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语文【阅读】语段、篇章概括教学设计
课题 语段、篇章概括 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7
教材分析 常考题型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复习巩固阅读理解语段、篇章概括;语段作用解析;环境描写作用等三大阅读理解综合题型。
重点 【学习重点】 熟练掌握阅读理解不同题型的答题技巧、答题模式,学习语文阅读题的专业术语。
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语段、篇章概括阅读《人鸟相亲》选段,回答问题。①为了感激这些精灵每天都带着美好的啼唱如约而至,一天,我在阳台上的竹篾盘里放上米粒和干虾米,再放上两个盛满水的浅口杯,希望以此款待它们。②第一日,没有鸟儿来,第二日依然没有,直到第三日下午,才有一只麻雀前来“侦察”。③只见它从树上飞到阳台上,跳跳转转,明亮的小黑眼珠频率极快地扫描着四周的一切,十分警觉。刚啄了一粒米,它便“嗖”地飞走了。原来窗台上的一本书被风翻开,动静惊了它。④几天后的一个上午,一下子来了好几只麻雀。水足饭饱后,它们倒不急着走,而是在阳台上跳跃相嬉,好似在评论这顿荤素搭配的“大餐”。⑤日子悠走,光临阳台的不再只是麻雀,其他鸟儿也多了起来。它们慢慢熟悉了我的存在,明晓我并无恶意,因此即使看到我,也不再惊恐。⑥人亲鸟,鸟亦亲人;人有情,鸟亦有情。也许是它们渐渐明白了我的心意,只要我在阳台上放好食物,它们就会呼朋引伴落到阳台上“聚会”,有时还会到玻璃窗前扑棱一下翅膀或轻啼一嗓,仿佛在与我打招呼。⑦望着窗外那些跳来跳去、欢畅啄食的鸟儿,自己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欣慰:我有好多鸟朋友了。我发觉,自从与鸟儿交上朋友,槐树上面朝小楼啼鸣的鸟儿越来越多。有时,它们瞧见我,啼呜中甚至会有点儿欢欣的变调——不知是我的心理作用,还是果真如此 思考1:选文第①~⑦段写出了人鸟相亲的过程,请结合选文补全下列内容。我给鸟放食物—— ——几只麻雀来大餐 ——我有好多鸟朋友
讲授新课 阅读《花边饺里的母爱》选段,回答问题。前文概览:小时候,家里生活拮据,吃饺子当然只能挨到年节;平常的日子,破天荒包上一顿饺子,自然就成了全家的节日。妈妈总要包两种馅儿的饺子,一种荤的,一种素的。妈妈把肉馅儿的饺子都捏上了花边儿,让我和弟弟连吃带玩儿地吞进肚里,自己和爸爸吃那些素馅儿的饺子。③那艰苦的岁月,妈妈的花边饺,给了我们难忘的记忆。但是,这些记忆,都是到了自己做父亲的时候,才开始清晰起来,仿佛它一直沉睡着,需要我们必须用经历的代价才能把它唤醒。后文概览:家里经济状况好转,我曾想拉上妈妈到外面的餐馆开开洋荤,她连连摇头:“妈老了,腿脚不利索了,懒得下楼啦!”我曾在菜市场上买来新鲜的鱼肉或时令蔬菜,回到家里自己做,但妈妈并不那么爱吃,只是尝几口便放下筷子。后来,我才明白了,妈妈只爱吃饺子。让妈妈吃得开心的唯一方法是常包饺子。思考2:第③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三、环境描写作用阅读《爱的证据》选段,回答问题。①一群年轻人,在野生动物园内参观。②干枯的草地上,跑过来两匹马。解说员说:“这两匹马,是一对母子。你们能分辨出,哪匹妈妈,哪匹是孩子吗 ”③年轻人盯着两匹马看,两匹马大小差不多,斑纹差不多,胖瘦差不多,年龄似乎也差不多,就连神情看起来都差不多,怎么辨别啊 ④解说员拿起一把青草,向两匹马扔了过去。连续的干旱,使原本丰腴的草地变得干枯了,荒芜了。这把碧绿的青草,因而显得特别醒目,特别青翠,特别诱人。⑤两匹马看见青草,飞跑过来。它们几乎同时跑到了青草边,一匹马迫不及待地低下头,伸出舌头,卷起青草,美美地咀嚼起来;另一匹马站在一边,舔着舌头,看着他的同伴,却并不急于吃草。⑥解说员指着两匹马说:“先吃草的那匹,是孩子,而默默站在一边的,是妈妈。如果只有一把草,一口粮,妈妈总是会让给自己的孩子的。人是这样,动物也是这样。”思考3: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④段画线语句的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课堂练习 第一个告诉你下雪的人(作者:杨慧)①有没有人告诉你,下雪了?②大片大片的雪花,像白色的羽毛从天空飘然落下。霎时间,山峦、田野、村庄、小路都陷入白色的忧郁。③可是对于孩子,这白色永远是快乐的。那是一场罕见的大雪,一夜之间就把村庄包装成了童话世界。童话世界里怎么少得了我们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呢!④清晨起来,房门已经被大雪封住了,母亲正拿着一把小铁锹从门缝处一点一点把雪挖开,慢慢开辟出一条小路来。我和妹妹也陆续穿好了棉袄棉鞋,戴上了帽子手套,跑到院子里和母亲一起“扫雪”,那是最愉悦的劳动。与其说是在帮母亲,不如说是在给母亲添乱,母亲前脚刚扫出来的小道,我们打闹着,又把雪扬得到处都是。可是母亲并不恼,笑呵呵地看着我们,任凭我们在纯洁的雪里“胡作非为”。⑤树上、房顶、鸡舍、草棚,闪着亮晶晶的银光,在与红日的交相辉映中分外妖娆。⑥妹妹欢快地跳着,和我一起堆雪人。我们用瓶盖做眼睛,用红辣椒做鼻子,而我总怕小雪人会冷,心疼地把自己脖子上的红围巾摘下来给它围上。一会儿,我们的新伙伴就伫立在庭院里,真是可爱极了!这时,母亲已经做好了早饭,开个门缝对着我们高喊:“吃饭啦……吃饭啦……”我和妹妹好像都没有听见,磨磨蹭蹭谁也不愿意回屋。广阔苍穹,母亲是见证这份快乐的唯一观众,望着她的两个白雪公主,母亲的微笑是甜的。⑦洁白的雪花舞动着我童年的快乐,也翩飞着我少年的轻狂。初三那年寒假,我和同学们约好去县城的书店买些参考书,早上临出门时母亲就叮嘱我穿那件厚一点的棉衣,可是少女的我是爱美的,怎么能把自己变成臃肿的面包?没想到从县城回来时就下起了大雪,汽车晚点了两个多小时,当我背着书包又冷又饿地走回家时,看见母亲像一座白色的雕像立在门口,睫毛上沾满了霜白,每眨一下眼睛似乎都能发出吧嗒吧嗒的声响。那天我吃饱喝足就有了精神,母亲却病倒了,高烧40℃。至今我都不知道母亲那天在家门口迎着风雪,望着我回来的方向站了多久。⑧多年以后,我也成为一位母亲。我的孩子和我一样热爱这北方的大雪。⑨春节,我带着孩子回老家。当我们像雪花一样从远方匆匆赶来,哒哒的马蹄声溅起一地飞雪,朵朵如花。那一天,村庄如故,母亲却白发如雪。⑩年迈的母亲依然站在自家的门口张望着、等待着。仿佛这几十年来,一直站在这里,从未离开过。母亲这几天一直念叨着:“要下大雪了,也不知道通不通车。”母亲是不看天气预报的,但每一次比天气预报还要准确。慢慢我才知道,原来是母亲的老寒腿,每次下雪前都会疼。 母亲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劳动中度过的。夏天她忙着菜园子、庄稼地;冬闲时她忙着给人做衣服贴补家用。东北的冬天天寒地冻,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家住的是简陋的茅草房,虽然窗户外面钉上了塑料布,门上也安上了棉布帘,但墙壁上还是会结霜,四处透风。母亲长时间坐在靠南墙的缝纫机旁做活,两条腿不知不觉中就得了风湿病。母亲腿疼是从来不对我们说的,粗心的我们怎么会知道母亲的腿病这般严重! 雪花落在村庄,落在四野,也落在我隐隐作痛的心里。 这个世界因为有雪,风景如此美丽,空气如此清新,步子变得轻快,灵魂得到了洗涤。雪,如母亲的爱,时刻安抚我这颗烦躁的心,让我活得简单快乐,就像一朵雪花吹开了另一朵雪花的春天。 传说,第一个告诉你下雪的人是最爱你的人。我相信这个美丽的传说,因为母亲就是最好的例子。电话丁零零响了,是母亲在叮嘱我,要下雪了,记得多穿点儿衣服——母亲的老寒腿又在播报天气预报了。我诺诺地应着,却透过那场即将到来的雪,看到了母亲的疼痛。 如果可以,我多愿意让自己变成一贴温暖的膏药,贴在她所有疼痛的关节。1. 本文写了母亲的哪几次“等待”?请简要概括。 2. 结合全文,分析第②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1)可是母亲并不恼,笑呵呵地看着我们,任凭我们在纯洁的雪里“胡作非为 ”。(句中的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2)至今我都不知道母亲那天在家门口迎着风雪,望着我回来的方向站了多久。(这句话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4分) 4. 有人说第 段不可或缺,也有人说纯属多余,你的看法如何?请说明理由。 5.文中的“雪”含义丰富,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课堂小结 一、文学常识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儒家:孔子孟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 墨家:墨子2.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3.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4.唐宗:唐太宗 李世民 宋祖:宋太祖 赵匡胤 秦皇:秦始皇 嬴政 汉武:汉武帝 刘彻5.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6.诗句与人(1)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4)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5)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李白二、古代官职任免升降1.迁:调职、调动,一般指升官;左迁则为降职调动。 2.谪:降职并远调。 3.拜:授给官职。 4.授:授予官职。 5.擢:选拔,提拔。 6.除:免去旧职而任新职。 7.罢:罢免、停职。8.免:免除官职。9.黜:废黜,贬退,也用于剥夺王位或太子的继承权。三、诗词赏析渔家傲·秋思【作者】范仲淹 【朝代】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在重重叠叠的山峰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作者简介:范仲淹,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范仲淹苦读及第,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