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小说专题训练:历史小说 墨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小说专题训练:历史小说 墨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3 06:5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历史小说(墨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非攻(节选)
鲁迅
他穿过厨下,到得后门外的井边,绞着辘轳,汲起半瓶井水来,捧着吸了十多口,于是放下瓦瓶,抹一抹嘴,跑进厨房里,道:
“耕柱子!给我和起玉米粉来!”
耕柱子恰恰从堂屋里走到,是一个很精神的青年。
“先生,是做十多天的干粮罢?”他问。
“对咧。”墨子说。“公孙高走了罢?”
“走了,”耕柱子笑道。“他很生气,说我们兼爱无父,像禽兽一样。”墨子也笑了一笑。
“先生到楚国去?”
“是的。你也知道了?”墨子让耕柱子用水和着玉米粉,自己却取火石和艾绒打了火,点起枯枝来沸水,眼睛看火焰,慢慢的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造了钩拒,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怂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
他看得耕柱子已经把窝窝头上了蒸笼,便回到自己的房里,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从包裹里,还一阵一阵的冒着热蒸汽。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沿路看看情形,人口倒很不少,然而历来的水灾和兵灾的痕迹,却到处存留,没有人民的变换得飞快。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还有窝窝头,不能用,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
楚国的郢城可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他拍着红铜的兽环,当当的敲了几下,门丁进去禀他的主人。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什么样子的?”
“像一个乞丐。三十来岁。高个子,乌黑的脸……”
“阿呀!那一定是墨翟了!”
公输般吃了一惊,大叫起来,放下云梯的模型和曲尺,跑到阶下去。墨子和公输般,便在院子里见了面。
“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一面让他进到堂屋去。
“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拜了两拜,沉静的说道:“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王说过了。”
“那么,带我见王去就是。”
公输般知道拗不过,便答应立刻引他去见王。
楚王早知道墨翟是北方的圣贤,一经公输般绍介,立刻接见了,用不着费力。
墨子穿着太短的衣裳,高脚鹭鸶似的,跟公输般走到便殿里,向楚王行过礼,从从容容的开口道:
“现在有一个人,不要轿车,却想偷邻家的破车子;不要锦绣,却想偷邻家的短毡袄;不要米肉,却想偷邻家的糠屑饭:这是怎样的人呢?”
“那一定是生了偷摸病了。”楚王率直的说。
“楚的地面,”墨子道,“方五千里,宋的却只方五百里,这就像轿车的和破车子;楚有云梦,满是犀兕麋鹿,江汉里的鱼鳖鼋鼍之多,那里都赛不过,宋却是所谓连雉兔鲫鱼也没有的,这就像米肉的和糠屑饭;楚有长松文梓榆木豫章,宋却没有大树,这就像锦绣的和短毡袄。所以据臣看来,王吏的攻宋,和这是同类的。”
“确也不错!”楚王点头说。“不过公输般已经给我在造云梯,总得去攻的了。”
“不过成败也还是说不定的。”墨子道。“只要有木片,现在就可以试一试。”
楚王是一位爱好新奇的王,非常高兴,便教侍臣赶快去拿木片来。墨子却解下自己的皮带,弯作弧形,向着公输子,算是城;把几十片木片分作两份,一份留下,一份交与公输子,便是攻和守的器具。
于是他们俩各各拿着木片,像下棋一般,开始斗起来了,攻的木片一进,守的就一架,这边一退,那边就一招。不过楚王和侍臣,却一点也看不懂。
只见这样的一进一退,一共有九回,大约是攻守各换了九种的花样。这之后,公输般歇手了。墨子就把皮带的弧形改向了自己,好像这回是由他来进攻。也还是一进一退的支架着,然而到第三回,墨子的木片就进了皮带的弧线里面了。
楚王和侍臣虽然莫名其妙,但看见公输般首先放下木片,脸上露出扫兴的神色,就知道他攻守两面,全都失败了。
楚王也觉得有些扫兴。
“我知道怎么赢你的,”停了一会,公输般讪讪的说。“但是我不说。”
“我也知道你怎么赢我的,”墨子却镇静的说。“但是我不说。”
“你们说的是些什么呀?”楚王惊讶着问道。
“公输子的意思,”墨子旋转身去,回答道,“不过想杀掉我,以为杀掉我,宋就没有人守,可以攻了。然而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了我的守御的器械,在宋城上,等候着楚国来的敌人。就是杀掉我,也还是攻不下的!”
“真好法子!”楚王感动的说。“那么,我也就不去攻宋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执一柄破铜刀、带一个破包袱、穿一双草鞋就匆匆赶往楚国,劝说楚王放弃攻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墨家吃苦耐劳的品质。
B.公输班只是听闻门丁的描述就知道前来拜访的是墨子,楚王一听墨翟拜访,便立刻接见,可见墨家学派在当时的社会具有很大影响力。
C.针对墨子的劝阻,公输班和楚王虽然赞同他说的有理,但都没有直接放弃攻宋,说明墨子在劝说上缺乏技巧,处事不周。
D.鲁迅在这篇小说的创造当中,并没有完全拘泥于历史史实,而是在尊重历史本质真实的前提下,着重开掘历史精神。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对“他”进行语言描写,然后接之以动作描写,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这既设置了悬念,又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B.鲁迅注重细节刻画,墨子脚上草鞋,由鞋带断三四次,鞋底磨出大窟窿到最后变成碎片,凸显了墨子的生活贫寒。
C.文中写楚国的富裕,是为了衬托宋国的贫苦;写楚国人活泼强悍、衣服干净,意在衬托墨子的迂腐呆傻、衣服破旧。
D.本文以人物对话展开叙述,无论是墨子与耕柱子、与公输班的对话,还是与楚王的对话,都能传神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3.本文以“非攻”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鲁迅的语言既幽默又犀利,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非攻
鲁迅
“先生到楚国去?”
“是的。”墨子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造了钩拒,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怂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
他在壁橱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沿路看看情形,人口倒很不少,然而历来的水灾和兵灾的痕迹,却到处存留。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楚国的郢城可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他拍着红铜的兽环,当当的敲了几下,门丁进去禀他的主人。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什么样子的?”
“像一个乞丐。三十来岁。高个子,乌黑的脸……”
“阿呀!那一定是墨翟了!”
公输般吃了一惊,大叫起来,放下云梯的模型和曲尺,跑到阶下去。墨子和公输般,便在院子里见了面。
“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一面让他进到堂屋去。
“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拜了两拜,沉静的说道:“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王说过了。”
“那么,带我见王去就是。”
公输般知道拗不过,便答应立刻引他去见王。
……
墨子说停了攻宋之后,原想即刻回往鲁国的,但因为应该换还公输般借他的衣裳,就只好再到他的寓里去。时候已是下午,主客都很觉得肚子饿,主人自然坚留他吃午饭——或者已经是夜饭,还劝他宿一宵。
“走是总得今天就走的,”墨子说,“明年再来,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啊,老乡!”
“那倒也不。线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
“那可是我真送了你宋国了。”墨子也高兴的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
当主客谈笑之间,午餐也摆好了,有鱼,有肉,有酒。墨子不喝酒,也不吃鱼,只吃了一点肉。
公输般喝过几杯酒,更加高兴了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老乡,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他说着就跳起来,跑进后房去,好像是在翻箱子。不ー会,又出来了,手里拿着一只木头和竹片做出的喜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的做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高,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明年再见罢。”
墨子说着,便取了小包裹,向主人告辞;公输般知道他是留不住的,只得放他走。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只带一个破包袱、穿一双草鞋就匆匆赶往楚国见老乡公输般,是想以一个平民的身份去劝说楚国放弃侵宋行动。
B.墨子说话“三句不离本行”,无论是在家里,还是见到公输般时,抑或是说停攻宋之后,始终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C.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可见公输般当时瞧不起平民思想的代表墨子。
D.鲁迅在这篇小说的创造当中,并没有完全拘泥于历史史实,而是在尊重历史本质真实的前提下,着重开掘历史精神。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善于描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耕柱子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能传神地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B.墨子家吃是窝头、盐菜,公输般家吃的是鱼肉、美酒,这些饮食上的对比表明墨子和公输般社会地位差距之大。
C.文中写楚国的富裕,是为了衬托宋国的贫苦;写楚国人活泼强悍、衣服干净,意在衬托墨子的迂腐呆傻、旧衣破裳。
D.小说结尾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公输般真心接受了墨子的仁爱思想,不再替楚王设计攻城略地的器械,只想造福百姓。
7.《非攻》表达了中国人民御侮图强的坚定信心。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中国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形象的。
8.作品后面写公输般接连碰了两个“钉子”。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攻(节选)
鲁迅
“耕柱子!给我和起玉米粉来!”
耕柱子恰恰从堂屋里走到,是一个很精神的青年。
“先生到楚国去?”
“是的。你也知道了?”墨子慢慢的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造了钩拒①,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怂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
他看得耕柱子已经把窝窝头上了蒸笼,便回到自己的房里,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地走了。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还有窝窝头,不能用,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不过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着他的脚底,走起来就更艰难。到得下午,他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树下,打开包裹来吃午餐,也算是歇歇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走到墨子面前,歇下车子,叫了一声“先生”,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先生是到楚国去找公输般的罢?”
“不错,”墨子说,“不过他听不听我,还是料不定的。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指望着口舌的成功。”
管黔敖点点头,看墨子上了路,目送了一会,便推着小车,吱吱嘎嘎地进城去了。
楚国的郢城可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他拍着红铜的兽环,当当的敲了几下,门丁进去禀他的主人。
公输般吃了一惊,大叫起来,放下云梯的模型和曲尺,跑到阶下去。墨子和公输般,便在院子里见了面。
“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地说,一面让他进到堂屋去。
“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拜了两拜,沉静地说道:“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先生说得很对的。”公输般怅怅地说,“但我已经对王说过了。”
“那么,带我见王去就是。”
公输般知道拗不过,便答应立刻引他去见王。
墨子说停了攻宋之后,时候已是下午,主客都很觉得肚子饿,主人自然坚留他吃午饭-或者已经是夜饭。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啊,老乡!”
“那倒也不。线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当主客谈笑之间,午餐也摆好了,有鱼,有肉,有酒。墨子不喝酒,也不吃鱼,只吃了一点肉。
公输般喝过几杯酒,更加高兴了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地回答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老乡,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不一会,他出来了,手里拿着一只木头和竹片做出的喜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高,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地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明年再见罢。”
墨子说着,便取了小包裹,向主人告辞;公输般知道他是留不住的,只得放他走。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注】①钩拒:一种武器,可以钩住敌人后退的船只,也可以挡住敌人前进的船只。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详细地描绘了墨子脚上草鞋的变化,由鞋带断三四次,鞋底磨出大窟窿,到最后变成碎片,是为了突出墨子的平民身份。
B.墨子一面兼程去见公输般,一面又吩咐管黔敖做好防御工程,“不要指望着口舌的成功”,可见他缺乏自信。
C.公输般始终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
D.这篇小说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历史生活原型表达了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认同,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时代的思考。
1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B.“老牌的乞丐”“饭碗敲碎”等语句,包含丰富的生活内容,体现了这篇小说语言轻松诙谐的特点。
C.文中楚国的富裕与宋国的贫苦形成反差;楚国人活泼精悍、衣服干净,则是为了衬托墨子的风尘困顿、旧衣破裳。
D.小说结尾处写公输般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表现他接受了墨子的仁爱思想。
11.“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本文是如何塑造墨子这一古代平民英雄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12.本文原名“扶危”,临交稿时更名为“非攻”,这样更改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攻[注](节选)
鲁迅
墨子走进宋国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就这样的到了宋国国都。
他决计穿城而过,于是走近北关,顺着中央的一条街,一径向南走。城里面也很萧条,但也很平静;店铺都贴着减价的条子,然而并不见买主,可是店里也并无怎样的货色;街道上满积着又细又粘的黄尘。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他在大街上前行,除看见了贫弱而外,也没有什么异样。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这才看见街角上聚着十多个人,好像在听一个人讲故事。
当墨子走得临近时,只见那人的手在空中一挥,大叫道:
“我们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
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
然而他并不挤进去招呼他,匆匆地出了南关,只赶自己的路。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歇下来,在一个农家的檐下睡到黎明,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不过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着他的脚底,走起来就更艰难。到得下午,他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树下,打开包裹来吃午餐,也算是歇歇脚。远远地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了。到得临近,那人就歇下车子,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
……”
“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
“和他很难说,”管黔敖怅怅地答道,“他在这里做了两年官,不大愿意和我们说话了。”
“禽滑鳖呢?”
“他可是很忙。刚刚试验过连弩,现在恐怕在西关外看地势,所以遇不着先生。先生是到楚国去找公输般的罢?”
“不错,”墨子说,“不过他听不听我,还是料不定的。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
管黔敖点点头,看墨子上了路。
……
墨子说停了攻宋之后,原想即刻回往鲁国的,但因为应该换还公输般借他的衣裳,就只好再到他的寓里去。时候已是下午,主客都很觉得肚子饿,主人自然坚留他吃午饭—或者已经是夜饭,还劝他宿一宵。
“走是总得今天就走的,”墨子说,“明年再来,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呀,老乡!”
“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地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
“那可是我真送了你宋国了,”墨子也高兴地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
当主客谈笑之间,午餐也摆好了,有鱼,有肉,有酒。墨子不喝酒,也不吃鱼,只吃了一点肉。公输般独自喝着酒,看见客人不大动刀匕,过意不去,只好劝他吃辣椒。
公输般喝过几杯酒,更加高兴了起来。
“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他问道。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地回答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不相亲而又油滑,马上就离散。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所以我这义的钧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但也大约很有了一些酒意。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老乡,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他说着就跳起来,跑进后房去,好像是在翻箱子。不一会,又出来了,手里拿着一只木头和竹片做成的喜鹊,交给墨子,口里说道:
“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他削三寸的木头,就可以载重五十石。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所以你还是一味地行义,”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地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明年再见罢。”
墨子说着,便取了小包裹,向主人告辞;公输般知道他是留不住的,只得放他走。
(有删改)
【注】本文写于1934年8月。
1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一开篇,几次着重描写墨子的草鞋鞋带断了、鞋成碎片了,点明了墨子的“贱人”身份。
B.“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写出宋国贫弱,暗示了楚攻宋为不义之战。
C.小说虽然着力对环境和人物言行、心理进行了刻画,但在情感的表达上却是克制而含蓄的。
D.小说通过墨子和公输般的一席谈话,表达出墨子的义利观,这是作者创作时尊重历史的表现。
14.关于文中墨子学生曹公子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曹公子在街角做“民气论”演讲的场景,巧妙地将现代画面与历史相融合。
B.小说将曹公子与管黔敖、禽滑整作对比,表达了作者空谈无用、实干救国的思想。
C.对曹公子演讲场面的描写,消解了小说庄严的叙事氛围,削弱了作品的讽刺力度。
D.曹公子做官两年后与同门不大来往,这一间接描写表明曹公子渐渐远离墨子精神。
15.鲁迅在这篇历史小说中,将墨子这位“中国的脊梁”的典型代表凸显了出来。请结合作品,从“行”的角度,分析文中的墨子形象。
16.有人说鲁迅的《非攻》是“杂文体的历史小说”,即用杂文的笔法写小说,这样的好处是可以用具体可感的形象讲述抽象的道理。公输般请墨子吃饭的情节中,墨子就近取譬说理就体现了这一特色。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C2.D3.(1)揭示文章主要内容,墨子为了阻止“非攻”,奔波于楚国。(2)揭示主题“非攻”是墨子的重要思想,凸显了墨家反对一切侵略战争,奋起自卫的思想。4.(1)鲁迅语言的幽默在于他善用口语,如“对咧”“走了罢”“阿呀”“我们的老乡”“偷摸病”等,幽默生动,通俗易懂,将历史人物还原在现代语境,极具亲和力;(2)鲁迅语言的犀利在于他善用反语,楚王的“率直”“爱好新奇”“感动”背后,是鲁迅对统治者不爱百姓的批判与讽刺;(3)还在于他善于对比,墨子虽然衣着破烂但神情沉静、从容、坚毅,语言铿锵有力,而公输般神色不定,言语讪讪,将“中国的脊梁”形象化。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C.“说明墨子在劝说上缺乏技巧,处事不周”错,没有直接放弃攻宋,是因为他们内心深处并不认同平民思想的代表墨子。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进行语言描写,然后接之以动作描写”错,由首段可知,作者先写墨子的动作再加之语言描写;
B.“凸显了墨子的生活贫寒”错,草鞋变化的细节凸显的不是墨子的贫寒,而是他路途的艰辛;
C.“意在衬托墨子的迂腐呆傻、衣服破旧”错误,曲解文意。文中采用的是衬托手法,写楚国人衣服干净的确可以衬托墨子的“衣服破旧”,但写楚国人“活泼精悍”则不是衬托墨子“迂腐呆傻”,相反更见出墨子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1)结合“我们的老乡公输般……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可知,“非攻”揭示文章主要内容,墨子为了阻止“非攻”,奔波于楚国。
(2)结合“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了我的守御的器械,在宋城上,等候着楚国来的敌人。就是杀掉我,也还是攻不下的!”可知,“非攻”揭示主题,“非攻”是墨子的重要思想,凸显了墨家反对一切侵略战争,奋起自卫的思想。
4.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1)鲁迅语言的幽默在于他善用口语,如“对咧”“走了罢”“阿呀”“我们的老乡”“偷摸病”等,这些语言口语色彩浓厚,幽默生动,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将历史人物还原在现代语境,极具亲和力;
(2)鲁迅语言的犀利在于他善用反语,“楚王率直的说”“楚王是一位爱好新奇的王”“楚王感动的说”,“率直”“爱好新奇”“感动”原本是褒义词,此处用于侵略方统治者楚王,明显属于反语,表达对统治者不爱百姓的批判与讽刺;
(3)还在于他善于对比,墨子的形象是“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沉静的说道”“从从容容的开口道”,公输般是“公输般吃了一惊,大叫起来”“脸上露出扫兴的神色”“公输般讪讪的说”墨子虽然衣着破烂但神情沉静、从容、坚毅,语言铿锵有力,而公输班神色不定,言语讪讪。通过人物形象的对比,将“中国的脊梁”形象化。
5.A6.C7.①在细节描写中刻画人物。作品写他为抵制不义战争,背着刚蒸好的窝窝头匆匆上路,草鞋带断了三四回,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起茧、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写他“乌黑的脸”“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这些动作细节和肖像细节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墨子这位平民思想家急人之困、身体力行、平易近人的朴实作风。
②在环境描写中烘托人物。看到宋国贫弱凋敝景象时,作品对墨子的心理描写,更是刻画出墨子关心民命、厌恶侵略的伟大的人道主义的高尚心灵。
③在对话中塑造人物。作品通过墨子和公输般的对话,鲜明地刻画了墨子舍利取义、以民为先、执着坚毅的性格特点。8.①照应文章开头,完善故事情节,使作品更加严谨。作文开头点明墨子前往楚国的意图是“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兴风作浪……要怂恿楚王攻……我去按他一下”,后面写公输般接连碰了两个“钉子”,正呼应了墨子“去按他一下”的主观愿望。
②巧用侧面描写手法,突出主要人物形象。作品通过公输般的理屈词穷和最终转变,表现了墨子“劳形苦心,扶危济急”的仁爱思想和劝阻公输般的机智与执着。
③彰显作品的主题,引发读者思考。作品在叙写公输般接连两次碰钉子的过程中,具体表现了墨子反对侵略、主张兼爱的仁义思想,给读者带来历史的启迪。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A.“是想以一个平民的身份去劝说楚国放弃侵宋行动”错误,目的错误,墨子“只带一个破包袱、穿一双草鞋”符合他日常的形象,并不是想以平民身份去做这件事。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C.“意在衬托墨子的迂腐呆傻、旧衣破裳”错误,曲解文意。文中采用的是衬托手法,写楚国人衣服干净的确可以衬托墨子的“旧衣破裳”,但写楚国人“活泼精悍”则不是衬托墨子“近腐呆傻”,相反更见出墨子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从“他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等处可知,本文通过动作细节和肖像细节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墨子急人之困、身体力行、平易近人的朴实作风;
从“沿路看看情形,人口倒很不少,然而历来的水灾和兵灾的痕迹,却到处存留。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颗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楚国的郢城可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等处可知,本文在环境描写中烘托人物。看到宋国贫弱凋敝景象时,作品对墨子的心理描写,更是刻画出墨子关心民命、厌恶侵略的伟大的人道主义的高尚心灵;
从“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造了钩拒,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怂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公输般知道拗不过,便答应立刻引他去见王”“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等处可知,本文在对话中塑造人物。作品通过墨子和公输般的对话,鲜明地刻画了墨子舍利取义、以民为先、执着坚毅的性格特点。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作品后面写公输般接连碰了两个“钉子”,从结构上来说,是为了照应文章的开头,“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造了钩拒,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怂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呼应了墨子“去按他一下”的主观愿望,完善了故事情节,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来看,写公输般的理屈词穷和最终转变,是运用侧面描写手法,突出主要人物形象。如写“‘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是为了衬托墨子仁爱、机智善辩、执着坚毅的形象;
从小说的主旨上来说,作品在叙写公输般接连两次碰钉子的过程中,墨子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具体表现了墨子反对侵略、主张兼爱的仁义思想,这是为了彰显小说的主旨,给读者带来历史的启迪。
9.D10.C11.①正面描写。文章写墨子为抵制不义战争,背着刚蒸好的窝窝头匆匆上路,只带一张破包袱、穿一双草鞋就匆匆赶往楚国见老乡公输般,生动地展现了墨子急人之困的平民英雄形象。②对比手法。文中写墨子和公输般饮食对比,墨子和宋国“讲空话的人”对比,刻画出墨子关心民命、厌恶侵略,具有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的高大形象。12.①在情节安排上,与文本的内容更吻合,使情节更具概括性。本文叙写了墨子反对不义战争,为“止楚攻宋”积极奔走游说,最终让楚王放弃了攻打宋国的故事;②在形象塑造上,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非攻”不仅表现墨子的兼爱与扶危济困,更突出其反对侵略战争与冒死反抗的精神;③在主题表现上,使文章主题更具现实意义。文中的墨子是身体力行、仗义行侠、勇敢机智的实干家,是为劳苦大众拼争的中国“脊梁”。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是为了突出墨子的平民身份”错误,此处细节描写是为了突出墨子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B.“缺乏自信”错,墨子这句话恰恰体现他是一个实干家,并非要体现他的缺乏自信,并且自信是人格层面的理解,文中没有依据。
C.“始终”错,公输般开始确实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但后面被墨子说服了,思想转变了,所以“始终”错。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C.曲解文意,写楚国人衣服干净的确可以衬托墨子的“旧衣破裳”,但写楚国人“活泼精悍”则不是衬托墨子“风尘困顿”,相反更体现出墨子急于阻止公输般帮助楚国攻打贫弱的宋国的非正义行动的紧迫感和义勇精神。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运用形象描写。结合“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一张破包袱”“蒸熟的窝窝头”“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一个老牌的乞丐”可知,这是对墨子的形象描写,从中可以看到墨子为了组织不义战争,风尘困顿、旧衣破裳,突出其急人之困的平民英雄形象。
运用对比手法。“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这是宋国与楚国环境的对比;“蒸熟的窝窝头”“有鱼,有肉,有酒”,这是墨子和公输般饮食对比;“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地走了”“讲空话的多”,这是墨子和宋国“讲空话的人”的对比。文中有多处运了对比手法,刻画出墨子关心民命,厌恶侵略,具有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的高大形象。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非攻”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政治、哲学、科学、文化、伦理思想。体现了墨子坚决反对不义战争的思想。
情节结构上,小说描写了战国时代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公输般造云梯助楚国攻打宋国,墨子认为这是不义行为,所以积极奔走游说,最终凭借一己之力让楚王放弃了攻打宋国。“非攻”这一标题与本文的情节内容相吻合,具有高度概括性。
从塑造人物看,墨子“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地走了”“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指望着口舌的成功”“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小说突出了墨子的仗义性格和反对一切侵略战争,主张加强实力、奋起自卫的思想,凸现了墨子勇敢、机智的性格和忘我的精神。“非攻”标题更能表现墨子的形象特点,有利于人物塑造。
从表现主题看,在鲁迅笔下,墨子反对不义战争,为“止楚攻宋”积极奔走游说,最终让楚王放弃了攻打宋国,凸现了墨子勇敢、机智的性格和忘我实干的精神。墨子是为人民利益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是“中国的脊梁”的形象化。“非攻”使主题更具现实意义。
13.C14.C15.①不顾劳累,不辞辛苦,只身徒步奔赴楚国,一心要扶危救困,解救宋国之难,体现出墨子为了黎民百姓勇于献身的实干家的人格魅力。②与弟子管黔敖的简短谈话,告诫弟子“不要弄玄虚”,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体现了墨子作为一位师长的言谈身教。③为公输般讲解自己的“兼爱”“非攻”思想,关注民生问题,体现出墨子这位先秦思想家的独特光辉。16.①公输般请墨子吃饭时,提起钩拒,墨子就近取譬,指出义的“钩拒”,比舟战的“钩拒”好,从而揭示了自己“兼爱”“非攻”的思想。②他们谈起“饭碗”问题,由眼前吃饭的饭碗,谈到利益的饭碗,墨子认为,宋国国人的生存比公输般个人的利益更重要,从而揭示了他的“民本”思想。③当公输般拿出玩具时,墨子将玩具和车轮作对比,引发对“巧”和“拙”的议论,墨子认为有利于人民的技巧才是“巧”的,从而揭示了他独特的义利观。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着力对环境和人物言行、心理进行了刻画”错误。本文虽然有对心理的刻画,但并不是着力。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C.“削弱了作品的讽刺力度”错,这种丑角式人物的塑造是反讽手法,恰恰增强了文章的讽刺力度。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由原文“墨子走进宋国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匆匆地出了南关,只赶自己的路。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歇下来,在一个农家的檐下睡到黎明,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不过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着他的脚底,走起来就更艰难”可知,孟子不顾劳累,不辞辛苦,只身徒步奔赴楚国,一心要扶危救困,解救宋国之难,体现出墨子为了黎民百姓勇于献身的实干家的人格魅力。
由原文“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可知,。孟子与弟子管黔敖的简短谈话,告诫弟子“不要弄玄虚”,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体现了墨子作为一位师长的言谈身教。
由原文“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可知,孟子为公输般讲解自己的“兼爱”“非攻”思想,关注民生问题,体现出墨子这位先秦思想家的独特光辉。
1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由原文“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地回答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不相亲而又油滑,马上就离散。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所以我这义的钧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可知,公输般请墨子吃饭时,提起钩拒,墨子就近取譬,指出义的“钩拒”,比舟战的“钩拒”好,从而揭示了自己“兼爱”“非攻”的思想。
由原文“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可知,公输般和孟子谈起“饭碗”问题,由眼前吃饭的饭碗,谈到利益的饭碗,墨子认为,宋国国人的生存比公输般个人的利益更重要,从而揭示了他的“民本”思想。
由原文“‘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他削三寸的木头,就可以载重五十石。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可知,当公输般拿出玩具时,墨子将玩具和车轮作对比,引发对“巧”和“拙”的议论,墨子认为有利于人民的技巧才是“巧”的,从而揭示了他独特的义利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