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梅岭三章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梅岭三章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3 07:1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生与死的抉择,是人面对的最严峻的考验。也正是在这一关头,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以诗歌的形式抒写自己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梅岭三章》正是陈毅同志在生死关头的告白。
梅岭三章
陈 毅
1.结合注释自主阅读小序和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三首诗,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炽烈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
3.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体会全诗的意蕴内涵。
学习目标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有“一代儒将”“元帅诗人”的美誉。诗作以《梅岭三章》《孟良崮战役》《青松》《红梅》等流传最广。
作者简介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陈毅因身负重伤,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1935年春,他在敌人重兵围攻下,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36年10月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同志在大庾岭遇险,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山,就隐蔽在山坳丛莽间一块极小的地方,险象环生。后来敌人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又兴师动众、日夜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直到十二月初“西安事变”发生,敌人内部慌乱,才悻悻离去,于是“解围”。在敌人搜山过程中,陈毅预料不能脱险,写下了《梅岭三章》以明志。
背景链接
解题
梅岭: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梅岭山脉的两座山)地区,作者在这里开展游击战争,被困在这里。
三章:“章”原意是乐曲告一段落。三章,就是三首,并且相互关联成为一个整体
梅岭三章
陈 毅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梅岭三章
陈毅
一九三六年冬, 梅山被围。 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
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译文:1936年冬天,梅山被围困。当时我受伤又生病,潜伏在丛生的草木中二十多天,估计不能脱险,就写了三首诗留藏在衣服最里面。不久围困解除了。
丛生的草木
估计不能脱险
衣服最里面
不久围困解除了。这段小序是作者后来补记的,所以写到解围的情况。旋,不久、随即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大意:今天要被砍头了心里想些什么呢?身经百战,创业艰难。这次到阴间去招集牺牲的同志,用十万大军杀死凶恶残暴的人。
心里想些什么呢
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过去的部下。这里指为革命牺牲的同志
阎罗王,也称“阎王”,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大意:南方已经打了十年仗,我死后头颅要挂在城门上。(我)死后活着的同志要多多努力,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和安慰我。
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烽火台上点起的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各位同志
也叫“冥币”,民间烧给死者的纸做的假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大意:参加革命后就以革命队伍为家,含有血腥味的风雨应当有停止的时候。今天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生命,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就;便
血溅得像下雨一样,风里带有腥气,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
水边,泛指边际,这里指尽头、极限
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诗中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取,选取。成,成全、实现。
整体感知
1.小序部分有什么作用?
小序写出诗人当时重伤患病被围,表明这组诗是在 “虑不得脱”的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诗篇的创作背景。
2.概括这三章诗的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一章:身陷绝境,死而不已
第二章:视死如归,激励战友
第三章:展望未来,革命必胜
合作探究
第一章
1.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设问。诗一开篇就以如何面对“断头”之危设问,把一个革命者面对牺牲的情景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给整组诗营造了一种苍茫悲壮的基调,统领全篇。
2.第三、四句运用 “泉台”“阎罗”等民间传说具有怎样的表现力量
这两句表现出即使自己牺牲了,死后还要招集旧部的英魂,和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这两句运用了“泉台”“阎罗”这样民间传说的词语,把一定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表现出了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阎罗”这个阴间暴君又有影射世上反动头子的作用,能够唤起人们对反动统治者的仇恨。
3.诗中哪些关键词能体现诗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断头,写出了诗人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招,体现了革命领袖的号召力和革命声势的浩大,表达了诗人不屈不挠的革命斗志。
斩,表现出巨大的威力,笔力千钧,充分展现了诗人死后也要奋勇杀敌的决心。
第二章
1.这首诗第一句写出了什么?内含着什么意思?
“南国烽烟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内含着虽经十年激烈战斗尚未彻底打败敌人的遗憾。
2.“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了哪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这里活用了伍子胥悬昭东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关心革命、即使牺牲了也要亲眼看到同志们取得战斗胜利的愿望,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照应第一章首句。
悬昭东门: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趁着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后又劝吴王攻越,要吴王警惕越王勾践复仇,但吴王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把我的眼珠挖出来挂在吴国的东门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灭吴。”后来吴国果真被越国灭了。
3.三四句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两句描绘胜利到来之日的景象,是诗人临危之际对革命者最诚挚的嘱咐、期望,也是对敌人的无比蔑视,表明诗人坚信革命必胜,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诗中的“飞”这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烽烟”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飞”这个动词,形象地表现出捷报轻快地传来,接连地传来,富有感彩。“烽烟”,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手法,借指战争,表现出革命战争的如火如荼。
1.这首诗前两句表现出了什么
“投身革命即为家”,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以革命为家,“投身”,表现出全部身心都献给了革命。“血雨腥风应有涯”,坚信反动派的血腥统治应该有个尽头,表现出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斗争的坚定信念。
2.三、四两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取义成仁今日事”,表现出在今天面对必死的险恶处境之时,决心为真理,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牺牲。“人间遍种自由花”,预言革命理想必将实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乐观的革命精神。
第三章
3. “血雨腥风”“取义成仁”“自由花”,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血雨腥风”,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手法,借喻反动统治,表现出反动统治的无比残酷。“取义成仁”,运用引用修辞手法,表现为真理而牺牲的决心。“自由花”,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手法,借喻革命理想,表现作者对革命胜利的美好畅想。
深入研讨
1. 这三首诗之间具有怎样的关联?
这三首诗共用同一诗题,形式上可以独立成篇;内容上却是一个整体,每首诗各有侧重。其中,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次章头悬国门,末章取义成仁,皆从“断头”二字出发。
2. 学完《梅岭三章》后,谈谈你从中产生怎样的感悟,获得怎样的启示。
回顾近现代中国走过的峥嵘岁月,无数仁人志士用不屈的意志、激昂的斗志与坚定的信念撑起中国的脊梁,传承红色的基因:陈毅在生死关头,愿取义成仁,坚信“人间遍种自由花”;闻一多不畏牺牲,拍案而起;鲁迅写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一路风雨兼程,幸福来之不易,我们在缅怀先烈、纪念历史的同时,要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学习革命乐观精神,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1.虚实结合。如第一首中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第二首、第三首想象“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基础上的浪漫主义写法,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2.多用修辞。语言上,诗歌运用借代、借喻,引用典故等手法,使语言形象精练。
艺术特色
梅岭三章
追忆往昔
面对当日
展望未来
至死不渝
誓战到底
视死如归
激励战斗
信仰坚定
革命必胜
招旧部
斩阎罗
头悬国门
诸君努力
取义成仁
人间自由
板书设计
崇高的理想
坚定的意志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