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浙江专版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单元政治制度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后提升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浙江专版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单元政治制度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后提升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5 09:06: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后·提升训练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更变而已,不足为异。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这里的“迥然不同”主要在于此次革命(  )
A.推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
B.实现了民族独立与富强
C.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终结了封建主义的传统
2.1912年由中华书局编写、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审定发行的《中华共和国民读本》上册,有国家、国体政体、国民、权利、义务、中华民国人民权利和义务、行政、司法、行政裁判所、行政诉愿及诉讼、国会、选举等课目。据此可知,当时(  )
A.教学内容贴近民众生活
B.政府重视国民常识教育
C.国家强化对思想的控制
D.教材成舆论宣传的载体
3.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显著的特征是赋予参议院广泛的权力,利用立法权束缚行政权。第34条规定“临时大总统有任命文武官员的权力,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上述条文(  )
A.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B.灵活运用了民主自由原则
C.体现了民主进程的曲折性
D.通过权力制约以维护共和
4.19世纪中后期,西方民主观念逐渐传入中国,“议会、民权、自由、宪政、权利”等成为热门词汇。清末民初,“革命、共和、民主”等成为流行词。五四运动时期,“自由主义民主”“革命民主主义”等词语成为新宠。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西方民主体制被照搬到了中国
B.民主流派众多干扰了救亡道路的抉择
C.实现共和逐渐成为国人的共识
D.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观念的变化
5.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见证人许崇德曾被派往山东省泰安县城关乡进行普选试点。为了动员大家,他和同事们组成了宣传队,挨家挨户讲:“从现在开始,我们要选举出自己的代表来管理国家,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神圣的权利。”选民登记那天,登记点一早就排起了长队。许崇德记得,开选民大会那天,乡亲们兴奋地就把乡人大代表选出来了。据统计,全国举行普选的近21.5万个基层选举单位,共涵盖5.7亿人,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普选。这体现(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得到实现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 ③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坚实的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 ④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6.日记作为记录当事人生活经历的一种载体,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下面是一段日记:“今天是选举大会,张健、红旗、林阳都来了,大家围着红旗的新车子,议论纷纷……节日的标语到处张挂着,这是一个大喜日子,人民要选自己的代表。”(1953年11月26日)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
B.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C.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7.1953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选举法规定“同票不同权”,即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以8∶1的比例选举全国人大代表。2010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选举法修正案中规定实行“同票同权”,即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以1∶1的比例选举全国人大代表。城乡选举比例的变化,反映出(  )
A.城市居民在国家中的社会地位下降
B.人民民主政治得到了完全实现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完善
D.农民文化水平满足了选举需要
8.从政治实践来看,中国的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如果有先后,那么是协商在前,选举或票决在后。从选举实践来看,候选人都要经过协商提名、讨论之后再行选举。这说明在中国(  )
A.协商民主的地位高于选举民主
B.协商民主是民主的主要形式
C.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相辅相成
D.政协制度是根本的政治制度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
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材料二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摘编自孟庆鹏《孙中山文集》
材料三 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主要原则。有人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一个致命缺陷在于,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而影响了对整个宪法结构的理性思考,请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思想的异同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据载,宋教仁曾谓:“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选项中,与宋教仁限制总统权力意图相吻合的是(  )
①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 
②临时大总统统率全国陆海军队 
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并可弹劾临时大总统
④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红色资源的形成路径有根据地式和纪念地式等。根据地式的有土地、人民、政权、武装,是自成联系、自成系统的,就像树木长在那片土地上一样;纪念地式的是某一次战争或某一项活动在那里发生,但是其事与其地不具有必然联系,如飘叶之于土地的关系,有一定联系,但不是理由充足的必然关系。据此推断,下列属于根据地式的是(  )
①延安 ②遵义 ③井冈山 ④嘉兴南湖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在目前的形势下,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加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相互合作,并拟订民主联合政府的施政纲领,业已成为必要,时机亦已成熟……但欲实现这一步骤,必须先邀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一个会议。”这次会议(  )
A.探讨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
B.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C.决定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通过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在其监督下既有分工又协调一致地依法履行职能。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了国家的团结统一。”这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A.是统一战线性质组织
B.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C.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
D.健全了社会主义法治
二、非选择题
5.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要议会民主政治,就必须要有法制的传统。而要有法制传统,又必须要有个人权利意识。要有个人权利意识,又必须要有发达的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的发达,又必须要有中产阶级社会。要市民社会的发展,需要知识的教育,需要发达的信息的传播。……(近代)中国的情况是怎样的 就是在一个高度专制传统的农业社会上面,安放着一个高度西化的政治系统,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两者之间无法有机地结合。
——萧功秦《百年中国现代化中的六次政治选择》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后·提升训练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更变而已,不足为异。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这里的“迥然不同”主要在于此次革命(  )
A.推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
B.实现了民族独立与富强
C.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终结了封建主义的传统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可知作者肯定辛亥革命实现了制度变革的积极作用,即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故C项正确。
2.1912年由中华书局编写、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审定发行的《中华共和国民读本》上册,有国家、国体政体、国民、权利、义务、中华民国人民权利和义务、行政、司法、行政裁判所、行政诉愿及诉讼、国会、选举等课目。据此可知,当时(  )
A.教学内容贴近民众生活
B.政府重视国民常识教育
C.国家强化对思想的控制
D.教材成舆论宣传的载体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中华共和国民读本》的课目信息,可知当时刚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非常注重对国民的常识教育,重视公民意识的培养,故选B项;1912年中华民国刚刚成立,国民的封建思想残余仍较为浓厚,这些教学内容并未贴近民众的生活,排除A项;国家强化对思想的控制则不会向民众宣传其权利与义务,排除C项;教材的主要功能是教化,而不是舆论宣传,排除D项。
3.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显著的特征是赋予参议院广泛的权力,利用立法权束缚行政权。第34条规定“临时大总统有任命文武官员的权力,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上述条文(  )
A.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B.灵活运用了民主自由原则
C.体现了民主进程的曲折性
D.通过权力制约以维护共和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临时大总统有任命文武官员的权力,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袁世凯独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通过立法限制总统行政权,以国务员牵制总统权力,形成责任内阁制,故A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内阁国务员对总统具有制约作用,体现了责任内阁的设置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并非民主自由原则的反映,排除B项;题干材料不能反映民主进程的曲折性,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权力制约形式维护共和的作用,排除D项。
4.19世纪中后期,西方民主观念逐渐传入中国,“议会、民权、自由、宪政、权利”等成为热门词汇。清末民初,“革命、共和、民主”等成为流行词。五四运动时期,“自由主义民主”“革命民主主义”等词语成为新宠。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西方民主体制被照搬到了中国
B.民主流派众多干扰了救亡道路的抉择
C.实现共和逐渐成为国人的共识
D.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观念的变化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阶段历程,即由学习西方的制度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结果, 故选D项;无论是维新变法还是辛亥革命,都没有完全照搬西方的民主体制,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对西方制度与思想文化学习的不断深化,未体现民主流派众多干扰了救亡道路的抉择,排除B项;实现共和只体现了题干材料中的一个阶段的内容,不能全面反映题干材料主题,排除C项。
5.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见证人许崇德曾被派往山东省泰安县城关乡进行普选试点。为了动员大家,他和同事们组成了宣传队,挨家挨户讲:“从现在开始,我们要选举出自己的代表来管理国家,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神圣的权利。”选民登记那天,登记点一早就排起了长队。许崇德记得,开选民大会那天,乡亲们兴奋地就把乡人大代表选出来了。据统计,全国举行普选的近21.5万个基层选举单位,共涵盖5.7亿人,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普选。这体现(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得到实现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 ③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坚实的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 ④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共涵盖5.7亿人,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普选”,可知①正确;根据题干材料“从现在开始,我们要选举出自己的代表来管理国家,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神圣的权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正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有坚实的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说法错误,排除③;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故排除④。故选A项。
6.日记作为记录当事人生活经历的一种载体,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下面是一段日记:“今天是选举大会,张健、红旗、林阳都来了,大家围着红旗的新车子,议论纷纷……节日的标语到处张挂着,这是一个大喜日子,人民要选自己的代表。”(1953年11月26日)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
B.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C.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这是一个大喜日子,人民要选自己的代表”“(1953年11月26日)”,可知该事件为选举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故选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954年宪法的颁布,排除A项;题干材料未提及法制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根据题干材料“人民要选自己的代表”,可知涉及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排除D项。
7.1953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选举法规定“同票不同权”,即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以8∶1的比例选举全国人大代表。2010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选举法修正案中规定实行“同票同权”,即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以1∶1的比例选举全国人大代表。城乡选举比例的变化,反映出(  )
A.城市居民在国家中的社会地位下降
B.人民民主政治得到了完全实现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完善
D.农民文化水平满足了选举需要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选举法规定“同票不同权”,而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选举法修正案中规定实行“同票同权”,这说明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逐步完善,故选C项。
8.从政治实践来看,中国的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如果有先后,那么是协商在前,选举或票决在后。从选举实践来看,候选人都要经过协商提名、讨论之后再行选举。这说明在中国(  )
A.协商民主的地位高于选举民主
B.协商民主是民主的主要形式
C.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相辅相成
D.政协制度是根本的政治制度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协商在前,选举或票决在后”“候选人都要经过协商提名、讨论之后再行选举”说明在中国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是相辅相成的,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排除;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故B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
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材料二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摘编自孟庆鹏《孙中山文集》
材料三 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主要原则。有人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一个致命缺陷在于,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而影响了对整个宪法结构的理性思考,请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思想的异同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
参考答案:(1)主要原则:三权分立(权力制衡)。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主观地用内阁制代替了总统制,理想化地把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原则和内阁制嫁接在一起。它将行政权分配于数种机关,导致权力过于分散。内阁分散总统权力,两者职责不清,权限不明。参议院、总统、法院缺乏相互制衡,造成权力架构混乱。总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因人立法存在很大的缺陷。
(2)相同点:反对专制;主权在民;权力制衡。不同点:英美为三权分立,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五权宪法);孙中山强调直接民权,分阶段实现宪政。
(3)评价: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是主权在民,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政治状况,其目的是实现直接民权;国民党长期施行“训政”,其实质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违背了孙中山的训政思想。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据载,宋教仁曾谓:“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选项中,与宋教仁限制总统权力意图相吻合的是(  )
①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 
②临时大总统统率全国陆海军队 
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并可弹劾临时大总统
④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①②只是明确总统的权力,没有涉及限制总统权力的信息,排除;③④从不同侧面限制了总统的权力,正确。故选D项。
2.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红色资源的形成路径有根据地式和纪念地式等。根据地式的有土地、人民、政权、武装,是自成联系、自成系统的,就像树木长在那片土地上一样;纪念地式的是某一次战争或某一项活动在那里发生,但是其事与其地不具有必然联系,如飘叶之于土地的关系,有一定联系,但不是理由充足的必然关系。据此推断,下列属于根据地式的是(  )
①延安 ②遵义 ③井冈山 ④嘉兴南湖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红军到达延安,以延安为中心,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①正确;1935年在遵义召开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但与题干材料不符,②错误;1927年,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探索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③正确;1921年,在嘉兴南湖游船上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④错误。故选A项。
3.“在目前的形势下,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加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相互合作,并拟订民主联合政府的施政纲领,业已成为必要,时机亦已成熟……但欲实现这一步骤,必须先邀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一个会议。”这次会议(  )
A.探讨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
B.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C.决定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通过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该会议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做好了筹备工作,故选B项。
4.“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在其监督下既有分工又协调一致地依法履行职能。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了国家的团结统一。”这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A.是统一战线性质组织
B.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C.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
D.健全了社会主义法治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5.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要议会民主政治,就必须要有法制的传统。而要有法制传统,又必须要有个人权利意识。要有个人权利意识,又必须要有发达的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的发达,又必须要有中产阶级社会。要市民社会的发展,需要知识的教育,需要发达的信息的传播。……(近代)中国的情况是怎样的 就是在一个高度专制传统的农业社会上面,安放着一个高度西化的政治系统,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两者之间无法有机地结合。
——萧功秦《百年中国现代化中的六次政治选择》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观点:宪政在近代中国失败是历史的必然(近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各个方面都不具备实行宪政的条件)。
评析:中国是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资本主义虽有发展但力量薄弱;封建专制主义历史悠久;封建思想浓厚,国民缺乏宪政意识(或法制的传统、个人权利意识淡薄);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不独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