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器物之名,听生命回响——初中语文九年级《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以器物之名,听生命回响——初中语文九年级《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3 11:43:4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以器物之名,听生命回响——初中语文九年级《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堂课教学内容为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领悟古代诗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感悟作品的积极精神,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在教学中,要把握作品的创作背景、体裁特点。要坚持诵读教学,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熟悉课文,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设置
1.学会借助注释,反复吟诵,理解词的大意。
2.学会抓关键词品鉴诗歌,感受词中意境与情思,体悟诗人梦境与现实的冲突。
3.借助材料,知人论世,多角度体悟辛弃疾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体察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在完成平板上的预习作业时,我们对这首词的大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有同学说为什么作业中有一把剑,今天我们的课就要从这把剑说起。
国庆期间,老师想更深入了解辛弃疾,去了一趟辛弃疾博物馆,参观过程中,我注意到了这把剑,听到它好像在喃喃自语,凑近一听才发现它竟然在念它主人稼轩写的词。
(二)剑之自述
明确:“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请同学们齐声诵读屏幕上的文字。
【问】在这段词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辛弃疾呢?
明确:在这场战争中,我看到了__________辛弃疾
提示:1.请用形容词来概述。2.在词中找到依据并圈点批注。
【预设】
1、“沙场秋点兵”:黄沙漫天,蓄势待发,铁甲凛凛生光,我看到一个威武的辛弃疾。
2、“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战马嘶鸣,万箭齐发,热血激荡,我看到一个勇猛的辛弃疾。
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热烈而又喧哗,我看到一个豪迈的辛弃疾。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以“请你化身辛弃疾,将这份豪迈/威武/勇猛诵读出来。”的形式进行朗读指导。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八百里”和“五十弦”要拖长,要读出豪迈而又热烈。
2、“沙场~秋点兵”。读“沙场”要拖长,读出威武的感觉。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一句要读得快而短促。
总结:确实,十年磨一剑,今朝试锋芒,与主人一起驰骋沙场,杀敌报国,最终锐利的刃直指北方,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何等得意何等痛快,难怪时隔千年,还依然念念不忘。
(三)剑之叹息
但是,老师在看这把剑的文字介绍时,又发现了这样一段话:此剑鉴定年代为南宋,除剑身有少量锈浊,无其它磨损。
【问】既然与主人一起在沙场上出生入死,为何说没有使用过一般,让我们还原整首词,你能在文本中找到答案吗?
【提示】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些都是发生在梦里,一切都是臆想。
2.可怜白发生。这一切都并没有实现。
过渡:为什么呢?且听这把剑的自述……
【情景化视频内容】我的主人辛弃疾,少有大志,只身杀敌,擒敌首级,一战成名。为官生涯,事不随愿,几经调任,壮志难酬。想恢复中原,却离战场越来越远,等了一辈子,等来一场空。作为辛弃疾的剑,我的命运常常只能被擦拭,被放置、被舞就是不能用来杀敌。
(四)剑之精神
人不能尽其才,剑不能尽其用,辛弃疾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被困于此,他等了一辈子,也伤了一辈子,他究竟伤什么呢?
明确: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明确】伤山河破碎,伤壮志难酬。
【问】辛弃疾的一生是高开低走的,是跌宕起伏的,23岁就有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但本应该可以尽情施展自己才华的年纪,却在家赋闲十多年,失意在家;旁人都为之惋惜。结合整首词和链接材料,你觉得辛弃疾可怜吗?
【预设】言之有理皆可。
总结:也许他的经历让人可怜,让人可叹,但对人生的定义从来不是以成功来论英雄。辛弃疾用他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虽然悲伤,虽然不如意,但也始终不改心中信仰!
明确:1207年,68岁辛弃疾含恨去世,临终大呼“杀敌”数声。
让我们再次以声传情,师生合作朗读,致敬这位英雄!
明确:
师: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慢且低沉)。
生:八百里/分/麾下炙,(昂扬)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急促)了却~/君王/天~下~事,(缓)赢得/生前/身~后~名。
师:可怜/白发生(慢,悲戚)!
生:可怜/白发生!
宝剑配英雄,以器物之名,听生命回响。我们通过一把剑认识了一个人。辛弃疾的坚守,源于心中那锋利的利剑,不管是否上战场杀敌,内心那份剑气从未丢失。这已经不是一个人、一把剑更是一种精神,那就是:无论身处何境界,面对信仰,从不浅尝辄止,面对现实,从不苟且偷安!
明确:
若现实冰冷,那就眼含热泪,
若现实黑暗,那就心有微光。
一生中,至少要有一个纯粹的理想,
为它热血沸腾,为它不计输赢,
让你回首昨日,此心无悔。
(五)课后作业
经专家考证,这把剑至今仍是一把无名之剑,资料也不完整,你能为它取名并为它写上一段解说词/介绍词吗?
课后反思:
15分钟的片段课还要结合信息化技术,在刚开始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内心有过无数次的放弃的想法,如何能把两者融合起来,不突兀,让我考虑了很久。所幸有好伙伴峻珲和金路在一旁的提点帮助让我有了一点思路。
用“剑”来贯穿整堂课这一想法,是我在几年前最初上这堂课的一次尝试,当时上完后总感觉这把“剑”游离于文本之外,仅仅是一个形式。因此,在这次我希望能有所突破。最终由于时间太过紧张,只能想出这一个情景来应急。虽然在15分钟的片段中,这个情景看似并无不妥,但将这个情景置于40分钟课堂时,也暴露出了问题:情景无法真正融入40分钟课堂,整堂课只是在浮躁地推进。情景设计固然是好的,但是不能为了情景化而情景化,往往这种过度的求新有时会使本该沉下心来的课堂变得浮躁而不踏实。最终呈现的40分钟课堂在此基础上也有了很大的调整。
这堂课用朗读作为文本的推动器,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之前相比,这一次在指导朗读这一块有了突破,不再是概括性的指导,而是有了具体的指导;不再是一闪而过的读,而是与学生一起慢慢读,慢慢品,整堂课在朗读的过程中也慢慢的富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