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北省石家庄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河北省石家庄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3 06:2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河北省石家庄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呢?这需要在文化传播的理念、框架以及方式等方面用心用力。
首先,在理念上,告别以“传者”为中心的单向传播理念。无论是对内传播,一厢情愿地认为受众会无条件地接受传播的内容,是不现实的。为此,平等地与受众交流,而不是居高临下地灌输。盛气凌人的说教没有人愿意听,宣传工作就不能以“传者”为中心,而应充分尊重受者的权利和感受,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所要传播的价值理念植入到目标受众心中去。
其次,在传播框架上亟需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框架问题。如今,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国际问题国内化,已经成为传播现实,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二是主流价值观、非主流价值观、中国文化之间的秩序问题。三者完全重合显然是不现实的,如何寻求三者之间的最大“交集”,获得“共识”之后,构建一个立体的传播框架,非主流价值观传播处在中间层,文化传播应该是金字塔的基座。三个层面的传播是上下贯通的,它应从非主流价值观和中国的文化基座中汲取最大共识,获得丰厚的民意支持和文化地气
其三,创新传播方式。习近平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这方面,中国馆的内容演绎,就是成功的文化传播案例之一。比如动态版《清明上河图》,复活了张择端笔下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生活,让原先静态的历史名画变成了生动的动态场景。场景生动再现了古代中国城市的祥和、热闹生活
(摘自张涛甫《中国文化如何输出》,有删改)
材料二
最近,“90后”古风美食播主李子柒在海外走红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月桃花开;五月樱桃季,开始酿樱桃酒、烘樱桃干,养蚕缥丝,再到制作各种家居物……子柒的视频多以中国传统乡村生活及其独特的物产为中心
有人说她的视频肤浅简单、深度不够,也有人认为她过于偏向展现中国的乡土生活,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而文化学者贾静楠认为,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蕴,田园牧歌式的影像满足了国外一些观众对于传统中国的想象
在北大教授张颐武看来,李子柒视频创新方式,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年轻人生活方式中别有意趣的一面,“大众文化从感性上会让人形成对一种文化的初步和基本印象,从而提高跨文化传播效率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吸引着海内外关注的目光:“addoil(加油)(关系)”等许多中式英语词汇,先后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也成为对外文化传播的新渠道,通过生动丰富、具有现场感的介绍
业内人士指出,李子柒视频从专业性上看,视频作品质量较高,大量延时拍摄则被运用于展现时节变化之美,此外还有滤镜调色、微距特写、中远景切换等技术运用。
据抖音视频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现在在海外有影响的文化视频作品质量都较高,“然而不足的是,体现中国当代文化特征的文化产品还较少在国外产生较大影响。”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指出,对外文化传播中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我们的故事里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所积累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就意味着中国文化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他们的喜欢。
“文化传播要了解受众需求,不能只考虑‘我有什么’,还要考虑‘他对什么感兴趣’。”张颐武说,说明了传播题材的吸引力。”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2日电,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中国的文化传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在于文化传播理念有偏差、框架不清晰以及传播方式陈旧。
B.为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需要修正当下内外有别的宣传模式,将国内问题国际化
C.设计者运用高科技手段将《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繁华生活动态化,更好地表达了和谐兼容的理念。
D.李子柒视频之所以受追捧,是因为顺应观众需求而选择了充满烟火味道和田园气息的中国传统乡村生活。
(2)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中国文化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既得益于国力的提升,也与大众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不无关系。
B.大众文化一般具有感性化的特点,便于让外界接受,能够让外国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C.本文在充分肯定李子柒视频的同时,也指出了它存在肤浅简单、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等问题。
D.尽管人们对李子柒视频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争论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为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中国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开设了以汉语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孔子学院”。
B.在美国生活多年的林语堂,用英文写了《生活的艺术》一书,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
C.京剧文化海外推广者孙萍说:“传播的目的在于接受,我们要用别人听得懂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D.“addoil(加油)”“guanxi(关系)”等许多中式英语词汇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棉袄
孙犁
风把山坡上的荒草,吹得俯到地面上,砂石上。云并不厚,树叶子为昨夜的初霜的侵凌焦枯了,正一片片坠落。
我同小战士顾林从滚龙沟的大山顶上爬下来,再强登那峻峭的山顶时,身上发了暖,被逆风一吹,就觉得难以支持了。顾林在我眼前
我拉他赶紧下来,在那容易迷失的牧羊人的路上一步一步走下,在乱石中开拔着脚步。顾林害了两个月的疟疾,我们都还穿着单军服,谁知道只一两天天气就变得这样剧烈。
“身子一弱就到了这样!”他像是怨恨自己。但我从那发白的而又有些颤抖的薄嘴唇,便觉得他这久病的身子是不能支持的了,我希望到下一个村庄,暖暖身子。
风还是吹着,云,凌人的往下垂,我想要下雨了。
远远的在前面的高坡上出现一片白色的墙壁,我尽可能的加快了脚步,顾林也勉强跟着。这时远处山坡上已经有牧羊人的吆喝声,应是拦羊下山入圈的时分。
爬上那个小山庄的高坡,白墙壁上的一个小方窗就透出了灯火。我叫顾林坐在门前的一块方石上休息,自己上前打门。门很快开了,她用很流利的地方话回答说,这里只是一个小庄子,过往的军人有事都是找她家的,因为她的哥哥是自卫队的一个班长。随后她就踌躇了。今天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哥哥还没回来。
她转眼看了下顾林,对我说:“他病得很严重吗?”
我说:“是。”
她把我让到她家里,一盏高座的油灯放在窗台上。浮在黑色油脂里的灯芯,挑着一个不停跳动的灯花
姑娘有十六岁,穿一件红色的棉袄,头发梳得很平,和人说话的时候眼睛便盯住人。我想,屋里要是没有那灯光和灶下的柴火的光,正在烧她一个人的晚饭。
我一时觉得我们在这里休息,有些不适当。但顾林躺在那只铺了一张破席子的炕上了。显然他已是精疲力尽了。我摸摸他的额头,又热到灼手的程度。
“你的病不会又犯了吧?”顾林没有说话,我只听到他的牙齿的“得得”声,他又发起冷来。我有些发慌,我问那正在低头烧火的姑娘,是不是可以拿来盖一下,便跳起来,爬到炕上,嘴里一边说,她家是有两条棉被的,她才跳下来,临离开,对我蹙眉说:“一定是打摆子!”
她回去吹那因为潮湿而熄灭的木柴了。我坐在顾林的旁边,从门口向外望着那昏暗的天。我听见风还在刮,隔壁有一只驴子在叫。我想起顾林明天是不是能走
姑娘慢慢地对我讲起话来。炉膛里的火旺了,火光照得她脸发红,那件深红的棉袄,今年打摆子的人很多,并问我顾林的病用什么法子治过。她说有一个好方法,晚上睡觉放在身下,第二天用黄表纸卷起来,用火焚化便好了。她小时便害过这样的病,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治好的
夜晚静得很,顾林有时发出呻吟声,身体越缩拢小起来,我摸摸那条棉被,不只破烂,就脱下我上身的军服,只留下里面的一件衬衫
这时锅里的饭已煮好。姑娘盛了一碗米汤放在炕沿上,她看见我把军服盖上去,就沉吟着说:“那不抵事。”她又机灵地盯视着我。我只是干笑了一下,最下的一个,已经应手而开了。她后退一步,她便转身去断然的脱下来,我看见她的脸飞红了一下,自己退到角落里把内衣整理了一下,便又坐到灶前了
她身上只留了一件皱折的花条布的小衫。对这个举动,我来不及惊异。只是把那满留着姑娘体温的棉袄替顾林盖上,我只是觉得身边这女人的动作,服侍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有过的。
我凝视着那暗红的棉袄,姑娘凝视着那炉膛里一燃一燃的余烬,一时,尽走过什么地方,哪里的妇女自卫队好。又问我什么时候妇女自卫队再一次检阅。一会我才知道,平山县妇女自卫队检阅的时候,打靶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我”与小战士结伴而行,在一个小山村里与“姑娘”邂逅的过程,生动展示了“姑娘”对“小战士”的深切关爱。
B.小说与《百合花》都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我”不仅是一个叙事主体,同时也是一个故事主体
C.小说写“姑娘”面对来投宿的“我”和小战士时的“踌躇”神情以及她介绍治“打摆子”的迷信方法,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而丰满。
D.小说中的“姑娘”与《百合花》中的“新媳妇”都是淳朴、善良、乐于奉献的群众代表,她们的事迹虽有不同,但同样感人至深。
(2)关于小说最后一段中姑娘讲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转述的方式再现姑娘的讲话内容,使内容更加集中,节省了笔墨。
B.转述时融入了“我”的情感,饱含对姑娘积极上进的精神风貌的赞美。
C.姑娘讲话虽不属于小说的主要情节,但却是主要情节之外的必要补充。
D.小说写姑娘的讲话内容并非闲笔,意在突出她直率、爽朗的性格特点。
(3)文中划横线的两处环境描写,分别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红棉袄”为题,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3.(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①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杜)(杜)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杜)②,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③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节选自《新唐书 杜甫传》)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而时白已醉。稍解,授笔成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力士素贵,耻之,遂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官锦袍坐舟中
(节选自《新唐书 李白传》)
【注】①李邕:诗人、书法家。②杜审言:杜甫的祖父。③杨雄、枚皋:西汉文学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B.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C.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D.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对他人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六经,指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论语》。因《乐经》失传,故称“五经”。
C.徙,徙居,搬家,即古代的流放刑罚,流放有罪之人到边远地区。
D.金銮殿,唐代宫殿内有金銮殿,是文人学士待诏之所。后来小说戏曲中泛称皇帝接受朝见的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少时生活贫困,但很有才能。他没有考取进士,滞留长安。天宝十三年,杜甫进献三篇赋。
B.杜甫一心想“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而“数上赋颂”,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一面
C.李白诗名远扬,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后李白得到玄宗厚爱,多次宴请,常和酒友在闹市上喝得烂醉。
D.李白文采出众,志向高远;他蔑视权贵,借醉酒让高力士脱靴。主动拒绝皇帝封官赏赐,云游天下。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谪仙人也!”
②力士素贵,耻之,遂摘其诗以激杨贵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陶渊明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以殚。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吹”“鸣弹”与“天气佳”相呼应,表现了诗人面对时事而强作欢笑的心境。
B.“柏下”表明所游地点在墓地的柏树下,生与死的对照引人深思。
C.“清歌”“绿酒”写集会时朋友之间或唱歌奏乐或饮酒作乐的场景。
D.“余襟良以殚”以自述口吻交代了诗人为欢作乐时完全放松的状态。
(2)有人评价此诗“平中见奇”,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5.(1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短歌行》中“   ,   ”两句,引用《诗经》中诗句,将女子对情人的深情相思变成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慕。
(2)古诗文描写事物常用修辞。如刘禹锡《陋室铭》中,有“无丝竹之乱耳”一句,与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运用了同一修辞手法。
(3)《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用远景镜头描绘出村庄迷蒙隐约、平静和安详的特点。
(4)《归园田居(其一)》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田园和自由的向往,这两句诗是“   ,   ”。
(5)《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天姥山时隐时现的句子是“   ”,通过赤城山和五岳衬托出天姥山高大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吴杰是中国首批参与航天训练的航天员。从军30多年,入选航天员队伍20余年,他始终坚守使命,一次次接受祖国的挑选,却又一次次与飞天梦_____。即便如此,时刻准备着,丝毫不懈怠。以吴杰为代表的航天人还有很多,(  ),正是由一个个不断追梦、逐梦的人筑造起来的。要看到,真正担负起航天人这一群体的使命,不仅有那些堪称“英雄”的备份航天员们,还有无数科研人员、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因为有了他们对使命执着的守护,中国速度、中国创造、中国奇迹才能震撼世界。
时间见证了一切。中华大地的面貌______,国家民族的事业_____,离不开数不清的无名英雄的支撑,我们应该向亿万坚守与奋战的人们致敬,应该以更大的热情与激情投身到新时代的奋斗伟业里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失之交臂 革故鼎新 扶摇直上 掷地有声
B.失之交臂 焕然一新 蒸蒸日上 掷地有声
C.坐失良机 焕然一新 扶摇直上 斩钉截铁
D.坐失良机 革故鼎新 蒸蒸日上 斩钉截铁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飞天梦离他们越来越远,但中国离实现航天强国的梦想越来越近
B.虽然中国离实现航天强国的梦想越来越近,但飞天梦离他们越来越远
C.虽然他们自己的飞天梦越来越远,但中国离实现航天强国的梦想越来越近
D.虽然中国离实现航天强国的梦想越来越近,但他们自己的飞天梦越来越远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真正担负起航天人这一群体的使命的,不仅有那些堪称“英雄”的备份航天员们,还有无数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
B.真正担负起航天人这一群体的使命,不仅有那些堪称“英雄”的备份航天员们,还有无数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
C.真正担负起航天人这一群体的使命,不仅有那些堪称“英雄”的备份航天员们,还有无数科研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
D.真正担负起航天人这一群体的使命的,不仅有那些堪称“英雄”的备份航天员们,还有无数科研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国演义》载,曹操作《孟德新书》,张松过目后,并非“新书”。曹操十分惊讶,道:“莫非古人与我暗合否?”随后
(  )。曹操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他目光敏锐,敢于开拓,不但在政治上、军事上敢想敢干,他心想:无新意之书如同朽木,既不能美于当下,又不能流传千古倒不如______。
然而,古往今来,总有一些作者以______为嗜好。而今,这类现象也屡见不鲜。一些单位的业绩考核、职称评定、奖金发放,往往以参评人发文数量和文章字数为依据。一家理论杂志的主编透露,有三成以上文章重复率逾四成。更为恶劣的是抄袭。一些人专窃名家作品,却说自己的作品是原创的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曹操有着独特的个性,难怪他要烧毁“暗合”之书
B.曹操有鲜明的文学创作主张,难怪他要烧毁“暗合”之书
C.曹操烧毁“暗合”之书,意在彰显自己的独特个性
D.曹操烧毁“暗合”之书,与他的文学创作主张有关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推陈出新 付之一炬 拾人牙慧 大言不惭
B.革故鼎新 付之一炬 步人后尘 口出狂言
C.推陈出新 煮鹤焚琴 步人后尘 大言不惭
D.革故鼎新 煮鹤焚琴 拾人牙慧 口出狂言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指出并分析表达效果。
四、课内知识(本题共7小题,21分)
8.(3分)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乌雀 桑树巅 月明星稀 开荒南野际
B.慷慨 反自然 契阔谈宴 池鱼思故渊
C.佳宾 樊笼里 食野之萍 桃李罗堂前
D.狗吠 适俗韵 譬如朝露 依依墟里烟
9.(3分)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厌高 厌:满足
B.枉用相存 存:问候、探望
C.方宅十余亩 方:方正
D.桃李罗堂前 罗:排列
10.(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烟涛微茫信难求(信:实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渌:清澈)
B.失向来之烟霞(向来:原来) 须行即骑访名山(须:等待)
C.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我欲因之梦吴越(因:于是)
D.恍惊起而长嗟(恍:恍然,猛然) 迷花倚石忽已暝(暝:天黑,夜晚)
11.(3分)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唯有杜康(这里代指酒) 青青子衿(衣领)
B.枉用相存(问候、探望) 越陌度阡(指东西向的田间小路)
C.鼓瑟吹笙(弹奏) 山不厌高(满足)
D.何时可掇(拾取、摘取) 沉吟至今(沉思吟味)
12.(3分)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C.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D.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3.(3分)下列各项中,加线的字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
A.何时可掇 B.乌鹊南飞
C.天下归心 D.榆柳荫后檐
14.(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B.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C.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D.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9分)
1.【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概念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正确选择。
【解答】(1)A“框架不清晰”错,文中材料一说“传播框架 上亟需解决两个问题”。
B.“将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错,国际问题国内化,这是既成事实。
C.正确。
D.“是因为顺应观众需求而选择了充满烟火味道和田园气息的中国传统乡村生活”以偏概全,从文中材料二看,原因不止一一个,还有“视频作品质量较高”“李子柒视频能够引发人们的强烈兴趣。
故选C。
(2)C.“也指出了它存在肤浅简单、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等问题”不是本文的观点、深度不够,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可见文章对李子柒视频是赞同的。
故选C。
(3)材料一就“中国文化如何输出”的问题提出了“需要在文化传播的理念、框架以及方式等方面用心用力”的观点。
D.“add.oil (加油)“guanxi (关系)”等许多中式英语词汇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是国家实力增强带来的影响。
故选D。
答案:
(1)C
(2)C
(3)D
【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语言的特点和作用的能力。语言表达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题时应当抓住最为鲜明、最具有表现力的语言加以品味,体会其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及其艺术效果。语言品味还离不开上下文,应当在文本语境中体会其独特的意义。
(3)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环境描写的作用,总体上可以从四个方面分析。环境本身: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主题方面:①暗示、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4)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对小说的审美鉴赏能力。可以从揭示文章主题、概括文意、表现行文思路结构、传达作者情感和吸引读者兴趣等方面进行分析。
【解答】(1)B.“同时也是一个故事主体,即故事中的主要角色之一”错,而非故事主体。
(2)D.“意在突出她直率、爽朗的性格特点”错,塑造人物形象。
(3)①“风把山坡上的荒草,吹得俯到地面上。云并不厚,树叶子为昨夜的初霜的侵凌焦枯了,第一处写风吹草倒,突出了环境的荒凉,“我同小战士顾林从滚龙沟的大山顶上爬下来,身上发了暖,被逆风一吹,为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云,凌人的往下垂,下的一定是雪片吧,第二处借助风吹、天暗,“远远的在前面的高坡上出现一片白色的墙壁,顾林也勉强跟着,我知道天气该不早了,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4)①“姑娘有十六岁,穿一件红色的棉袄”,也象征着革命精神,最下的一个,而“棉袄”则象征着保护与关爱。小说以“红棉袄”为题,耐人寻味,我来不及惊异,“红棉袄”是故事中的关键物件;③“我只是觉得身边这女人的动作,服侍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有过的”,更能彰显主人公淳朴善良的品格,凸显主题。
答案:
(1)B
(2)D
(3)①第一处写风吹草倒、云的沉重以及树叶的焦枯坠落、压抑。②第二处借助风吹、天暗,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4)①“红色”象征着生命活力,也象征着革命精神,象征着火热心肠,含义隽永。②“红棉袄”是故事中的关键物件;③以“红棉袄”为题,讴歌抗日根据地军民的鱼水情深。
【点评】文字类选择题解答步骤:
第一步:细读选项,抓关键。
此类题4个选项,答题区域涉及文本的各个角落,因此需要仔细阅读选项,把握选项中的部分关键词语,给第二步打好基础。
第二步:精准定位,找区间。
根据选项中的关键性词语,迅速浏览文本,找与之匹配的关键词,从而确定选项的答题区间。
第三步 两相比较,问三问。
两相比较就是把选项和相关区域的原文进行比较,在具体比较时可以“问三问”:选项有没有篡改内容,有没有混淆逻辑,有没有主观臆想;是否篡改了原文中表范围、程度、时间等的内容;是否混淆了原文中几个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原文中有没有此类信息。选项命制时加入了命题者的臆想,主观臆想的选项内容往往是无中生有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3.【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解答】(1)句意: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提拔为河西尉,后来改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使”“命”的主语都应为“帝”,应在这两个动作之间断,结构完整,排除AB;
“擢”是“提拔”的意思,后面接官职“河西尉”,排除D。
故选C。
(2)B.“六经,指……《论语》”错误。
故选B。
(3)D.“志向高远”“不屑与高力士等为伍”“主动拒绝皇帝封官赏赐”错误,本文并未提及李白的志向,使高力士脱靴”,并没有说不屑与之为伍,原文的表述是“帝欲官白,可见皇帝想要封官赏赐。
故选D。
(4)①“往”,前往,你;“子!”,判断句,李白前往拜见贺知章,叹息说:“你是天上下凡的仙人。”
②“素”,一向,以……为耻辱;“摘”。译文:高力士一向显贵,就断章取义摘录李白的诗来激怒杨贵妃。
答案:
(1)C
(2)B
(3)D
(4)①天宝初年,李白前往拜见贺知章,叹息说:“你是天上下凡的仙人。”
②高力士一向显贵,就把这当作耻辱。
参考译文:
杜甫字子美,就漂泊在吴、越、齐。李邕看重他的才能。杜甫应考进士没有考中。天宝十三年,祭祀天地和祖宗,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命令宰相考试文辞,杜甫没有接受任职。杜甫多次献上赋颂,并且对天子说:“从臣的祖先杜恕,继承儒学保有官位已有十一代了,以擅长文章显扬于中宗的时代,从七岁起开始写作,但仍衣不蔽体。臣私下常害怕流离转徙,希望天子哀怜我,改变地位低下的长时间的屈辱,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抑扬有致,才思敏捷、枚皋的水平还是没有问题的,陛下能忍心舍弃吗!”
(节选自《新唐书 杜甫传》)
李白,他的祖先在隋末因为获罪被迁居西域,才逃回。天宝初年。知章看了他的文章。”知章向玄宗说了这些情况,谈论当世之事。皇帝下令赏赐食物,又下诏让李白在翰林院供职,皇帝坐在沉香亭,想让李白写文章,而李白当时已醉,拿起笔就写成了一篇文章。帝很爱李白的才能。李白曾侍奉皇帝,让高力士脱靴,就把这当作耻辱。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李白自知自己不被皇帝身边的人所容纳,恳求回乡。李白游历四方,穿着官服坐在船中。
(节选自《新唐书 李白传》)
【点评】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语言,理解并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A.“面对时事而强作欢笑的心境”错误,“今日天气佳,“天气候很好的日子里,就地开颜欢饮,或吹管乐和弹奏弦乐以助兴”,渊明他明显地“感彼柏下人”死后长埋地下所显示的人生短促与空虚,从自身的生活或生命的维持看。在这种情况下;即能做到胸中郁积尽消,当然有其高出于人的不平凡的了悟与超脱。
故选A。
(2)从内容上:①“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绿酒开芳颜”,和一些朋友结伴出游,或唱“清歌”。可知,与朋友畅饮交谈,要“为欢”偏又选择这种容易引人伤感的地方,不是极端麻木不仁的庸夫俗子,能勘破俗谛。渊明并不麻木;并且又从当日时事的变化,都有“未知明日事”之感,还能“为欢”,即能做到胸中郁积尽消,当然有其高出于人的不平凡的了悟与超脱,见识高迈,安然享受当下。
从语言上:此时作于陶渊明归园之后,此时陶诗往往写的都与田园,此时期语言惯用白描,平华朴实,清吹与鸣弹”句子可知,语言上整体平实无华。
答案:
(1)A
(2)①诗歌语言平实,场景普通,与友人结伴出游。②思想超脱。诗人能勘破生死,有超出常人的不平凡的了悟。
译文:
今天的天气好。
能够感知到那松柏下长眠的故人?
一曲曲清歌散发着一阵阵新声。
明天将会发生什么不得而知!
赏析:
这首诗,内容平凡,当有其不平凡的所在,如“今日天气佳。“清歌散新声,和一些朋友结伴出游,或唱“清歌”。这都是很普通的活动。说不平凡,要“为欢”偏又选择这种容易引人伤感的地方,不是极端麻木不仁的庸夫俗子,能勘破俗谛。渊明并不麻木;并且又从当日时事的变化,都有“未知明日事”之感,还能“为欢”,即能做到胸中郁积尽消,当然有其高出于人的不平凡的了悟与超脱,在渊明的诗文中,如《连雨独饮》:“运生会归尽。”《五月中和戴主簿》:“既来孰不去。”《神释》:“老少同一死。”“纵浪大化中。应尽便须尽。”《挽歌诗》:“死去何所道。”《归去来兮辞》:“聊乘化以归尽。”这是一种自然运化观,比起当时“服食求神仙”,不知高出多少倍。
这首诗,就其思想内容言,余襟良已殚。必欲知而后殚?未知已殚,直截爽快,只第三句一点周墓。着俗手,自谓洒脱。”王夫之《古诗评选》评:“‘余襟良已殚’五字为风雅砥柱,末二句益见素位之乐,不过尔尔。就语言形式言,它的平凡而又不平凡,殆无长语,辞兴婉惬,后人未易学步。”
【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5.【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解答】故答案为:
(1)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重点字:悠)
(2)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重点字:唯)
(3)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重点字:暧)
(4)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重点字:羁)
(5)云霞明灭或可睹 势拔五岳掩赤城(重点字:掩)
【点评】《短歌行》理解性默写:
1.汉乐府民歌《长歌行》诗中“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来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去掉)彷徨之情。
2.曹操《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几句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
3.《短歌行》中“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难遣,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6.【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要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看是否使用合适。
(2)本题考查句子归位,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要注意结合语境进行探究,注意表述的先后对应与叙述对象的一致性。
(3)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解答】(1)第一处,失之交臂,失掉好机会,观望等待;根据文意,追逐飞天梦想”等可知此处应该选用“失之交臂”。
第二处,焕然一新;革故鼎新,建立新的;根据文意,应该选用“焕然一新”。
第三处,蒸蒸日上,十分兴旺,形容地位、价值等迅速往上升,应该选用“蒸蒸日上”。
第四处,掷地有声,形容话语豪迈有力,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此句是用来表述“誓言”的。
故选B。
(2)根据与前后语句的衔接、语义的侧重点以及转折关系复句的主句位置,排除BD,那么下一句应该承应上文用“他们”等词语来照应,排除A。
故选C。
(3)原句主语残缺,根据后一句“不仅有……还有……”的提示,作为“不仅有……”与“还有……”的主语、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之间存在交叉关系,可将其改为“科研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
故选D。
答案:
(1)B
(2)C
(3)D
【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4.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7.【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段的关联。再结合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内容。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一般用排除法,但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必须加强对词语的积累识记,在此基础上采用一些技巧和方法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3)本题主要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要仔细比对画线句子,分析句子结构,结合上下文文意综合分析表达效果。
【解答】(1)从语序上看,先说“烧毁暗合’之书”;再说“与……有关”与后文衔接自然。如果把这两个分句的顺序颠倒过来,逻辑上也不合理。语段阐述的重点是曹操的文学创作主张,且上下文没有内容与“意在彰显自己的独特个性”呼应。
故选:D。
(2)第一空,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建立新的。句子是就文学创作而言的。
第二空,付之一炬:给它一把火。煮鹤焚琴,拿琴当柴烧。“煮鹤焚琴”用于句中属望文生义,符合语境。
第三空,拾人牙慧:拾取人家的只言片语当作自己的话,比喻追随模仿别人,应该用“拾人牙慧”。
第四空,大言不惭:说大话而毫不感到难为情,自以为了不起,还不感到难为情,选填“大言不惭”恰当。
故选:A。
(3)“无新意之书如同朽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为“天新意之书”,生动形象地写出无新意之书没有任何价值。
“既不能美于当下,又不能流传千古,加强语气。
答案:
(1)D
(2)A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无新意之书”比作朽木”;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抒发曹操烧毁“无新意之书”的决心之强。
【点评】“连贯”是指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合乎语境。高考“连贯”题备受命题者的青睐,考查形式包括排列句序(要求把一组打乱顺序的句子按一定的逻辑关系重新排列)、复位填空(要求将语段中抽出的句子放到合适的位置)或续写(要求根据语段中心内容和具体情境在指定位置上填入合适的词语或在后面续写恰当的句子)等。
四、课内知识(本题共7小题,21分)
8.【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辨析多音字的能力。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解答】A.“桑树巅”的“巅”应改为“颠”。
B.“反自然”的“反”应改为“返”,“契阔谈宴”的“宴”应改为“讌”。
C.“佳宾”的“佳”应改为“嘉”,“食野之萍”的“萍”应改为“苹”。
故选:D。
【点评】对于多音字的认识与辨析,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同时,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9.【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掌握能力。解答时,学生要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也可以借助语境、语法知识来推断。
【解答】C.方:四周围绕。句意:宅子四周有十几亩地。
故选:C。
【点评】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10.【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解答】A.正确。
B.正确。
C.“我欲因之梦吴越”中的“因”,句意为: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
D.正确。
故选:C。
【点评】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11.【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作出正确的选择。
【解答】B.阡:指南北向的田间小路。陌:是指东西向的田间小路。
故选:B。
【点评】实词的意义推断:
1.语境分析法;2.结构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联想推断法;5.邻字借推法;6.成语对应法;7.古今对比法;8.代入检验法;9.依形推义法。
12.【分析】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高考能力层级为:B(理解)。古今异义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不同,学习过程注意识记,解题注意调动知识积累、结合句意辨识。
【解答】A.几何;今义:几何学。
B.青青:指颜色。
C.明明,明亮。
D.烈士;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
故选:B。
【点评】对古今异义词的词义的判定,主要采用如下方法:
①因文定义。也就是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其前后词语的含义,通过相关或相似联想拟用某一具体意义,最终通过比较其是否符合事理来确定其准确含义。
②代入分析。在判断古今异义词时,还可以按照古汉语中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对单个词语进行解释,然后放入语境进行分析。
③课文迁移。一般情况下,在中学阶段要学近百篇传世佳作,从中也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这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一笔重要财富。如果能将从课本中学到的词语含义进行灵活迁移,就能够快速地推断出阅读材料中词语的含义。
13.【分析】本题考查古文词类活用的辨析,要熟记书中例子及各词类活用特点,举一反三进行辨析。
【解答】A.掇,动词,摘取;
B.南,向南;
C.归,使……归服;
D.荫,遮蔽。
故选:A。
【点评】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的使动用法。
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看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14.【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人、拟物)、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跌)、衬托(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偶(对仗、队仗、排偶)等。
【解答】A.把官场比作尘网。
B.把诗人自己比作羁鸟和池鱼。
C.没有修辞。
D.把官场比作樊笼。
故选C。
【点评】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