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一)什么是列宁主义?
(1)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的拥护者在中央委员会中占多数,被称作“布尔什维克”。
(2)这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从19世纪80年代起,俄国也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并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工会是非法的,罢工也被禁止……俄国工业高度集中,有一半产业工人在雇有500人以上的工厂里。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人在经济上容易组织起来,在政治上也易于适时地动员起来。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2)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4)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5)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社会民主工党机关报《火星报》,其名称源自诗句“且看星星之火,燃成熊熊之焰”,表达了对革命的必胜信念。
(二)列宁主义形成的背景
(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将首先在资本主义最发达、无产阶级数量最多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实现,然后带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
——马克思《国家与革命》
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整个帝国主义链条中出现了薄弱环节,社会主义革命就可能首先在这里取得突破,因此一国首先取得革命胜利是可能的。
——列宁
多国胜利论
一国胜利论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三)列宁主义的内容
(四)列宁主义的意义
1.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2.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列宁创立了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容。
——摘编自徐作辉、胡延风《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经验》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二月革命倒沙皇
1.背景:(1)一战失利,沙皇政府陷入困境;
(2)“和平、面包和土地”成为民众的迫切要求。
2.时间、地点:1917年3月8日,首都彼得格勒。
3.结果:(1)推翻沙俄统治。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形成了临时政府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罕见局面。
(3)资产阶级政党组成的临时政府宣布接管政权。
(二)《四月提纲》指方向
1.背景:(1)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下,工兵代表苏维埃处于次要地位;
(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一直没有满足人民群众对和平、面包和土地”的要求。
2.内容:1917年4月,列宁从瑞士回到彼得格勒,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3.口号:“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镇压人民的反抗,制造了七月流血事件。
(三)七月事件抛幻想
(四)十月革命现曙光
1.1917年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2.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3.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1)是俄国和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2)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3)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4)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他们通过武装干涉,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
2.目的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最重要的是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3.内容
(1)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4.评价
(2)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国内战争结束后,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1921年2月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路径。”
——《苏联史》
(二)新经济政策
1.1921年3月,实行新经济政策。
2.内容
①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②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③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3.实质
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扩大生产。
4.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三)苏联模式
1.内涵
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后被称为“苏联模式”。
2.背景
苏联成立;列宁于1924年1月逝世。
1924年……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是美国的八分之一,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工农业落后。
3.过程
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2)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令世界瞩目。
(3)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发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4.成果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世界历史》
优先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
——《世界历史》
5.表现
(1)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2)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
实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
——《让历史来审判》
6.评价
它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提高了国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打败了法西斯侵略者,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为社会主义在多国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苏联模式也对资本主义国家产生影响,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的经验,采取一定程度的国家干预手段,缓解了资本主义的危机与社会矛盾。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1)①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
②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③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6.评价
(2)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坡脚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