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浙江专版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6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后提升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浙江专版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6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后提升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5 10:5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后·提升训练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商鞅认为户籍上有通名,下有田宅,“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该材料不能说明古代户籍(  )
A.是朝廷征收赋役的依据
B.是基层管理的重要手段
C.与土地私有制度相适应
D.是严刑峻法的重要体现
2.汉朝政府实行编户齐民,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由此可知(  )
A.平民可以随意迁徙  
B.政府借此保障收入
C.农业要求精耕细作
D.汉朝禁止土地兼并
3.宋朝户籍有主户与客户之分。主户或称税户,“税户者,有常产之人也;客户则无产而侨寓者也”。主户与客户在户籍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现象,主户所占比例较大的农村地区通常(  )
A.交通较为发达
B.经济较为发达
C.土地兼并较弱
D.人口较为稀少
4.根据清朝档案《户部清册》统计,咸丰元年(1851年)尚有较完整的全国人口记录,咸丰二年(1852年)以后,迄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二十年间,由于册报残缺,人口一直停留在二亿多的水平上。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户籍管理受到冲击
B.清朝吏治腐败,户籍管理混乱
C.清政府调整政策,放松了户籍管理
D.农民起义爆发,冲击了旧的统治秩序
5.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从西周开始,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B.汉朝由丞相及其他各级专门人员管理户籍工作
C.宋朝户籍中的主户指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
D.清朝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6.中国古代县级政区在秦汉时期依据户数分为两等,在唐宋时期依据地域位置和户口多少分为七等,明清时期综合地域位置、户口多少和田赋数量等进行分等。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  )
A.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B.中央管理体制逐渐成熟
C.君主专制程度不断提高
D.血缘等级序列严格区分
7.中国传统的慈善救助侧重于临时性的经济救助。近代以来,清政府创办了一系列的工艺局,救助无业贫民、轻罪罪犯、贫苦幼童和妇女等群体。工艺局除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外,还对他们进行工艺培训,使其掌握谋生的技能和本领。据此可知(  )
A.中国慈善事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近代中国慈善事业得到发展
C.历代统治阶级均注重发展慈善事业
D.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8.钱公辅的《义田记》记载:“范(仲淹)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于其里中买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族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这反映出(  )
①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 ②社会救济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③政府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 ④民间慈善组织开始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其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综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唐朝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明确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
(1)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在秦汉以后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颁发圣旨,推行户帖制度。有人收藏了一份明代户帖,其上引述圣旨:“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只)是户口不明白,俚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明太祖洪武实录》中有一道与上述意思相同的圣旨:“民者,国之本也。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户帖和《实录》都是第二手史料
B.口述史料需要甄别才能使用
C.户帖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原貌
D.《实录》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
2.针对“皇权不下县”的说法,某学者指出,由秦到清,中国基本实行“小县制”,很少达到“地方百里、人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国家政权对社会的控制,通过乡里组织的普遍设立而延伸到农村社会基层。该学者认为,中国古代(  )
A.基层自治卓有成效
B.民间社会发育有限
C.县府管理能力不足
D.社会经济长期滞后
3.唐朝宣州刺史裴耀卿在上表介绍推行乡饮酒礼效果时称:“州牧县宰,所主者,宣扬礼乐,典校经籍;所教者,返古还淳,上奉君亲,下安乡族。圣朝制礼作乐,虽行之日久,而外州远郡,俗习未知,徒闻礼乐之名,而不知礼乐之实。”对该材料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政府推广魏晋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
B.礼乐教化存在地区间的不平衡性
C.地方行政官员有教化百姓的职责
D.社会基层教化渗透儒家的纲常伦理
4.宋朝义庄在中国慈善组织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义庄由范仲淹创立,主要作用是救济族中贫困之人,为本族贫寒子弟设立义学,对遇到天灾人祸等大事的人给予临时救助,其后范氏义庄受到了其他家族的认可和效仿。义庄的出现(  )
A.体现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
B.反映出宋朝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表明宗法制有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
D.说明宋朝民间救济体系日臻完善
二、非选择题
5.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明理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关于基层社会的设计与管理的方面……朱熹和宋代理学家们的努力,在宋代以及后世产生了重大与深远的影响。张载、程颐、朱熹等人极力倡导的重建民间家族制度和建立祠堂的主张,在宋以后的社会里已经成为推行家族制度的理论依据;欧阳修、苏洵等人创立了民间私家修撰族谱的样式,为后代所沿袭;《朱子家礼》的设计,至今还在不少地方影响着我们的日常行为。宋代所提倡的敬宗收族、义恤乡里以及“义仓”“义学”“义冢”等等,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摘编自陈支平《朱子学·理学:唐宋变革与明清实践》
材料二 明代家训纷纷引用朱元璋亲制的《圣谕六言》,特别注意要求子弟修身养德,“做个好人”“学而优则仕”。同时还有宣扬勤道、诚实等商德准则的,比如清代官商胡雪岩的“五字商训”。
——摘编自徐少锦《中国家训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是如何强化基层教化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家训教化的特点。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后·提升训练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商鞅认为户籍上有通名,下有田宅,“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该材料不能说明古代户籍(  )
A.是朝廷征收赋役的依据
B.是基层管理的重要手段
C.与土地私有制度相适应
D.是严刑峻法的重要体现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催驱赋役”,可知A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材料“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可知B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材料“按比户口,课植农桑”,可知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符合题意。故选D项。
2.汉朝政府实行编户齐民,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由此可知(  )
A.平民可以随意迁徙  
B.政府借此保障收入
C.农业要求精耕细作
D.汉朝禁止土地兼并
答案:B
3.宋朝户籍有主户与客户之分。主户或称税户,“税户者,有常产之人也;客户则无产而侨寓者也”。主户与客户在户籍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现象,主户所占比例较大的农村地区通常(  )
A.交通较为发达
B.经济较为发达
C.土地兼并较弱
D.人口较为稀少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税户者,有常产之人也;客户则无产而侨寓者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村地区主户较多,说明拥有土地的人数较多,而主户较少,土地集中就较为严重,因此主户所占比例较大的农村地区通常土地兼并较弱,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出农村地区的交通状况,排除A项;主户在农村地区所占比例状况反映的是土地兼并程度,与经济是否发达无关,排除B项;主户与客户在户籍中所占的比重反映的是土地占有情况,不能反映出人口稀少,故D项错误。
4.根据清朝档案《户部清册》统计,咸丰元年(1851年)尚有较完整的全国人口记录,咸丰二年(1852年)以后,迄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二十年间,由于册报残缺,人口一直停留在二亿多的水平上。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户籍管理受到冲击
B.清朝吏治腐败,户籍管理混乱
C.清政府调整政策,放松了户籍管理
D.农民起义爆发,冲击了旧的统治秩序
答案:D
5.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从西周开始,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B.汉朝由丞相及其他各级专门人员管理户籍工作
C.宋朝户籍中的主户指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
D.清朝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答案:A
解析: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A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由丞相及其他各级专门人员管理户籍工作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户籍中的主户指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6.中国古代县级政区在秦汉时期依据户数分为两等,在唐宋时期依据地域位置和户口多少分为七等,明清时期综合地域位置、户口多少和田赋数量等进行分等。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  )
A.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B.中央管理体制逐渐成熟
C.君主专制程度不断提高
D.血缘等级序列严格区分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对地方的管理越来越细致、深入,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管理不断加强的趋势,说明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不出中央管理体制逐渐成熟,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根据题干材料“在秦汉时期依据户数分为两等,在唐宋时期依据地域位置和户口多少分为七等,明清时期综合地域位置、户口多少和田赋数量等进行分等”,可知血缘等级不是政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排除D项。
7.中国传统的慈善救助侧重于临时性的经济救助。近代以来,清政府创办了一系列的工艺局,救助无业贫民、轻罪罪犯、贫苦幼童和妇女等群体。工艺局除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外,还对他们进行工艺培训,使其掌握谋生的技能和本领。据此可知(  )
A.中国慈善事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近代中国慈善事业得到发展
C.历代统治阶级均注重发展慈善事业
D.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近代以来,清政府创办了一系列的工艺局,救助无业贫民、轻罪罪犯、贫苦幼童和妇女等群体。工艺局除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外,还对他们进行工艺培训,使其掌握谋生的技能和本领”,可知近代中国的慈善事业得到了发展,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排除A项;历代统治阶级均注重发展慈善事业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项。
8.钱公辅的《义田记》记载:“范(仲淹)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于其里中买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族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这反映出(  )
①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 ②社会救济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③政府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 ④民间慈善组织开始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号曰义田,以养济族群”体现的是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①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体现的是社会救济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②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未涉及政府的态度,③错误;在此之前民间慈善组织就开始兴起,④错误。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其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综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唐朝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明确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
(1)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在秦汉以后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参考答案:(1)原因:中国封建王朝加强统治的需要;科举制度发展的推动。
(2)特点:源远流长(或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同封建政治体制相结合;以家庭为本位;社会功能多样;与科举制紧密结合;不断发展完善(或不断改革创新)。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颁发圣旨,推行户帖制度。有人收藏了一份明代户帖,其上引述圣旨:“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只)是户口不明白,俚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明太祖洪武实录》中有一道与上述意思相同的圣旨:“民者,国之本也。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户帖和《实录》都是第二手史料
B.口述史料需要甄别才能使用
C.户帖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原貌
D.《实录》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
答案:C
解析:户帖是第一手史料,排除A项;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口述史料,都是文字史料,排除B项;《实录》是文献史料,在记载过程中受外界影响较大,户帖是实物史料,相对而言更能反映历史原貌,C项正确,D项错误。
2.针对“皇权不下县”的说法,某学者指出,由秦到清,中国基本实行“小县制”,很少达到“地方百里、人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国家政权对社会的控制,通过乡里组织的普遍设立而延伸到农村社会基层。该学者认为,中国古代(  )
A.基层自治卓有成效
B.民间社会发育有限
C.县府管理能力不足
D.社会经济长期滞后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国家政权对社会的控制,通过乡里组织的普遍设立而延伸到农村社会基层”,可知国家对地方基层管理有限,主要通过地方乡里组织进行,说明中国古代民间社会发育有限,故选B项;A项表述与题干材料不一致,故排除;题干材料强调的不是县府的管理能力问题,而是管理方式问题,故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故排除D项。
3.唐朝宣州刺史裴耀卿在上表介绍推行乡饮酒礼效果时称:“州牧县宰,所主者,宣扬礼乐,典校经籍;所教者,返古还淳,上奉君亲,下安乡族。圣朝制礼作乐,虽行之日久,而外州远郡,俗习未知,徒闻礼乐之名,而不知礼乐之实。”对该材料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政府推广魏晋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
B.礼乐教化存在地区间的不平衡性
C.地方行政官员有教化百姓的职责
D.社会基层教化渗透儒家的纲常伦理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并未提到对魏晋以来重视家训经验的推广,A项符合题意;根据题干材料“圣朝制礼作乐,虽行之日久,而外州远郡,俗习未知,徒闻礼乐之名”,可知礼乐教化存在地区间的不平衡性,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题干材料“州牧县宰,所主者,宣扬礼乐”,可知地方行政官员有教化百姓的职责,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题干材料“所教者,返古还淳,上奉君亲,下安乡族”,可知社会基层教化渗透儒家的纲常伦理,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4.宋朝义庄在中国慈善组织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义庄由范仲淹创立,主要作用是救济族中贫困之人,为本族贫寒子弟设立义学,对遇到天灾人祸等大事的人给予临时救助,其后范氏义庄受到了其他家族的认可和效仿。义庄的出现(  )
A.体现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
B.反映出宋朝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表明宗法制有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
D.说明宋朝民间救济体系日臻完善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救济族中贫困之人,为本族贫寒子弟设立义学,对遇到天灾人祸等大事的人给予临时救助”反映了宋朝义庄救助贫弱、关注民生的举措,体现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没有体现宋朝的阶级矛盾,故排除B项;题干材料的主旨不是反映宗法制有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而是强调宋朝义庄践行儒家思想,故排除C项;仅凭题干材料并不能说明宋朝民间救济体系日臻完善,故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5.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明理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关于基层社会的设计与管理的方面……朱熹和宋代理学家们的努力,在宋代以及后世产生了重大与深远的影响。张载、程颐、朱熹等人极力倡导的重建民间家族制度和建立祠堂的主张,在宋以后的社会里已经成为推行家族制度的理论依据;欧阳修、苏洵等人创立了民间私家修撰族谱的样式,为后代所沿袭;《朱子家礼》的设计,至今还在不少地方影响着我们的日常行为。宋代所提倡的敬宗收族、义恤乡里以及“义仓”“义学”“义冢”等等,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摘编自陈支平《朱子学·理学:唐宋变革与明清实践》
材料二 明代家训纷纷引用朱元璋亲制的《圣谕六言》,特别注意要求子弟修身养德,“做个好人”“学而优则仕”。同时还有宣扬勤道、诚实等商德准则的,比如清代官商胡雪岩的“五字商训”。
——摘编自徐少锦《中国家训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是如何强化基层教化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家训教化的特点。
参考答案:(1)宋政府推广、重视家训;重建民间家族制度和建立祠堂;民间私家修撰族谱;理学控制教育与科举,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广泛传播;理学发展深入族规、家训;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
(2)特点:家训中引用皇帝圣谕;宣扬商业道德;渗透理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