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1-02 21:23:34

文档简介

微山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
地理试题
注意: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I卷 (共80分)
单项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80分。)
科学家预测2019年至2020年太阳表面将再度出现“无黑子”现象,又称为“白太阳”,预示着太阳活动将进入“极小期”。左图为1900-2010年太阳活动周期图,右图为太阳大气层结构图,完成下面小题。
1.根据左图预测,下一次白太阳现象出现的时间最可能是( )
A.2008-2009年 B.2025-2026年 C.2030-2031年 D.2035-2036年
2.当白太阳现象发生时,右图中太阳大气层,( )
A.甲层耀斑减少 B.甲层黑子减少 C.乙层耀斑增多 D.丙层黑子减少
3.“白太阳”现象持续期间,下列哪些现象可能会发生( )
①中纬度地区可以看到极光②对人造卫星运行的影响减小
③地球磁场受到的干扰增强④太阳活动对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减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中国科幻片《流浪地球》,主要讲述了科学家们发现太阳急速衰老膨胀,短时间内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都将被太阳吞没。为了自救,人类提出名为“流浪地球”的大胆计划,地球将被推入木星轨道,弹射出太阳系,最终泊入比邻星宜居轨道,成为比邻星的行星,开启全新的地球时代。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依据材料分析,比邻星的天体类型是( )
A.星云 B.恒星 C.行星 D.卫星
5.地球最终泊入比邻星宜居轨道,成为比邻星的行星。宜居的主要条件是( )
①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②存在液态水③距比邻星距离适中④有昼夜更替现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月球表面既无大气,又无液态水。我国“嫦娥四号”是人类首次成功着陆于月球背向地球一面的航天器。图1为地月系示意图,图2为某时刻月球远离地球的一端看到的太阳系中的明亮天体。完成下列各题。
6.图2时刻,月球可能位于轨道上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嫦娥四号在月面上可观察到( )
A.地球遮住银河系的光芒 B.流星拖着亮线飞过头顶
C.太阳在月面上西升东落 D.水星金星太阳同在星空
8.有关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辐射能来源于太阳黑子和耀斑爆发时释放的能量
B.太阳辐射能大部分到达地球,维持着地表温度
C.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不太常用的能源
D.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属于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火星,被认为是太阳系内除地球以外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2021年5月,我国天问一号航空探测器实现了着陆火星。9月,太阳运行到地球和火星之间,天问一号与地球“失联”一个月。下图为太阳系的结构示意图(图1)和中国国家航天局发布的“着巡合影图”(图2)。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图1中表示火星的是( )
A.B天体 B.C天体 C.D天体 D.E天体
10.维持天问一号在火星表面完成科考任务的主要能源是( )
A.风能 B.核能 C.地热能 D.太阳能
11.下列有关天问一号“失联”原因叙述最可信的是( )
A.正值火星冬季,积雪覆盖阻挡了信号 B.太阳活动太强,干扰了无线电短波通信
C.太阳电磁波干扰了火星与地球间信号传输 D.火星强沙尘暴阻挡了信号的传输
在亚洲户外用品展上,某企业的一款太阳能烧烤炉吸引了众人围观。太阳能烧烤炉是利用反射板吸收捕捉到太阳光集热,将管内食物烤热的一种装置。它是人类利用太阳能的新方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假如在我国销售太阳能烧烤炉,理论上最不适合选择在( )
A.拉萨B.海口 C.成都 D.呼和浩特
13.下列关于人类对太阳辐射的利用,说法合理的是( )
A.人类建设的风电站与太阳辐射有关
B.人类开发的石油资源与太阳辐射无关
C.太阳辐射是人类唯一的能量来源
D.太阳能清洁且能量集中,利于开发
2017年12月28日,全球首段高速公路光伏路面(下图)在济南南绕城高速建成。该段高速公路全长1080米,路面采用了“透光混凝土+光伏发电组件+绝缘防护”的三层结构设计,预计年发电量约100万千瓦时。目前,该公路已与充电桩相连,实现并网发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影响该段高速公路光伏路面一天发电量最大的因素是( )
①海拔高低②天气状况③太阳高度④交通流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5.如在下列地区建设光伏高速公路,发电效能最高的是( )
A.南方水乡B.西北戈壁C.青藏高原
D.东南丘陵
右图示意1970-2020年安徽省年均太阳能资源空间分布情况,数据显示安徽省太阳能资源总体较为丰富,但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影响安徽省太阳能资源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地形 C.海陆位置 D.大气环流
17.皖南的太阳辐射能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主要原因是( )
A.生态环境保护 B.技术资金受限 C.能源需求少 D.能源矿产丰富
地球的演化史也可以近似的说是生物的进化史,化石很好的记录了关于动植物演化的一些史实,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图中断层最可能发生于下列哪个地质时期( )
A.古生代前期
B.古生代后期—中生代前期
C.中生代后期—新生代前期
D.新生代后期
19.下列关于恐龙化石形成年代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激烈,形成高大山系 B.以始祖鸟为代表的动物开始大量出现
C.被子植物繁盛,裸子植物大发展 D.我国大陆轮廓已基本形成
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报道,我国科研人员在重庆秀山距今约4.4亿年的古生代地层中,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保存完整的盔甲鱼类化石一灵动土家鱼化石,为脊椎动物成对附肢起源提供了非常关键的化石证据。下图为“灵动土家鱼化石素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灵动土家鱼化石所在的地层( )
A.岩石属于玄武岩 B.不具有层理结构
C.可能形成于高山环境
D.向上含有更高级的生物化石
21.该灵动土家鱼生存的地质年代( )
A.七大洲四大洋轮廓初现
B.是最重要的铁矿成矿期
C.蕨类繁荣,裸子植物出现 D.鸟类出现,爬行动物繁荣
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各题。
22.下列地层形成最早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3.根据图例可知①地层属于古生代早期,在①地层中最有可能找到( )
A.恐龙化石 B.三叶虫化石 C.爬行动物化石 D.鸟类化石
24.根据图例可知地层②为中生代地层,在②地层形成时期可能发生( )
A.形成原始地壳,地球上基本被海洋覆盖 B.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分裂
C.蕨类植物兴盛 D.古猿向人类进化
读火山景观图(图1)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图2),完成下面小题。
25.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
26.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厚 B.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C.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 D.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中国探月四期任务,国家航天局还公布了我国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科研成果。科学家们通过对月球样品的研究,精确测定了月球的年龄是20.3亿年,刷新了人类对月球研究的认知。图1示意地震波的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2示意月壳与月幔地震波速度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27.地球上发生地震时( )
A.坐在船上的人先感觉到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地面上的人先感觉到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C.地震波自上而下经过古登堡界面时纵波速度逐渐变快
D.地震波自上而下经过莫霍界面时横波突然消失
28.月球地震波与地球地震波相比较( )
A.都是S波速度始终大于P波 B.都在月(地)壳以下有突然加速的过程
C.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大于地球表面
D.月球表面发生地震时只能探测到P波,而没有S波
读“地球的内部圈层示意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29.指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层包括上层的硅镁层和下层的硅铝层
B.岩石圈是由①和②组成的
C.③层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
D.④⑤⑥层的物质组成和状态基本类似
30.莫霍界面( )
A.①和②圈层之间 B.②和③圈层之间 C.横波波速在此消失 D.纵波波速在此骤减
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态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其厚度不一。下图示意我国青岛拉萨沿线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1.图中曲线甲为( )
A.地表 B.软流层 C.莫霍界面 D.古登堡界面
3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四个城市中西宁地势最高 B.图中四个城市中济南地壳最薄
C.地形起伏大致与①圈层厚度呈负相关 D.岩浆主要发源于②圈层上部
科学家研究发现,随着全球变暖趋势日益显著,近40多年长江流域日平均最低温度的上升幅度大于最高温度;长江流域持续高温的天数也变少了。下图示意大气的受热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33.近40多年长江流域昼夜温差的变化与二氧化碳密切相关,主要是因为二氧化碳变化会引起( )
A.①不变 B.②变强
C.③变强 D.④增强
34.推测长江流域持续高温的天数也变少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暴雨天气增多 B.湿地面积增加 C.干旱日数增多 D.绿化面积增加
大气混合层是湍流受热对流控制的近地面层以上的大气边界层,大气混合层下层空气湍流强,上层空气湍流弱。大气混合层高度变化与空气污染物浓度具有相关性。城市污染物中,二氧化氮主要来自汽车尾气排放,臭氧是在紫外线照射下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产物。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我国北方某城市一气象观测站每日对当地大气混合层高度进行8次观测,下图为该观测站测得的三个月内各时段大气混合层高度均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5.大气混合层高度呈现日变化的根本影响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36.该城市臭氧浓度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及其主要原因是( )
A.11时大气湍流强加剧了紫外辐射 B.14时太阳辐射导致紫外辐射最强
C.17时地面辐射放出大量紫外辐射 D.23时大气层吸收紫外辐射并反射
温室大棚是我国北方冬季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的农业设施。下图为大棚农业景观图及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7.温室大棚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正确的是( )
A.①大部分被棚内大气吸收 B.②返还地面的热量减少
C.③因棚内湿度增加而减弱 D.④受阻挡散失到棚外少
38.当大棚的门打开时,下图中能正确表示空气流动情况的是( )
A.B.C. D.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几个方面。完成下面小题。
39.如图a,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抑制膜内外的热对流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40.如图b,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第II卷 (共20分)
4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北京时间2021年9月16日4时33分,四川泸州市泸县(北纬29.20度,东经105.34度)发生了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材料二:甲图为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乙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图及地球内部圈层图。
(1)为探测莫霍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1分)
A.拉萨 B.乌鲁木齐 C.上海 D.北京
(2)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要了解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 ,材料二乙图中A为 波,B为 波,判断依据是 。(4分)
(3)说出甲图所示区域地壳厚度大致分布规律 。(2分)
(4)地幔是 (填字母),物质状态为 (填“固态”或“液态”或“气态”),依据是 。(3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我国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

材料二格尔木市(36°25′N,94°53′E)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属于大陆高原气候,年太阳总辐射量在6618~7356MJ/m2,年均日照时数在3200~3600小时,年平均气温4.3℃,年平均降水总量43mm,年平均降水天数27天。
(1)根据材料一,说出我国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2分)
(2)说出材料一中甲地的地形区名称,并分析甲地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辐射总量出现低值的主要原因。(4分)
(3)近年来,政府着力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建设。格尔木拥有大量的未利用荒漠化土地,地势平坦开阔。你是否赞成在该地大力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站?请根据材料信息说明理由。(4分)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参考答案:
1.C 2.B 3.C
【解析】1.由图可知,白太阳现象从一个极小期到下一个极小期的时间间隔约为11年。由材料可知,本次白太阳出现在2019年至2020年,所以下一次白太阳现象出现的时间最可能是2030-2031年,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由材料可知,太阳表面出现无黑子现象被称为白太阳。因此,白太阳预示着太阳活动将进入“极小期”,即太阳活动减弱。黑子位于光球层,耀斑位于色球层;太阳活动减弱,黑子、耀斑减少;图中甲层为光球层,乙为色球层,AC错误,B正确。丙层为日冕层,无黑子活动,D错误。故选B。
3.由材料可知,太阳表面出现无黑子现象被称为白太阳。白太阳预示着太阳活动将进入“极小期”,即太阳活动减弱。极光出现在高纬地区,太阳活动减弱,极光范围减小,因此中纬度地区不会看到极光,①错误。太阳活动减弱,对人造卫星影响减小,地球磁场受到干扰减弱,②正确、③错误。太阳活动减弱,对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减弱,④正确。故选C。
4.B 5.A
【解析】4.根据图中信息,最终地球是绕比邻星运动,地球是行星,行星是绕恒星运动的,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5.根据地球上有生命物质存在和繁衍的条件,可知宜居的主要条件是有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存在液态水;距比邻星距离适中,使得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①②③正确,昼夜更替现象不是宜居的主要条件,且昼夜更替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6.B 7.D 8.C
【解析】6.读图可知,图2中金星、木星及火星均出现在夜空,说明此时为月球的夜晚,且金星位于西方的月平线上,说明此时为傍晚时分。图中①处月球远离地球一侧为白天,在太阳光照射下,火星及金星等行星不会有如此明亮,A错。此时金星位于西侧地平线上,说明此时为日落时刻,②位置远离地球的一侧此时随着月球公转将进入黑夜,为日落时刻,B对。③位置为夜晚,金星不会出现在夜空,C错。④为日出时刻,此时金星应位于东方天空,D错。故选B。
7.恒星光线为平行光,地球不会遮住银河系的光芒,A错。流星是彗星与大气摩擦产生的发光现象,月球没有大气,不会有流星现象,B错。由于月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所以太阳也是东升西落的,C错。嫦娥四号位于月背,有可能看到水星与金星和太阳会同时在出现在星空中,D对。故选D。
8.太阳辐射能主要来源是内部核心区的氢热核反应。 太阳黑子和耀斑只是太阳表面剧烈活动的表象。故A错;地球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虽然仅为太阳向宇宙空间放射的总辐射能量的二十二亿分之一,故B错;由于太阳辐射能量较分散,密度小,故日常生产生活利用少,故C对;煤炭、石油等能源是历史时期的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埋到地下经漫长的地质作用演化而形成的,故D错;故选择C。
9.C 10.D 11.C
【解析】9.太阳系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顺序依次是: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E木星、F土星、G天王星、H海王星。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由中国国家航天局发布的“着巡合影图”(图2)可知,天问一号搭载有太阳能电池板,因此它的主要能源是太阳能。故选D。
11.积雪覆盖不会阻挡信号,A错误;太阳活动不可能持续一个月的干扰影响,B错误;地球与火星之间的通信就是靠无线电波传输图文、声音等信息,在太阳强大电磁波的干扰下,地面(地球)与火星天探测器(火星)之间通信就会几乎完全被太阳发出的强大电磁波所淹没,C正确;沙尘暴不会阻挡无线电信号,D错误。故选C。
12.C 13.A
【解析】12.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是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最贫乏的是四川盆地,成都位于我国四川盆地,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弱的地区,理论上不适合销售太阳能烧烤炉。故选C。
13.人类开发的风能、水能、生物能都与太阳辐射有关,A正确;人类开发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是地质时期储存固定的太阳能,与太阳辐射有关,B错误;人类所利用的能量大部分来自太阳辐射,但有一部分来自地球内部,如地热能,C错误;太阳能清洁,但能量分散,D错误。故选A。
14.B 15.C
【解析】14.光伏高速公路是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太阳辐射是其能量来源,晴天云层少,太阳辐射强,阴雨天云层厚,太阳辐射强,所以天气状况对该段高速公路光伏路面一天发电量影响较大,②正确。太阳高度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太阳高度越大,到达地面的辐射越多,所以太阳高度对该段高速公路光伏路面一天发电量影响较大,③正确。海拔高低对一天发电量影响小,①错误。交通流量对光伏路面一天发电量无影响,④错误。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5.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加之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成为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因此光伏高速公路发电效能最高,C正确。南方水乡与东南丘陵,降水多,云层厚,日照时数少,太阳辐射较弱,AD错误。西北戈壁纬度比青藏高原高,太阳辐射较弱,B错误。故选C。
16.B 17.A
【解析】16.由图可知,安徽省年均太阳能资源量在空间上呈现北多南少,从北到南逐渐递减的趋势,但由于安徽省南北纬度跨越较小(大约30°N到34°N),且如果是纬度因素,应该是南多北少,A错误;海陆位置对太阳辐射影响不大,且如果是海陆位置应该影响的是东西部太阳辐射差异,C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徽南部多山地,位于夏季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阴雨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所以太阳辐射总量低,B正确。安徽省整体处于季风环流下,大气环流本身南北差别小,D错误。故选B。
17.土地利用情况对太阳能发展影响关键,皖北地区以耕地为主,皖中地区有水体、耕地和森林的存在,下垫面复杂,皖南地区森林面积占比较大。为了保护环境和耕地,将耕地、森林、草地、湿地和水体设定为禁止开发区,因此皖南的太阳辐射能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主要是由于生态环境保护,与技术、能源需求、能源矿产丰富程度关系不大,故选A。
18.C 19.C
【解析】18.图中断层切断了含有恐龙化石的岩层,但未切断含有大型哺乳动物化石的岩层,说明该断层形成于这两个岩层之间,即中生代后期-新生代前期,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9.距今2.5亿年-0.7亿年的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恐龙繁生,出现了始祖鸟,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大量出现;形成丰富的金属矿产,重要的造煤时期,形成石油的时期;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形成高大山系,我国大陆轮廓已基本形成。ABD说法正确。被子植物应出现在新生代,C说法错误。本题要求选择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故选C。
20.D 21.C
【解析】20.化石都存在于沉积岩中,玄武岩为岩浆岩,A错;沉积典型特征之一是有层理结构,B错;鱼类生活在水中,该地层中含有鱼类化石,故其形成时期应在水域,C错;一般来说,越向下的地层年龄越老,距今时间越短,生物相对高级,故地层向上的较新地层中可能含有更高级的生物化石,D对。故选D。
21.又累出现于古生代奥陶纪。现代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轮廓初现,是由于新生代造山运动形成,A错;太古宙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B错;古生代时期,陆地出现大量植被,尤其是蕨类植被繁生,裸子植物开始出现。C对;鸟类出现于中生代,爬行动物繁荣时期为中生代,D错。故选C。
22.C 23.B 24.B
【解析】22.地层是具有明显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一般来说,老地层在下,新地层在上,所以图中地层形成年代最早的是丙,因而判断A、B、D错误,C正确,故选C。
23.根据图例可知①地层为古生代早期地层,因此最可能找到三叶虫化石,B正确;爬行动物(如恐龙)、鸟类繁盛于中生代,其化石应最可能存在于中生代②地层中,A、C、D错误,故选B。
24.根据图例可知地层②为中生代地层,中生代三叠纪晚期,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分裂,B正确;太古宙时期形成原始地壳,地球上基本被海洋覆盖,A错误;蕨类植物兴盛为古生代,新生代古猿向人类进化,C、D错误,故选B。
25.B 26.C
【解析】2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读图可知,图中①圈层为地壳,②圈层为地幔,③圈层为外核,④圈层为内核。因此,岩浆一般来源于②圈层,故B选项符合题意,AC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6.据图可知,图中①圈层为地壳,海洋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陆地地壳平均厚度约为39-41千米,因此,地壳厚度海洋较陆地薄,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横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②圈层为地幔,由固态物质构成,因此地震横波能通过,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③圈层(外核)地震横波不能通过,最可能为液态,故C选项正确;④圈层为内核,具有非常高的温度和压力,物质密度也极高,故D选项错误。故选C。
27.B 28.B
【解析】27.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纵波可以穿过固液气三态物质,而横波只能穿过固态物质。坐在船上的人由于在水上,故只能感受到纵波,纵波会使地表或水面上下颠簸,由于横波会使地表的人感到左右摇晃,但横波不会穿过水面,故船上的人不会感觉到左右摇晃,A错误;由于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所以地面上的人会先感觉到纵波后感觉到横波,纵波的感觉是上下颠簸,横波的感觉是左右摇晃,B正确;地震波自上而下经过古登堡界面时纵波速度变慢、横波完全消失,C错误;地震波自上而下经过莫霍界面时横波不会消失,D错误。故选B。
28.据图分析可知,月球和地球上P波(纵波)速度始终大于S波(横波),A错误;P波和S波都在月(地)壳以下速度突然增加,B正确;月球上P纵波波速最大处在6~8km/s之间,地球上纵波波速最大处在12~15km/s之间,C错误;据图判断可知,月球表面发生地震时既能探测到P波又能探测到S波,D错误。故选B。
29.B 30.D
【解析】29.图中①表示地壳,地壳上层是硅铝层,下层是硅镁层,A错误;①层地壳和②层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B正确;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是莫霍界面而不是③层软流层,C错误;④⑤⑥层的物质组成和状态是不同的,D错误。故选B。
30.地壳和地幔之间的界面为莫霍界面,在④⑤之间,故排除A、B;地震波经过时,横波和纵波波速都突然增加。故排除C,D正确;故选择D。
31.C 32.D
【解析】31.甲曲线表示地壳厚度,而地壳是位于莫霍界面之上的部分,进而可判断甲曲线为莫霍界面,C正确;从甲曲线所处的深度可知,其不可能代表地球表面,A错误;软流层和古登堡界面都位于地壳以下区域,BD 错误。故选C。
32.②圈层为地幔,在上地幔上部有个软流层,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D正确;①圈层位于莫霍面以上,为地壳,其厚度与海拔高低成正比,一般来说,海拔越高,地壳越厚,C错误;如图所示,图中四个城市中拉萨地势最高,A错误;图中四个城市中青岛地壳最薄,B错误。故选D。
33.D 34.A
【解析】33.图中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二氧化碳增多会使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热量增多,产生的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保温增强,图中④是大气逆辐射,D正确;二氧化碳不会影响没有穿过大气的太阳辐射,A错误;二氧化碳增多,会一定程度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不会使地面辐射③变强,BC错误。故选D。
34.全球气候变暖,暴雨等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增加,暴雨天气增多,水汽增多,对太阳的削弱作用增强,气温下降,A正确;湿地面积变化不大,影响小,B错误;干旱日数增多,高温天气增多,C错误;城市化导致绿化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D错误。故选A。
35.A 36.B
【解析】35.大气混合层下层空气湍流强,上层空气湍流弱,可见其高度分布主要受大气对流旺盛程度影响,大气对流的主要原因是冷热分布不均,而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地面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所以大气混合层高度呈现日变化的根本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故排除B、C、D,选择A。
36.臭氧是在紫外线照射下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产物,由图可知,14时大气混合层高度最大,说明大气层结构最不稳定,对流旺盛,此时污染物最易扩散,大气透明度最高,太阳紫外辐射最强,化学反应最强,所以臭氧的浓度最高,故B正确;臭氧是在紫外线照射下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产物,11时太阳辐射较强,相比14时大气混合层高度较低,污染物扩散不足,大气透明度较低,紫外线较弱,不会出现臭氧浓度最大值,故A排除;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不会释放短波辐射紫外辐射,故C排除;臭氧是在紫外线照射下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产物,23时属于夜晚,主要来自太阳辐射的紫外辐射基本没有,D排除。故选择B。
37.D 38.D
【解析】37.①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被大地吸收,而不是直接被棚内大气吸收,A错误;②为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因为长波辐射无法透过大棚,所以地面释放的热量几乎全部转化为大气逆辐射,所以受大棚影响,大气逆辐射增强,B错误;③为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受大棚的阻隔作用,大棚内空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会增加,C错误;④为射向宇宙的地面辐射,受大棚的阻隔,射向宇宙的地面辐射会减小,D正确。故答案选D。
38.大棚内空气温度比大棚外空气温度高,当大棚的门打开时,棚内热空气上升,然后从门口上部流出,大棚外空气下沉,从门口下方进入棚内,D正确;结合上面分析,ABC错误。故答案选D。
39.A 40.C
【解析】39.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抑制膜内外的热对流,以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作用,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A正确。地膜覆盖在地表,对大气逆辐射与太阳辐射的总量的影响小,BC错误。由于地膜覆盖在地表,所以地膜减少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D错误,故选A。
40.山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产品质量,C正确。树下覆盖地膜,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但夏季气温高,不是其主要作用,A错误。地膜反射一部分太阳辐射,目的不是为了降低地温,B错误。覆盖地膜没有起到增加吸收太阳辐射的作用,D错误。故选C。
41.(1)A
(2)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 横 纵 A波传播速度慢,在2900千米深度附近消失,B波传播速度快
(3)从西北向东南(自西向东)递减
(4) E 固态 横波能够通过
【详解】(1)海拔越高,地震波到达地面所需要的时间就越久,四个地方中,海拔最高的是青藏高原的拉萨,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要了解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横波只能在固态传播,纵波可以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中传播,纵波的传播速度比较快,达到8-14公里/S,横波的传播速度比较快慢,4-7公里/S。材料二乙图中A为横波,B为纵波,判断依据:A波传播速度慢,在2900千米深度附近消失,B波传播速度快。
(3)在地壳等厚度线图中,0km表示莫霍界面,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距离莫霍界面多远,就可以知道地壳厚度多厚。甲图所示区域地壳厚度大致分布规律是:西北厚,东南薄,从西北向东南厚度逐渐递减。
(4)地幔是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固态,依据是只能在固态传播的横波能够通过。
42.(1)总体由东南向西北递增。
(2)四川盆地。
原因: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水汽含量多;②阴天、雾天较多,日照时数短,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③海拔较低,大气层较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3)赞同。地处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荒漠化土地广,且地势平坦开阔,为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建设提供了较好的土地资源;政府的政策支持。
或不赞同。格尔木为经济落后地区,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交通通达度不高)光伏
发电基础设施落后;远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距离市场较远;生态环境脆弱,光伏电站建设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详解】(1)根据等值线数值分布,我国南部广东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00小时,由南向北,由东向西,数值逐渐增大到3400小时(四川盆地特殊情况除外),因此可以看出分布规律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增。
(2)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四川盆地,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该地一年中多阴雨天气,空气中水汽充足,云层厚,阴天、雾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所以日照时数和年太阳总辐射量出现低值。
(3)本题意在考查格尔木建设太阳能发电站的条件,评价开发条件一般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去评价,有利条件即是赞同的理由,不利条件即是不同意的理由;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条件是格尔木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所以太阳能资源丰富;“格尔木拥有大量的国有未利用荒漠化土地,地势平坦开阔”,格尔木荒漠化土地广,且地势平坦开阔,为光伏发电提供了较好的土地资源;开发光伏发电建设土地成本低,又使荒地得到了开发利用,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光伏发电集热板下,强光照射小,蒸发减少,土地保持较湿润状态,利于小草的生长;太阳能光伏发电,清洁可再生,有利于推进碳减排的计划,因此有政府的政策支持;
不利条件有:格尔木位于青藏高原地区,经济不发达,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青藏高原地区交通线路少,(交通通达度不高)光伏发电基础设施落后;青藏高原地区经济不发达,人口稀少,能源需求量少;而又远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距离市场遥远,远距离超高压输电会产生电损;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光伏电站建设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答案第1页,总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