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七律·长征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七律·长征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3 17:5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七律·长征
六年级语文
七律·长征
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
间隔号
题目
诗体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
此次反“围剿”持续1年之久,中央苏区军民全力以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代价。但由于中共中央实行错误的军事战略和作战原则,使这次反“围剿”作战始终处于被动,以致在红军遭到严重削弱、中央苏区大部丧失的情况下,被迫进行长征。
1934年10月10日夜间,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悄然从瑞金出发,率领红一、三、五、八、九军团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悲壮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长征
作者
毛泽东
(1893-1976)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生于湖南湘潭韶山一个农民家庭。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读一读
课本24页,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停顿、重音)。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长征之路有什么特点?
·
诗歌中的数字大多是虚指,这里的万和千是想表达红军长征路途的遥远、艰辛和凶险。
·
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红军穿过了14个省,翻过了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长河,行程二万五千里。这就是红军走过的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长征中会遇到什么困难?
五岭,全长1600千米,山高林密,敌军居险布防。
乌蒙山,最高峰4000多米。1936年2月,红军进入乌蒙山区,一万多人在山中弹尽粮绝。这是国民党派出10个师又一个旅,妄图将红军困死在乌蒙山。
岷山全长500公里,主峰海拔5588米。海拔高,气压低,空气稀薄,战士们呼吸困难,又衣着单薄,仅靠姜汤、辣椒维持热量。部队在雪山地区减员2000多人。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面对长征之远之难,红军的态度是什么样的?为什么?
·
·
·
·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诗中哪里证明了红军确实有着乐观的大无畏精神?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反衬出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体现红军不畏艰险、乐观自信的精神品质。
16
翻翻越了一座座高山,克服了一个个困难,疲惫的身躯挂满了带血的伤痕,可红军战士并不退缩,因为他们认为——
面对伤病饥渴的死亡威胁,承受着寒冷酷热的身体折磨,红军战士没有放缓前进的脚步,因为他们总是认为——
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眼看着身边的战友纷纷倒下,红军战士擦干血泪,咬牙前行,因为他们自始至终认为——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17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20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翻过岷山也就脱离了长征途中最艰苦的雪山草地——
背负着人民的希望,向着一个方向坚定努力,破天荒的革命大进军即将胜利完成——
革命者最大的快乐就是斗争,战士崇高的职责就是攻坚克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喜”呼应前文的“不怕”,以此作结,进一步体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毛泽东在1971年视察南方讲话中说:“长征前红军三十万,到陕北剩下二万五千人。”
全诗运用夸张和对比的艺术表现手法,将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的客观状况,和红军不畏艰险的主观心理形成强烈对比,歌颂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代代传
坚定信念
不畏艰难
乐观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