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腊八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腊八粥》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2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3 15:03: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六下第一单元《腊八粥》教学设计含学习单
教材分析:
《腊八粥》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作为单元主题,编排的课文充满了浓郁的民俗风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此设计是在学生习得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等要素基础上的延伸。本单元的课文详略表达得当,中心突出,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范例。
这篇课文是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一部分。“腊八粥”是全文的主线,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先总体介绍了腊八粥的外观、材料、味道、做法,再主要写“等粥”“喝粥”两件事。其中“等粥”的过程属于详写,“喝粥”属于略写。为了把“等粥”写详细,作者透过小孩八儿的视角,呈现了盼粥、分粥、猜粥、看粥的四个生动的场景,将腊八粥熬制过程中的变化和八儿的心理活动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人与粥相互映衬,既衬托了腊八粥的甜蜜,又突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流露着家庭生活的温情,描绘了一幅饶有趣味的腊八节风俗画。课文语言通俗简练,人物对话彰显个性,趣味横生,呈现出一个“人与粥的故事”。“运用食物与人物活动互相映衬的方法,把重点写具体”的表达方式,对于帮助学生学习语文要素“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具有借鉴、指导作用。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在五年级已初步接触过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的相关知识,并学习了如何通过课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学生在六年级上册的阅读策略单元中已学过有目的地阅读,懂得带着问题细读有关的内容;学过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
基于学生在阅读、习作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应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搭建思考与表达的平台,给学生留足自主探究与交流分享的时间,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教授学生习作方法。然而学生对习作仍存在“望而生畏”的现象,每每写作,常常“一筹莫展”,特别是在“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这一要素上,仍缺少方法的引领。教师只有在阅读教学中挖掘习作方法,并潜移默化地指导,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明白习作并非一件难事,从而树立学生习作的信心,强化习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字形推断字音字义,并借助语境和工具书、验证推断等方式会读、写“腊、粥”等13个字,会写“腊八粥、感觉”等18个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默读、圈画、批注等方法找出描写腊八粥的句子,感受腊八粥的甜蜜,学习通过细腻描写食物把“等粥”写详细的表达方法。
3.通过圈画、批注、合作、交流等方法找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感受腊八粥的诱惑,学习通过人物活动衬托食物美味把“等粥”写详细的表达方法。
4.借助朗读、合作读、速读等方式品味描写妈妈的句子,感受八儿家的温情,学习食物融入人物情感的表达方法。
5.采用学法迁移的形式,仿照课文第 1 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写出其特点及对它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通过默读、圈画、批注等方法找出描写腊八粥的句子,感受腊八粥的甜蜜,学习通过细腻描写食物把“等粥”写详细的表达方法,体会详写的好处。
2.通过圈画、批注、合作、交流等方法找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感受腊八粥的诱惑,学习通过人物活动衬托食物美味把“等粥”写详细的表达方法,领悟详写的好处。
3.借助朗读、合作读、速读等方式品味描写妈妈的句子,感受八儿家的温情,学习食物融入人物情感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采用学法迁移的形式,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写出其特点及对它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八儿内心变化表格、学习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借助工具书、观察字形等方式写“腊、粥”等12个字,能根据字形推断字音字义,会写“腊八粥、感觉”等18个词语。
2.通过朗读、梳理、概括等形式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初步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教学过程:
一、畅聊佳节,谈话导入
(一)畅聊佳节,了解民俗
同学们,我们华夏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也有许多的传统节日,每个传统节日,都蕴含着特别的习俗。
1.学生分享搜集整理到的传统节日,了解节日习俗。
2.教师引出腊八节,了解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腊八粥的资料,在课上交流,有助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阅读引入,知晓腊八节
1.出示阅读小材料。
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初八就是腊八节,腊八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要祭祀神灵,祈求丰收。腊八到了,“年”也就开始了,有首童谣唱道:“小孩小孩 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说的就是这个场景。从宋代开始,人们就有了煮腊八粥的习俗。
关于腊八粥,当代也有不少作家写过。
2.简单介绍腊八节。
3.对比朗读不同作家笔下的腊八粥。
课件出示《北京的春节》片段: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 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
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 《北京的春节》
课件出示《北京的春节》片段:
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
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
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着呢!
——《腊八粥》
4.顺势小结,引出新课。
(三)导入课题,了解作者
(1)揭示课题,齐读课题并书空。
(2)补充资料,了解作者。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民风民俗”,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习俗的了解。从学生熟悉的传统节日和习俗谈起,营造了轻松的氛围,顺势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中描写腊八粥的语段的朗读,加强学生对腊八粥的了解,这也体现了“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语文核心素养。
二、检查预习,扫清障碍
(一)检查生字,规范书写
1.出示生字,指导书写,归类识记。
(1)“粥”两个“弓”左窄右宽,中间的“米”捺变“点”;“腻”字斜钩写舒展;“褐”是衣字旁,最后一笔是竖折。“腊、腻、肿、脏”四个字具有相同的偏旁,书写时左窄右宽。
2.学生试炼,展示成果,师生赏评。
(二)分类学词,朗读展示
1.词不离句,指生朗读。
2.花式朗读,感受文本。
(1)男女赛读,抓住关键词“叹气、有声无力的叹气、叹气嘟囔、叹了声气”读出煮粥冒泡的情景。
(2)想象画面,朗读课文。
(3)对比朗读,用词语替换叹气,感受作者拟人修辞的生动。
(4)朗读演示,感受作者写煮粥的变化过程。
3.读好生词,相机正音:合拢 唾沫 塞灌 搅和 嘟囔 肿胀 熬粥 深褐
4.联系上下文理解,观察字形,理解具有新鲜感的词语。出示文中具有湘西方言特色的词语:碗盏 上灯 松劲 孥孥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 觉性,可以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爱写字、主动理解词语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和 理解词语的方法,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以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三、提取概括,理清文脉
1.默读课文,自主思考。
出示阅读小提示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哪部分写的详细?哪部分写的简单?
预设:“等粥”部分写得详细,分为四部分: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喝粥”部分写得简单。
2.扫描场景,提取概括。
预设:盼粥(第2—8自然段) 分粥(第9—12自然段) 猜粥(第13自然段) 看粥(第14—17自然段)
3.教师适时点拨,完成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文,概括本文内容,并理清文章写作思路,这是对全文整体的把握,为更好体会人物的语言及心理活动描写做铺垫。
四、畅谈收获,设疑激趣
1.适时总结,畅谈收获。
预设1:沈从文先生描绘了一幅意蕴流动的腊八风俗画。
预设2: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
2.设疑激趣,引发思考。
美食人人皆爱,尤其是在生活不那么富裕的年代许多人都喜爱腊八粥,文中的八儿也是其中的一员。面对让人垂涎欲滴的一锅粥,八儿是如何表现的呢 我们下节课再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谈收获加深了对全文整体的把握,通过设置疑问来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梳理文脉,明“粥”之详略
(一)回顾旧知,忆喜爱
1.图片激趣,寻味腊八。
(1)出示图片,寻味腊八。

(2)板书课题,学生书空,齐课读题。
2.回顾旧知,品味喜爱。
出示学习小贴士:
(1)课文中哪个自然段总体介绍了腊八粥吗?
(2)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腊八粥?
预设:第一自然段总体介绍了腊八粥。作者从外观、材料、味道、做法,让我们感受到了腊八粥的甜腻、家庭生活的温馨。
(二)梳理文脉,明详略
1.梳理事件,明确详略。
出示学习小贴士:
(1)围绕腊八粥,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哪件事写得详细,哪件事写得简略?
(2)在八儿等粥的过程中,作者围绕腊八粥具体写了哪几个场景呢?请同学们默读第2-17自然段,试着用小标题的形式进行概括。
(3)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恰时引导学生,相机点拨。
2.教师适时小结,相机板书。
师:作者为了把八儿“等粥”过程写具体,呈现了“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四个场景,生动而有趣。
【设计意图】以图片为媒介展示各式腊八粥,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回顾旧知识突出民风民 俗的人文主题,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学生回顾八儿等粥的四件事,既把握文章脉络,理清文章顺序,又为体会如何把“等粥”写具体做铺垫。
二、聚焦食物,尝“粥”之甜蜜
1.自由研读,分享汇报。
出示学习小贴士:
(1)在这四个场景中,文章哪些地方细腻地描写了这一锅腊八粥呢?
(2)请自由朗读课文第 2-17 自然段,用“——”画出描写腊八粥的句子,关键词打“△”并做好批注。
(3)思考:你看到了一锅怎样的腊八粥?为什么?
2.学生根据问题品读并做批注。
3.学生朗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分享体会,小组点评。
4.教师逐句出示,分组朗读,相机点拨。
点拨:你是从哪些语句、哪些关键词看出来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从声音“叹气”和材料变化两个方面感受腊八粥的黏稠和熟烂。
【设计意图】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聚焦于腊八粥“叹气”现象和材料变化方面的细节分析,训练学生文字感悟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批注的好习惯。
预设1:一粥四叹,见黏稠
预设①:我觉得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声音这个角度,反复四次写到腊八粥在叹气,让我们看到了一锅逐渐黏稠的腊八粥。
(1)教师适时启发学生:与其说粥在叹气,还不如说谁在叹气?你能感受到八儿的心情吗?
预设②:这锅腊八粥不断地“叹气”,既表现了粥熬制初期的情状,又暗含着八儿的失落。粥与人互相映衬,趣味十足。
(2)指导朗读,从四个描写腊八粥叹气的句子中读出粥的黏稠和八儿的失落。
预设2:一粥四材,见熟烂
预设①:我觉得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细腻地刻画出了四种食材熟烂后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一锅熟透的腊八粥,生动有趣。
(1)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现在八儿的心情又如何?
预设②:作者在描写腊八粥的同时,也流露着八儿终于见到腊八粥的兴奋心情,粥和人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富有情趣。)
(2)学生齐读句子,再次感受腊八粥黏稠与熟烂的甜蜜,体会语言的生动有趣。
5.师生小结写法。
(1)师结合主板书指导说写法。
预设:作者为了把“等粥”的过程写具体,不仅有序地呈现了四个场景,还在每个场景中细腻地描写了腊八粥。
(2)师借助副板书引导学生说写法。
师:要想写出食物的美味,我们应该怎样做?
预设:要细致观察食物,从外观、食材、味道、颜色,到熬制过程中的声音、变化,还可运用拟人、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让食物变得色香味俱全。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鼓励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分享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学生抓住声音四次“叹气”品读,感受腊八粥的粘稠;抓住食材熟烂时的变化细读,感受腊八粥的甜蜜。体悟细致观察是写好文章的关键,学习“通过细腻描写食物,把‘等粥’写详细”的表达方法。
三、锁定八儿,品“粥”之诱惑
(一)布置任务,明确目的
师:在等粥的过程中,腊八粥经历了一个逐渐黏稠和熟烂的变化过程,那么八儿的内心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练过程呢?
出示学习小贴士
(1)请同学们认真默读第2-17 自然段,用“﹏﹏”画出描写八儿的语句,关键词打“△”。
(2)想一想:八儿的内心活动发生了什么变化?
(3)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上的表格填写。
(二)合作学习,训练能力
1.组长分工:小组长确定好组内成员汇报时的发炎内容和发言顺序。
2.组内交流:每人选择一个场景进行交流并说说八儿内心活动变化的依据,交流时先读关键词句,再谈感受。组内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补充。
3.教师巡堂,了解学习情况。
(三)分享交流,促进体会
1.问题导学,引领学生交流分享。
师:下面请小组代表选择其中一个场景说说八儿的内心活动。你是从哪些语句、哪些关键词
感受到他这种内心变化的?这里运用了哪个方面的人物描写?
2.小组代表汇报,读所画句子,分享读书心得。
3. 赏析词句,揭猜粥之谜。
师:八儿想象着腊八粥的样子,那么八儿猜对了吗?这部分与文中哪个自然段相呼应?(第15自然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人物活动与食物描写相呼应,说明八儿的渴望终于实现了,体现了腊八粥对八儿的诱惑。)
4. 老师适当点拨,呈现表格和板书。
5.师生合作朗读,引导学生从人物描写体会八儿在四个场景中的不同心情,感受腊八粥对八儿的诱惑。
(四)总结引导,领悟写法
1.师示意学生看主板书,引导学生思考。
师: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什么把八儿等粥的过程描写得如此详细吗?
2.学生畅所欲言,老师点拨引导。
师:在等粥的四个场景中,八儿的心情随着腊八粥的变化而变化,生动有趣地写出了腊八粥对八儿地诱惑,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衬托腊八粥的甜蜜。
3.老师示意学生看副板书,小结。
师:写食物时,要想把重点写具体,不仅要细腻地描写食物的食材、外观、味道、声音、变 化等,还要结合人物活动,细致地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这样能巧妙地衬托食物的美味。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建议:“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通过协作学习解决问题,但也要防止过度依赖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学生在自主默读的基础上赏词品句,再进行合作填表,感受八儿的心情变化,体会腊八粥对八儿的诱惑,领悟文章详细写八儿等粥的好处,学习“运用食物与人物活 动互相映衬的方法,把重点写具体”的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有机结合的特点。换一种说法。
四、捕捉妈妈,感“粥”之温情
(一)自主朗读,初步体验
1.出示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师:文中除了八儿,还有一个人物,那就是妈妈。你能快速地找到有关妈妈的句子吗?
出示学习小贴士
(1)请快速浏览第1-18自然段,找出有关妈妈的句子。
(2)自由朗读妈妈和八儿的对话。
(3)通过朗读相关语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浏览第 1-18 自然段,自主朗读相关的句子,初步感受妈妈的形象。
(二)师生互读,逐渐感受
1.师生互读,感受温情。
2.品读赏析,称赞温情。
(1)师:从这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畅所欲言,自主分享。
(预设:妈妈对八儿的爱,八儿一家满满的家庭生活温情。)
(三)同桌互读,深刻领悟
1.同桌合作读温情,老师巡堂了解情况,并适当进行个别指导。
2.同桌合作演温情,同学评价提建议,老师给予肯定与引导。
(四)归纳总结,畅谈写法
1.师:(示意学生看主板书)现在,你知道作者是如何把“等粥”的过程写详细吗?
2.学生根据主板书畅所欲言:腊八粥的细腻描写与八儿等粥过程中的活动、感受及妈妈的爱互相映衬。
3.师小结:是的,因此这不但是一篇写腊八粥的文章,更是一个人与粥的故事,一个充满情味的趣味故事。
【设计意图】 文中八儿和妈妈的对话彰显个性,妙趣横生,情感饱满,朗读是最好的学习途径。师生互读,能起一个引领示范的作用。同桌互读,既表现了自己对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也体会了合作学习带来的乐趣。学生各抒己见,畅谈体会,展现了读与写、说与写相互促进的特点。在碗口写“温情”,表达了浓浓的家庭生活温情溢满碗口。
五、学以致用,悟“粥”之写法
(一)移花接木,收获写法
1.师:(示意学生看副板书)那么,当我们写食物时,该怎样才能把主要部分写详细呢?
2.学生根据副板书进行总结。
预设:既要细腻地描写食物,也要结合人物的活动,还可以融入人物的情感,这样的食物不
仅勾住我们的味蕾,更勾住了我们的心。
(二)拓展比较,强化写法
1.比较阅读肖复兴的《花边饺》。
出示阅读小贴士:
(1)请快速默读,思考:这篇文章与课文写法有什么相同之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点拨总结.
师总结:文章围绕花边饺展开内容,抓住“小时候妈妈给我们包饺子”和“成家后我给妈妈 包饺子”两个重要场景写详细,既有对花边饺的细腻描写,也有作者一家的人物活动叙述,饺子与人物活动互相映衬,仿佛述说着一个人与饺子的故事,流露着作者与母亲之间的爱。
【设计意图】新版的教育标准提出了拓展阅读面的要求。肖复兴的《花边饺》与本单元课文主题、题材相同,文中也体现了“运用食物与人物活动互相映衬的方法,把重点写具体”的写法,蕴含的情感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激发学生的习作灵感。两篇文章进行比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与掌握写法。
(三)牛刀小试,运用写法
1. 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学生讲一讲自己喜爱的食物有哪些,并说明理由。
(2)仿写练笔,练习表达:仿照课文第 1 自然段,写一写自己喜爱的食物。
小练笔要求:抓住食物的特点,可从食物的材料、味道、做法等方面去考虑,尽可能写出对食物的喜爱之情。
(3)学生完成初稿后进行自评。
2.明确评价要求,评出习作小能手。
【设计意图】 挑选自己喜欢的食物对学生来说是个感兴趣的话题,有着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是习作的好题材。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及时练笔是学生将新的习作方法学以致用的体现。明确分享习作、评选能手的要求,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主板书运用“碗”的轮廓把腊八粥和八儿四个等粥场景的心情融合为整体,既直观地展示了课文的主线、写作顺序、主要内容,又呈现了作者如何详写“等粥”的过程。副板书利用文字、大括号、箭头等方式,总结了课文的表达方法,呈现了“运用食物与人物活动互相映衬的方法,把重点写具体”的习作方法。整个板书简明扼要,有效地概括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便于学生总结与运用。
《腊八粥》学习单
1.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上的表格填写。
2.比较阅读肖复兴的《花边饺》。
出示阅读小贴士:请快速默读,思考:这篇文章与课文写法有什么相同之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仿写练笔,练习表达。
小练笔要求:仿照课文第 1 自然段,写一写自己喜爱的食物。抓住食物的特点,可从食物的材料、味道、做法等方面去考虑,尽可能写出对食物的喜爱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