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浙江专版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3单元法律与教化单元过关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浙江专版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3单元法律与教化单元过关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5 10:5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过关训练
一、选择题
1.秦律规定:与盗者“不盈五人”,其赃“不盈二百廿以下到一钱”,只给予流放;但如“五人盗”,赃“一钱以上”,也要“斩左止(趾),有黥以为城旦”。下列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秦律尤其重视对“群盗”的惩治
B.秦律具有残酷性
C.秦律保护人的生命和财产
D.秦律具有公正性
2.我国古代将“亲亲相隐”制度称为“亲亲得相首匿”“同居相为隐”等,是法律规定中一种互相隐瞒和包庇的制度,告发被视为不孝不亲和伤情败法的行为,要对其进行惩罚。这表明(  )
A.儒家伦理超越法律规定
B.统治者重视宗法血缘关系
C.古代法律体系不断健全完善
D.人伦关系影响法律
3.唐高宗曾命人对《永徽律》律文进行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由此可见《唐律疏议》强调(  )
A.“天人感应”
B.法律与道德教化相结合
C.“三教合一”
D.天理与伦理道德相联系
4.有史学家指出,儒家是出于司徒之官的,司徒是主教之官,所以儒家也最重教化。儒家之言教化,养必先于教,认为如果生活问题没有解决,教化两字,简直是无从谈起的。这主要说明儒家思想(  )
A.产生于古代的某种官职
B.提倡教化以现实生活为基础
C.认为礼义教化最为重要
D.倡导物质享受,忽略道德
5.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子弟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右今出榜散行晓谕外,更请父老各以此意劝率乡闾,教戒子弟,务令通晓,毋致违犯。”这则“乡约”有利于(  )
A.规劝乡民“存天理,灭人欲”
B.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C.推动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
D.强化政府对百姓的管理
6.《尚书》记载:“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法律规定)。”《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这两则规定都(  )
A.反映了重罪轻判的理念
B.体现了一定的理性色彩
C.体现了法律的宽松灵活
D.违背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7.1215年,英国贵族们联合起来,迫使国王约翰王签署了《大宪章》。《大宪章》公开阐明了法律高于王权的思想,指出王权必须受到监督,提出了保护基本人权的条款。材料反映出(  )
A.英国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
B.英国代议制是由传统和习惯形成的
C.欧洲中世纪已经有了宪政
D.英国基本人权得到了保护
8.751年,法兰克宫相丕平遣使上书教皇:“您认为是徒有虚名的人做国王好,还是让真有实权的人当国王好呢 ”教皇领会了丕平的意思,回答:“在我看来,让真有实权的人当国王要好些。”这说明当时(  )
A.王权与教权相互依存
B.统一的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C.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
D.王权极度衰弱
9.某回忆录中写道:“1981年的一个半月里,我曾在《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了10篇文章,对宪法修改提出建议,大多数都被采纳了。”“修改”后的宪法(  )
A.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完整的宪法
B.首次提出人民民主原则
C.标志着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
D.表明新时期法治建设走向健全
10.1979年到1982年,全国人大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等相关法律和条例。此外,中国政府还同一些国家就有关保护投资安全问题进行谈判或签订协定。这些做法(  )
A.说明全国人大开始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B.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旨在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对外开放
D.表明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制定《吕刑》。秦朝制定《秦律》,这是一部十分严苛的法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死刑多达十几种。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它继承了古代立法传统,将各种法规熔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法律都围绕“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解释。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唐律还规定如果赃证已经明确,“理不可疑”,犯人即使不招,也可根据犯罪事实进行判决。《唐律疏议》成为以后历代刑律的蓝本,也是中国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
——摘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 公法是以保护调整国家(公共)利益为目的的法律,私法是以强调保护私人利益为目的的法律。与古代中国侧重公法不同,罗马帝国时期立法以私法为主要侧重点。罗马法广泛借鉴外邦人法规,着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适应了帝国时期社会发展要求。3世纪以后形成了著名的《查士丁尼法典》,内容包括历代罗马皇帝颁布的敕令,人与人关系、财产关系和诉讼等方面的规定,不同时期法学家对罗马法提出的各种学说和解释。它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律基础制定本国法律制度。
——摘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法治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与古罗马在公法与私法方面侧重点不同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识。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氏乡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其主要内容有:一是德业相劝,即互勉于修身齐家之事;二是过失相规,如戒烟酒,戒赌博,戒斗殴等;三是礼俗相交,即乡党之间要有长幼之序,相亲相敬之礼;四是患难相恤,包括防盗、防灾、防疫、恤贫、恤孤等。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有学者认为,《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
——摘编自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研究》等
材料二 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戒,息讼罢争”。在《乡约》中,王阳明要求父老子弟及新民要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生活中存在的种种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
——摘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材料三 当前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乡规民约不谋而合,全国各地不同地方有着不同习俗,民风民情也千差万别,若只是以法律的方式做出统一规定,难免引起“不适”,乡规民约源于世代民众生活沿袭下来的习俗和传统,更适应本地方的现实需要,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摘编自刘宇《论“吕氏乡约”的社会治理作用》
(1)根据材料一,简要指出《吕氏乡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乡约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制订和推行《南赣乡约》的社会价值。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乡约所体现的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古代乡约的现实价值。
13.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随着清末西方列强的入侵,儒家法律文化的价值体系已经崩塌,接受西方法制便是不可避免的。在中国近百年的“法律西化”过程中,对待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无疑存在过多的矫枉过正的现象,然而对本民族文化的抛弃,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相应的辉煌,相反却是法律与文化的脱节,给国人带来巨大精神苦闷和导致信仰的虚无。随着中国经济现代化,中国的法律建设也将走向现代化,在这巨大的社会变革时期,如何看待儒家法律文化,则是我们无法逃避的课题。在中国多元法律文化客观存在的情况下,法律的现代化,不能无视本土的儒家法律文化,无视它在民众心理间强大的存在,否则就可能会产生“国家法”和“民间法”之间的文化阻碍。
——摘编自张天舒《儒家法律价值观及其文化背景的分析
——兼论儒家法律文化对中国传统法和现代法制建设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对“中国近现代法治建设”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
第三单元过关训练
一、选择题
1.秦律规定:与盗者“不盈五人”,其赃“不盈二百廿以下到一钱”,只给予流放;但如“五人盗”,赃“一钱以上”,也要“斩左止(趾),有黥以为城旦”。下列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秦律尤其重视对“群盗”的惩治
B.秦律具有残酷性
C.秦律保护人的生命和财产
D.秦律具有公正性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中秦律的规定对与盗者“不盈五人”与“五人盗”的惩罚不同,体现出对“五人盗”这样的“群盗”惩治更加严厉,故A项正确;该规定具有残酷性,但这不是题干材料强调的内容,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秦律这一规定的目的,故C项错误;根据该规定无法推断秦律的公正性,故D项错误。
2.我国古代将“亲亲相隐”制度称为“亲亲得相首匿”“同居相为隐”等,是法律规定中一种互相隐瞒和包庇的制度,告发被视为不孝不亲和伤情败法的行为,要对其进行惩罚。这表明(  )
A.儒家伦理超越法律规定
B.统治者重视宗法血缘关系
C.古代法律体系不断健全完善
D.人伦关系影响法律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告发被视为不孝不亲和伤情败法的行为,要对其进行惩罚”,可知中国古代法律中有许多关于亲属容隐的规定,这体现出伦理道德影响中国古代的法律建设,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未体现儒家伦理与法律规定的关系,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对血缘关系的重视,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表明古代法律体系并不完善,故C项错误。
3.唐高宗曾命人对《永徽律》律文进行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由此可见《唐律疏议》强调(  )
A.“天人感应”
B.法律与道德教化相结合
C.“三教合一”
D.天理与伦理道德相联系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知《唐律疏议》将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比作昏晓相须而成一昼夜,春秋相须而一岁,体现法律与道德教化相互结合,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是指天意和人事的交感相应,故排除A项;“三教合一”是指儒学、道教、佛教三者之间的融合,故排除C项;天理是宋明理学的内容,故排除D项。
4.有史学家指出,儒家是出于司徒之官的,司徒是主教之官,所以儒家也最重教化。儒家之言教化,养必先于教,认为如果生活问题没有解决,教化两字,简直是无从谈起的。这主要说明儒家思想(  )
A.产生于古代的某种官职
B.提倡教化以现实生活为基础
C.认为礼义教化最为重要
D.倡导物质享受,忽略道德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儒家也最重教化”说明儒家思想重视教化,题干材料“如果生活问题没有解决,教化两字,简直是无从谈起的”表明儒家思想提倡教化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故B项正确。
5.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子弟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右今出榜散行晓谕外,更请父老各以此意劝率乡闾,教戒子弟,务令通晓,毋致违犯。”这则“乡约”有利于(  )
A.规劝乡民“存天理,灭人欲”
B.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C.推动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
D.强化政府对百姓的管理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教戒子弟,务令通晓”,可知朱熹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循规蹈矩,遵循规范的生活秩序,该乡约既体现了对伦理道德的重视,又体现了对日常生活细节的重视,有利于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儒家伦理道德,从而推动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故C项正确;A项不能全面反映题干材料,排除;B、D两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6.《尚书》记载:“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法律规定)。”《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这两则规定都(  )
A.反映了重罪轻判的理念
B.体现了一定的理性色彩
C.体现了法律的宽松灵活
D.违背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答案:B
解析:《罗马民法大全》的规定没有体现重罪轻判的理念,故排除A项。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两则规定都主张不能滥杀无辜,不能随便怀疑人,要讲究证据,体现了一定的理性色彩,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不是强调法律的宽松灵活,而是强调法律要合理,故排除C项。中国古代没有实行法律至上的原则,故排除D项。
7.1215年,英国贵族们联合起来,迫使国王约翰王签署了《大宪章》。《大宪章》公开阐明了法律高于王权的思想,指出王权必须受到监督,提出了保护基本人权的条款。材料反映出(  )
A.英国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
B.英国代议制是由传统和习惯形成的
C.欧洲中世纪已经有了宪政
D.英国基本人权得到了保护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1215年英国的《大宪章》公开阐明了法律高于王权的思想,指出王权必须受到监督,提出了保护基本人权的条款,体现了限制王权的传统,这说明英国代议制是由传统和习惯形成的,故B项正确;英国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是在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确立的,排除A项;中世纪的欧洲没有宪政,排除C项;D项从题干材料中无法反映,排除。
8.751年,法兰克宫相丕平遣使上书教皇:“您认为是徒有虚名的人做国王好,还是让真有实权的人当国王好呢 ”教皇领会了丕平的意思,回答:“在我看来,让真有实权的人当国王要好些。”这说明当时(  )
A.王权与教权相互依存
B.统一的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C.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
D.王权极度衰弱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王权依靠教会巩固统治,教权依靠王权扩大影响,王权与教权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A项正确。
9.某回忆录中写道:“1981年的一个半月里,我曾在《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了10篇文章,对宪法修改提出建议,大多数都被采纳了。”“修改”后的宪法(  )
A.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完整的宪法
B.首次提出人民民主原则
C.标志着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
D.表明新时期法治建设走向健全
答案:D
10.1979年到1982年,全国人大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等相关法律和条例。此外,中国政府还同一些国家就有关保护投资安全问题进行谈判或签订协定。这些做法(  )
A.说明全国人大开始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B.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旨在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对外开放
D.表明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投资的法律和条例,这说明中国政府积极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对外开放,故C项正确;全国人大在1954年后成为最高权力机关,排除A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是在2010年,排除B项;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是在中共十八大之后,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制定《吕刑》。秦朝制定《秦律》,这是一部十分严苛的法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死刑多达十几种。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它继承了古代立法传统,将各种法规熔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法律都围绕“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解释。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唐律还规定如果赃证已经明确,“理不可疑”,犯人即使不招,也可根据犯罪事实进行判决。《唐律疏议》成为以后历代刑律的蓝本,也是中国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
——摘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 公法是以保护调整国家(公共)利益为目的的法律,私法是以强调保护私人利益为目的的法律。与古代中国侧重公法不同,罗马帝国时期立法以私法为主要侧重点。罗马法广泛借鉴外邦人法规,着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适应了帝国时期社会发展要求。3世纪以后形成了著名的《查士丁尼法典》,内容包括历代罗马皇帝颁布的敕令,人与人关系、财产关系和诉讼等方面的规定,不同时期法学家对罗马法提出的各种学说和解释。它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律基础制定本国法律制度。
——摘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法治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与古罗马在公法与私法方面侧重点不同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识。
参考答案:(1)特点:以刑事立法为主要形式,强调刑罚;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维护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为主要目的;注重公法与国家利益,忽视个人权利。
(2)原因:古代中国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小农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受儒家的伦理道德的影响,个人权利观念不强。
罗马帝国疆域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商业贸易发达,商业纠纷不断增多;人文主义影响深远,个人权利意识较强;公民法重视私法的传统。
(3)认识:积极借鉴古今中外法治建设的经验;法治建设要以人为本;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法治建设要从国情出发。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氏乡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其主要内容有:一是德业相劝,即互勉于修身齐家之事;二是过失相规,如戒烟酒,戒赌博,戒斗殴等;三是礼俗相交,即乡党之间要有长幼之序,相亲相敬之礼;四是患难相恤,包括防盗、防灾、防疫、恤贫、恤孤等。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有学者认为,《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
——摘编自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研究》等
材料二 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戒,息讼罢争”。在《乡约》中,王阳明要求父老子弟及新民要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生活中存在的种种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
——摘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材料三 当前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乡规民约不谋而合,全国各地不同地方有着不同习俗,民风民情也千差万别,若只是以法律的方式做出统一规定,难免引起“不适”,乡规民约源于世代民众生活沿袭下来的习俗和传统,更适应本地方的现实需要,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摘编自刘宇《论“吕氏乡约”的社会治理作用》
(1)根据材料一,简要指出《吕氏乡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乡约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制订和推行《南赣乡约》的社会价值。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乡约所体现的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古代乡约的现实价值。
参考答案:(1)特点: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规范乡民的道德行为(道德教化),强调互助互勉;强调自治。
原因:理学的形成;科举制的推行,知识分子进入国家政治体系;士大夫社会责任感和主体意识的增强。
(2)社会价值:宗族互助,和谐乡里;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奖善劝诫,稳定秩序。
思想主张:知行合一;致良知。
(3)现实价值: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有利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完善;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
13.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随着清末西方列强的入侵,儒家法律文化的价值体系已经崩塌,接受西方法制便是不可避免的。在中国近百年的“法律西化”过程中,对待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无疑存在过多的矫枉过正的现象,然而对本民族文化的抛弃,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相应的辉煌,相反却是法律与文化的脱节,给国人带来巨大精神苦闷和导致信仰的虚无。随着中国经济现代化,中国的法律建设也将走向现代化,在这巨大的社会变革时期,如何看待儒家法律文化,则是我们无法逃避的课题。在中国多元法律文化客观存在的情况下,法律的现代化,不能无视本土的儒家法律文化,无视它在民众心理间强大的存在,否则就可能会产生“国家法”和“民间法”之间的文化阻碍。
——摘编自张天舒《儒家法律价值观及其文化背景的分析
——兼论儒家法律文化对中国传统法和现代法制建设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对“中国近现代法治建设”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
参考答案:示例
中国步入近代以后,带有浓厚儒家色彩的中国古代法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法制传入中国,要建设现代化法治国家,接受西方法制便是不可避免的;西方法律的移植,一定要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这才是法律移植的正确途径;同时要对儒家法律文化重新整合、改造,将传统法律文化现代化,使之符合中国现代法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