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
——《左传》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目 录
CONTENT
课程标准
1.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三、百家争鸣
时空坐标
平王东迁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春秋列国形势图
(一)春 秋
1.起止时间:
2.起始标志:
3.时代特点:
4.春秋五霸: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平王东迁
争霸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一说: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战国形势图
(二)战 国
1.起止时间:
2.起始标志:
3.时代特点:
4.战国七雄: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兼并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三) 权力下移
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材料一:天子适诸候曰巡狩,诸候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同削其地;三不朝,则六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二:(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候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臣下)射(周)王中肩。
——摘自《左传》
春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战国: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传统等级制度走向瓦解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四) 华夏认同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春秋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族
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春秋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族
华夏认同
民族大融合
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
(四) 华夏认同
战国时期的局部兼并
春秋时期各地诸侯割据
齐
晋
楚
吴
越
齐
晋
宋
楚
秦
东周时期为什么会“礼崩乐坏”列国纷争?
思考
唯物史观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西周的经济基础是什么?
农业
(1)基本土地制度:井田制
(2)农具:
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1. 生产力发展
唯物史观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一) 经济发展
唯物史观
2.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井田制
(土地国有、集体生产)
分封、宗法制
生产力及经济基础
木石骨农具
铁犁牛耕
农业发展
水利工程
春 秋
战 国
公田不治
(井田制)
私田开拓
新兴地主 兴起
佃农、自耕农
传统贵族 没落
井田制土崩瓦解
小农经济逐渐确立
(土地私有、以户生产)
分封、宗法制瓦解
社会大变革:
贵族政治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渐建立
西
周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考古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
材料三:据已知的统计资料,山东、河北、山西、河南、辽宁、陕西、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省、自治区的数十个地点,都有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出土。
——李发林《战国秦汉考古》
材料四 :河南新郑的战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铁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广西平乐银山岭战国墓出土的181件铁器中,177件为生产工具,仅锄即多达89件。
——据李亚光《战国农业史纲》
◎都江堰
农业与水利工程
工商业: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私营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流行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现藏于河北博物院的“错金银四龙四风铜方案座”
材料五: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与贵族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
社会大变革:
贵族政治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渐建立
(二) 变法运动
(齐)邹忌改革
(魏)李悝变法
(韩)申不害变法
(秦)商鞅变法
(楚)吴起变法
(赵)赵武灵王改革
(燕)乐毅改革
1. 各国变法
2. 商鞅变法
方面 具体措施
政治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统一度量衡
军事 鼓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1) 时间:
公元前356年
(2) 内容:
(3) 意义:
①顺应了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
思考
材料六: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如水火,相灭亦相生也……“
——《汉书·艺文志》
三、百家争鸣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
思考
三、百家争鸣
(一)背景
社会大变革:贵族政治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渐建立
(1)经济:
(2)政治:
(3)阶级:
(4)文化:
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形成和发展。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诸侯纷争。
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生产力发展
社会大变革
思想文化空前发展
生产力发展
阶级关系
政治制度
奴隶制瓦解
封建制确立
原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三、百家争鸣
(二) 主要流派和代表
结合表格概括诸子百家的思想
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阶层 主张
儒 孔子
孟子
荀子
道 老子
庄子
阴阳家 邹衍
墨家 墨子
法家 韩非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理论家,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传》《春秋》。他的言行载于《论语》一书。
(三)孔 子
1.孔子的生平
(三)孔 子
2.孔子的思想
思想核心:
“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关爱他人
(三)孔 子
2.孔子的思想
政治思想:
1.推行“仁政”,为政以德。
2.克己复礼,但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三)孔 子
2.孔子的思想
教育思想:
在众多的孔门弟子中,既有世家大族的贵族子弟,也有家境贫寒的平民百姓,甚至还有弟子曾经为盗,因此,在孔子看来,教育的对象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应一视同仁。
有教无类
其他教育思想:
因材施教、学思结合、教学相长等
(四)孟 子(儒家)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告子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仁政”(核心)
民本思想
性善论
义利观(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五)荀 子(儒家)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荀子·富国》
唯物思想
天人观
性恶论
礼法并施
老子,也称老聃,传说姓李,名耳,春秋晚期楚国人,曾做过东周典藏史官,道家学派创始人。主要思想体现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中。
(六)老 子
1.老子的生平
2.老子的思想
哲学思想:
朴素的唯物论、朴素的辩证法。
(六)老 子
2.老子的思想
政治思想:
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强调“无为无不为”。
(七)庄 子(道家)
哲学观点——“齐物”
天 人 观——“天与人不相胜”
人生态度——“逍遥”
(八)墨 子(墨家)
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尚力、尚贤
(九)韩 非(法家)
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十)孙 武(兵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创造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
(十一)邹衍(阴阳家)
五行说、五德终始说
3.3 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阶层 主张
儒 孔子 没落贵族 1、核心:“仁”
2、政治:以德治民、克己复礼
3、教育:有教无类、兴办私学
4、性相近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民本思想)、性善论
荀子 “仁义”、 “礼法并施”、君舟民水、性恶论
道 老子 没落贵族 1、政治: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2、哲学:“道法自然”的朴素唯物观
“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法
3、史观:倒退到原始社会
庄子 逍遥自由
阴阳家 邹衍 相生相胜
墨家 墨子 下层平民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法家 韩非 新兴地主 以法治国、提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权、术、势)、主张改革
【课堂探究】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
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三、百家争鸣
课堂小结
政治变革:
经济发展:
思想解放:
春秋战国时期
王室衰微,分封宗法制破坏
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
民族融合,华夏民族壮大
各国变法,推动社会转型
铁犁牛耕使用,生产力进步
井田制瓦解,私有制建立
百家争鸣,丰富传统文化
变
因
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