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浙江专版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4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课后提升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浙江专版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4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课后提升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5 10:47: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课后·提升训练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创新型外交指明了方向。这些外交方针的提出主要是基于(  )
A.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及当时的国际环境
B.中国革命的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C.中华人民共和国打破美国经济、军事封锁的需要
D.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外交方面面临着三大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得到国际上对新国家的承认;二是为恢复经济取得外国必要的援助;三是保障新生国家的安全。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实行“一边倒”后,这三个问题就基本解决了。由此可知,“一边倒”外交方针(  )
A.扩大了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力量
B.适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C.将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统一起来
D.突破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封锁
3.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关系。这是继承和发展了下列哪一外交方针或外交原则(  )
A.“一边倒”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
D.“另起炉灶”
4.1969年,尼克松曾说:“考虑到将来,在我和苏联人进行对话的同时,我也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这反映出(  )
A.中国是超级大国争夺霸权的中心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美国考虑改变孤立中国的既定政策
D.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5.近年来,中国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共建“一带一路”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不同形式加强国际合作,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反映出(  )
A.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升
B.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C.第三世界主导全球经济
D.区域集团化开始出现
6.外交话语是一国对外关系理念的外部表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的外交话语经历了革命式、参与式以及引领式的动态演变过程。其中,参与式外交话语主要是由实行改革开放以加速国家与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等内外因塑造的;引领式外交话语主要是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世界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等内外因塑造的。以下外交活动中属于引领式外交的是(  )
A.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关系准则
B.创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D.中苏两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1955年4月18日,由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参加的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4月19日,周总理在大会上发言,他预计的情况果然发生了。会议一开始,各国政府首脑就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发言,批评中国有侵略的野心。但周总理早有准备,他站起来发言。他庄严宣告,我们不是来万隆吵架的,而是希望找到大家能达成共识的地方。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不愿打仗,亚非各国人民应该团结一致,建设自己的国家,反对殖民主义。
最难忘的一次是1963年12月到1964年3月跟随周总理和陈毅元帅访问亚非欧十四国。除此以外,总理还另外访问了巴基斯坦、尼泊尔、缅甸、罗马尼亚等国家。通过周总理和其他国家领导人的不懈努力,中国迅速突破了外交上受孤立的局面,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及其随行人员到达北京机场。尼克松清楚地了解到1954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日内瓦明确规定美国官员不许和中国官员握手的历史,所以他下定决心在公开场合纠正这种不礼貌的行为。他指示整个代表团,包括他夫人,都留在专机里,一直到他走下舷梯,和东道主周恩来总理握过手后才能出来。我作为周总理的指定翻译,站在总理身后,目睹了这两位领导人之间的握手。
1990年4月28日,我和向同第三次回国休假。5月2日,我们应湖南省驻英国贸易代表的邀请,去湖南访问。我们去岳阳看了由英国软贷款建造的岳阳电站,并且同湖南的对外经济贸易官员多次会谈讨论如何促进中国湖南同英国的经贸关系。
——摘编自冀朝铸《从红墙翻译到外交官——冀朝铸口述回忆录》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中国外交有哪些史料价值。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在某次国际会议上,中国有意采取“不争论”的策略,不仅自己不提出容易引起争论的议题,还有效地淡化了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化特质,从而避免使中国陷入关于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制度争论的陷阱。这次会议(  )
A.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B.推动了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C.密切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合作
D.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2.1963年底至1964年初,外交部长陈毅陪同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先后访问了欧亚非14个国家。在访问埃及时,周恩来拟定出中国同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相互关系的五项原则;在马里期间,周恩来宣布了中国对外提供经济援助的“坚持平等互利、严格尊重受援国的主权”等八项原则。由此可知,此时期的中国外交(  )
A.为打破国际困局进行灵活调整
B.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C.带有较为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D.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超越
3.下面是“1970—197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A.以对外关系的改善为基础
B.反映出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C.说明发展经济成为中心
D.反映了改革开放局面逐渐形成
二、非选择题
4.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联合国与中国的维和行动
时间 联合国 中国
20世纪40—60年代 联合国共进行10次维和行动, 集中在对大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对其国家利益无利可图地区发生的冲突听之任之 中国政府认为维和行动是美英等国利用联合国这块“破招牌”,来镇压世界各地革命斗争的行为
1971—1981年 联合国共进行3次维和行动 中国政府未参加安理会对维和行动决议的投票,同时声明对维和行动不承担任何财政义务
1981—1989年 联合国共进行5次维和行动 中国政府对维和行动采取“区别对待”的灵活立场,在相应领域表达了愿意作出贡献的合作态度
20世纪90年代至2006年 安理会批准进行的维和行动达43次之多; 维和是最为显耀的联合国行动, 四大洲冲突峰线上的“蓝盔” 象征着联合国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承诺 中国政府以积极的态度全面深入参与维和行动,并扮演了重要角色
——摘编自赵磊《建构和平:中国对联合国外交行为的演进》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课后·提升训练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创新型外交指明了方向。这些外交方针的提出主要是基于(  )
A.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及当时的国际环境
B.中国革命的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C.中华人民共和国打破美国经济、军事封锁的需要
D.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答案:A
解析: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依靠武力攫取的诸多特权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美国长期支持蒋介石集团,再加上中苏在意识形态方面具有很大的关联性,中国共产党根据国际环境,从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国家长远利益的角度出发,经过慎重考虑而提出了三条外交方针,故选A项;外交方针的制定主要受国内外环境的影响,与中国的革命性质并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1949年上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没有成立,排除C项;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建立,排除D项。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外交方面面临着三大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得到国际上对新国家的承认;二是为恢复经济取得外国必要的援助;三是保障新生国家的安全。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实行“一边倒”后,这三个问题就基本解决了。由此可知,“一边倒”外交方针(  )
A.扩大了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力量
B.适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C.将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统一起来
D.突破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封锁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实行‘一边倒’后,这三个问题就基本解决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边倒”外交方针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亟待巩固、经济亟待恢复、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的背景下实行的,有利于巩固政权、恢复发展经济等,体现了将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统一起来,故C项符合题意。
3.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关系。这是继承和发展了下列哪一外交方针或外交原则(  )
A.“一边倒”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
D.“另起炉灶”
答案:B
解析:“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关系”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相符,故选B项;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4.1969年,尼克松曾说:“考虑到将来,在我和苏联人进行对话的同时,我也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这反映出(  )
A.中国是超级大国争夺霸权的中心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美国考虑改变孤立中国的既定政策
D.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答案:C
解析:A项说法过于夸大,故错误;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订并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我也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可知美国开始考虑改变孤立中国的既定政策,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不出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故D项错误。
5.近年来,中国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共建“一带一路”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不同形式加强国际合作,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反映出(  )
A.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升
B.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C.第三世界主导全球经济
D.区域集团化开始出现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近年来我国参与或者主导的外交活动越来越多,说明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提升,故A项正确;B、C两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中国进行的外交活动,而非区域集团化开始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
6.外交话语是一国对外关系理念的外部表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的外交话语经历了革命式、参与式以及引领式的动态演变过程。其中,参与式外交话语主要是由实行改革开放以加速国家与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等内外因塑造的;引领式外交话语主要是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世界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等内外因塑造的。以下外交活动中属于引领式外交的是(  )
A.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关系准则
B.创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D.中苏两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引领式外交话语主要是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世界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等内外因塑造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引领式外交反映的是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而创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属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体现,B项正确。A、C、D三项时间上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1955年4月18日,由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参加的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4月19日,周总理在大会上发言,他预计的情况果然发生了。会议一开始,各国政府首脑就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发言,批评中国有侵略的野心。但周总理早有准备,他站起来发言。他庄严宣告,我们不是来万隆吵架的,而是希望找到大家能达成共识的地方。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不愿打仗,亚非各国人民应该团结一致,建设自己的国家,反对殖民主义。
最难忘的一次是1963年12月到1964年3月跟随周总理和陈毅元帅访问亚非欧十四国。除此以外,总理还另外访问了巴基斯坦、尼泊尔、缅甸、罗马尼亚等国家。通过周总理和其他国家领导人的不懈努力,中国迅速突破了外交上受孤立的局面,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及其随行人员到达北京机场。尼克松清楚地了解到1954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日内瓦明确规定美国官员不许和中国官员握手的历史,所以他下定决心在公开场合纠正这种不礼貌的行为。他指示整个代表团,包括他夫人,都留在专机里,一直到他走下舷梯,和东道主周恩来总理握过手后才能出来。我作为周总理的指定翻译,站在总理身后,目睹了这两位领导人之间的握手。
1990年4月28日,我和向同第三次回国休假。5月2日,我们应湖南省驻英国贸易代表的邀请,去湖南访问。我们去岳阳看了由英国软贷款建造的岳阳电站,并且同湖南的对外经济贸易官员多次会谈讨论如何促进中国湖南同英国的经贸关系。
——摘编自冀朝铸《从红墙翻译到外交官——冀朝铸口述回忆录》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中国外交有哪些史料价值。
参考答案: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 来源 材料选自一个外交官的回忆录 外交官是外交事业的参与者,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亲历者,其回忆录是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一手史料
材料 内容 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强调亚非拉国家应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等,这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交往的情况 可用于研究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外交 回忆录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情况。冀朝铸的个人外交经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一个缩影
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并主动同周恩来握手等,反映了中美关系缓和的情况 可用于研究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
1990年,参观由英国软贷款建造的岳阳电站等,反映了中国积极利用中英友好关系发展经贸的情况 可用于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英关系的发展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在某次国际会议上,中国有意采取“不争论”的策略,不仅自己不提出容易引起争论的议题,还有效地淡化了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化特质,从而避免使中国陷入关于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制度争论的陷阱。这次会议(  )
A.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B.推动了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C.密切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合作
D.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还有效地淡化了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化特质,从而避免使中国陷入关于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制度争论的陷阱”表明这次会议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说明这次会议是万隆会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故选D项。
2.1963年底至1964年初,外交部长陈毅陪同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先后访问了欧亚非14个国家。在访问埃及时,周恩来拟定出中国同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相互关系的五项原则;在马里期间,周恩来宣布了中国对外提供经济援助的“坚持平等互利、严格尊重受援国的主权”等八项原则。由此可知,此时期的中国外交(  )
A.为打破国际困局进行灵活调整
B.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C.带有较为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D.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超越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拟定出中国同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相互关系的五项原则”“宣布了中国对外提供经济援助的‘坚持平等互利、严格尊重受援国的主权’等八项原则”反映了该时期中国外交是为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而进行的灵活调整,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3.下面是“1970—197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A.以对外关系的改善为基础
B.反映出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C.说明发展经济成为中心
D.反映了改革开放局面逐渐形成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1970—1975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不断增长,结合时代背景,可知此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美、中日等对外关系的改善给中国对外贸易创设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故选A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对外贸易数额而非生产力水平,排除B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将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排除C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局面逐渐形成,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4.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联合国与中国的维和行动
时间 联合国 中国
20世纪40—60年代 联合国共进行10次维和行动, 集中在对大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对其国家利益无利可图地区发生的冲突听之任之 中国政府认为维和行动是美英等国利用联合国这块“破招牌”,来镇压世界各地革命斗争的行为
1971—1981年 联合国共进行3次维和行动 中国政府未参加安理会对维和行动决议的投票,同时声明对维和行动不承担任何财政义务
1981—1989年 联合国共进行5次维和行动 中国政府对维和行动采取“区别对待”的灵活立场,在相应领域表达了愿意作出贡献的合作态度
20世纪90年代至2006年 安理会批准进行的维和行动达43次之多; 维和是最为显耀的联合国行动, 四大洲冲突峰线上的“蓝盔” 象征着联合国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承诺 中国政府以积极的态度全面深入参与维和行动,并扮演了重要角色
——摘编自赵磊《建构和平:中国对联合国外交行为的演进》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示例
观点:中国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态度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
论述:联合国成立初期的维和行动,为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服务,对此,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后,联合国逐渐摆脱被少数国家操纵的局面,中国政府对联合国的维和行动由不支持到主动参与。20世纪90年代以后,联合国成为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维和行动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全面参与维和行动,并扮演了重要角色。
综上所述,中国在联合国维和行动问题上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