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孔乙己(课件) (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孔乙己(课件) (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3 12:4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鲁迅
孔 乙 己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了解小说的结构。
2.关注文中的神态、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分析其背后所揭示的人物性格,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3.了解以笑写悲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深意。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创作于“五四运动”前夕,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它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一篇反封建的小说力作。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5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
针对当时的教育现状,鲁迅刻画了孔乙己这个饱受科举制度摧残的旧社会知识分子形象,目的是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的教育现状进行对照,以唤醒愚昧、麻木的人们。
写作背景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文体知识
阔绰( ) 侍候( )
羼水( ) 间或( )
附和( ) 蘸 ( )
不屑置辩( ) 唠唠叨叨( )
chuò
shì
chàn
jiàn

zhàn
xiè
读准字音
láo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间或:偶然,有时候。
营生:谋生活。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
君子固穷:语出《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君子能够不因穷困而改变操守。固,安守。
词语理解
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3):交代故事的具体环境和时代背景,为主人公的出场及性格命运的展开做铺垫。
第二部分(4-12):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第三部分(13):交代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合作探究
1.来酒店喝酒的顾客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穿着
短衣帮
长衫客






对比:贫富悬殊、阶级对立
喝酒方式
喝酒地点
第一部分
2.读第2段,思考:掌柜对小伙计、长衫客和短衣帮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从中可以看出掌柜是一个怎样的人?
对小伙计:“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一副凶脸孔。
对长衫客:极尽奉迎,恭敬、周到,惟恐侍侯不周。
对短衣帮:千方百计的剥削,能欺则欺。
可以看出掌柜是一个虚伪、势利、冷酷、唯利是图。
3.品析“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一句中“踱”的妙处
“踱”写出了长衫主顾趾高气扬、悠闲自得的神情。
4.小说前三段具体介绍了咸亨酒店的情况,有什么作用?
开篇对咸亨酒店格局和顾客的介绍,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一短一长,一站一坐,一外一里,刻意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揭示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和人与人之间冷酷的关系,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悲剧结局做铺垫。
1.文中表明孔乙己特殊身份的是哪句话?有什么作用?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站着喝酒: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穿长衫:表明他死要面子,硬摆“读书人”的架子,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唯一的人:说明在酒店只有他一人是这样,他和酒店的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他成了孤独的多余的可怜的人。
第二部分
2.小说以酒店小伙计“我”的视角讲述了孔乙己的七个片段。哪些是“我”亲历的?哪些是“我”间接了解到的?
“我”亲历的:
众人取笑孔乙己偷书,他争辩“窃书不能算偷”。
众人嘲笑孔乙己没捞到半个秀才,他“不屑置辩”。
孔乙己教“我”“回”字的四种写法。
孔乙己给孩子们分吃茴香豆。孔乙己坐着用手走到咸亨酒店来喝酒。
“我”间接了解的:
孔乙己的大致经历。(“听人家背地里谈论”)
孔乙己到丁举人家偷东西被打折了腿。(“一个喝酒的人说道”)
3.仔细阅读4-11段,勾画出描写孔乙己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并选取典型语句分析其形象特点。
①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孔乙己是一个好喝懒做、好逸恶劳,自命清高、饱受欺凌和摧残的人。
②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孔乙己是一个迂腐可笑、自命清高、死要面子、自欺欺人的人,表现了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
③(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排”字有摆的意思,活画出孔乙己摆阔气、炫耀的神气,却从深层揭示出他的穷酸本相。
“摸”字有从袋里往外掏出的意思,孔乙己被打折腿后生活更苦,只能“摸出四文大钱”,与前文“排”字对照,鲜明地表现出孔乙己后来的生活已到了贫困不堪的地步。
④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吗?”
可以看出孔乙己是一个热情善良的人,但他把毫无用处的“茴”字的四种写法当做学问来炫耀,说明他中封建教育的毒很深。
⑤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
可以看出孔乙己是一个善良的人。
⑥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秀才本来是考取的,这里的看客们却用了一个“捞”字,显示出问话人鄙视和嘲笑的口吻。“笼”字则揭示出孔乙己的自尊被戳痛时痛苦不安的表情,表现了孔乙己对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
4.结合人物形象分析,用一句话对孔乙己的形象进行总结概括。
孔乙己是一个穷困潦倒、死要面子、好喝懒做、自命清高、自欺欺人、迂腐不堪、热心善良的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
5.课文第5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插叙,交代孔乙己的身世和经历,说明他偷窃的原因,揭示其好喝懒做却又守信的矛盾性格,为下文写他偷丁举人家埋下伏笔。
6.课文第9段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承上,归结以上各个场面不同人们的笑,说明孔乙己的存在不过是逗人发笑的笑料。启下,预示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这句平平淡淡的话寄寓着作者浓烈的感情:对孔乙己既哀其不幸,又批判其麻木不仁和苟且偷生。以画龙点睛之笔深刻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7.“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这句话是什么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悲凉气氛,为孔乙己的最后一次出场作铺垫,暗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8.”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帐。” 掌柜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这表明孔乙己在人们心中没有什么地位,是一个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9.“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四次,极其鲜明地刻画了掌柜自私冷漠的卑劣嘴脸,同时也暗示孔乙己穷得再也过不下去了。篇末两次反复,更是把掌柜的市侩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四次反复让人想到孔乙己到丁举人家偷书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冒着危险去的,结果被打折了腿,暗示了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1.文末“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中,“大约”与“的确”是否矛盾?
“大约”与“的确”在这里并不矛盾。
“大约”表估计、推测,因为没有人说起过这件事,没有确凿的根据,只是估计。根据“到现在终于没有见”这样的情况估计,孔乙己的确死了,因为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中,孔乙己肯定活不下去,所以用“的确”表示猜测的结论。这句话也流露出小伙计对孔乙己的同情。
第三部分
2.孔乙己为什么会有这样悲惨的结局?
直接原因:因为偷窃而遭到毒打,被打折了腿。
自身原因:好喝懒做,鄙视劳动,偷窃成性。
社会原因: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人际关系的冷漠势利。
根本原因: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深入研讨
1.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联系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谈谈你的理解。
鲁迅曾经说,写这篇小说是为了表现“苦人的凉薄”。在他的笔下,孔乙己是一个失败者的形象,是众人眼中的笑料。他的悲惨命运是他那可怜又可笑的个性特征所致,更是整个社会环境逼迫的结果。他好喝懒做,又迂腐可笑,只能挣扎在社会底层。但他又打心眼里不认同短衣帮,不肯与他们为伍。不管孔乙己本人是否意识到,他实际上连加入“短衣帮”的本钱与资格都已丧失,成了人人轻视与耻笑的对象。而他越是在现实生活中屡次碰壁,越是受到人们的取笑和嘲弄,就越是渴望在“高人一等”的幻想中得到心理支撑与平衡。而咸亨酒店里的所有人,都在有意无意地把孔乙己作为嘲弄与取笑的对象,专以揭开他的心灵伤疤为乐。孔乙己唯一被人记起的理由,只是他还拖欠了酒店老板的十九个铜钱。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由此可见一斑。
2.孔乙己出场后,文中四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笑?具体分析。
第一处“笑”(第四段):“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因偷书被嘲笑,这里勾画出这些人麻木、冷漠的嘴脸,笑声里蕴蓄着悲凉的意味。
第二处“笑”(第六段):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因没中秀才被笑,文章着力渲染哄笑的声浪和快活的空气,笑声越是迭起,悲凉的意味就越浓。
第三处“笑”(第八段):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给孩子分豆被笑,分豆时的动作和语言将孔乙己的迂腐可笑和穷酸的特点描摹得淋漓尽致,而孩子们的笑则是天真无邪的笑。
第四处“笑”(第十一段):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因打折了腿被笑。这里的“笑”越发显得悲凉、毫无人性,表现出当时社会人们的冷漠无情。
3.小说多次写到人们的“笑”,作者用“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多次哄笑,实际上写的是众人多次戏弄、嘲笑孔乙己的情景,而孔乙己尴尬狼狈、穷于招架的样子让他们很快活。众人的冷酷、麻木、对弱者的践踏由此可见一斑。
孔乙己是一个在当时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位子的苦人和弱者,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这样一个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这种哄笑是麻木的笑,这是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4.同是读书人出身的丁举人置孔乙己于死地,作者设计这样的情节有什么用意?
作者设计这样的情节,尖锐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科举制度造成了读书人两种不同的命运:少数爬上去的,成为残酷的压迫者;多数爬不上去的,成为悲惨的牺牲品。读书人为追求功名而苦读,读书不过是他们获得荣华富贵的敲门砖,一旦爬上去了,他们便变成残酷的统治者。
5.小说以一个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的口吻,讲述孔乙己的凄惨遭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小说以一个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凄惨遭遇,让人体会到,连一个小孩子都这样冷漠,可见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而且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比第三人称显得更为真实亲切。
6.综合全文及背景,说说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①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横行霸道,极端残忍地摧残孔乙己,最后把孔乙己推上了死路。
②封建科举制度诱使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死读经书,致使孔乙己成了“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牺牲品,成了被人取笑、践踏的对象。
③封建文化的毒害,使孔乙己非但不能成才,反而成了不会营生的可怜虫。
④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分不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意识不到自己被压迫的社会地位,反而嘲笑不幸的孔乙己。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叙述,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当时读书人的毒害,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小说也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以及人们精神的麻木。
小说主旨
孔乙己
开端:交代环境和社会背景
发展高潮
结局:大约的确死了(悲惨结局)
断腿前:酒客取笑、教小伙计识字、分茴香豆
断腿后:长久未见、坐着来酒店、用手走去
板书设计
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