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故乡》课件(共80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故乡》课件(共80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3 12:0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0张PPT)
提起故乡,就会想到那桃花盛开的美丽,小桥流水的清幽,牧童短笛的悠扬以及民风人情的淳朴。故乡在我们心中是那样的美好,令人神往。于是,人们总会在饱经思乡之苦和深受辗转之累后,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的《故乡》,看看他笔下的故乡又是怎样的?




--鲁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
2.识记文学常识。
3.了解写作背景。
4.整体感知课文。
5.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各种方法。分析闰土的人物形象。
反封建的斗士
革命的急先锋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骨头最硬的人。鲁迅被称为中国的“民族魂”。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辑校和书信100万字 。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18年5月,他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作品主要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坟》
《且介亭杂文集》《南腔北调集》等16部
中篇小说代表作:《阿Q正传》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小 说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
小说三要素:
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
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小说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环境:
A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写作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在故乡,他目睹了故乡的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希望”的破灭,心中感到无比的悲哀。1921年,作者依据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文章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是作者所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不能指作者自己。
读准下列字音
秕谷( ) 鹁鸪( )
颧骨( ) 折本( )
潺潺( ) 伶仃( )
晦( ) 恣睢( )
猹( ) 獾( )
踝( )
髀( ) 愕( ) 嗤( )
瑟( ) 黛( ) 惘( )
祀( ) 噤( ) 廿( )

bó gū
quán
shé
chán
líng dīng
zì suī
huì
chá
huān
huái

è
chī

dài
wǎng

jìn
niàn
( )横着
( )蛮横
( )塞车
( )塞责
( )塞外
sāi

héng
sài
hèng
( )惊吓
( )恐吓
xià

( )折断
( )折本
zhé
shé
萧( )萧瑟
箫( )竹箫
潇( )潇洒
毡( )毡帽
毯( )地毯
跨( )跨步
胯( )胯下
鳄( )鳄鱼
颚( )上颚
愕( )愕然
xiāo
xiāo
xiāo
è
zhān
tǎn
kuà
kuà
è
è
阴晦:阴沉,昏暗。
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起居住。
无端:无缘无故地。
愕然:吃惊的样子。嗤笑:讥笑。
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词义理解
必记字词
展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现在写作“辗转”。
恣睢:任意胡为。
1.本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2.线索是什么?
课前预习
小说按时间顺序,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即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主要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
3.结构分析
根据事情发展顺序,把文章分成三部分(全文88段)。
一、( )我____故乡.
二、( )我____故乡.
三、( )我____故乡.
1-5
6-77
78-88



合作探究
精读课文
品读第一部分
第二段中,“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一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写出了故乡的沉寂与凄凉,渲染了凝重的气氛,烘托出“我”悲凉的心情,从侧面交代了小说的社会背景,为全文奠定了黯淡的基调。
分析人物形象
关注命运
探讨主题思想
品读第二部分
关注命运
闰土命运探究
品读第二部分
闰土命运探究
12-30段:少年闰土
55-75段:中年闰土
快速找出描写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
1.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
2.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对“我”的态度如何?对生活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紫色的圆脸小毡帽手红活圆实颈套银项圈
健康朝气蓬勃
很深的皱纹破毡帽极薄的棉衣手像松树皮无银项圈
苍老 贫困
分析人物形象———闰土
肖像对比
都是乡间趣事滔滔不绝
热情开朗
无聊的客套生活的痛苦
麻木迟钝
语言对比
怕羞 和我说话 熟识了 躲 哭 带贝壳 捏钢叉 刺
纯真善良
动嘴唇 态度恭敬 闲天 瑟缩 手提纸包 默默地吸烟
因循守旧
动作对比
中年闰土
外貌
苍老、贫穷、笨拙
神情、语言
怯懦迟钝、谦恭麻木,
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制约
行为动作
愚昧迷信
少年闰土
(插叙)
外貌
神情、语言
行为动作
活泼刚健
热情、淳朴,有无穷的知识
勇敢聪明
捕鸟的少年闰土
称我老爷的中年闰土
外貌
语言 动作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少年闰土
十一二岁 紫色圆脸 毡帽、银项圈 红活圆实的手
活泼刚健 动作利落 有智有勇 语言朴质生动
友好热情 纯真平等 友谊
热爱生活 生活知识丰富 天真活泼 无忧无虑
中年闰土
脸色灰黄 皱纹深 极薄的棉衣 眼肿得通红 破毡帽 手粗笨开裂
说话吞吞吐吐 只是摇头 迟钝麻木
恭恭敬敬 呼“我”老爷
悲哀痛苦 寄托神灵
3.分析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中年闰土又是怎样样的形象?
少年闰土是一个天真活泼、无忧无虑、勇敢可爱的农村小英雄的形象。
中年闰土是一个苍老贫困、麻木迟钝、勤劳质朴、痛苦挣扎,但并无觉悟的农民形象。
4.造成闰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气勃勃
热情开朗
勇敢善良
小英雄
木偶人
苍老贫困
因循守旧
麻木迟钝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封建礼教封建等级观念

非人
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2、社会落后愚昧黑暗。
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双重压迫。封建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与毒害。
造成闰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表面原因:
深层原因:
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5.作者写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时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对比手法。从外貌、动作、对话以及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等方面进行对比。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闰土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下,遭受着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和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悲惨命运的深刻社会根源,即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剥削。
6.一声“老爷”道尽了闰土在封建等级制度下所遭受的精神压迫和痛苦,也刻画出了农民闰土和知识分子“我”之间的隔膜。
7.怎样理解“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厚障壁”是借喻,指人与人之间因身份、地位、境遇差异而造成的精神上的隔膜。“可悲”在于这样的隔膜在生活中是普遍而合理的存在,难以打破。这反映出封建礼教的传统等级观念对闰土的毒害和摧残之深。
第二课时
关注命运
杨二嫂命运探究
“我”命运探究
杨二嫂命运探究
1.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细读课文找出杨二嫂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的关键词语,分析一下杨二嫂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了。
一、分析人物形象——杨二嫂
(1)语言描写
①“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39段)
泼悍
②“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42段)
势利、尖刻
贪婪、爱占便宜
③“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48段)
(2)外貌描写
①“终日坐着”“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45段)
尖酸自私、粗俗、瘦长
年轻漂亮,安分守己
②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40段)
(3)动作
a.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52段)
顺手牵羊
贪小便宜的性格
动作
b、母亲说,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低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83段)
工于心计、搬弄是非、自私自利
工于:善于。
青年杨二嫂 老年杨二嫂
外貌
语言动作
总体形象
青年杨二嫂 老年杨二嫂
外貌
语言动作
总体形象
擦着白粉,年轻美丽
凸颧骨,薄嘴唇
终日坐着
尖利的怪声,絮絮地说 ,塞手套进裤袋
豆腐西施:白嫩、美丽、柔弱
圆规形象: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
端庄文静的豆腐西施
放纵的圆规
外貌
凸颧骨(颧quán)
薄嘴唇
两手搭在髀间,张着两脚
细脚伶仃的圆规
颧骨没这么高
嘴唇也没有这么薄
终日坐着
从未见过圆规姿势
颧骨嘴唇:
姿势:
二、探究
杨二嫂命运
语言(技巧)
“我”
杨二嫂
愕然了
“我还抱过你呢”
记得了
“你阔了”
并没有阔
“三房姨太太……八抬大轿”“俞有钱俞不肯放松”
亲近
吹捧
讽刺
小市民
杨二嫂命运探究
尖酸刻薄、庸俗泼辣的圆规
分析人物形象———杨二嫂
对比
端庄文静豆腐西施
自私贪婪尖刻损人利己的圆规

非人
社会挤压、扭曲 可笑可气可恨可怜
塑造杨二嫂形象的作用
1、以她的自私、刻薄衬托闰土的善良、朴实。另一方面展示了当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
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的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杨二嫂
2、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杨二嫂甘心成为“圆规”似的人物吗?
“豆腐西施”中暗含的轻侮、不庄重的成分,说明杨二嫂也生活在一个被人轻视的环境中,她的“圆规”品行可能是自我保护的结果、为生活所迫。
三、探究39-52段和83段,思考
这两部分在人物描写角度方面有什么不同
39-52段是正面描写,
83段是侧面描写。
关注命运
“我”命运探究
“我”的人物形象: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
“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
(小说不同于一般记叙文,小说中的人物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人物形象,“我”不是作者。是一个线索人物。)
辛苦
闰土
杨二嫂
“我”
麻木
恣睢
展转
我的取材,我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只有主要的几个人,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式是适宜的 。
——(鲁迅《我为什么做起小说来》)
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三个人物?
三个人物的命运象征了整个社会中所有人的命运。
闰土:
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
杨二嫂:
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我”: 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
第三课时
1.认识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2.分析小说中三种人的不同生活。
3.理解作者对于“路”的认识
4.探究小说的主题。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再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这是“我”对新的生活的希望、想象和憧憬。
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丽画面,这又说明了什么?
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感情。
开头景物:
神异图画:
离乡景物:
描绘农村的衰败景象,烘托“我”悲凉心情。
营造明朗愉快的气氛,表现“我”对少年闰土的喜爱。
形成情景交融的深远意境。
回顾课文:
课文中有很多个“三”,你能找出一些吗?
三代人:
母亲:知书达礼,富于爱心,爱护后代
“我”
闰土
杨二嫂
辛苦挣扎,整个社会的目击者
宏儿、水生:
应该有新的生活,寄予希望
三个典型人物:
闰土:少年和中年有着巨大差别。
杨二嫂:过去和现在差别巨大
“我”:所有这一切的目击者
三种生活
辛苦展转: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辛苦麻木:崇拜偶像,苦苦挣扎
辛苦恣睢:挖空心思,唯利是图
三个故乡:过去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理想中的故乡
 “我”对故乡的感情比较复杂:
   回忆中的故乡,充满神奇色彩的美,让“我”感到无比欢愉;
  现实中的故乡,充满冷漠,人情隔膜,使“我”感到无比悲哀。
  对未来的故乡,“我”充满希望,但是又觉得很渺茫。
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课文主题
1、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
2、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
3、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
4、渴望理想的人与人关系。
5、辛亥革命前后农民的贫困生活,表达了追求新生活的愿望。
故事情节
回故乡
1-5
回乡时间:
回乡原因:
所见景象及心情:
在故乡
6-77
到家那天:
过了三四天:
又过了九天:
离故乡
78-结尾
船上谈话
“我”的感受
母子见面
回忆少年闰土
见到杨二嫂
见到了闰土
动身启程
严寒的冬天
卖屋、搬家
萧索、悲凉
开端
发展与高潮
结局
课堂小结
本文以“我”回到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今昔,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际与精神疾苦,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鲁迅名言警句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3.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4.哪里有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
积累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