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专练-------名人篇(王小波)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王小波(1952-1997),中国当代学者、作家。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等,他的长相不太好,他的妻子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回忆道:“他(王小波)的长相实在是种障碍”。生活中,凡了解王小波的人,都仰慕他。
①作家刘心武的一篇文字给了我们答案。他说,第一次见到王小波,开门后被他“吓了一跳”,“不客气地说,觉得丑,而且丑相中还带着一点凶样。”但是,两杯茶过后,刘心武觉得王小波越来越顺眼了,“那也许是因为,他逐步展示了其优美的灵魂。”
②莫言有言:喜欢一个人,始于颜值,忠于人品。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提示写作。
王小波:“有的事情一下子过去了,有的事情很久也过不去。”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作成文,字数800以上。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国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在卡迪根山中学的毕业典礼上致辞:“人生中,遭遇一些痛苦是有价值的。我希望你能时不时遭受点不公平对待,只有这样,你才能体会到公平的价值所在;我希望你偶尔被人忽视,只有这样,你才能知道,学会尊重是多么重要;我希望当你失败的时候,你的对手能冷嘲热讽,只有这样,你才能知道,有风度的竞争是多么重要。”
作家王小波说:“人生最容易得到的就是痛苦,给自己添一堆莫名其妙苦吃的人,就真的更懂人生了吗?”
对以上观点。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当代作家王小波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文中留下了这样的文字:“我相信对于任何人来说,‘限度’总是存在的。再聪明再强悍的人,能够做到的事情也总是有限度的”,“一个常常在进行着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总是会常常失败的”。
材料二:
无声的世界里,“90后”女孩谭婷的生活、成长、求学,每一步都是“困难模式”,她却一路逆袭,选择做一名开拓者。她曾因听障被迫辍学,复学后跳级两次考入大学。作为全国首位通过司法考试的聋人,她即将成为中国首位聋人律师。谭婷以不懈的坚持和努力,一次次打破自我极限。
作为新时代青年,你对上述材料有怎样的感悟?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1.例文:
不被表象迷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题记
美国总统林肯的父亲曾被农场上大石头所迷惑,以为那是搬不走的“顽石”,然而事实正好相反,那一块块大石头告诉我们,万事不要被表象迷惑。
就像我们学习一样,老师总是告诫我们要批判的吸收,要刻苦的钻研,凡事多问为什么,才能把知识学好。正如我们所知,书本上的知识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固然可信,但不可全信,人无完人,不是吗?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总结,把知识变成自己的,辩证的去吸收,去接受。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是吗?
就像我们做事情一样,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如平静祥和的表面下往往暗藏杀机,就如太平盛世后突然袭来的经济危机,正因如此,我们才不能被事情的表象所迷惑,万事留有准备,所谓“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不是吗?
只坚持表象,是一种自欺欺人。有一种心理叫做“我只看见我想看的”,也就是说,当人们面对一件事或者一个物时,第一反应是关注他自己所关注的,更有甚者,会为自己仅从自己所关注的那一点上得到的结论,刻意忽路其他客观事实。
就像我们看人一样,没有人在脸上写着“坏人”到处招摇撞骗或是像灰太郎那样脸上打着叉到处作恶吧?就算长相奇丑,像卡西莫多那样也可以有一颗美丽的心灵,拥有高贵的灵魂,不是吗?世上千辨万辨,人心难辨,正如刘禹锡所说:“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因为不是自己亲历,再感同身受也不能完全理解,所以,不能轻信他人。
不被表象迷惑,6个字而已,说来可真是简单,有些人一辈子都搭在功名利禄上了,自以为钱是万能的,却看不到那重重黄金之下掩藏的堆堆白骨,总有一天,自己也会与这些枯骨一起,怒视着扑来的后辈们,哂笑可悲。也有人一辈子自视清高,自以为自己高洁傲岸,坚贞不屈,像钱谦益,枉称才子,国破之时还不如一个妾柳如是,居然以水冷为由,让天下看笑话,真是,白白玷污了清高的雅宅清室!
物欲横流,人心反复,这世上最难拥有的,是一双睿智的眼睛;龙蛇混杂,因果是非,这世上最难保持的,是一颗自由的心。不要被表象迷惑。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通读三则材料,第一则材料抓住“他的长相不太好,他的妻子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回忆道:‘他(王小波)的长相实在是种障碍’。生活中,凡了解王小波的人,都仰慕他。”第二则材料抓住“第一次见到王小波,开门后被他‘吓了一跳’,‘不客气地说,觉得丑,而且丑相中还带着一点凶样。’但是,两杯茶过后,刘心武觉得王小波越来越顺眼了”。第三则材料则说“欢一个人,始于颜值,忠于人品”。根据材料可以有以下立意:①评价人要多角度;②不要被表象迷惑;③看问题要抓住本质;④表象与实质的关系。
点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2.例文:
让过去指引未来
时间的长河已流淌了不知多少年,而它的存在也无法被时间定义。这条河永远翻腾着最新最鲜活的浪花,却将所有过往都沉到河底深深掩埋,它从过往流向将来,我们却无法从它表面看到过往的痕迹,可这是否意味着过去的所有都一文不值呢?
王小波曾说:“有的事情一下子过去了,有的事情很久也过不去。”从时间的流逝来看,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时间会带走一切;但从人本身的心理出发,又有太多历历在目想忘也忘不掉的东西,它们便是那些过去不的事,停留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无法割舍也难以释怀,模糊了前进的方向。
这便是人类的矛盾之处。念旧的人类创造出了“过去”与“未来”的概念,却总被束缚在过往之中。即使是那些一下子就过去的事,若干年后机缘巧合再度回想起,或许又成了很久也过不去的事。一杯洒掉的水很快就可以遗忘,一位恋人的分别或是亲人的离世便无法忘却。而在当下,不需要一本相册或是一叠信封,一部手机里的秘密就足以给予入们无限的回想。
在无法忘却的事里沉溺,被过去的经历所裹挟,在现实中却碌碌无为没有动力,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样子吗?是人类界定过去与未来的初衷吗?我想不是的。
我们今天的过去,便是过去的未来,它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既是一场历练也是一次尝试,但绝不是我们人生的所有,陶渊明说:“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既然过去已无法改变,那么为何要让它一直困扰着我们而不作出些改变呢?
今日的星辰也许辉映着太古的源起,过往的注视将指引明日的去向。让脑海中挥散不去的梦魇都变为我们前进的力量,必能驶向未来的彼岸,不留遗憾。
江梦南没能让幼年时双耳失聪的懵懂与父母着急心痛的泪滴“过去”,因此她虽谨记着自己的天生缺陷,却从未因此自卑失意,努力攀登到了清华大学的高峰,纵然无声也能闻满堂喝彩;陆鸿没能让身为脑瘫患者的他所听到见到的一切嘲讽鄙夷“过去”,便将“我能做些什么”的质疑深埋心底,并将之化为前进的动力,实现了个人公司“季度入千万”的奇迹……他们所经历的事绝非轻描淡写地便能让其从人生中“过去”,但他们没让这“过不去”的坎永远存在,而是选择了与自己和解而非踌躇不前,这正是我们所缺少的。
苏轼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个体的生命在宇宙面前是如此短暂渺小,既已无法“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还要总活在过去之中难以忘怀大步前进,岂不太过浪费时间了吗?
睡到二三更时凡荣华皆成幻境,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人生短暂,更应珍惜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带着过去的经验创造出全新的价值,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无皆无尽也。”让我们在这一瞬与无尽间参悟时间的奥秘,让过往指引未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作文材料很简单,只是王小波的一句名言,“有的事情一下子过去了,有的事情很久也过不去”陈述了一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并无倾向或立场。
“过去”结合语境,可以理解为一些事被遗忘、被释怀、被放下。“过不去”当然与之相反。哪些事情容易过去呢?人生中的许多记忆虽然当时会让我们烦恼、悲伤、忧郁或者快乐,但其实并不会持续长久:生活中的无尽诱惑、让人心疲力竭的琐事杂务、身外的恩恩怨怨、尘世间的纷纷扰扰、身为每个角色所承担的负累、一段不属于自己的感情、一场并不精彩的电影、一次沉迷网络的熬夜……哪些事情是“过不去”的呢?有些东西价值厚重、意义重大,所以更难被时间消蚀,不能轻易“过去”。例如侵略战争的残酷。战时的艰难生活或许可以过去,但战争给人造成的伤害很难过去。例如网络暴力的伤害。网络上的热搜或许可以过去,但键盘攻击给人造成的心理创伤很难过去。例如艺术作品的审美。赶上时代浪潮的网红流量或许可以过去,而跨越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很难过去。
为什么有些事情是过不去的呢?也许不愿过去,也许不能过去,也许不该过去……也许不愿过去,比如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比如早已逝去的亲人、灾难吞噬的家园……都是我们愿意留在心中不能割舍的过去。也许不能过去,比如无法自愈的伤害。染粉红头发的郑灵华姑娘告诉自己要让痛苦的回忆“过去”,要把头发染黑忘记过去,要健身阅读填满时间,要卸载社交软件躲避信息……但是依旧不能“过去”。也许不该过去,比如山河破碎、外敌入侵、同胞殒命的屈辱历史。这是全国人民不该忘记的国耻,我们不该,也绝不会让亡魂冤死、罪恶屠杀的历史“一下子就过去”。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记住该记住的”,意思把“过不去的”,尤其是不该过去、不能过去的那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记住。“很久都过不去”,说明这些事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值得被我们铭记。“忘记该忘记的”,指的是把“一下子就过去了”的事情放下。放下错过的遗憾,放下失去的怨愤,放下得失的烦恼,才能收获幸福。因为只有放下,我们才能把双手空下来,才能获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东西。所以佛说:“放下即是拥有。”“改变能改变的”,“有一下子过去了”和“很久也过不去”的事情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那些过不去的”不值得记住,不值得计较,不值得留恋的话,我们是不是能尝试放过自己呢?世事无法改变,或许可以改变自己的做法,他人无法改变,或许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接受不能改变的”,世间很多事无法改变,“一下子就过去了”的事情无法挽留,“很久也过不去的”事情也无法放下,学会接受是成长的必修课。学会接受,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的价值,也能更好地坦然前行。
写作时可以根据以上分析思路进行,分成三个部分,哪些事情过不去,为什么过不去,应该怎么做。安排成层进式结构即可。
立意:
1.去者即去,留者存香。
2.珍惜过往而不拘泥于过往。
3.小事风过耳,大事留回响。
4.忘记是成长,不忘是升华。
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两则材料都是关于对“痛苦”的价值的理解,但似乎观点对立。美国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认为,痛苦是有价值的,遭受不公平,才理解公平的价值;偶尔被人忽视,才明白学会尊重的重要;失败时被对方冷嘲热讽,才知道应当有风度的竞争。而作家王小波则反思,遭遇的痛苦多,就真的能更懂人生吗?
其实两者表面看观点对立,实则可以辩证思考。约翰·罗伯茨的“痛苦的价值”,是建立在人的反思和自我改变之上的,他强调的是,当你经历了痛苦,你就应当反思从而避免再出现让人痛苦的状况。如果缺少了关于痛苦的反思和对自我的改变,缺少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吃再多的苦又有什么用呢?王小波的观点大致就是这样。由此可见,尽管二人表述不同,但实际上观点一致。
写作时可以先概述二者观点,稍作分析,提出观点——痛苦的价值在于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然后从人生的痛苦很多入手,对比分析面对不同的痛苦,做出不同选择的人得到的结果不同,如同样是身患残疾,史铁生选择了用笔来做精神的突围,江梦南选择用努力提升生命的意义,而有些人则靠着乞讨度日;同样是面对贫困和人生的坎坷,黄国平选择努力读书,改变命运,而有的人却沉沦于社会底层,不思进取。最后可以结合青年身份和时代特点,明确不论遇到什么,都应该勇敢直面痛苦,不断反思、提升自我,让痛苦更有价值。
立意:
1.反思和改变,让痛苦更有价值。
2.痛苦的价值不在痛苦本身,而在于面对痛苦的态度。
3.痛苦不可怕,沉沦才可怕。
4.例文:
突破自身限度,做最好的自己
当代作家王小波说:“我相信对于任何人来说,‘限度’总是存在的。再聪明再强悍的人,能够做到的事情也总是有限度的”。“90后”女孩谭婷以不懈的坚持和努力,一次次打破自我极限,作为全国首位通过司法考试的聋人,她即将成为中国首位聋人律师。由此看来,局限客观存在,面对局限并勇于挑战极限,才能成就最好的自己。
2022年北京冬奥会冠军谷爱凌曾在自己的微博上写道:创造历史,突破个人界限一直是我人生最大的追求。再如战斗英雄朱彦夫,不断挑战极限,超越自我,成就精神上的丰碑;85岁的王顺友,俨然斜杠青年,敢于跨界,敢于尝试体验各种新事物,追求自己的梦想。农民工陈直思考海德格尔,清华保洁阿姨苦练钢琴……各个领域的他们并不受限于自己的工作岗位,不甘生命的平庸与枯燥,而是不断突破自我,延展自己的梦想天空,使人生多姿多彩。
人生不设限,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才能卓越自我,激发潜能。球王贝利被问及自己职业生涯中哪一个进球最精彩时,他的回答是:下一个。功成名就的他,没有躺平、逸豫,而是不断砥砺自我、超越自我。“球王”的美誉,不仅源于绿茵场上的进球,更源于人生长征中永不停息的奔跑。苏炳添没有陷入“亚洲人不可能进入9秒区”的魔咒和偏见之中,而是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身极限。无数次晨光熹微中的起跑,无数次夜深人静时的理论学习,每一毫秒的进步,都是他不断超越的奇迹,也淋漓尽致地诠释了“更高、更强、更快”的奥林匹克精神。
各行各业都需要突破,只有不断超越,才能遇见最好的自己。
“中国最酷爷爷”王德顺,24岁当话剧演员,49岁研究哑剧,50岁开始北漂,57岁创造“活雕塑”艺术……79岁时他因一场光膀走秀一夜爆红,85岁又驾驶飞机冲上云霄……他们丰富而精彩的人生告诉我们,人生无须设限,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敢于突破界限,挑战自我,我们才能够不断砥砺自我,精进自我,遇见更美的自我。反之,当我们总以“人贵有自知之明”不断提醒自己时,或许我们最终就成了恋栈的驽马,而无法成为驰骋千里的骐骥。
“海到天边云作岸,山高绝顶我为峰”。让我们不断突破人生极限,不断超越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记叙式双材料作文题。
作文材料由两则材料组成。材料一直接引用王小波关于《老人与海》的文学评论,指出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的“限度”,它是客观的存在,而挑战限度常常会遭遇失败。材料二内容为“90后”女孩谭婷打破自己听力的局限,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求学,通过司法考试,即将成为中国首位聋人律师,成功实现了人生逆袭。
两则材料看似内涵相反,实则辩证统一。限度是指“范围的极限”,或者是“最高或最低的数量或程度”。材料一提出人应如何面对自身限度的问题,意在表明要认可限度的客观存在,并在挑战失败后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但是认识到极限并不等于无所作为,安于现状。在现实生活中更不能“躺平”“佛系”。
材料二以具体实例说明外在的客观因素可能会阻碍个人发展,但并非你发展的真正限度,人应有勇气不断去挑战自我,寻求突破。因此我们既要有认识限度的智慧,又要有挑战限度的勇气,二者辩证统一。“限度”既有客观性,也有相对性,认识自己的“限度”是智慧的表现,挑战“限度”并战而破之,这是勇气的表现。所以我们要以直面局限并勇于挑战限度为中心,结合两个方面辩证分析论证。
题目任务要求:“作为新时代青年”明确了写作身份,要求学生要站在特定的时代节点,以青年的视角认识、分析问题;“上述材料”提示写作时要结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以材料为起点阐述自己的感悟、思考;“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强调学生在写作时要凸显“我”,要对自身的发展方向有深切的思考。
行文构思时,首先由王小波的评论和“90后”女孩谭婷的成才故事引出中心,如“突破自身限度,做最好的自己”,或“拒绝安于现状,享受奋斗的青春”,或“生命不息,突破不止”等,然后运用举例论证,可以选用身份不同、职业不同的事例进行论证,以增强说服力,如谷爱凌、朱彦夫、农民工陈直、清华保洁阿姨等。也可以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论证,突出事例中的典型进行详细论证。或者运用假设论证、对比论证,深入分析能否认识并突破个人局限的不同人生结局,以此强调只有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短板,并对自己的人生发展不设限,才能不断突破自我,才能激发自己的潜能的结论。最后总结全文,发出号召,只有认识到自身局限并勇于突破界限,向自己发出挑战,我们才能够不断砥砺前行,遇见最美的自己。
立意:
1.突破原有限度,开拓精彩人生。
2.生命不息,突破不止。
3.拒绝安于现状,享受奋斗青春。
4.突破自身限度,做新时代有为青年。
5.人生虽有限度,但也要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