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浙江专版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2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后提升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浙江专版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2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后提升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5 10:3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后·提升训练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近代中国跳出科举制度的束缚,以培养新式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最早开始于(  )
A.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
B.维新派创办京师大学堂
C.《新青年》的创办
D.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2.章京是协助堂官处理文书等的文职官员,总理衙门历届章京考试试题如下。据此可知(  )
年份 考题 考题文段出处
咸丰十一年 (1861年) “言忠信,行笃敬论” 《论语·卫灵公》
同治三年 (1864年) “出纳必委士类论” 《资治通鉴·唐纪》
光绪二十二年 (1896年) “策问:中、俄、英、法 陆路边界设防险要” 策问
A.晚清科举制得到发展完善
B.教育逐渐贴近民众社会生活
C.洋务运动推动教育近代化
D.政府官员选拔更加注重时务
3.“当戊戌四五月间,朝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论,士子多自琢磨。虽在穷乡僻壤,亦订结数人,合阅沪报一份。所谓时务策论,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材料反映了(  )
A.废除八股导致社会习俗发生根本改变
B.科举考试命题均以报纸为蓝本
C.改试策论促使士子广泛阅读报刊
D.改试策论得到士人的普遍拥护
4.1906年,清政府陆续举办了几届旨在选拔、任用归国留学生的“考试”,内容涉及工程、机械、理化、医学等,部分应试者获得相应功名出身。据此可知,晚清时期(  )
A.选官制度出现从重八股到重科学的变迁
B.封建正统思想仍然左右政治生活
C.新的人才选拔体系受到留学生的推崇
D.科举制依然存在并且发挥作用
5.下图所示《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表明当时中国(  )
学堂分为初等和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三级……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毕业生授予生员功名。
——《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
A.废除了科举制
B.近代教育事业起步
C.完全确立近代学制
D.新旧教育体制并存
6.孙中山先生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他强调的是(  )
A.考试选拔人才的合理性
B.科举考试逐渐发展完善
C.科举考试打破了门阀制度
D.中华民国应该坚持科举制度
7.北洋政府文官普通考试分为行政职和技术职两大类,其中技术职又细分为商业、农业、林学、蚕业、化学、土木工、物理、机械、医学、电工、机织、地质、铁道、数学、染色、采矿、图案、金丁、制丝、邮电等30个专业。这一划分(  )
A.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B.表明北洋时期官僚机构膨胀
C.有利于提升施政的科学化
D.说明实践经验是考试的重点
8.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番话的目的在于(  )
A.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
B.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C.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
D.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
9.下表是1984年体制改革前后部分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情况的统计。
统计范围 平均年龄(岁) 大学教育比例(%) 人员(数量)
前 后 前 后 前 后
部长和 副部长 64 58 38 59 1 000 300
国务院厅和 副厅局长 59 54 35 52 5 000 2 500
党中央机关 司长和副司长 66 62 43 53 600 000 (含中央 级干部) 400 000 (含中央 级干部)
党中央机关 局长和副局长 60 54 50 56
省委书记、 省长及副省长 62 55 20 44 — —
从上表可以看出,当时体制改革的方向是(  )
A.年轻化、知识化和精简机构
B.知识化、年轻化和革命化
C.年轻化、知识化和现代化
D.年轻化、专业化和精简机构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5年修订颁布的《考试法》施行细则申明“任命人员,谓政务官以外之公务员”。因为民国时期的民主政治并不成熟,因此这种简单的照搬并没有达到西方国家的实践效果。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制度规定,简任官无须考试,荐任和委任官员分别通过高等和普通文官考试取得任职资格,而即便是级别较低的荐任和委任文官,文官考试及格也仅是众多任用资格中的一项而已。因此,和科举考试相比,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的开放性要小很多。实际情况是,文官考试与任用相脱节,文官考试实行几十年,实际录取的人数总计不过千人,无法实现孙中山先生一切文官皆经考试及格的想法,而且任人唯亲的现象普遍存在。……另外,由于民国时期党治和军治色彩浓重,政府当局为党务人员和军人进入文官队伍大开方便之门,考试任职的文官地位很低,在薪酬待遇和升职空间上都不如其他途径进入文官的官员。
——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中国选官制度在民国时期的制度逻辑》
(1)根据材料,分析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学生可以根据毕业考试结果获得相应的奖励出身,如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授予生员功名,官府根据不同情形分别予以选录。这些举措(  )
①拉开了清末新政的序幕 ②标志着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 ③为结束科举制创造了条件 ④将育人与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据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的统计,1906年至1912年,中国出现的新式学堂数量和入学人数均骤增近三倍。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民族危机加剧激发了民族意识
B.选官制度变革阻断了传统仕途
C.民主革命浪潮推动了思想解放
D.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1916年7月20日,孙中山在上海两公司欢送国会议员大会上的演说中提出:“我国制定宪法之初,则尚可乘机采用。且此之所谓五权者,如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固可弗论,其他二权,各国之所无者,我国昔已有之。其一为御史弹劾,即皇帝亦莫能干涉之者;其二为考试,即尽人之所崇拜者也。”下列对此评论正确的是(  )
A.该设想早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即已得到完整体现
B.孙中山推崇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和考试选官制度
C.据此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优越于欧美代议制
D.孙中山完成了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飞跃
4.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党决定废除干部领导职务实际上存在的终身制,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状况,要求在坚持革命化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各级领导人员的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中共十二大上,“四化”方针被写入了党章。这些政策(  )
A.构建了统一领导的干部制度
B.完善了公务员制度
C.保障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削弱了党管干部的原则
二、非选择题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干部制度的改革也日益迫切。……1994年9月,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加快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等重要的制度改革,决定指出: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改进党管干部的方法,继续扩大民主、完善考核、推进交流、加强监督,逐步形成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富有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国家先后颁布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了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防止和纠正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抓住重点,渐次展开。1994年重点建立和实施考试录用制度,1995年重点实施辞职辞退制度,畅通公务员队伍的出口,1996年重点实施交流轮岗和回避制度,1997年重点对建立正常的竞争上岗制度进行研究试点。总之,在党中央的领导和部署下,国家的干部制度改革正全面推进,并取得了重大进展。
——摘编自王旸《新时期干部制度改革述论》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90年代干部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90年代干部制度改革的意义。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后·提升训练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近代中国跳出科举制度的束缚,以培养新式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最早开始于(  )
A.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
B.维新派创办京师大学堂
C.《新青年》的创办
D.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答案:A
解析: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开始洋务运动,创办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新式学堂,以培养新式人才为目的,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故A项正确。
2.章京是协助堂官处理文书等的文职官员,总理衙门历届章京考试试题如下。据此可知(  )
年份 考题 考题文段出处
咸丰十一年 (1861年) “言忠信,行笃敬论” 《论语·卫灵公》
同治三年 (1864年) “出纳必委士类论” 《资治通鉴·唐纪》
光绪二十二年 (1896年) “策问:中、俄、英、法 陆路边界设防险要” 策问
A.晚清科举制得到发展完善
B.教育逐渐贴近民众社会生活
C.洋务运动推动教育近代化
D.政府官员选拔更加注重时务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1896年章京考试试题由原来的经史典籍变为“策问:中、俄、英、法陆路边界设防险要”,可知政府官员的选拔更加注重时务,故D项正确;章京是从政府官员中选拔,与科举考试无关,并且晚清时期科举制度已经僵化,故A 项排除;题干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总理衙门的章京考试选拔,与教育无关,故B、C两项排除。
3.“当戊戌四五月间,朝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论,士子多自琢磨。虽在穷乡僻壤,亦订结数人,合阅沪报一份。所谓时务策论,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材料反映了(  )
A.废除八股导致社会习俗发生根本改变
B.科举考试命题均以报纸为蓝本
C.改试策论促使士子广泛阅读报刊
D.改试策论得到士人的普遍拥护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可知改试策论是促使士子广泛阅读报刊的主要原因,故选C项。
4.1906年,清政府陆续举办了几届旨在选拔、任用归国留学生的“考试”,内容涉及工程、机械、理化、医学等,部分应试者获得相应功名出身。据此可知,晚清时期(  )
A.选官制度出现从重八股到重科学的变迁
B.封建正统思想仍然左右政治生活
C.新的人才选拔体系受到留学生的推崇
D.科举制依然存在并且发挥作用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内容涉及工程、机械、理化、医学等”,可知晚清时期选官制度已出现从重八股到重科学的变迁,故选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封建正统思想,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留学生的态度,排除C项;1905年科举制度已经废除,排除D项。
5.下图所示《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表明当时中国(  )
学堂分为初等和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三级……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毕业生授予生员功名。
——《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
A.废除了科举制
B.近代教育事业起步
C.完全确立近代学制
D.新旧教育体制并存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学堂分为三级,体现了新教育体制的特点;题干材料“授予举人功名”“授予生员功名”说明当时科举制仍然存在,体现旧教育体制的特点,故D项正确。
6.孙中山先生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他强调的是(  )
A.考试选拔人才的合理性
B.科举考试逐渐发展完善
C.科举考试打破了门阀制度
D.中华民国应该坚持科举制度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可知孙中山意在突出科举制的积极意义,实际上是强调考试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故选A项;题干材料没有讨论科举制的发展情况和影响,而是强调考试选官的意义,B、C两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孙中山没有主张中华民国应该坚持科举制度,排除D项。
7.北洋政府文官普通考试分为行政职和技术职两大类,其中技术职又细分为商业、农业、林学、蚕业、化学、土木工、物理、机械、医学、电工、机织、地质、铁道、数学、染色、采矿、图案、金丁、制丝、邮电等30个专业。这一划分(  )
A.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B.表明北洋时期官僚机构膨胀
C.有利于提升施政的科学化
D.说明实践经验是考试的重点
答案:C
解析:文官普通考试分类并细分专业,能够适应相应的技术工作需求,有利于提升施政的专业化、科学化程度,故选C项;北洋政府时期并没有建立公务员制度,排除A项;根据题干材料看不出官僚机构膨胀,只能说明官僚机构的专业化,排除B项;划分专业不等于实践经验,排除D项。
8.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番话的目的在于(  )
A.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
B.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C.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
D.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那么天下一定大乱”并结合20世纪50年代初的时代背景,可知毛泽东说这番话的目的在于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故选D项。
9.下表是1984年体制改革前后部分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情况的统计。
统计范围 平均年龄(岁) 大学教育比例(%) 人员(数量)
前 后 前 后 前 后
部长和 副部长 64 58 38 59 1 000 300
国务院厅和 副厅局长 59 54 35 52 5 000 2 500
党中央机关 司长和副司长 66 62 43 53 600 000 (含中央 级干部) 400 000 (含中央 级干部)
党中央机关 局长和副局长 60 54 50 56
省委书记、 省长及副省长 62 55 20 44 — —
从上表可以看出,当时体制改革的方向是(  )
A.年轻化、知识化和精简机构
B.知识化、年轻化和革命化
C.年轻化、知识化和现代化
D.年轻化、专业化和精简机构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数据,可知1984年体制改革后干部平均年龄普遍小于体制改革前的平均年龄,这说明干部队伍年轻化;1984年体制改革后干部所受大学教育比例高于体制改革前,这说明干部队伍知识化;1984年体制改革后部分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的人员数量减少,这说明干部队伍精简机构,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5年修订颁布的《考试法》施行细则申明“任命人员,谓政务官以外之公务员”。因为民国时期的民主政治并不成熟,因此这种简单的照搬并没有达到西方国家的实践效果。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制度规定,简任官无须考试,荐任和委任官员分别通过高等和普通文官考试取得任职资格,而即便是级别较低的荐任和委任文官,文官考试及格也仅是众多任用资格中的一项而已。因此,和科举考试相比,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的开放性要小很多。实际情况是,文官考试与任用相脱节,文官考试实行几十年,实际录取的人数总计不过千人,无法实现孙中山先生一切文官皆经考试及格的想法,而且任人唯亲的现象普遍存在。……另外,由于民国时期党治和军治色彩浓重,政府当局为党务人员和军人进入文官队伍大开方便之门,考试任职的文官地位很低,在薪酬待遇和升职空间上都不如其他途径进入文官的官员。
——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中国选官制度在民国时期的制度逻辑》
(1)根据材料,分析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
参考答案:(1)问题:通过考试获得文官任职资格的人数少;任人唯亲的现象普遍存在;通过考试任职的文官地位低,在薪酬待遇和升职空间上都不如其他途径进入文官的官员;实践效果不佳。
(2)原因: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民主政治不成熟;照搬西方文官制度。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学生可以根据毕业考试结果获得相应的奖励出身,如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授予生员功名,官府根据不同情形分别予以选录。这些举措(  )
①拉开了清末新政的序幕 ②标志着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 ③为结束科举制创造了条件 ④将育人与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于1901年开始,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①错误;《奏定学堂章程》规定“根据毕业考试结果获得相应的奖励出身,如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授予生员功名,官府根据不同情形分别予以选录”,标志着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为结束科举制创造了条件,同时将育人与取才合于学校一途,②③④正确。故选D项。
2.据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的统计,1906年至1912年,中国出现的新式学堂数量和入学人数均骤增近三倍。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民族危机加剧激发了民族意识
B.选官制度变革阻断了传统仕途
C.民主革命浪潮推动了思想解放
D.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转而全面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这些变革阻断了传统仕途,导致新式学堂数量和入学人数增加,故B项正确。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与晚清选官制度变革有关,与民族危机、民主革命浪潮和民族工业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A、C、D三项。
3.1916年7月20日,孙中山在上海两公司欢送国会议员大会上的演说中提出:“我国制定宪法之初,则尚可乘机采用。且此之所谓五权者,如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固可弗论,其他二权,各国之所无者,我国昔已有之。其一为御史弹劾,即皇帝亦莫能干涉之者;其二为考试,即尽人之所崇拜者也。”下列对此评论正确的是(  )
A.该设想早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即已得到完整体现
B.孙中山推崇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和考试选官制度
C.据此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优越于欧美代议制
D.孙中山完成了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飞跃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其他二权,各国之所无者,我国昔已有之”“尽人之所崇拜者也”,可知孙中山认为御史弹劾和考试是中国固有的制度,这表明他推崇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和考试选官制度,故B项正确。
4.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党决定废除干部领导职务实际上存在的终身制,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状况,要求在坚持革命化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各级领导人员的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中共十二大上,“四化”方针被写入了党章。这些政策(  )
A.构建了统一领导的干部制度
B.完善了公务员制度
C.保障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削弱了党管干部的原则
答案:C
解析:1981年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干部的“四化”,有利于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故选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就已经构建了统一领导的干部制度,排除A项;公务员制度是在1993年开始推行的,排除B项;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不可能被削弱,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干部制度的改革也日益迫切。……1994年9月,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加快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等重要的制度改革,决定指出: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改进党管干部的方法,继续扩大民主、完善考核、推进交流、加强监督,逐步形成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富有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国家先后颁布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了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防止和纠正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抓住重点,渐次展开。1994年重点建立和实施考试录用制度,1995年重点实施辞职辞退制度,畅通公务员队伍的出口,1996年重点实施交流轮岗和回避制度,1997年重点对建立正常的竞争上岗制度进行研究试点。总之,在党中央的领导和部署下,国家的干部制度改革正全面推进,并取得了重大进展。
——摘编自王旸《新时期干部制度改革述论》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90年代干部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90年代干部制度改革的意义。
参考答案:(1)特点:国家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了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为保证公平、公正,通过法律法规逐步健全完善公务员制度。
(2)意义:干部制度改革坚持党的领导,保证了社会主义方向;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逐步形成选贤任能的用人机制;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逐步健全完善了公务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