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高中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2022级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u:64 Zn:65 Ag:108
第I卷(选择题 共 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3分,共48分)
1. 下列关于硫元素和硫单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自然界中存在单质硫 B. 硫在过量纯氧中燃烧其产物是三氧化硫
C. 单质硫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D. 试管内壁附着的硫可用二硫化碳溶解除去
【答案】B
【解析】
【详解】A.自然界中的硫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游离态的硫主要存在于火山喷口附近和地壳的岩层里,A正确;
B.硫在过量的纯氧中燃烧产物仍然是二氧化硫,B错误;
C.单质硫既可被氧化到+4价、+6价,也可被还原到-2价,因此单质硫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C正确;
D.硫易溶于二硫化碳,因此可用二硫化碳溶解除去试管内壁附着的硫,D正确;
故选B。
2. 氮是各种生物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下列过程不属于氮的固定的是
A. 在一定条件下由氨气和二氧化碳合成尿素 B. 雷雨闪电时,大气中产生了一氧化氮
C. 豆科农作物的根瘤菌使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氨 D. 工业合成氨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氮得固定是将游离态得氮转化成化合态得氮,氨气和二氧化碳合成尿素不属于氮得固定,A错误;
B.雷雨闪电时,大气中产生了一氧化氮反应方程为,属于氮的固定,B正确;
C.豆科农作物的根瘤菌使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氨,将游离态的氮转化成了化合态的氮,属于氮的固定,C正确;
D.工业合成氨是将氢气与氮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合成氨气,属于氮的固定,D正确;
故选A。
3. 下列有关材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华为首款5G手机搭载了智能7nm制程SOC“麒麟980”手机芯片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B. 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发动机使用的氮化硅陶瓷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C. 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多为硅酸盐材料,如陶瓷、玻璃、水泥
D. 2022年北京冬奥会展示的智能服饰含有石墨烯,石墨烯与金刚石互为同素异形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A.手机芯片的主要成分单质硅,A错误;
B.氮化硅陶瓷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B正确;
C.陶瓷、玻璃、水泥是硅酸盐材料,属于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C正确;
D.石墨烯与金刚石是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D正确;
故选A。
4. 酸雨对环境危害巨大,下列关于酸雨及防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酸雨的pH等于5.6
B. 酸雨能直接损伤农作物,使土壤酸化,加速建筑腐蚀
C. CO2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成因
D. 将含硫的煤和石灰石混合后燃烧,可以减少酸雨的形成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A.正常雨水由于溶解二氧化碳,pH约为5.6, 酸雨是指pH<5.6的雨水,A错误;
B.酸雨能直接损伤农作物,破坏森林,加速桥梁的腐蚀,B错误;
C.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C错误;
D.将含硫的煤和石灰石混合后燃烧生成难分解的硫酸钙,可以减少酸雨的形成,但不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D错误;
故选B。
5. 在一定条件下,将3 mol A和1 mol B投入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g)+B(g) =xC(g)+2D(g)。2 min末测得此时容器中C和D的浓度分别为0.2 mol·L-1和0.4 mol·L-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x=2 B. 0-2 min内用D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2 mol·L-1·min-1
C. 3v(A) = v(B) D. 2 min时,A的物质的量为2.4 mol
【答案】B
【解析】
【详解】A.2min末测得此时容器中C和D的浓度为0.2mol/L和0.4mol/L,根据浓度的变化量之比是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x=1,A错误;
B.0-2 min内用D表示的反应速率为,B正确;
C.由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v(A) = 3v(B),C错误;
D.根据方程式可知消耗B应该是0.2mol/L,物质的量是0.4mol,则消耗A的物质的量为3×0.4mol/L=1.2mol,2min时,A的物质的量为3mol-1.2mol=1.8mol,D错误;
故选B。
6. 二氧化硅(SiO2)又称硅石,是制备硅及其化合物的重要原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同二氧化碳一样,二氧化硅分子是由一个硅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B. SiO2既能与HF反应,又能与NaOH反应,属于两性氧化物
C. 制备粗硅的化学方程式为SiO2+2CSi+2CO↑
D. 因为CaCO3+SiO2CaSiO3+CO2↑,所以硅酸的酸性比碳酸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二氧化碳是分子晶体,二氧化硅是共价晶体,A错误;
B.二氧化硅能和强碱反应,反应方程式为SiO2+2NaOH═Na2SiO3+H2O;虽然也能和特殊的酸氢氟酸反应,反应方程式为:SiO2+4HF═SiF4↑+2H2O,但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B错误;
C.制备粗硅的化学方程式为SiO2+2CSi+2CO↑,C正确;
D.反应只有在高温条件下才能进行,由于CO2是气体,生成后脱离反应体系使反应得以继续进行,但并不能说明硅酸的酸性比碳酸强,D错误;
故选C。
7.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化学电源示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甲、乙、丙分别属于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和燃料电池
B. 甲电池放电时,电子从锌筒经外电路到石墨电极
C. 氢氧燃料电池中负极通入氧气发生还原反应
D. 乙电池充电时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答案】C
【解析】
【详解】A.锰干电池属于一次电池,铅蓄电池属于二次电池,氢氧燃料电池属于燃烧电池,A正确;
B.甲电池中,锌作负极,放电时失去电子,电子从锌筒经外电路到石墨电极,B正确;
C.氢氧燃料电池中负极上通入氢气,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C错误;
D.乙电池充电时是电解池装置,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D正确;
故选C。
8. 反应C(s)+H2O(g)CO(g)+H2(g)在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条件的改变能使反应速率加快的是
①将容器的容积缩小一半 ②加入过量炭 ③保持容器压强不变,充入N2 ④升高温度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压强增大,反应速率增大,故①符合题意;
②炭为纯固体,加入过量炭,反应速率不变,故②不符合题意;
③保持容器压强不变,充入N2,反应体系中各物质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故③不符合题意;
④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故④符合题意;
能使反应速率加快的是①④;
答案选D。
9. 下列叙述不正确是
A. 通常情况下N2的化学性质很稳定,是因为分子中存在N≡N
B. 向BaCl2溶液中通入少量的SO2气体,有白色沉淀生成
C. 氨水和液氨成分不同,氨水中含有多种粒子,液氨只含有氨分子
D. 食品中添加适量的SO2可以起到防腐和抗氧化等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A.N2分子存氮氮三键,N≡N键键能很大,所以化学性质稳定,故A正确;
B.SO2与水反应生成H2SO3,,H2SO3酸性比HCl弱,与BaCl2溶液不反应,故B错误;
C.氨水是氨气溶于水的溶液,含有NH3、H2O、NH3·H2O、、H+、OH-,液氨只有NH3,故C正确;
D.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还原性,且能杀灭细菌,故可在食品中添加适量的起到漂白、防腐和抗氧化等作用,故D正确;
故选B。
10. 下列变化需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
A. SO2→SO3 B. Na2SO3→SO2
C. SO2→S D. S2-→H2S
【答案】A
【解析】
【详解】A.SO2→SO3,S元素由+4价升高到+6价,失电子被氧化,需要加入氧化剂, A符合题意;
B.Na2SO3→SO2,没有发生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不需要加入氧化剂,B不符合题意;
C.SO2→S,S元素由+4价降低到0价,得电子被还原,需要加入还原剂,C不符合题意;
D.S2-→H2S,没有发生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不需要加入氧化剂,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 下列与NH3相关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甲图制备NH3可选用的药品为NH4Cl
B. 乙图实验时,可观察到喷泉现象,体现NH3极易溶于水
C. 丙图实验中,可观察到有大量白烟生成,说明NH3能与酸反应生成铵盐
D. 丁图可用于NH3的尾气处理,且具有防倒吸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A.实验室制备可选用药品为氢氧化钙与氯化铵的混合物,二者混合加热生成氯化钙、氨气和水,A错误;
B.氨气极易溶于水,可形成喷泉,氨气和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溶液显碱性,则乙图实验时,可观察到烧瓶中液体为红色,体现氨气是碱性气体,B正确;
C.丙图实验中,可观察到有大量白烟生成,是因为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生成了固体氯化铵,体现氨水的挥发性,C正确;
D.氨气极易溶于水,倒置的干燥管起防倒吸作用,即丁图可用于氨气的尾气处理,且具有防倒吸作用,D正确;
故选A。
12. 下列关于NO和NO2的说法正确的是
A. NO2是红棕色气体,易溶于水,属于酸性氧化物
B. NO2和O2以一定比例混合可以被水完全吸收转化成HNO3
C. NO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进行收集
D. NO2可由N2和O2直接化合得到
【答案】B
【解析】
【详解】A.NO2是红棕色气体,易溶于水,与水反应产生HNO3、NO,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因此NO2不属于酸性氧化物,A错误;
B.二氧化氮和氧气可以完全反应4NO2 + O2 +2H2O=4HNO3,B正确;
C.NO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NO2,不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进行收集,C错误;
D.N2和O2直接化合得到NO,NO与O2反应产生NO2,因此NO2不可由N2和O2直接化合得到,D错误;
故选B。
13.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某种离子,下列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A. 加入浓NaOH溶液后加热,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证明有
B. 加入NaOH溶液,析出白色沉淀,证明有Al3+
C. 加入盐酸,放出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证明有
D. 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
【答案】A
【解析】
【详解】A.只有氨气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则加浓NaOH溶液后加热,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证明有,A正确;
B.加入NaOH溶液,析出白色沉淀,可能是氢氧化镁等,不能证明有Al3+,B错误;
C.加入盐酸,放出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气体可能为二氧化碳,也可能为二氧化硫,不能证明有,C错误;
D.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白色沉淀可能为硫酸银,也可能为AgCl,不能证明有,D错误;
故选A。
14. 浓硫酸与稀硫酸性质差异较大,且浓硫酸具有某些特性,下列有关浓硫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浓硫酸可做干燥剂,能够干燥氢气、氧气、氨气等气体
B. 在铜与浓硫酸的反应中,浓硫酸既表现了强氧化性又表现了酸性
C. 常温下能够用铁、铝等容器盛放浓硫酸,是因为浓硫酸不与铁、铝反应
D. 取少量蔗糖于烧杯中,加入浓硫酸,蔗糖变黑,体现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A.浓硫酸可以和氨气反应,不能干燥氨气,A错误;
B.铜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SO2,浓硫酸只有部分化合价发生变化,所以浓硫酸即显示氧化性又显示酸性,B正确;
C.常温下,铁、铝与浓硫酸接触会发生钝化,所以能够用铁、铝等容器盛放浓硫酸,C错误;
D.浓硫酸使蔗糖分子中的氢、氧原子以2:1的比例形成水而脱出, 剩余了碳,蔗糖变黑,体现脱水性,D错误;
故选B。
15.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实验室用氯化铵和熟石灰共热制氨气: + OH- NH3↑ + H2O
B. 用足量的NaOH溶液吸收SO2尾气:2OH-+ SO2 = + H2O
C. SO2气体通入溴水中:SO2 + Br2 + H2O = 2H+ + 2Br-+
D. 向氢硫酸(H2S)中通入氯气:S2-+Cl2 = S ↓+ 2Cl-
【答案】B
【解析】
【详解】A.实验室用氯化铵和熟石灰制氨,两者都为固体加热反应制得气体,没有在溶液或熔融状态下反应,因此没有离子方程式,A错误;
B.用足量的NaOH溶液吸收SO2尾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2OH-+ SO2 = + H2O,B正确;
C.SO2通入溴水中,反应生成硫酸和溴化氢:SO2 + Br2 + 2H2O = 4H+ + 2Br-+ ,C错误;
D.向氢硫酸(H2S)中通入氯气,氢硫酸是弱酸,应写成化学式:H2S+Cl2 = S ↓+2H++ 2Cl-,D错误;
故选B。
16. 将6.4 g铜加入50 ml 10 mol/L的硝酸溶液中,铜全部溶解,得到NO和NO2的混合气体。将反应后溶液稀释至100 mL,测得的浓度为3 mol/L。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2 mol
B. 稀释后溶液中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
C. 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1 mol
D. 硝酸在反应中部分体现氧化性,部分体现酸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N守恒,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硝酸的物质的量减去硝酸根的物质的量,n(混合气体)=10mol/L×50×10-3L-3mol/L×100×10-3=0.2mol,A正确;
B.,将反应后溶液稀释至100 mL,测得的浓度为3 mol/L则,设稀释后溶液中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x,有电荷守恒得1mol/L×2+x=3mol/L,解x=1mol/L,B正确;
C.,反应过程中铜失去2个电子生成铜离子,则转移的电子数为2×0.1mol=0.2mol,C错误;
D.反应中部分硝酸中的N化合价降低生成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混合气体,表现出氧化性,一部分生成了盐和水,表现除了酸性,D正确;
故选C。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填空题(本题共4个小题,共52分)
17.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变化:①铝片与稀盐酸的反应;②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混合反应;③浓硫酸溶于水;④氯酸钾分解制氧气;⑤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⑥H2在Cl2中燃烧。
属于吸热反应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属于放热反应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写出②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
(2)已知反应H2(g)+O2(g) =H2O(g),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知,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吸收的能量为___________kJ(用字母表示,下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____kJ,该反应是_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答案】(1) ①. ②④ ②. ①⑤⑥ ③.
(2) ①. a ②. b ③. 放热
【解析】
【分析】①铝片与稀盐酸的反应是置换反应,属于放热反应;②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混合反应是复分解反应,属于吸热反应;③浓硫酸溶于水,浓硫酸的稀释,不是化学反应;④氯酸钾分解制氧气,分解反应,属于吸热反应;⑤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是化合反应,属于放热反应;⑥H2在Cl2中燃烧是化合反应,属于放热反应。
【小问1详解】
由分析知,②④属于吸热反应,①⑤⑥属于吸热反应;②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由图知,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吸收的能量为akJ;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放出的热量为bkJ;该反应反应物能量高于生成物能量,属于放热反应。
18. 某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原电池装置。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若a为Zn,b为Cu,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则该原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电池工作一段时间,Zn极质量变化32.5g,则Cu极可观察到___________现象,电路中转移的电子数为___________(用NA表示),溶液中由___________电极移向___________电极(填“Zn”或“Cu”)。
(2)若设计的电池总反应为2Ag+ + Cu = 2Ag + Cu2+,b作正极,则电极材料a为___________,电解质溶液为___________(填化学式)溶液。当电路中通过0.2NA个电子时,则b电极___________(填“增重”或“减轻”)的质量为___________ g。
【答案】(1) ①. Zn-2e-=Zn2+ ②. 有无色气泡产生 ③. NA ④. Cu ⑤. Zn
(2) ①. Cu ②. AgNO3 ③. 增重 ④. 21.6
【解析】
【分析】在原电池中失去电子的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另外一个电极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以此解题。
【小问1详解】
若a为Zn,b为Cu,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锌比铜活泼,锌为负极,则该原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Zn-2e-=Zn2+; Zn极质量变化32.5g,则溶解的锌的物质的量为:0.5mol,失去1mol电子,铜电极反应为2H++2e-=H2↑;则Cu极可观察到:有无色气泡产生;电路中转移的电子数为NA;在原电池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故硫酸根离子由Cu极向Zn极移动;
【小问2详解】
电池总反应为2Ag+ + Cu = 2Ag + Cu2+,其中铜失去电子,为负极,b作正极,则电极材料a为Cu;银离子得到电子,参加正极反应,则电解质溶液为AgNO3;b电极反应为Ag+ +e-= Ag,则当电路中通过0.2NA个电子时,生成0.2mol单质银,即b电极增重;增加的质量为:0.2×108g/mol=21.6g。
19. 在古代中国,稀硫酸被称为“绿矾油”。炼丹家孤刚子在其所著《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九中就记载着“炼石胆取精华法”,即干馏石胆(胆矾)而获得硫酸。
Ⅰ.目前工业上主要采用接触法制备硫酸,其流程如下:
(1)黄铁矿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将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
Ⅱ.硫酸的性质: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足量铁质材料(碳素钢)和浓硫酸反应的产物,利用下列装置进行了实验探究活动。
(2)A装置中用于添加浓硫酸的仪器名称为___________;请写出碳参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实验开始后,观察到装置B和装置C中溶液均褪色。两者褪色原理是否相同?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4)若D装置中溶液不褪色,E装置中溶液变浑浊,说明有___________(填化学式)气体生成。实验过程中观察到___________现象时,说明反应产物中还有H2生成。
(5)装置I中碱石灰的作用___________。
【答案】(1) ①. -1 ②.
(2) ①. 分液漏斗 ②.
(3)不同 (4) ①. CO2 ②. G装置中黑色固体变为紫红色,H装置中白色固体变蓝
(5)防止空气中水蒸气进入H装置,对实验产生干扰
【解析】
【分析】黄铁矿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三氧化二铁和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在五氧化二钒作催化剂、400~500℃的条件下催化氧化生成三氧化硫;分液漏斗中的浓硫酸与碳素钢中的碳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生成的混合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使品红溶液褪色,检验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能够和酸性高锰酸钾反应,将二氧化硫除去,再用品红溶液检验二氧化硫是否除尽,剩下的二氧化碳气态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碱石灰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除去,最后通入加热的氧化铜中,氧化铜黑色固体变为紫红色,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有水生成,证明混合气体中由氢气,最后的碱石灰可以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装置,干扰实验,据此回答。
【小问1详解】
黄铁矿(FeS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将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由分析知,A装置中用于添加浓硫酸的仪器名称为分液漏斗;碳参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小问3详解】
由分析知,B中体现的是二氧化硫的漂白性,C中体现的是二样回流的还原性,两者原理不同;
【小问4详解】
由分析知,若D装置中溶液不褪色,证明已经将二氧化硫除尽,E装置中溶液变浑浊,说明混合气体中由含有二氧化碳,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观察到G装置中黑色固体变为紫红色,H装置中白色固体变蓝时,说明反应产物中还有H2生成;
【小问5详解】
由分析知,装置I中碱石灰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水蒸气进入H装置,对实验产生干扰。
20. Ⅰ.硝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下图为合成氨以及氨氧化制硝酸的流程图,请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写出NH3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只写一种即可)
(2)写出第②步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上述①~④步反应中氮元素被还原的反应有___________(填序号)。
(4)浓硝酸一般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原因___________。
Ⅱ.某兴趣小组同学探究铜与稀硝酸的反应如下图所示(已知NO、NO2的混合气体能与NaOH溶液反应):
(5)实验前,先向装置中通入CO2气体,当观察到装置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停止通入CO2并关闭弹簧夹。该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
(6)实验时,三颈烧瓶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将注射器B中的空气推入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7)烧杯E中可以选用___________溶液进行尾气吸收。
【答案】(1)制冷剂、生产氮肥、制造合成纤维、制药等 (答案合理即可)
(2)4NH3 + 5O24NO + 6H2O
(3)①④ (4)4HNO3 4NO2↑+O2↑+2H2O
(5)利用二氧化碳排尽装置内的空气,以便观察产物颜色
(6) ①. 3Cu+8H++2NO =3Cu2++2NO↑+4H2O ②. C中气体由无色变成红色
(7)NaOH
【解析】
【分析】氮气和氢气催化生成氨气,氨气和氧气催化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和氧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和水生成硝酸;稀硝酸和铜生成硝酸铜和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和氧气生成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氮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小问1详解】
氨气常用作作制冷剂、生产氮肥、制造合成纤维、制药等 (答案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制冷剂、生产氮肥、制造合成纤维、制药等 (答案合理即可)。
【小问2详解】
氨气和氧气催化剂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水,反应方程式为4NH3 + 5O24NO + 6H2O;
故答案为:4NH3 + 5O24NO + 6H2O。
【小问3详解】
①中N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②中N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③中N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根据分析可知④中发生的为歧化反应,N元素化合价既有升高也有降低,既有氧也有还原,综上所述N元素被还原的有①④;
故答案为:①④。
小问4详解】
浓硝酸加热或遇光会分解,生成二氧化氮、水和氧气,方程式为4HNO34NO2↑+O2↑+2H2O;
故答案为:4HNO34NO2↑+O2↑+2H2O。
【小问5详解】
利用二氧化碳排尽装置内的空气,以便观察产物颜色;
故答案为:利用二氧化碳排尽装置内的空气,以便观察产物颜色。
【小问6详解】
三颈烧瓶中铜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和一氧化氮,离子反应方程式为3Cu+8H++2NO =3Cu2++2NO↑+4H2O;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C中现象由无色变成红色;
故答案为:3Cu+8H++2NO =3Cu2++2NO↑+4H2O;C中气体由无色变成红色。
【小问7详解】
一氧化氮会被氧气氧化成二氧化氮,用氢氧化钠吸收;南充高中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2022级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u:64 Zn:65 Ag:108
第I卷(选择题 共 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3分,共48分)
1. 下列关于硫元素和硫单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自然界中存在单质硫 B. 硫在过量纯氧中燃烧其产物是三氧化硫
C. 单质硫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D. 试管内壁附着的硫可用二硫化碳溶解除去
2. 氮是各种生物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下列过程不属于氮的固定的是
A. 在一定条件下由氨气和二氧化碳合成尿素 B. 雷雨闪电时,大气中产生了一氧化氮
C. 豆科农作物的根瘤菌使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氨 D. 工业合成氨
3. 下列有关材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华为首款5G手机搭载了智能7nm制程SOC“麒麟980”手机芯片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B. 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发动机使用的氮化硅陶瓷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C. 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多为硅酸盐材料,如陶瓷、玻璃、水泥
D. 2022年北京冬奥会展示的智能服饰含有石墨烯,石墨烯与金刚石互为同素异形体
4. 酸雨对环境危害巨大,下列关于酸雨及防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酸雨的pH等于5.6
B. 酸雨能直接损伤农作物,使土壤酸化,加速建筑腐蚀
C. CO2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成因
D. 将含硫的煤和石灰石混合后燃烧,可以减少酸雨的形成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
5. 在一定条件下,将3 mol A和1 mol B投入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g)+B(g) =xC(g)+2D(g)。2 min末测得此时容器中C和D的浓度分别为0.2 mol·L-1和0.4 mol·L-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x=2 B. 0-2 min内用D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2 mol·L-1·min-1
C. 3v(A) = v(B) D. 2 min时,A的物质的量为2.4 mol
6. 二氧化硅(SiO2)又称硅石,是制备硅及其化合物的重要原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同二氧化碳一样,二氧化硅分子是由一个硅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B. SiO2既能与HF反应,又能与NaOH反应,属于两性氧化物
C. 制备粗硅的化学方程式为SiO2+2CSi+2CO↑
D. 因为CaCO3+SiO2CaSiO3+CO2↑,所以硅酸的酸性比碳酸强
7.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化学电源示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甲、乙、丙分别属于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和燃料电池
B 甲电池放电时,电子从锌筒经外电路到石墨电极
C. 氢氧燃料电池中负极通入氧气发生还原反应
D. 乙电池充电时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8. 反应C(s)+H2O(g)CO(g)+H2(g)在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条件的改变能使反应速率加快的是
①将容器的容积缩小一半 ②加入过量炭 ③保持容器压强不变,充入N2 ④升高温度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9.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通常情况下N2的化学性质很稳定,是因为分子中存在N≡N
B. 向BaCl2溶液中通入少量的SO2气体,有白色沉淀生成
C. 氨水和液氨成分不同,氨水中含有多种粒子,液氨只含有氨分子
D. 食品中添加适量的SO2可以起到防腐和抗氧化等作用
10. 下列变化需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
A. SO2→SO3 B. Na2SO3→SO2
C SO2→S D. S2-→H2S
11. 下列与NH3相关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甲图制备NH3可选用的药品为NH4Cl
B. 乙图实验时,可观察到喷泉现象,体现NH3极易溶于水
C. 丙图实验中,可观察到有大量白烟生成,说明NH3能与酸反应生成铵盐
D. 丁图可用于NH3的尾气处理,且具有防倒吸作用
12. 下列关于NO和NO2的说法正确的是
A. NO2是红棕色气体,易溶于水,属于酸性氧化物
B. NO2和O2以一定比例混合可以被水完全吸收转化成HNO3
C. NO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进行收集
D. NO2可由N2和O2直接化合得到
13.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某种离子,下列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A. 加入浓NaOH溶液后加热,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证明有
B. 加入NaOH溶液,析出白色沉淀,证明有Al3+
C. 加入盐酸,放出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证明有
D. 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
14. 浓硫酸与稀硫酸性质差异较大,且浓硫酸具有某些特性,下列有关浓硫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浓硫酸可做干燥剂,能够干燥氢气、氧气、氨气等气体
B. 在铜与浓硫酸的反应中,浓硫酸既表现了强氧化性又表现了酸性
C. 常温下能够用铁、铝等容器盛放浓硫酸,是因为浓硫酸不与铁、铝反应
D. 取少量蔗糖于烧杯中,加入浓硫酸,蔗糖变黑,体现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15.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实验室用氯化铵和熟石灰共热制氨气: + OH- NH3↑ + H2O
B. 用足量的NaOH溶液吸收SO2尾气:2OH-+ SO2 = + H2O
C. SO2气体通入溴水中:SO2 + Br2 + H2O = 2H+ + 2Br-+
D 向氢硫酸(H2S)中通入氯气:S2-+Cl2 = S ↓+ 2Cl-
16. 将6.4 g铜加入50 ml 10 mol/L的硝酸溶液中,铜全部溶解,得到NO和NO2的混合气体。将反应后溶液稀释至100 mL,测得的浓度为3 mol/L。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混合气体物质的量为0.2 mol
B. 稀释后溶液中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
C. 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1 mol
D. 硝酸在反应中部分体现氧化性,部分体现酸性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填空题(本题共4个小题,共52分)
17.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变化:①铝片与稀盐酸的反应;②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混合反应;③浓硫酸溶于水;④氯酸钾分解制氧气;⑤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⑥H2在Cl2中燃烧。
属于吸热反应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属于放热反应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写出②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
(2)已知反应H2(g)+O2(g) =H2O(g),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知,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吸收的能量为___________kJ(用字母表示,下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____kJ,该反应是_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18. 某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原电池装置。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若a为Zn,b为Cu,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则该原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电池工作一段时间,Zn极质量变化32.5g,则Cu极可观察到___________现象,电路中转移的电子数为___________(用NA表示),溶液中由___________电极移向___________电极(填“Zn”或“Cu”)。
(2)若设计的电池总反应为2Ag+ + Cu = 2Ag + Cu2+,b作正极,则电极材料a为___________,电解质溶液为___________(填化学式)溶液。当电路中通过0.2NA个电子时,则b电极___________(填“增重”或“减轻”)的质量为___________ g。
19. 在古代中国,稀硫酸被称为“绿矾油”。炼丹家孤刚子在其所著《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九中就记载着“炼石胆取精华法”,即干馏石胆(胆矾)而获得硫酸。
Ⅰ.目前工业上主要采用接触法制备硫酸,其流程如下:
(1)黄铁矿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将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
Ⅱ.硫酸的性质: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足量铁质材料(碳素钢)和浓硫酸反应的产物,利用下列装置进行了实验探究活动。
(2)A装置中用于添加浓硫酸的仪器名称为___________;请写出碳参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实验开始后,观察到装置B和装置C中溶液均褪色。两者褪色原理是否相同?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4)若D装置中溶液不褪色,E装置中溶液变浑浊,说明有___________(填化学式)气体生成。实验过程中观察到___________现象时,说明反应产物中还有H2生成。
(5)装置I中碱石灰的作用___________。
20. Ⅰ.硝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下图为合成氨以及氨氧化制硝酸的流程图,请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写出NH3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只写一种即可)
(2)写出第②步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上述①~④步反应中氮元素被还原的反应有___________(填序号)。
(4)浓硝酸一般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原因___________。
Ⅱ.某兴趣小组同学探究铜与稀硝酸的反应如下图所示(已知NO、NO2的混合气体能与NaOH溶液反应):
(5)实验前,先向装置中通入CO2气体,当观察到装置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停止通入CO2并关闭弹簧夹。该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
(6)实验时,三颈烧瓶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将注射器B中的空气推入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