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浙江专版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5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课后提升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浙江专版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5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课后提升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5 10:4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课后·提升训练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据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间和贵族之间的经济交往多是车马、衣帛、器物之类的实物,到战国后期,无论是俸禄还是封地的收入,大都是以货币支付。这一变化(  )
A.导致了土地买卖的频繁
B.说明国家抑商政策松弛
C.反映了商品市场的活跃
D.推动了货币经济的统一
2.史书记载,南北朝时期,谷帛代替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的时间最长、范围较广,以致在社会上曾经出现“废弃货币”“忘记货币”“不准使用货币”的现象。这主要反映出(  )
A.国家分裂影响商品流通
B.秦汉以来货币并未统一
C.民族交融促进经济交流
D.南北经济水平差异极大
3.“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这种现象最早得到解决的表现是(  )
A.明清时期广泛使用黄金、白银
B.元朝货币制度的变化
C.宋朝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D.春秋战国时期黄金、白银开始用作货币
4.中国古代货币以铜钱为主,后来出现了纸币,白银也成为法定货币;民国时期,货币发行较为混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关于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以下选项符合史实的是(  )
A.北宋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成为当时的主币
B.明朝初期,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C.国民党政府在1948年再次进行币制改革,开始发行金圆券
D.中国人民银行于1949年在河北成立,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
5.1945年9月9日,国民党陆军总部发布命令,规定自9月12日起,各银行一切往来交易,应一律使用法币,并将法币与日伪货币的兑换率定为1∶200。按照当时日伪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法币1元约合伪币50元。由此可知,这一规定(  )
A.有利于实现对全中国的经济控制
B.解决了国民党的军费问题
C.恶化了收复区的经济形势
D.促进了国统区的经济恢复
6.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石家庄成立,同时开始发行第一套统一的人民币。人民币发行后,逐步扩大流通区域,原各解放区的地方货币陆续停止发行和流通,并按规定比价逐步收回。第一套人民币的发行(  )
A.适应了解放区经济建设的需要
B.结束了物价连年暴涨的局面
C.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D.为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
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银行,其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美国。根据协议规定,借贷国在使用贷款时须由世界银行的代表监督,其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
A.妨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B.加强了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C.强化了美国在美苏争霸中的有利地位
D.强化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8.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了“牙买加协议”,协议确定浮动汇率,成员国自行选择汇率制度,取消黄金官价,实现黄金非货币化,按照市价自由交易。该协议表明(  )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摆脱“滞胀”局面
B.凯恩斯主义的主导地位得到强化
C.原有的货币体系已经崩溃
D.资本主义各国采用贸易保护政策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铸币专营是古代国家相沿已久的传统政策,《管子》中的“先王制币说”是其理论基础,如“握之则非有补于暖也,食之则非有补于饱也,先王以守财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也”。自秦汉统一后,法律上就规定铸币权属于国家。唐初武德年间,政府下令铸造“开元通宝”钱时即规定“敢有盗铸者身死,家口配没”。《唐律疏议》亦有明文规定:“诸私铸钱者,流三千里。作具已备,未铸者,徒二年;作具未备者,杖一百。若磨错成钱,令薄小,取铜以求利者,徒一年。”
——摘编自耿振东《<管子>学史》
材料二 民国元年,沙俄趁中华民国初建,妄图攫取蒙古。当时中国百废待兴,财政极度困难,言兵无钱。此时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12月6日向全国发布了《钱币革命》的通电,要“行钱币革命,以解决财政之困难”。孙中山认为,纸币是比金属货币更具弹性的一种货币,中国财政紧张和金融恐慌往往源于金属货币本身的缺陷,因而现代国家必须采用更具弹性的纸币作为交易媒介。具体办法是:“严禁金银,其现在作钱币之金银,只准向纸币发行局兑换纸币,不准在市面流行。”
——摘编自戴建兵《一个时代货币思想的进步
——孙中山货币思想及实践评议》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铸币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实行“货币革命”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古代和民国初年货币政策的共同作用。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战国时,赵国铸造了大量样式多样的青铜货币,其中布币是最主要的货币形式;还有为适应与燕齐交界地区的商业交往而铸的刀币,以及受秦国影响铸造时间较晚的圜钱。这反映了当时赵国(  )
A.手工业技术很发达
B.具有工商立国思想
C.一度取得霸主地位
D.积极开展商贸活动
2.汉初,刘邦以“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至孝文时,荚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此币不仅由国家铸造,还准许地方官府和民间的富人仿铸。汉武帝时又多次变更,最后“罢半两钱,行五铢钱”,由上林三官负责铸造,作为法定货币,通行于全国,并严禁各郡、国和私人仿铸。由此可知(  )
A.秦朝半两钱在汉朝一直通行
B.汉朝钱币重量始终保持一致
C.铜钱上统一铸印当时的年号
D.国家经济管控能力逐渐增强
3.在1926年印度放弃银本位制之后,中国在当时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以银为货币的国家。据下表可知(  )
1929—1933年我国白银流动情况表(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 流出 上海 流入 上海 入超(以-号表示) 出超(以+号表示)
1929年 123.9 182.8 +58.9
1930年 109.2 142.5 +33.3
1931年 111.7 166.7 +55.0
1932年 160.9 19.8 -141.1
1933年 103.9 26.2 -77.7
数据来源:《商业和金融月报》(1929—1935年)
A.国际银价的下跌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B.国民党政府的法币改革严重受挫
C.当时中国在世界市场中处于从属地位
D.在经济大危机中我国受冲击最大
4.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禁止过去和未来一切公司契约用黄金支付,美国最终放弃金本位制。20世纪40年代,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金本位制重新确立。这两次金本位制的改变(  )
A.都推动了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B.严重冲击了国际金融秩序
C.表明美国经济政策反复无常
D.反映了美国称霸世界的要求
二、非选择题
5.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一 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因此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的稳定与坚挺,这就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相互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这一内在矛盾被称为“特里芬悖论”。
——摘编自王华庆《央行·人民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石作用》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法国著名经济学家雅克·吕夫用“没有泪水的赤字”对“美元霸权”做了注解,即美国出现贸易赤字,不用像其他国家那样造成外汇储备的减少,只需要多印些对美国来说毫无成本可言的美元支付给贸易伙伴。简单地说,就是可以用美元作为国际唯一储备货币的地位进行全球范围内的无限制赖账。
——摘编自胡斌《“被妖魔化”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结合世界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条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要准确全面)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课后·提升训练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据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间和贵族之间的经济交往多是车马、衣帛、器物之类的实物,到战国后期,无论是俸禄还是封地的收入,大都是以货币支付。这一变化(  )
A.导致了土地买卖的频繁
B.说明国家抑商政策松弛
C.反映了商品市场的活跃
D.推动了货币经济的统一
答案:C
解析: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和贵族之间的经济交往多以实物进行,说明货币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商品经济不活跃,而战国后期无论是俸禄还是封地的收入多以货币支付,说明货币的职能得到彰显,反映了战国后期商品市场活跃,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土地买卖,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经济政策不同,并非都采取抑商政策,因此题干材料中变化的出现不能说明抑商政策松弛,B项错误;D项夸大了题干材料中变化的影响,排除。故选C项。
2.史书记载,南北朝时期,谷帛代替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的时间最长、范围较广,以致在社会上曾经出现“废弃货币”“忘记货币”“不准使用货币”的现象。这主要反映出(  )
A.国家分裂影响商品流通
B.秦汉以来货币并未统一
C.民族交融促进经济交流
D.南北经济水平差异极大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南北朝时期的时代背景,可知“废弃货币”“忘记货币”“不准使用货币”强调了国家分裂影响了商品流通,A项符合题意;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材料并未涉及民族交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题干材料并未涉及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问题,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项。
3.“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这种现象最早得到解决的表现是(  )
A.明清时期广泛使用黄金、白银
B.元朝货币制度的变化
C.宋朝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D.春秋战国时期黄金、白银开始用作货币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金属货币的弊端,这种现象最早得到解决是宋朝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C项。
4.中国古代货币以铜钱为主,后来出现了纸币,白银也成为法定货币;民国时期,货币发行较为混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关于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以下选项符合史实的是(  )
A.北宋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成为当时的主币
B.明朝初期,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C.国民党政府在1948年再次进行币制改革,开始发行金圆券
D.中国人民银行于1949年在河北成立,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法币急剧贬值,最终彻底崩溃,国民党政府被迫于1948年再次进行币制改革,开始发行金圆券,C项正确;宋朝主币依然是铜钱,排除A项;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排除B项;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排除D项。
5.1945年9月9日,国民党陆军总部发布命令,规定自9月12日起,各银行一切往来交易,应一律使用法币,并将法币与日伪货币的兑换率定为1∶200。按照当时日伪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法币1元约合伪币50元。由此可知,这一规定(  )
A.有利于实现对全中国的经济控制
B.解决了国民党的军费问题
C.恶化了收复区的经济形势
D.促进了国统区的经济恢复
答案:C
解析:“按照当时日伪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法币1元约合伪币50元”,但国民党陆军总部却发布命令规定“法币与日伪货币的兑换率定为1∶200”,这导致伪币大幅贬值,因此这一规定恶化了收复区的经济形势,故答案为C项;A项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法币与日伪币的兑换比率同国民党军费问题的解决无关,排除B项;这一规定与国统区的经济恢复无关,排除D项。
6.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石家庄成立,同时开始发行第一套统一的人民币。人民币发行后,逐步扩大流通区域,原各解放区的地方货币陆续停止发行和流通,并按规定比价逐步收回。第一套人民币的发行(  )
A.适应了解放区经济建设的需要
B.结束了物价连年暴涨的局面
C.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D.为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人民币发行后,逐步扩大流通区域,原各解放区的地方货币陆续停止发行和流通,并按规定比价逐步收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体现了解放区发行人民币的相关史实,这一做法适应了解放区经济建设的需要,故A项正确;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根据题干材料不能得出“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的结论,故排除C项;D项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且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故排除。故选A项。
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银行,其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美国。根据协议规定,借贷国在使用贷款时须由世界银行的代表监督,其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
A.妨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B.加强了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C.强化了美国在美苏争霸中的有利地位
D.强化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世界银行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筹措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美国,而且借贷国贷款的主要用途是购买美国商品,这说明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D项正确。
8.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了“牙买加协议”,协议确定浮动汇率,成员国自行选择汇率制度,取消黄金官价,实现黄金非货币化,按照市价自由交易。该协议表明(  )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摆脱“滞胀”局面
B.凯恩斯主义的主导地位得到强化
C.原有的货币体系已经崩溃
D.资本主义各国采用贸易保护政策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没有反映A项,故排除;20世纪70年代之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混合经济模式调整,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成员国自行选择汇率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基础和后盾的,而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滞胀”局面的出现,西欧、日本经济的崛起,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崩溃,这反映了美国霸权地位的动摇,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未体现出资本主义各国采用贸易保护政策,故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铸币专营是古代国家相沿已久的传统政策,《管子》中的“先王制币说”是其理论基础,如“握之则非有补于暖也,食之则非有补于饱也,先王以守财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也”。自秦汉统一后,法律上就规定铸币权属于国家。唐初武德年间,政府下令铸造“开元通宝”钱时即规定“敢有盗铸者身死,家口配没”。《唐律疏议》亦有明文规定:“诸私铸钱者,流三千里。作具已备,未铸者,徒二年;作具未备者,杖一百。若磨错成钱,令薄小,取铜以求利者,徒一年。”
——摘编自耿振东《<管子>学史》
材料二 民国元年,沙俄趁中华民国初建,妄图攫取蒙古。当时中国百废待兴,财政极度困难,言兵无钱。此时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12月6日向全国发布了《钱币革命》的通电,要“行钱币革命,以解决财政之困难”。孙中山认为,纸币是比金属货币更具弹性的一种货币,中国财政紧张和金融恐慌往往源于金属货币本身的缺陷,因而现代国家必须采用更具弹性的纸币作为交易媒介。具体办法是:“严禁金银,其现在作钱币之金银,只准向纸币发行局兑换纸币,不准在市面流行。”
——摘编自戴建兵《一个时代货币思想的进步
——孙中山货币思想及实践评议》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铸币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实行“货币革命”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古代和民国初年货币政策的共同作用。
参考答案:(1)特点:铸币专营政策历史悠久,历代传承;以法律的形式保障政府的铸币权;对民间私铸行为管控较严。
(2)主要措施:严禁金银在市场上流通,用纸币取代金属货币。原因:沙俄企图攫取蒙古;民国初期,政府财政困难;金属货币制度存在缺陷;西方货币理论传入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孙中山的个人认识;纸币的优越性。
(3)共同作用:抵御外来势力的威胁,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安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战国时,赵国铸造了大量样式多样的青铜货币,其中布币是最主要的货币形式;还有为适应与燕齐交界地区的商业交往而铸的刀币,以及受秦国影响铸造时间较晚的圜钱。这反映了当时赵国(  )
A.手工业技术很发达
B.具有工商立国思想
C.一度取得霸主地位
D.积极开展商贸活动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赵国铸造大量样式多样的货币是为了积极开展商贸活动,故答案为D项;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商品交易的媒介,A、B、C三项均不是赵国大量铸造货币能够直接反映的问题,故排除。
2.汉初,刘邦以“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至孝文时,荚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此币不仅由国家铸造,还准许地方官府和民间的富人仿铸。汉武帝时又多次变更,最后“罢半两钱,行五铢钱”,由上林三官负责铸造,作为法定货币,通行于全国,并严禁各郡、国和私人仿铸。由此可知(  )
A.秦朝半两钱在汉朝一直通行
B.汉朝钱币重量始终保持一致
C.铜钱上统一铸印当时的年号
D.国家经济管控能力逐渐增强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汉朝货币发行经历了由私人可以铸造到中央垄断的过程,表明汉朝政府经济管控能力逐渐增强,D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汉朝钱币从汉高祖到汉文帝再到汉武帝多次发生改变,说明秦朝的半两钱没有一直通行,钱币重量也没有保持一致,排除A、B两项;汉朝铜钱没有统一铸印年号,而且C项在题干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排除。
3.在1926年印度放弃银本位制之后,中国在当时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以银为货币的国家。据下表可知(  )
1929—1933年我国白银流动情况表(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 流出 上海 流入 上海 入超(以-号表示) 出超(以+号表示)
1929年 123.9 182.8 +58.9
1930年 109.2 142.5 +33.3
1931年 111.7 166.7 +55.0
1932年 160.9 19.8 -141.1
1933年 103.9 26.2 -77.7
数据来源:《商业和金融月报》(1929—1935年)
A.国际银价的下跌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B.国民党政府的法币改革严重受挫
C.当时中国在世界市场中处于从属地位
D.在经济大危机中我国受冲击最大
答案:C
解析:题干表格中的数据反映了1932年和1933年中国处于严重入超地位,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加紧了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掠夺,中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处于从属地位,故C项正确;当时白银大量外流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国家加紧了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殖民掠夺,故A项错误;题干表格中的数据无法说明国民党政府的法币改革严重受挫,故B项错误;题干表格没有对比其他国家的情况,无法说明在经济大危机中我国受冲击最大,故D项错误。
4.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禁止过去和未来一切公司契约用黄金支付,美国最终放弃金本位制。20世纪40年代,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金本位制重新确立。这两次金本位制的改变(  )
A.都推动了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B.严重冲击了国际金融秩序
C.表明美国经济政策反复无常
D.反映了美国称霸世界的要求
答案:A
解析:两次金本位制的改变都是出于美国当时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两次金本位制的改变也都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5.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一 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因此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的稳定与坚挺,这就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相互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这一内在矛盾被称为“特里芬悖论”。
——摘编自王华庆《央行·人民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石作用》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法国著名经济学家雅克·吕夫用“没有泪水的赤字”对“美元霸权”做了注解,即美国出现贸易赤字,不用像其他国家那样造成外汇储备的减少,只需要多印些对美国来说毫无成本可言的美元支付给贸易伙伴。简单地说,就是可以用美元作为国际唯一储备货币的地位进行全球范围内的无限制赖账。
——摘编自胡斌《“被妖魔化”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结合世界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条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要准确全面)
参考答案:信息:美元与黄金挂钩(或用美元作为国际唯一储备货币的地位进行全球范围内的无限制赖账)。现象:美国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推行“美元霸权”政策。概述: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破坏了世界经济秩序,为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秩序,1944年,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主导召开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开启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美元霸权”的时代。评价: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相对混乱的世界金融秩序,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雅克·吕夫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美国凭借强大的科技和资本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对很多国家进行新一轮的资本扩张,加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差距;美国增发美元代替黄金,作为资本输出,购买外国货物、支付海外驻军的庞大费用等,导致持有美元储备的国家实际资产资源向美国转移;大批黄金流入美国,增强了美国称霸世界的实力。“特里芬悖论”暴露了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国国际收支存在逆差、美国债务超过黄金储备额、美元信用基础发生动摇、国际收支失衡难以依靠市场的力量自发调节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