人比作明皇与贵妃,可是你又怎么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意思是纵死而分离,也还是刻骨地念念不忘旧情。整首诗到这里就结束了,但女子的哀怨之情却持久地缠绵在读者心中,久久不曾消退,令人回味无穷。
【分析】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C. “所以从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深深地自责与悔恨”错误。诗句意思是说如今轻易地变了心,你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故人”指情人,可见从这里看不出主人公的自责与悔恨,应该是主人公(女子)对情人的怨恨、不满。
故选C。
24.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比翼连枝”出自《长恨歌》诗句,写曾经的爱情誓言已成为遥远的过去。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对此作了生动的描写。后安史乱起,明皇入蜀,于马嵬坡赐死杨玉环。杨死前云:“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又,明皇此后于途中闻雨声、铃声而悲伤,遂作《雨霖铃》曲以寄哀思。这里借用此典说即使是最后作决绝之别,也不生怨。这首词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抒写了被丈夫抛弃的幽怨之情。词情哀怨凄婉,屈曲缠绵。而这“闺怨”的背后,似乎更有着深层的痛楚。词人是用男女间的爱情为喻,说明与朋友也应该始终如一,生死不渝。
薄幸:薄情。锦衣郎:指唐明皇。何如:怎么。使用典故、反问,意思是说我与你就像唐明皇与杨玉环那样,在长生殿起过生死不相离的誓言,却又最终作决绝之别,即使如此,也不生怨。但你又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二句化用唐李商隐《马嵬》诗句,承接前二句句意,从另一面说明主人公情感之坚贞。
25.C 26.①对于出身显贵的狂傲不屑;
②无人赏识的落寞失望;
③得遇知己的兴奋狂喜;
④英雄失路的悲凉落拓;
⑤力求排解转移的杂乱蕴藉。
【分析】2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主要表现了词人逃避现实的消极情绪”错误。词人以酒消愁的做法,蕴含着复杂的情感,有结交知己的快乐、沉醉美好夜色的欢喜、怀才不遇的忧伤无奈、暂忘人事的洒脱豁达等等,虽然也有逃避现实的消极情绪蕴含其中,但并不是“主要表现”。
故选C。
2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上阕“德也狂生耳……乌衣门第”的意思是我原本也是个狂妄的小子,我在京城混迹于官场,这不过是因为出身于高贵门第和命运的偶然安排罢了。表达了词人对于出身显贵的狂傲不屑。
“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的意思是我真心仰慕平原君广结贤士的作风,可是却没有谁会理解我的这片心意。引用了平原君广纳贤士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无人赏识的落寞失望。
“不信道、遂成知己”的意思是万万没有想到,今天竟然遇到了您这位知己,表达了作者得遇知己的兴奋狂喜。
“青眼高歌俱未老……拭尽英雄泪”的意思是今天趁我们还不算老,擦去感伤的眼泪,纵酒高歌,写出了英雄失路的悲凉落拓。
最后以景结情,以月色如水作结,含蓄悠远,表面看似平静,实际上蕴藏着作者复杂的情绪。
27.空寂、清幽 28.①上片借对空山、疏林、茅庵等景物的描绘,抒发对画作的喜爱及对画中意境的向往。
②对比抒情,将现实仕途生活与想象中的归隐生活做对比,表达所愿难以达成的矛盾和无奈。
③用典抒情,借南柯梦、阮籍“几两屐”等典故,表达内心对归隐的渴望。
④借想象、回忆等抒情,通过对画中声音的想象,对往日景象的回忆等,表达内心的向往之情。
【分析】2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根据“静”“悠然一境人外,都不许尘侵”“绝顶茅庵里,老衲正孤吟”,可知,这世外幽静的山林,不惹一丝世俗的尘埃。在悬崖绝顶之上的茅草屋中,一位老和尚正在沉吟。由此可见,景物的特点是:空寂、清幽。
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作者将所题之画于词中作了传神的描绘,上片侧重景与境的描写,借景抒情,描绘了“空山”“疏林”“茅庵”等景物,渲染了空寂、清幽的意境:空山梵呗,水月洞天,这世外幽静的山林,不惹一丝世俗的尘埃。还记得那夕阳西下时,疏林上一抹微云的情景。在悬崖绝顶之上的茅草屋中,一位老和尚正在沉吟。抒发对画作的喜爱及对画中意境的向往。通过对画中声音的想象,对往日景象的回忆等,表达内心的向往之情。
下片侧重观画之感受与心情的刻画。“云中锡,溪头钓,涧边琴”,行走在云山之中,垂钓于溪头之上,弹琴于涧水边,真是快活无比。这是将现实仕途生活与想象中的归隐生活做对比,表达所愿难以达成的矛盾和无奈。
“此生著几两屐,谁识卧游心?准拟乘风归去,错向槐安回首,何日得投簪”,隐居山中,四处云游,一生又能穿破几双鞋子,而我赏画神游的心情又有谁能理解?往日误入仕途,贪图富贵,如今悔恨,想要归隐山林,但是这一愿望要到何日才可以实现呢?用典抒情,借南柯梦、阮籍“几两屐”等典故,表达内心对归隐的渴望。
29. 《天净沙·秋思》 古道西风瘦马 30.(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马是瘦马,道路不是坦途,而是关山道,季节是萧瑟的秋天,借哀景抒发难归的愁情;于杳杏依依之日闻乌鸦之啼声,抒发思乡之情。(2)以景衬情。大雁能够自由南飞,出使边塞的人却不能回家,以大雁可以南归来反衬人不能回家,抒发羁旅他乡的愁情。
【分析】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意思,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首先理解“谁能瘦马关山道”的意思,意思是“自己有家难回,犹白骑着瘦马,一年又一年,迤逦在古道之上”。
然后结合诗句中的意象回顾相关诗句。这句诗中的意象有“瘦马”“关山道”,由此可以想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古道西风瘦马”。
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题干要求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
首先找出诗歌中所写的景。如“北雁南飞”“瘦马关山道”“西风”“鸟啼”“月”。
然后分析景的特点以及人的情感,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如“北雁”是排行成列自由南飞,而出使边塞的人却不能回家,这是以景衬情,反衬人的难以归乡;如“马”是瘦马,道路不是坦途,而是关山道,且逢西风扑鬓,这是借景抒情;如词人在杳杳依依之日闻乌鸦之啼声,抬头又望见一轮明月,抒发思乡之情。
31.B 32.①“最忆西窗同剪烛,却话家山夜雨”化用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表示最怀念的是当初在西窗下秉烛夜谈的场景,不曾想友人家乡有事不得不离别,寓含深深的惜别之意;②“衮衮长江萧萧木”化用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写长江滚滚,落叶纷纷的凄凉秋景,寄寓对友人身世的同情,回乡路途的牵挂;③“有解忆、长安儿女”化用杜甫“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劝慰姜西溟家中有思念自己的儿女,可享天伦,好过凄凉地寄居京城。
【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暗示前路暗淡,家乡不如京城”分析错误,此句隐射行人路上愁苦,更加深了惜别恋友的深情;下片“料强似”“有解忆”表明家乡至少有亲人牵挂,至少比这样清苦的留在京城好。所以“家乡不如京城”不合词意。
故选B。
3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最忆西窗同剪烛,却话家山夜雨”是说“最令人思念的,是一起在西窗下秉烛夜谈,听你讲家乡的事情”,化用了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表达了不曾想友人家乡有事不得不离别,寓含深深的惜别之意;“衮衮长江萧萧木”是说“长江滚滚,落叶纷纷”,化用了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写了长江奔涌、落叶飘飞的凄凉秋景,寄寓了对友人身世的同情和对其回乡路途的牵挂;“有解忆、长安儿女”是说“儿女在家乡思念着你”,化用了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诚挚地劝慰姜西溟:家中“有解忆”之儿女,可享天伦,这总比淹留冷烟寒月的寺庙、凄凉地寄居京城要好。
33.D 34.边塞既是铁马金戈的征战之地,也是昭君出塞的和亲之处;“铁马金戈”化用辛弃疾的词句,代表战争,“青冢”用王昭君和亲典故,代表和亲;二句高度概括了为了争夺江山采取的战争、和亲两种方法,二者都蕴含着无尽的幽怨。
【解析】3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情感直露”错, 结尾写道“深山夕照深秋雨”,译为“犹如夕阳余晖照射下,深山之中的绵绵秋雨”是以景作结,写出作者对理想的无尽追求,情感表达含蓄,耐人寻味。
故选D。
3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本句前文提到“从前幽怨应无数”,到底幽怨是什么呢?就下文“金戈铁马”来说,应该指不能报效国家,纵横沙场,而“金戈铁马”也成为战争的代名词。词人作为一个御前侍卫,一切都需要服从皇帝的安排,虽然志向高远,最后也只能像昭君一样“独留青冢向黄昏”,空有一番报国之志,却难以施展。因此这两句一方面表现词人壮志难酬的幽怨,两一方面也写出历代王朝为争夺江山大多采取战争、和亲两种方式,二者蕴含无尽的幽怨。
35.D 36.①苍凉:描绘塞外风光的意象宏阔,意境凄凉。如上片“青峰”高耸密集,“黄沙”辽阔无边,荒“城”远“堆”等为全词奠定雄伟悲壮的基调;下片绝塞依然凄凉,空台满目腐草,令人顿生空寂悲凉的感慨。②沉郁:抒情婉曲层深,有“大我”情怀。由因地域引愁过渡到因人事生哀,从而牵出两桩流传千古的史实;词尾直抒胸臆,“百事”既指自家事,更指历史事,以充沛 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感叹兴亡交替或人生苦短,苍凉凄婉,沉郁幽伤。
【解析】3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项,“长期羁旅漂泊”理解错误,从注释“此篇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秋,纳兰奉命出使梭龙时而作”可知,词人是奉命出使途中思家心切而作。
故选D。
3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风格特点和情感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苍凉沉郁,颇有苏辛之风”提示,解答时,应抓住词中相关内容,紧扣“苍凉”和“沉郁”分析。
上片,起句“试望阴山”,先廓定视野,继后写“试望”的心境和感受:“黯然销魂,无言徘徊。”“无言徘徊”形象地描画出心潮翻涌,无限思绪的情态。第二三句由“见”字领起“青峰几簇,去天才尺”,写山岭高耸密集;“黄沙一片,匝地无埃”,写朔漠辽阔无边。底下连举唐代西域两个名镇“碎叶城”和“拂云堆”,并分别述以“荒”和“远”。“碎叶城”距阴山数千里之遥,试想不可目及,神思则可;“拂云堆”虽近在阴山南麓,但由于“雕外寒烟惨不开”,故目见也难。这两句意象宏阔,为全词设下雄伟、悲壮的氛围。词趣在雄伟悲壮的氛围里和深沉的情绪中静静地流淌。
下片,“北转河流,南横斗柄,略点微霜鬓早衰”下片写出了绝塞依然凄凉,空台满目腐草,令人顿生空寂悲凉的感慨,抒发词人思家的情怀。“穷边自足愁怀”,点明荒凉艰苦的塞外边疆,紧承“又何必平生多恨哉”,语气似抑实扬,由因地域引愁过渡到因人事生愁,从而牵出两桩流传千古的史实。“凄凉绝塞,峨眉遗冢”想象到王昭君凄凉出塞,美人已去,但青冢犹存;“梢沉腐草,骏骨空台”,写出了掩埋在荒漠野草中的,是燕昭王为迎接天下贤达而筑的黄金台的遗迹。其人如今已没,绝塞依然凄凉,空台满目腐草,留给后人无限感慨,其人生苦短之情历历可见。“北转河流,南横斗柄,略点微霜鬟早衰”,写河流依然向北流去,北斗斗柄仍是横斜向南,愁苦的人已经未老先衰,两鬓已生出星星白发在秋风中回首往事,此句直抒“人生几何”的慨叹。“北转河流”是黄河流势的真实写照,“南横斗柄”写星辰依然按自然规律运动。古如是,今如是,未来仍如是,但人的生命却是极短暂的,故有“鬓早衰”的怅恨。尾句“君不信,向西风回首,百事堪哀”,稍抑即扬。“百事”既指历史事,更指自家事,以充沛 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感叹兴亡交替或人生苦短,苍凉凄婉,沉郁幽伤。
综上分析,回答“苍凉”这一点,可以抓住上片的“青峰”“黄沙”荒“城”远“堆”等意象,为全词奠定雄伟悲壮的基调。下片“凄凉绝塞”“峨眉遗冢”“梢沉腐草,骏骨空台”等令人顿生空寂悲凉的感慨。
回答“沉郁”这一点,抓住词中的两桩流传千古的史实和“君不信,向西风回首,百事堪哀”的直抒胸臆,从抒情婉曲层深,有“大我”情怀回答。
37.C 38.①嗅觉与视觉相结合,上阕“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两句从嗅觉和视觉渲染了环境的清幽,反衬下句中的思念、孤寂之愁。②虚实结合,上阕“冰轮”“秋香”“清辉”等为眼前实景,引发了作者的思念的愁苦之情;下阕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为虚写,是词人仰望明月回忆往事,寄托了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解析】37.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C项,“躲在井边的梧桐树下”错,应是“花径里捉迷藏,曾经将井边梧桐的霜叶惊落”。明月下,芳丛里,词人与心上人嬉戏,游玩,虽然并未着墨描摹具体情状,而梧桐叶的缓缓飘落中,纵情的欢笑声,亲昵的嘶闹声,在一片月色下朗朗可闻,其人之天真烂漫,其情之亲密无间,已不言自明,词人对故人往事的深深思恋,直抵人心深处。
故选C。
38.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嗅觉与视觉相结合,不知哪里吹来的秋风,带来一阵芬芳;月亮的清辉笼罩了周围寂寞的空气,如同冰雪一样寒冷。此句是写景,却是寄情于景,情景交融。从嗅觉和视觉渲染了环境的清幽。回想往昔,那“一生一代一双人”,曾经花前月下,欣赏这良宵美景,只影而今,物是人非,在这如同旧时的明月下重拾往事,只会令他“填膺百感”。
结合“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分析,上阕“冰轮”“秋香”“清辉”等为眼前实景,引发了作者的思念的愁苦之情。结合“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分析,明月下,芳丛里,词人与心上人嬉戏,游玩,虽然并未着墨描摹具体情状,而梧桐叶的缓缓飘落中,纵情的欢笑声,亲昵的嘶闹声,在一片月色下朗朗可闻,其人之天真烂漫,其情之亲密无间,已不言自明,词人对故人往事的深深思恋,直抵人心深处。为虚写,寄托了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39.A 40.①不慕人世荣华富贵,厌弃仕宦生涯:作者认为雪花不是人间富贵花,这既是他的审美选择也是他对于富贵门阀种种束缚的逆反心态的反射。 ②羁旅漂泊:漂泊天涯的雪花与随驾北巡塞上的诗人惺惺相惜。 ③孤独悲凉:凄冷的月光下,西风掀起万里狂沙,夹着漫天飞雪,吹向无际的大漠,相伴的只有寒月悲笳,物人相似。 整首词中作者以雪花自况,托物言志,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复杂情怀。
【解析】39.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设题类型包括: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这是一篇‘咏物’的中调”分析有误。此为小令。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故选A项。
A项,“这是一篇‘咏物’的中调”错,此为小令。
故选A。
40.本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分析能力。这类题的答题思路为:原因(翻译诗句)+手法(明确手法)+感情(多角度多侧面全面列举)。题干为: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题前先通读全诗,对诗歌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
本词咏雪花,整首词中,词人托物言志,以雪花写自己,寄寓了复杂的情感。“不是人间富贵花”,作者认为雪花不是人间富贵花,表达词人不慕富贵名利,厌弃官场。“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谢道韫之后无人怜惜雪花了,只落得漂泊天涯,而词人也在天涯,这两句写出词人羁旅漂泊之感。“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在寒冷的月光和悲笳声中任西风吹向无际的大漠,有孤独悲凉之感。
【注意】理解诗歌的情感,首先要知道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哪些。
1、忧国伤时。有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的,有反映离乱的痛苦的,有同情人民的疾苦的,有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的。
2、建功报国。有建功立业的渴望的,有保家卫国的决心的,有报国无门的悲伤的,有山河沦丧的痛苦的,有年华消逝,有壮志难酬的悲叹的,有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有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的。
3、思乡怀人。有羁旅愁思的,有思亲念友的,有边关思乡的,有闺中怀人的,
4、生活杂感。有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的,有昔胜今衰的感慨的,有借古讽今的情怀的,有青春易逝的伤感的,有仕途失意的苦闷,有告慰平生的喜悦。5、长亭送别。有依依不舍的留念,有情深意长的勉励。
那么,在考场上,题量大,时间紧,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
一、从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
二、从序言。有的序。三、从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三、从诗人。要知人论世。
四、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
41.B 42.(1)前四句虽未着“笼”字,却紧扣“雕笼”这个典型环境,从外貌、动作、声音等方面描绘了黄莺在笼中的不得自主、备受束缚,表现了对自由的渴望。(2)尾联点出“雕笼”,将矛盾推向顶峰,表达了黄莺被囚禁笼中,不能展翅高飞,渴望自由而不得的无奈和痛苦。(3)诗人托物言志,借咏笼莺抒发自己追求自然、渴望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解析】41.B项,“颔联写黄莺的啼叫美妙动听,唤来缠绵撩人的春意,却把春梦给故意搅散了”错误,黄莺的叫声是喜是恼随人而异,在这首诗中写黄莺“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无疑是不中听极了。本诗作者托物抒情,“有心”“无计”是说黄莺非但不能唤来春意,连春梦也给故意搅散了。
故选B。
4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翻译:哪里来的黄莺鸟,在这翠幕之中焦躁不安?有意将睡梦惊醒,却没办法叫来春风。梁上的燕子嬉戏追逐,谁在井边的桐树上筑巢。可惜这双本该飞翔的翅膀,含恨收敛在雕笼之中。《咏笼莺》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了笼中黄莺鸟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最后两句承上总结,抒发感情,千言万语汇集在一个“恨”字上,寄托了作者追求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的前四句虽未写一个“笼”字,却紧篮扣住“笼”这个特定环境,从外貌、动作、声音等方面描写这只黄莺。尾联“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紧承上联在比较之后归结出问题。纵然生在一样的时节,长有一样的翅膀,却不能一样展翅高飞,唯一的原因是黄莺被关在笼中。最后才点出“雕笼”将矛盾推向顶峰,千言万语汇集在一个“恨”字中。全诗虽然描写的是笼中的黄莺,其实是诗人托物抒怀,反映纳兰性德追求自然的理想,在现实生活之中无法选择,最终进退两难、郁郁寡欢。
【注意】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43.D 44.①衬托、借景抒情,②以金笳悲鸣衬托夜里寂静,以无数成双的鸳鸯衬托自己的孤独,③表达寂寞思乡的凄凉孤独之情。
【解析】43.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词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词的意象,分析诗词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D项,“女主人公内心凄凉,思念远在边关的丈夫,夜晚忧思不断,难以入眠”说法有误。这首词不是女主人公在抒发情感,而是纳兰自己抒发情感。
故选D。
44.本题考查赏析诗词手法、品味诗人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翻译并理解诗词内容,明确所使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是如何使用该手法的;最后联系诗词题目、注释、作者等分析其表达的情感及使用效果。
根据题干要求可知,赏析的是“下阕”的手法及情感。下阕的大意是:古堡垒传来金笳声声,使人难以入眠。还有那无数紫鸳鸯,都嫌今夜太过寒凉。金笳悲鸣,伴宿故垒,已足以使人产生凄凉寂寞的感觉,使离乡孤客无法入睡,又何况夜寒逼人,难以为怀。但作者却不直说,而是说鸳鸯怕冷,有意绕一个圈子,以避免直率浅露。举鸳鸯为例,一则因为鸳鸯是水鸟,与标题宿滦河相照应,就地取材;而且鸳鸯双栖,又与自己的独宿孤眠形成鲜明对比,更衬托自己的孤独,增强词作的感染力。所以,下片用金笳声烘衬孤寂,结处又以紫鸳鸯之双宿再衬孤独之感,作者表达思乡之情,有悠然不尽之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清丽自然。结合以上分析分点作答即可。
45.D 46.描绘了水声泠泠、关塞入云、秋风苍劲、鸿雁低飞的边塞景象。 47.抒发了关塞行役的艰辛、背井离乡的无奈、知音难觅的苦闷、英雄失路的落寞、朝代兴衰的慨叹。
【解析】45.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
D项,“胸臆宽宏,积极向上”错。尾句表现了知音难觅、英雄寂寞的情怀。
故选D。
4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读懂诗歌内容,再找出诗中的景物,概括景象的特点,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这首词的意思是:水声清幽悦耳,彻夜回荡,但谁又是它的知音呢?前朝如梦,边愁难写。极目望去,天边的云中。征人与征雁同行于秋风之中。如此悲凉之景,让人不禁伤怀,只好唤来歌女消愁,不要让英雄热泪轻易落下。
词人通过泠泠的水声、入云的关塞、苍劲的秋风、低飞的鸿雁等典型的边塞景象,描写了寥廓、苍凉的塞外风情。
47.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观点要明确,体悟要深入、全面。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其次分析要细致、全面,延伸要具体。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
词作上阕由冷冷水声起兴,用“冷冷”形容流水的清脆悠扬,并由潺潺的流水声联想到泠泠的琴声,从而发出“谁是知音者”的疑问。“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鸣琴一样的水声勾起的不仅仅是知音难觅的慨叹,还有前朝如梦的朝代兴衰的慨叹。整个上阕,都是从听觉上引来的愁情落笔。
下阕转而从视觉、从眼前景上进一步渲染这种愁情。“极天关塞云中,纳兰只能与大雁”,“极天”言关塞之远,“云中”谓关塞之险,皆出之于夸张之辞,抒发了关塞行役的艰辛、背井离乡的无奈。“唤取红襟翠袖,莫教泪洒英雄”,结尾二句,由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词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化出,自然浑成,表达了难以名状的英雄失路的落寞。
48.怨美好初遇不再,怨自己凄凉见弃,怨故人情义易变,怨深情难以永久,怨对方无比薄情。 49.照应诗题中的“决绝”;运用“比翼连枝”的典故,通过锦衣郎变心(一说“唐明皇薄情”)与唐玄宗情深的对比;直抒胸臆,表达被弃女子对男子的负心之恨。
【解析】48.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人生若只如初见”,写遇的时候,一切都是美好的,所有的时光,都是快乐的,可蓦然回首,曾经沧海,早已是换了人间,可分析出“怨美好初遇不再”;“何事秋风悲画扇”一句用汉朝班婕妤被弃的典故,子是夏天用来趋走炎热,到了秋天就没人理睬了,古典诗词多用扇子的来比喻被冷落的女性,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相离相弃,可分析出“怨自己凄凉见弃”;“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意思是“轻易地变了心,你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可分析出“怨故人情义易变,怨深情难以永久”;“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二句用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典故,七夕的时候,唐杨二人在华清宫里山盟海誓,山盟海誓言犹在,马嵬坡事变一爆发,杨贵妃就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里借用此典说即使是最后作决绝之别,可分析出“怨对方无比薄情”。
49.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内容上,分析诗句描写的景象和表现的思想感情;结构上,考虑与标题和上文有无照应,考虑对下文有无照应、铺垫;表现手法上,看有无运用表现手法,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
从结构上看,“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将二人比作明皇与贵妃,可是你又怎么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意思是纵死而分离,也还是刻骨地念念不忘旧情,最后作决绝之别,与诗题中“决绝”形成照应。
从表达技巧和情感上看,“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运用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典故,以锦衣郎的薄幸与唐玄宗情深的对比(或唐明皇的薄情与往昔的深情形成对比),直抒胸臆,抒发被抛弃的幽怨之情,对男子的负心之恨。
【注意】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50.①世上最美好的景致,莫过于有情人相知相守;②在相爱的人眼中,纵然是平常的风光月色和平常的言谈笑语,都会使人感到称心如意,美妙无比;③以此表达出诗人对以往幸福甜蜜的婚姻生活的怀念。 51.①前两句借景抒情,弯月余晖洒照在沾满柳絮的帘子上,营造出凄清、幽寂的氛围,含蓄地表达出对亡妻的思念。②结句“总是恼人时”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将词人心中挥之不去、无限绵长的思念之愁苦表达得淋满尽致。③前两句与上片的“寻常风月”“等闲谈笑”形成对比,强化了此时此刻春夜相思的孤寂落寞。
【解析】50.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情感和观点态度的能力。考生解答此题,要先在把握全诗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上片的句子,依据能表达情感态度、思想内容等的关键动词、形容词、副词,把握作者的情感和观点态度,准确作答。
上片以议论和叙述为主,描写昔时的甜蜜幸福。起首两句写只要“有情”,便无处不是“好景”。“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情知。”世上最美好的景致,莫过于有情人相知相守。在相爱的人眼中,纵然是平常的风光月色和言谈笑语,都使人觉得如意美妙,这就是所谓的“称意即相宜”。联系注解①,作者回忆和亡妻相处的点滴平常的幸福,表达了作者沉溺往事中久久不愿醒转的情愫,借此表达对亡妻、对曾经幸福生活的怀念。
51.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妙处的能力。鉴赏诗句的妙处,属于炼句题,可按以下步骤进行:①说出这个句子的含意及其描绘了怎样的景象;②分析句子使用的手法和在诗中的作用,如写出了什么或表现了什么等;③点评该句的妙处,如该句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或该句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等。
“一钩残照,半帘飞絮”两句进一步用衰残凄凉的景色烘托相思之情难耐。联系上片“寻常风月,等闲谈笑,称意即相宜”,作者回忆曾经相伴的那些平常而温暖幸福的日子,融情于景地表达对亡妻的思念,呼应上句“往事不胜思”的深情。“总是恼人时”,对比上片的“寻常风月,等闲谈笑”,点明题旨,表达对春夜里对亡妻的无限思念。
【注意】鉴赏诗句妙处题是诗词中的常考题型,一般有四个技巧:一要弄懂表层含意;二要把握句式特点(倒装句、互文句、对仗句、炼字句);三要关注表达技巧;四要注意句子位置(文首、文中、文末)。答题步骤一般为:诗句含义+表达技巧+语言特点+结构技巧+意境氛围+情感作用。
52.A 53.(1)对佳人的相思、眷恋之情;(2)无可奈何的伤感;(3)自己的孤独愁苦悲凄。
【解析】5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
A项,“杨花糁径樱桃落”有误,糁径:洒落在小路上。糁,煮熟的米粒,这里是散落的意思。
故选A。
53.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些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二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景物的特征和意境特点与情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分析诗歌情感要结合全诗,逐联分析,才不会遗漏要点。
本词上阕描写了一派怡红快绿的浓浓春色,暮春时节,樱桃散漫,柳絮飘扬,风日晴和,诗人看到“秋千”和此时美景,不由想起当年佳人背倚秋千,姣花照水般低头不语的情景,借景抒情,表达对佳人的相思、眷恋之情;“可惜春来总萧索”写诗人面对春天景象内心伤感,对春天逝去无可奈何,对佳人不再更是无可奈何;“青鸾去也,谁与劝孤酌”写佳人已去,无人陪伴,花间独酌,倍感孤独。
【注意】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1.忧国伤时。有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的,有反映离乱的痛苦的,有同情人民的疾苦的,有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的。2.建功报国。有表现建功立业的渴望的,有表示保家卫国的决心的,有体现报国无门的悲伤的,有反映山河沦丧的痛苦的,有抒发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的,也有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也有畅谈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的。3.思乡怀人。有羁旅愁思的,有思亲念友的,有边关思乡的,有闺中怀人的。4.生活杂感。有写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的,有发昔胜今衰的感慨的,有抒借古讽今的情怀的,有悲青春易逝的伤感的,有愁仕途失意的苦闷的,有告慰平生的喜悦的。5.长亭送别。有写依依不舍的留念的,有发情深意长的勉励的。
54.CE 55.词人运用想象,描绘了一幅与情郎春夜月下泛舟的美妙图画,创设了一个宁静、温馨的优美意境,表达了女子渴望与情郎相会的期盼之情,反衬出女子的离恨之苦。
【解析】54.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综合鉴赏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一首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C项,“直到看见情郎恨意也未消除”分析错误,原句是“待得郎来恨却休”,本有离恨要向情郎诉说,可情郎来时恨已没。E项,“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说法错误,小词全用白描,不假雕饰,极朴素,极清丽。故选CE。
5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句把握诗词意境能力。要赏析词句把握诗词意境,首先要读懂词句,描述诗句表现的画面,如果词句运用修辞手法,要同事指出,然后再从画面的意境、表达情感、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该诗句即可,当然要整体把握全词,方能正确解读词句,赏析诗情与效果。比如本题要求对“何时共泛春溪月”一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作简要赏析。“何时共泛春溪月”运用想象手法,答题时,先指出这一手法,然后描述这一句所表现的画面,运用想象手法,写。思妇由眼前的情景想着何时才能和情郎在春溪的明月下共同泛舟情景,然后指出这一画面营造了什么意境(给人什么一昂的感觉),创设了一个宁静、温馨的优美意境。最后指出通过这幅画面表达了什么情感,注意这种画面和意境是思妇想象出来,是思妇内心所向往的,所以这幅思妇想象出来心之向往的画面,充分表达了女子渴望与情郎相会的期盼之情,反衬出女子的离恨之苦。
【注意】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意境。高考常见题型提问方式、变体及答题步骤:1、提问方式:此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答题步骤:①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②用4个字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56.D 57.⑴主客移位(“他写”或“对写”),借想象别后友人灯前听雨的孤独无聊以及追忆雪后看山的同游共乐,抒写自己同友人离别后的孤独无聊以及对友人的深深眷恋。⑵对比,昔日的携手同游、共赏美景与日后的形影相吊、郁郁寡欢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词人与友人之间依依不舍的深情厚谊。⑶衬托,以二人携手同游的快乐衬托出离别后孤独寂寞的痛苦。
【解析】56.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