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聚焦与关联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思路与案例分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
一、为什么要整体设计
性质:大单元教学就是任务群教学,是课程实施层面的表达。
要求:以任务为导向进行基于素养的大单元设计。
实施:教材具体“单元”(群文)的任务设计,一般两类。
教材“单元”是群(大单元)内部的“板块”,来自不同“群”的板块重新组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册教材。
如,必修上、下各八个单元,涉及5个群。各有侧重。
单元 必修上册 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一)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二)
第二单元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一) 文学阅读与写作(四)
第三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二)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二)
第四单元 当代文化参与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一)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三)
第六单元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一) 文学阅读与写作(五)
第七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三) 整本书阅读(二)
第八单元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一)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
板块(单元)功能:承担“群”某个角度的素养任务。
单元内部双线交织配合,共同搭建单元基本架构。
例:必修上第一单元
人文主题 学习任务群 语文素养 课文(学习活动) 写作
青春激扬 树立伟大革命抱负,理解作者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关注,激发青春的热情,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 文学阅读与写作 1.理解诗词运用意象抒发思想感情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 2.感受文学作品意蕴的丰富性和语言表达的特殊方式,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审美能力; 3.尝试诗歌写作,增强语言表现力。 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 红烛/闻一多 *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 *致云雀/雪莱 3百合花/茹志鹃 *哦,香雪/铁凝 学写诗歌
学习活动:
基本栏目包括导语、选文、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选择性必修称为“单元研习任务”)。
教材还将写作任务融入单元学习任务中,发挥课文的范文作用,读什么写什么(小与大),解决读写分离的问题。
二、“单元”作为整体的学习任务设计
即群文阅读,主要以单元为整体对象的学习设计。
基于课程、教材要求,群文阅读应是现阶段阅读设计的基本形态,单元内具体文本从某个角度承担单元总任务。
单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一般用于阅读难度不大的文本。
例:必修上第二单元(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媒介素养)
4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沈英甲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林为民
*“探界者”锺扬/叶雨婷
5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李斌
6 芣苢/《诗经·周南》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苏辙
主题:劳动,体类:实用+文学。角度?
方案之一:设计一个主题研讨活动,四个活动环节。
认识劳动的伟大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思路:打通4、5两课,联系第6课。
活动一:阅读与梳理。通读本单元第4课(3个文本,人物通讯),概括杰出贡献。活动方式:要求用表格、演示文稿或纲要的形式整理,在班级汇报。
用意:引导学生学会梳理新闻事实,分析报道的角度。(通常在学案中前置学习)
活动二:阅读与探究。
阅读第5课(新闻评论),理解坚守工匠精神所体现的价值与意义。阅读第6课(古代诗歌),理解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辛勤劳动、热爱劳动,劳动的美与欢乐)。
用意:理解优秀劳动者内在的精神动力(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由实入虚。
活动形式:小组分工合作,针对人物通讯,每人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短论谈谈自己的体会,在班级交流后再整理汇总。(课堂)
活动三:感悟与分析。
分析新闻传播的表达方式和效果。
活动方式:评点、交流。(课堂)
活动四:拓展与体验(通常课后,多角度实践)。
有机整合学习方式: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
三、基于单篇的单元整体(群文)阅读设计
单篇即群文。(角度)
基于“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了解群的意图,确认单篇使命,把握单篇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构建清晰的单元目标体系。
读细读准。一般用于经典文本。
例: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写景抒情散文)
学科素养指向: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5”)。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设计流程:
(一)定位学习角度,设计单篇任务。
《故都的秋》——体会“秋味”(清、静、悲凉), 品味选景的巧妙,分析其中的民族审美心理、审美特点。语言:多用短句。
《荷塘月色》——品味意境(朦胧幽静之美),学习如何写景(比喻、通感)及景物描写中自然融入情感。语言:善用叠词。
《我与地坛》——理解作者在景物描写和往事追忆中对生命的思考、对母亲的怀念,品味哲理性的语句与静水般的行文。
《赤壁赋》
——分析“主客问答”的说理方式,梳理文中情感起伏变化的脉络,体会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领会铺陈、排比形成的整饬之美。
体会景情完美融合:(单元推荐,不真实。)
《登泰山记》——感受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体会描写、叙事的善于取舍,简洁明快。
古文基本任务:语言理解,背诵《赤壁赋》;特定任务:联系已学,积累文化常识(记时方法)。
(二)设计整合任务,推进广度阅读。
打通文本与文本、文本与单元的教学,读深、读广。
群文有内外之分,规定与自主之别。
规定、外拓:“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有两个可资借鉴:
第一、《登泰山记》提示:联系记游名篇比较阅读。(《滕王阁序》等)
第二、单元任务二:本单元的文章在写景状物的同时,反映了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折射出民族的审美传统。从下面的话题中任选一个进行研讨。
二2.阅读《赤壁赋》和《登泰山记》,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搜集一些写赤壁或泰山的诗文,探讨历代文人寄托在赤壁和泰山上的不同情思,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
自主、向内
例:分析《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这三篇文章呈现出的内部结构,体会不同作家在行文构思上的独特魅力。
(1)《故都的秋》:在对比中突出感受,首尾呼应。
(2)《荷塘月色》:以游踪为序,由实而虚。
(3)《我与地坛》:行文自由,跳跃随性,不受拘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