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7课 溜 索 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7课 溜 索 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08.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3 10:1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桥。
新课导入
溜 索
阿 城
1.梳理小说的叙事过程,把握情节,感受笔记小说的特点。
2.分析人物性格,理解对比、映衬等艺术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细读小说,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
学习目标
阿城,1949年生于北京,作家、编剧。其创作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作品惯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化的氛围,透露出浓厚隽永的人生逸趣,寄寓了对宇宙、生命、自然和人的哲学玄思。主要作品有《棋王》《孩子王》《遍地风流》等。
作者简介
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热拍格。进入云南境内以后,怒江奔流在碧罗雪山与高黎贡山之间,西岸高黎贡山的峡谷高差达5000米,东岸碧罗雪山的峡谷高差达4000多米,平均相差3000多米,山谷幽深,危崖耸立,水流在谷底咆哮怒吼,故称“怒江”。
马帮就是按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赶马人及其骡马队的称呼。马帮是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它也是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载手段。面对险恶而随时变化的环境,马帮形成了生死与共的特殊生存方式,也形成了自己严格的组织和帮规,有自己帮内的习俗禁忌和行话。
知识链接
溜索是一种渡河工具,中国古代称为撞,它以一条钢索或粗绳,连接山谷两侧,一头高,一头低,人可由高向低溜过河谷。可分为平溜和陡溜等。常见于山地,如中国的横断山脉。除渡人外,亦可渡货物、牲畜等。
本文选自《遍地风流》(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略有改动。溜索,一种原始的渡河工具,有时也可指原始的渡河方法。地处西南的怒江大峡谷,山川险峻,谷深壑长,岩壁陡峭,江河纵横,水流湍急,落差极大,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难以架设桥梁,更难以行舟摆渡。居住在怒江大峡谷中的各族人民,依靠溜索来往和运送物资。溜索的产生,充分显示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勇敢。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惊险的通过溜索渡河的经历。
写作背景
磕 ( ) 滇西( )
蓦地( ) 锱铢( )
黏汗( ) 盘桓( )
战战兢兢( )

diān

zī zhū
jīng
nián
huán
读准字音
盘桓:逗留,徘徊;回环旋绕。
蓦地:出乎意料地;突然。
顷刻:极短的时间。
锱铢:比喻极微小的数量。锱和铢是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
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千钧之力:形容力量很大。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词语理解
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记叙了“我” 跟随马帮汉子,乘着溜索跨越怒江大峡谷的过程。
2. 小说的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开端(1-9):“我”和驮队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
发展(10-17):驮队的汉子们决定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18-22):“我”在领队的指导下胆颤心惊地溜索。
结局(23-25):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合作探究
1.作者在小说开头设定了怎样的情境
小说开头起笔突兀,把读者带入了一个特定的情境中。不见怒江的真身,只闻怒江闷雷似的声音,就让马和牛们都慢下来,甚至畏而不前,这为后文表现怒江的让人心惊胆战的气势做足了铺垫和蓄势。
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文中是怎样写马帮的汉子们过溜索的?
作者运用一系列动词,传神地写出了精瘦短小的马帮汉子身手敏捷矫健,溜索技术纯熟,让人叹为观止。
3.马和牛们的反应说明什么?有什么作用?
马和牛们的反应说明怒江的声音很有震慑力,让它们对怒江感到恐惧。
作用:反衬出高山峡谷的雄奇险峻,更为突出人战胜艰险的精神品质做铺垫。
4.前文一直说只听得到怒江的闷雷音,“我”过怒江时却写到“任什么也听不见”,矛盾吗
不矛盾。这是不同情境下的感受,在未见怒江之时,“寻声暗问”这让人畜惊恐的闷雷声,带着好奇与不可思议想要一探究竟,所以声音一直响在耳边;当真正溜索的时候,紧张、惊恐于自己在索上会是什么情况,注意力已经不在怒江了,就什么也听不到了。所以,并不矛盾。
5.文章最后为什么要写首领和两个汉子在绝壁前撒尿的情节?
这一情节与前文“我”过溜索后“腿子抖得站不住”“小肚子胀得紧,像有尿,却不敢撒,生怕走了气再也立不住了”的感受,以及牛马们过溜索后“卧在地下,皮肉乱抖,半个钟头立不起来”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首领和汉子们在天险面前的从容,体现了他们技高胆大、粗犷豪迈的英雄气概。
6.这篇文章人物众多,这些人中,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领队是一个怎样的人?默读课文,分析其性格特征。
驮队的领队。
领队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7.以“溜索”作为题目有什么作用
“溜索”引起阅读兴趣,引人思考。溜索既是一种渡河工具,也是一种渡河方式,这种渡河方式凝结着一方人挑战艰险、战胜艰险的英勇无畏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生活状态。
8.小说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但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分析“我” 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①“我”是这个故事的亲历者,“我”的存在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②“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起到了线索作用,用“我”的见闻感受串联故事,使情节更加集中、简练。
③“我”是溜索的参与者,以“我”的表现烘托环境,反衬出马帮首领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
文章主旨
小说通过“我”的见闻感受来叙述,表达了对马帮汉子勇敢无畏、团结合作精神的歌颂和对人在艰难险恶的环境里的乐观向上的精神的赞扬。
溜索
溜索前:极端恐惧(“我”)
溜索中:沉着冷静(汉子、首领)
溜索后:惊魂未定(“我”)
粗犷豪迈
勇敢无畏
板书设计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