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七律 ·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1.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时间、路线以及过程中相关重大事件等基本史实,知道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学会运用历史图文资料,分析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识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培养学生掌握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
3.通过学习本课,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学习目标
第一篇章:
迎难而上
-长征的原因
红军不怕远征难
思考:“难”为什么还要长征?
(一)含义上看长征:它是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
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第25军,于1934年秋至1936年10月间先后进
行的大规模的战略转移。
(二)时空轴上看长征:
国共合作
国民革命
国共对立
围剿与反围剿
国共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24
1927
1936
1931
1934
1945
1937
长征
日军侵华
壹·迎难而上——长征的原因
1、含义
1928~1930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图
红军的壮大,成了蒋介石的心腹大患, 已经威胁到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2、背景
请思考:面对红军革命根据地的壮大,国民党政府采取什么措施?
围剿
壹·迎难而上——长征的原因
中央革命根据地首都瑞金
1931.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五次反围剿情况
利用毛泽东的正确战略战术
3、原因
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根本原因:
博古、李德的“左”倾错误路线的领导
共产国际派了对中国国情一无所知的德国人李德任军事指挥,红军的指挥权从朱德、周恩来手中转入李德和博古(秦邦宪)手中。他们放弃了前四次反“围剿”的成功经验,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
李德,德国人苏区军事顾问
博古:中央临时负责人。
李德、博古在指挥上“左”的错误
战略转移 开始长征
壹·迎难而上——长征的原因
第二篇章 :
排忧解难
红军长征的过程
红军不怕远征难
思考:长征到底有多难,如何渡过难关?
贰:排忧解难--红军长征的过程
江西瑞金
血战湘西
贰:排忧解难--红军长征的过程
血战湘江
三年不食湘江鱼,十年不饮湘江水
【8.6万余人】
血战湘江
我们应当去湘西
和红二方面军会合
博古
我已布下重兵等你
蒋介石
湘江之战是红军长征中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役,8万余人的中央红军锐减至3万余人。其中担任断后的红五军34师,因桥被炸断了,几千红军没有了退路。弹尽粮绝被敌人抓住的师长陈树湘,硬是把伤口处流出的肠子拽断,以死抗争。红34师全军覆没!中央苏区的丧失,湘江之战的鲜血,使广大指战员心情沉痛,大家对“左”倾错误军事指挥已经到不能容忍的地步,于是一场伟大的转折正在酝酿。
冲破敌人封锁线
血战湘江
贰:排忧解难--红军长征的过程
强度乌江
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的意图是到湘西会师,因此在通往湘西的路上,设置重兵。如果去湘西,红军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在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了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主张,得到多数人的支持。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到达遵义,把敌人的堵截部队远远地抛在了湘西。
按原计划北上湘西与红二、 六军团会合
博古
我建议去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
毛泽东
得到支持
1935.1 强渡乌江
改向贵州进军
贰:排忧解难--红军长征的过程
遵义会议
1935.1 强渡乌江,攻克遵义,召开遵义会议。
时间
1935年1月
地点
贵州遵义
内容
遵义会议
贰:排忧解难--红军长征的过程
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毛泽东
周恩来
王稼祥
①.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左”的错误,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③.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④.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1.遵义会议开始确立 以为代表的 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 。
2.挽救 ,挽救 ,挽救 ,
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 。
遵义会议
贰:排忧解难--红军长征的过程
毛泽东
领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
了红军
了党
了中国革命
转折点
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
遵义会议
(1935年)
新中国成立
(1949年)
14年
14年
出现了很多错误,如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由胜利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标志)
贰:排忧解难--红军长征的过程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意义
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3个月的时间6次穿越3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贰:排忧解难--红军长征的过程
巧渡金沙江
巧渡金沙江
四渡赤水后急行军到金沙江的皎平渡口,用7只小船,经9天9夜,将部队全部安全地渡过了金沙江,把长征以来一直尾随的蒋介石军队甩掉了。 从此,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彻底摆脱敌人。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
意义: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贰:排忧解难--红军长征的过程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贰:排忧解难--红军长征的过程
爬雪山,过草地
爬雪山,过草地
短暂休整后,中央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了高耸入云、白雪皑皑的大雪山,走过了杳无人烟、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地,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激战腊子口
贰:排忧解难--红军长征的过程
激战腊子口
1935.10吴起镇会师
吴起镇会师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中央红军的长征结束。
部分红军会师
贰:排忧解难--红军长征的过程
甘肃会宁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会师场景
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
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1936.10三大主力
会宁会师 长征结束
红一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
红四方面军
瑞金出发
遵义会议
冲破四道封锁线
,
渡过湘江
巧渡金沙江
会宁会师
吴起镇会师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四渡赤水
你还记得长征的过程吗?
贰:排忧解难--红军长征的过程
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第三篇章 :
难能可贵
红军不怕远征难
思考:红军为什么能渡过难关?
贰:迎难而上--长征的意义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中央红军历经14个省
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
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
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
总行程约25000余里
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
长征路上不仅有自然天险
还有百倍于己的强敌前堵后追
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时8.6万人
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
困难:
自然环境恶劣
物资匮乏
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
长征到底有多难?
单衣爬雪山,绝粮过草地,是什么支撑着红军一直保持着前进的方向?是什么鼓舞着这群年轻人不畏生死勇往直前?
长征精神
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贰:迎难而上--长征的意义
谈谈你心中的长征精神是什么?
坚定信念,无私奉献;不怕困难,知难而进;同甘共苦,团结奋进;团队协作,艰苦创业
革
命
信
仰
材料一: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最后到达陕北不足3万人,但这是经过千锤百炼保存下来的精华,他们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
材料二:“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终的。”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2、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贰:迎难而上--长征的意义
中国工农
红军长征
长征的原因
长征的意义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长征的过程
胜利会师
历史意义
伟大精神
前期遇挫
重大转折
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
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
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会宁会师
勇往直前
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
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