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溜索》第二课时课件(共28张PPT)+学案+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溜索》第二课时课件(共28张PPT)+学案+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3 14:20:15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溜索
第二课时
新知导入
听写词语
回忆课文内容:驮队的首领是个怎样的人?
首领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诗歌的艺术风格,体会其中的诗味
新知讲解
我们上课时已经分析了主要人物驮队的首领,小说还描写了哪些人?他们又有怎样的性格特征?默读课文,勾画相关内容,概括。


“我”——
“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僵着脖颈盯住天”、“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赶紧倒上去抓住”、“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胆小、怯懦
 
汉子们——
①“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
②“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③“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
④“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卸驮子。”
⑤“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
⑥“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勇敢、无畏、团结友爱
文中是怎样写马帮汉子们过溜索的?

写汉子们过溜索的动作,三次使用了“小”字:
第一次,写精瘦的汉子“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
第二次,“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
第三次,“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岸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这几个“小”字的活用,将人快速划过怒江峡谷时,愈来愈小的视觉感受和情状传神地表现出来。作者将普通的“小”字用得这般有创意,堪称运用语言的高手。
找出文中写牛的句子或段落,思考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第4段: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第15、16段: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
第22段:牛马们还卧在地上,皮肉乱抖,半个钟头立不起来。
第25段: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郎的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
这些写牛的句子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
⑴环境描写——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⑵人物描写——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①“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强化了峡谷的荒凉僻静,为骑手的出现提供了独特的背景;
②“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暗示骑手来了;
③“那只鹰又出现了”,空中自由飞翔的鹰与独来独往的骑手相互比照,丰富了骑手的形象内涵。
小说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但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试分析“我”这个隐形形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①“我”作为故事的亲历者,能够增强故事的真实感(效果)。
②小说的叙述者,起线索作用: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串联情节,使情节更简洁、更集中。
③过溜索的参与者,烘托环境:“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写“我”面对峡谷时的表现,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④过溜索的参与者,反衬主要人物:“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僵着脖颈盯住天”“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等表现,与领队及汉子们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领队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
⑤体验者(代言者),代替作者抒情、议论,体现主旨及情感价值趋向:“我”从战战兢兢不敢过溜索到受到领队及汉子们勇敢无畏的精神影响逐渐变得坚强,彰显了文章的主旨——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赞美,对平庸、畏难的消极态度的厌弃。
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①整体把握。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
②领队和汉子们。表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以及无畏勇敢;
③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想牛那样软弱畏缩。
④ “我”和领队。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练人。
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深刻意蕴:
⑴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⑵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互相信任,关心爱护;
⑶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⑷“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情感取向:
⑴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
⑵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赞美;
⑶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⑷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美。
赏析句子:
第2段“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和第25段“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如何理解?
第2自然段中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铃铛急响,似乎和牛马一样满是惊惶;同时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马帮拥挤而缓慢地向山口行进,进一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第25自然段中这句话,“铃铛朗朗响着”与前文“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照应并形成对比,表现出驮队顺利渡河后轻松愉悦的氛围。
怎样理解第3自然段“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中的两个“懒懒”?


这两个“懒懒”表现的情绪不同。
“我”的懒懒一问表现了“我”漫不经心,没有意识到危险临近;
领队的懒懒一答表现的是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经验丰富。
第5自然段“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一句写得很妙,请作简析。

此句化静为动,赋予绝壁以“飞快垂下去”的动感,形象地表现出峡谷的幽深、陡峭,让人触目惊心,也为后文写牛马的胆怯做了铺垫。

说说第6自然段中是怎样描写“我”初见怒江时的各种感受的。

本段前两句中,“亮亮”“涓涓”“隐隐”三个词充满了光泽感、线条感和声乐感,传神、到位地表现出在高处眺望怒江时的视听感受。
“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描写充分表现出“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让读者如临其境。
末句“叫声漫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荡回来”,又用声音形成的空间感,形象地展示出两岸峭壁的距离感。
怎样理解第7自然段“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两句对首领和马的描写?


前一句写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鲜明对比,再次表现了领队的从容、镇静。没有无数次风雨的历练,难以走到今天,不愧是马帮首领啊!
后一句表面写马的沉静雄傲之态,与前文对牛的描写形成对比,实则以马写人,彰显了领队沉雄撼人的气势。

简要赏析第23自然段的描写。

这一段将马帮汉子对着怒江撒尿的情景写得十分逼真。把“万丈下的怒江”比喻为“一股尿水,细细流着”,看似粗俗,实则很有表现力。马帮汉子的豪放粗野,俯瞰万丈峡谷之下的怒江情景,不用这样的比喻,似乎难以表现出来,这正是作者运用语言艺术的高明之处。
本文语言很有特色,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进行分享,说明分享理由。
用词精妙传神。
小说开篇写马帮首领“用小腿磕一下马”,用“磕”字,不用“打”“抽”等词,写出了首领与马的默契关系,表现出马帮首领对马的熟练驾驭和埋在心底的怜爱。
.比喻新奇,构思巧妙
“首领与两个汉子走到绝壁前,扯下裤腰,弯弯地撒出一道尿,落下不到几尺,就被风吹得散开,顺峡向东南飘走。万丈下的怒江,倒像是一股尿,细细流着”。
这里作者将马帮汉子对怒江撒尿的情景,写得很逼真,而且将“万丈下的怒江”喻为“像是一股尿,细细流着”,看似粗俗,实则很有表现力。马帮汉子的豪放粗野,俯瞰万丈峡谷之下的怒江情景,不用这样的比喻,似乎难以表现出来,这就是阿城语言艺术的高明之处。
灵活运用衬托手法
文章对牛在靠近怒江、准备进行溜索以及溜索中和溜索后的表现都不遗余力的进行描写,衬托出怒江的险峻,溜索的刺激震撼。
通过“我”的反应和感受来衬托马帮汉子的身手矫健、无所畏惧等。
人物语言简洁明快,干净洗练
“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道:‘不消。’”多么简洁的对白!汉子们之间的默契,尽在不言中。
课堂总结
这篇小说写了一处奇险的环境,一群过河的马帮汉子,一次溜索的经历。小说处处通过“我”的见证和感受来展现马帮汉子的勇敢无畏。语言简练,精妙传神,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课堂练习
溜  索
阿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手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抖地长出去。语文新高考博客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而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地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郎的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1)“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这句话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3)“我”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拓展提高
嘱 托
格·鲍姆特
就在彼得动身前往华沙参加一九五五年世界青年联欢节的前一晚,有人来敲门。原来是一位邻居。他从衣兜里掏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然后摆在桌面上,摊开来。里头是一张相片、一封信和一张字条。
他讲述了有关这个小红包的一段经历——
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法西斯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波兰。这样,大批的波兰人被弄到德国去。那时候,这位邻居正在一家锯木厂当工人,他曾答应帮助一个波兰囚犯实现他的托付。
一天,锯木厂的一个工棚失火了。人们都在交头接耳,心里明白是囚徒们干的好事,他们想用这样的方式把斗争进行下去。一群身穿黑制服的党卫队员朝工厂一拥而入,带走了许多做苦工的囚犯。
当党卫队员冲进邻居工作的那个车间时,他正与那位囚犯在干活,这位波兰人迅速地从裤兜里摸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塞到德国工人的手里,“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党卫队就把他带走了,作为对这次纵火的报复。
一九四六年夏天,这位邻居发了一封信给囚犯的太太,她的地址就写在那张纸条上。可是,他并没有得到回音。一年半之后,他又试图再投一次——然而,一切依旧是徒劳的。现在好了,终于有了这一天,他可以托人将这个小包包直接带到波兰去。这位邻居把小红包郑重地递给彼得。
彼得注视着这张相片。相片上是一位妇女,手里抱着一个大约两岁左右的小姑娘。信呢,不言而喻是遇害者留给他家属的最后诀语。在那个小小的纸片上,用大大的字迹写着这样一个地址:“Z和M·尼波耶夫斯卡华沙斯巴索夫斯基大街十八号”。
“一定的,我会去找她的,并将事情的一切转告她,这件事您完全可以信赖我。”彼得说。
那时候,当这位邻居把这个小红包交给他的时候,彼得觉得一切都很简单:只要去到华沙,把事情一讲,东西一交,不就完了嘛!然而,当彼得后来抵达那条街的时候,十八号的门牌怎样找也找不到。在那块空地上,从前确实有过十二至二十六号门牌的房子,现在只见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着足球。在警察所,彼得也得不到一点答复。她们现在究竟住在哪儿呢?这样,彼得反而横下一条心,非找到她们不可了。
来到华沙,彼得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求知的渴念,他见得越多,什么活动都想参加一下的要求就更大。
大约在联欢节开始后一个星期,他的朋友们建议他去与一些波兰小伙子和姑娘相会一下,开头他想不太好吧,但朋友们干脆连拉带扯地把他推拥走了。跳舞的时候,每个人都得找个舞伴,这时在彼得面前就站着一位姑娘,她羞赧地望着他,并且邀请他跳舞。就这样,德国、波兰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相聚在一起。他们尽力地用手势比画着交谈,大伙笑着,欢快地跳着。
自这个晚上相遇后,彼得与玛留莎每天都要相会。
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最后一天终于到来了,整个华沙城都陷入一片欢腾之中。在大广场上,阿拉伯青年与瑞典青年,中国青年与黑人青年,伊朗青年与德国青年都在纵情地载歌载舞地狂欢,然后他们慢慢地拥向火车站。
彼得伴随玛留莎在火车站台上来来回回地溜达,广播员用广播催促大家赶快上车,彼得才恋恋不舍地攀上了车厢,将身子从车窗里探出来。他们相互凝视着,一时无言以对。
“地址,”玛留莎突然想起来,她的喊声就像呼救那样。
彼得摸出笔记本,撕下一页,将他的地址记在上面。这时,他一下子想起了那个小红包,于是赶忙把它掏出来。
“玛留莎,请帮助找一找,”他说,然后把这个小红包按在她的手心上。“打开看看!”他大声说,他见她一时还未领悟他的意思。
她打开这个小红包,念起来了。火车慢慢地挪动了。
玛留莎脚下像是生了根似的,粘住了。她几乎要被那些跟着火车而跑的人撞倒。“玛留莎,”彼得喊了她一声。玛留莎抬起头来一望,开始随着火车跑起来,接着她停下脚来,摆着手,手里的那块红包纸就像一方告别的红头巾。彼得还在望着她,一时间留给他最深的印象是,她整个脸庞都叫泪水湿透了。
“为什么她哭得这样厉害?”彼得思忖着,这时他已缩在一个角落里。“我将给她写信,”他这样想着。彼得拿出她的地址来,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原来,上面留下这样的名字:“玛留莎·尼波耶夫斯卡”,也就是那个小红包里的纸条上写着的名字。

1)画线的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一天,锯木厂的一个工棚失火了。人们都在交头接耳,心里明白是囚徒们干的好事,他们想用这样的方式把斗争进行下去。一群身穿黑制服的党卫队员朝工厂一拥而入,带走了许多做苦工的囚犯。

2)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A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


B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


3)谈谈本文以“嘱托”为题的含义。


4)小说的构思富有特色,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作业布置
完成上面练习
板书设计
溜索
环境:险恶
牛:哀叫、恐惧
领队、汉子们:沉着、果断
主题: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团结协作,互相信任,关心爱护;
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人应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不是像牛那样
软弱畏缩。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溜索》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梳理小说的叙事过程,把握情节,感受笔记小说的特点。
2、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映衬等艺术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 细读小说,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
4、 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学习重点】
1、 梳理小说的叙事过程,把握情节,感受笔记小说的特点。
2、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映衬等艺术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 细读小说,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
【学习难点】
1、 了解对比、映衬等艺术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 细读小说,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
【学习时间】2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进程】
【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回忆课文内容。
驮队的首领是个怎样的人?
【新课学习】
1)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我们上课时已经分析了主要人物驮队的首领,小说还描写了哪些人?他们又有怎样的性格特征?默读课文,勾画相关内容,概括。
2)文中是怎样写马帮汉子们过溜索的?
【合作探究】
1)找出文中写牛的句子或段落,思考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2)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3)小说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但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试分析“我”这个隐形形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赏析句子:
1)对比赏析第2自然段“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和第25自然段“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两句。
2)怎样理解第3自然段“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中的两个“懒懒”?
3)第5自然段“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一句写得很妙,请作简析。
4)说说第6自然段中是怎样描写“我”初见怒江时的各种感受的。
5)怎样理解第7自然段“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两句对首领和马的描写?
6)第11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7)简要赏析第23自然段的描写。
本文语言很有特色,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进行分享,说明分享理由。

【扩展延伸】
嘱 托
格·鲍姆特
就在彼得动身前往华沙参加一九五五年世界青年联欢节的前一晚,有人来敲门。原来是一位邻居。他从衣兜里掏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然后摆在桌面上,摊开来。里头是一张相片、一封信和一张字条。
他讲述了有关这个小红包的一段经历——
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法西斯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波兰。这样,大批的波兰人被弄到德国去。那时候,这位邻居正在一家锯木厂当工人,他曾答应帮助一个波兰囚犯实现他的托付。
一天,锯木厂的一个工棚失火了。人们都在交头接耳,心里明白是囚徒们干的好事,他们想用这样的方式把斗争进行下去。一群身穿黑制服的党卫队员朝工厂一拥而入,带走了许多做苦工的囚犯。
当党卫队员冲进邻居工作的那个车间时,他正与那位囚犯在干活,这位波兰人迅速地从裤兜里摸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塞到德国工人的手里,“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党卫队就把他带走了,作为对这次纵火的报复。
一九四六年夏天,这位邻居发了一封信给囚犯的太太,她的地址就写在那张纸条上。可是,他并没有得到回音。一年半之后,他又试图再投一次——然而,一切依旧是徒劳的。现在好了,终于有了这一天,他可以托人将这个小包包直接带到波兰去。这位邻居把小红包郑重地递给彼得。
彼得注视着这张相片。相片上是一位妇女,手里抱着一个大约两岁左右的小姑娘。信呢,不言而喻是遇害者留给他家属的最后诀语。在那个小小的纸片上,用大大的字迹写着这样一个地址:“Z和M·尼波耶夫斯卡华沙斯巴索夫斯基大街十八号”。
“一定的,我会去找她的,并将事情的一切转告她,这件事您完全可以信赖我。”彼得说。
那时候,当这位邻居把这个小红包交给他的时候,彼得觉得一切都很简单:只要去到华沙,把事情一讲,东西一交,不就完了嘛!然而,当彼得后来抵达那条街的时候,十八号的门牌怎样找也找不到。在那块空地上,从前确实有过十二至二十六号门牌的房子,现在只见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着足球。在警察所,彼得也得不到一点答复。她们现在究竟住在哪儿呢?这样,彼得反而横下一条心,非找到她们不可了。
来到华沙,彼得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求知的渴念,他见得越多,什么活动都想参加一下的要求就更大。
大约在联欢节开始后一个星期,他的朋友们建议他去与一些波兰小伙子和姑娘相会一下,开头他想不太好吧,但朋友们干脆连拉带扯地把他推拥走了。跳舞的时候,每个人都得找个舞伴,这时在彼得面前就站着一位姑娘,她羞赧地望着他,并且邀请他跳舞。就这样,德国、波兰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相聚在一起。他们尽力地用手势比画着交谈,大伙笑着,欢快地跳着。
自这个晚上相遇后,彼得与玛留莎每天都要相会。
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最后一天终于到来了,整个华沙城都陷入一片欢腾之中。在大广场上,阿拉伯青年与瑞典青年,中国青年与黑人青年,伊朗青年与德国青年都在纵情地载歌载舞地狂欢,然后他们慢慢地拥向火车站。
彼得伴随玛留莎在火车站台上来来回回地溜达,广播员用广播催促大家赶快上车,彼得才恋恋不舍地攀上了车厢,将身子从车窗里探出来。他们相互凝视着,一时无言以对。
“地址,”玛留莎突然想起来,她的喊声就像呼救那样。
彼得摸出笔记本,撕下一页,将他的地址记在上面。这时,他一下子想起了那个小红包,于是赶忙把它掏出来。
“玛留莎,请帮助找一找,”他说,然后把这个小红包按在她的手心上。“打开看看!”他大声说,他见她一时还未领悟他的意思。
她打开这个小红包,念起来了。火车慢慢地挪动了。
玛留莎脚下像是生了根似的,粘住了。她几乎要被那些跟着火车而跑的人撞倒。“玛留莎,”彼得喊了她一声。玛留莎抬起头来一望,开始随着火车跑起来,接着她停下脚来,摆着手,手里的那块红包纸就像一方告别的红头巾。彼得还在望着她,一时间留给他最深的印象是,她整个脸庞都叫泪水湿透了。
“为什么她哭得这样厉害?”彼得思忖着,这时他已缩在一个角落里。“我将给她写信,”他这样想着。彼得拿出她的地址来,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原来,上面留下这样的名字:“玛留莎·尼波耶夫斯卡”,也就是那个小红包里的纸条上写着的名字。
1)画线的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一天,锯木厂的一个工棚失火了。人们都在交头接耳,心里明白是囚徒们干的好事,他们想用这样的方式把斗争进行下去。一群身穿黑制服的党卫队员朝工厂一拥而入,带走了许多做苦工的囚犯。
2)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A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
B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
3)谈谈本文以“嘱托”为题的含义。
4)小说的构思富有特色,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课堂检测】

溜  索
阿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手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抖地长出去。语文新高考博客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而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地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郎的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1)“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这句话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3)“我”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作业布置】
完成上面练习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溜索》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梳理小说的叙事过程,把握情节,感受笔记小说的特点。
2、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映衬等艺术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 细读小说,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
4、 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学习重点】
1、 梳理小说的叙事过程,把握情节,感受笔记小说的特点。
2、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映衬等艺术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 细读小说,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
【学习难点】
1、 了解对比、映衬等艺术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 细读小说,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
【学习时间】2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进程】
【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回忆课文内容。
驮队的首领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首领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新课学习】
1)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我们上课时已经分析了主要人物驮队的首领,小说还描写了哪些人?他们又有怎样的性格特征?默读课文,勾画相关内容,概括。
【答案】
“我”——胆小、怯懦
“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僵着脖颈盯住天”、“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赶紧倒上去抓住”、“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汉子们——勇敢、无畏、团结友爱
①“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
②“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③“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
④“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卸驮子。”
⑤“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
⑥“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2)文中是怎样写马帮汉子们过溜索的?
【答案】
写汉子们过溜索的动作,三次使用了“小”字。第一次,写精瘦的汉子“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第二次,“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第三次,“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岸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这几个“小”字的活用,将人快速划过怒江峡谷时,愈来愈小的视觉感受和情状传神地表现出来。作者将普通的“小”字用得这般有创意,堪称运用语言的高手。
【合作探究】
1)找出文中写牛的句子或段落,思考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答案】
第4段: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第15、16段: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
第22段:牛马们还卧在地上,皮肉乱抖,半个钟头立不起来。
第25段: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郎的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
作用:
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
⑴环境描写——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⑵人物描写——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2)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强化了峡谷的荒凉僻静,为骑手的出现提供了独特的背景;
②“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暗示骑手来了;
③“那只鹰又出现了”,空中自由飞翔的鹰与独来独往的骑手相互比照,丰富了骑手的形象内涵。
3)小说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但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试分析“我”这个隐形形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
①“我”作为故事的亲历者,能够增强故事的真实感(效果)。
②小说的叙述者,起线索作用: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串联情节,使情节更简洁、更集中。
③过溜索的参与者,烘托环境:“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写“我”面对峡谷时的表现,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④过溜索的参与者,反衬主要人物:“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僵着脖颈盯住天”“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等表现,与领队及汉子们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领队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
⑤体验者(代言者),代替作者抒情、议论,体现主旨及情感价值趋向:“我”从战战兢兢不敢过溜索到受到领队及汉子们勇敢无畏的精神影响逐渐变得坚强,彰显了文章的主旨——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赞美,对平庸、畏难的消极态度的厌弃。
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答案】
(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2) 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赏析句子:
1)对比赏析第2自然段“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和第25自然段“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两句。
【答案】第2自然段中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铃铛急响,似乎和牛马一样满是惊惶;同时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马帮拥挤而缓慢地向山口行进,进一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第25自然段中这句话,“铃铛朗朗响着”与前文“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照应并形成对比,表现出驮队顺利渡河后轻松愉悦的氛围。
2)怎样理解第3自然段“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中的两个“懒懒”?
【答案】这两个“懒懒”表现的情绪不同。“我”的懒懒一问表现了“我”漫不经心,没有意识到危险临近;领队的懒懒一答表现的是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经验丰富。
3)第5自然段“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一句写得很妙,请作简析。
【答案】此句化静为动,赋予绝壁以“飞快垂下去”的动感,形象地表现出峡谷的幽深、陡峭,让人触目惊心,也为后文写牛马的胆怯做了铺垫。
4)说说第6自然段中是怎样描写“我”初见怒江时的各种感受的。
【答案】本段前两句中,“亮亮”“涓涓”“隐隐”三个词充满了光泽感、线条感和声乐感,传神、到位地表现出在高处眺望怒江时的视听感受。“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描写充分表现出“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让读者如临其境。末句“叫声漫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荡回来”,又用声音形成的空间感,形象地展示出两岸峭壁的距离感。
5)怎样理解第7自然段“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两句对首领和马的描写?
【答案】
前一句写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鲜明对比,再次表现了领队的从容、镇静。没有无数次风雨的历练,难以走到今天,不愧是马帮首领啊!后一句表面写马的沉静雄傲之态,与前文对牛的描写形成对比,实则以马写人,彰显了领队沉雄撼人的气势。
6)第11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
细节描写。“移来移去”一词看似普通、直白,却真实地写出了人居高向下看到的飞鹰在空中滑翔的姿态,足见作者观察、用笔之细致。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而且翅膀尖上的羽毛也被风吹得抖,反衬出瘦小汉子的英勇。
7)简要赏析第23自然段的描写。
【答案】
这一段将马帮汉子对着怒江撒尿的情景写得十分逼真。把“万丈下的怒江”比喻为“一股尿水,细细流着”,看似粗俗,实则很有表现力。马帮汉子的豪放粗野,俯瞰万丈峡谷之下的怒江情景,不用这样的比喻,似乎难以表现出来,这正是作者运用语言艺术的高明之处。
本文语言很有特色,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进行分享,说明分享理由。
【答案】
1.用词精妙传神。
小说开篇写马帮首领“用小腿磕一下马”,用“磕”字,不用“打”“抽”等词,写出了首领与马的默契关系,表现出马帮首领对马的熟练驾驭和埋在心底的怜爱。
写峡谷的陡峭:“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绝壁”本是静止不动,但在马帮的汉子们眼里,却是“飞快地垂下去”的,化静为动,赋予绝壁以动态感,有力地表现了峡谷的深邃陡峭的特点,让人触目惊心,为后文写牛马的胆怯做了有力的铺垫。
写汉子过溜索的动作,三次使用“小”字:第一次,写精瘦的汉子“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第二次,“三个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第三次,“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岸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这几个“小”字的活用,将人在溜索之上,快速划过怒江峡谷时,人愈来愈小的视觉感受和情状传神地表现出来,作者将普通的“小”字用得这般有创意,堪称运用语言的高手!
2.比喻新奇,构思巧妙
“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将马帮缓慢行进的状态喻为“极稠的粥”,多么新颖别致的比喻啊!
再如,“首领与两个汉子走到绝壁前,扯下裤腰,弯弯地撒出一道尿,落下不到几尺,就被风吹得散开,顺峡向东南飘走。万丈下的怒江,倒像是一股尿,细细流着”。
这里作者将马帮汉子对怒江撒尿的情景,写得很逼真,而且将“万丈下的怒江”喻为“像是一股尿,细细流着”,看似粗俗,实则很有表现力。马帮汉子的豪放粗野,俯瞰万丈峡谷之下的怒江情景,不用这样的比喻,似乎难以表现出来,这就是阿城语言艺术的高明之处。
3.灵活运用衬托手法
文章对牛在靠近怒江、准备进行溜索以及溜索中和溜索后的表现都不遗余力的进行描写,衬托出怒江的险峻,溜索的刺激震撼。
通过“我”的反应和感受来衬托马帮汉子的身手矫健、无所畏惧等。
4.人物语言简洁明快,干净洗练
“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道:‘不消。’”多么简洁的对白!汉子们之间的默契,尽在不言中。
再如,“首领曲着眼望那鹰,……说:‘蛇?’几个汉子也望那鹰,都说:‘是呢,蛇。’”每句对话,惜墨如金,又鲜明地突出了马帮汉子彪悍而朴讷的性格特点。

【扩展延伸】
嘱 托
格·鲍姆特
就在彼得动身前往华沙参加一九五五年世界青年联欢节的前一晚,有人来敲门。原来是一位邻居。他从衣兜里掏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然后摆在桌面上,摊开来。里头是一张相片、一封信和一张字条。
他讲述了有关这个小红包的一段经历——
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法西斯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波兰。这样,大批的波兰人被弄到德国去。那时候,这位邻居正在一家锯木厂当工人,他曾答应帮助一个波兰囚犯实现他的托付。
一天,锯木厂的一个工棚失火了。人们都在交头接耳,心里明白是囚徒们干的好事,他们想用这样的方式把斗争进行下去。一群身穿黑制服的党卫队员朝工厂一拥而入,带走了许多做苦工的囚犯。
当党卫队员冲进邻居工作的那个车间时,他正与那位囚犯在干活,这位波兰人迅速地从裤兜里摸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塞到德国工人的手里,“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党卫队就把他带走了,作为对这次纵火的报复。
一九四六年夏天,这位邻居发了一封信给囚犯的太太,她的地址就写在那张纸条上。可是,他并没有得到回音。一年半之后,他又试图再投一次——然而,一切依旧是徒劳的。现在好了,终于有了这一天,他可以托人将这个小包包直接带到波兰去。这位邻居把小红包郑重地递给彼得。
彼得注视着这张相片。相片上是一位妇女,手里抱着一个大约两岁左右的小姑娘。信呢,不言而喻是遇害者留给他家属的最后诀语。在那个小小的纸片上,用大大的字迹写着这样一个地址:“Z和M·尼波耶夫斯卡华沙斯巴索夫斯基大街十八号”。
“一定的,我会去找她的,并将事情的一切转告她,这件事您完全可以信赖我。”彼得说。
那时候,当这位邻居把这个小红包交给他的时候,彼得觉得一切都很简单:只要去到华沙,把事情一讲,东西一交,不就完了嘛!然而,当彼得后来抵达那条街的时候,十八号的门牌怎样找也找不到。在那块空地上,从前确实有过十二至二十六号门牌的房子,现在只见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着足球。在警察所,彼得也得不到一点答复。她们现在究竟住在哪儿呢?这样,彼得反而横下一条心,非找到她们不可了。
来到华沙,彼得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求知的渴念,他见得越多,什么活动都想参加一下的要求就更大。
大约在联欢节开始后一个星期,他的朋友们建议他去与一些波兰小伙子和姑娘相会一下,开头他想不太好吧,但朋友们干脆连拉带扯地把他推拥走了。跳舞的时候,每个人都得找个舞伴,这时在彼得面前就站着一位姑娘,她羞赧地望着他,并且邀请他跳舞。就这样,德国、波兰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相聚在一起。他们尽力地用手势比画着交谈,大伙笑着,欢快地跳着。
自这个晚上相遇后,彼得与玛留莎每天都要相会。
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最后一天终于到来了,整个华沙城都陷入一片欢腾之中。在大广场上,阿拉伯青年与瑞典青年,中国青年与黑人青年,伊朗青年与德国青年都在纵情地载歌载舞地狂欢,然后他们慢慢地拥向火车站。
彼得伴随玛留莎在火车站台上来来回回地溜达,广播员用广播催促大家赶快上车,彼得才恋恋不舍地攀上了车厢,将身子从车窗里探出来。他们相互凝视着,一时无言以对。
“地址,”玛留莎突然想起来,她的喊声就像呼救那样。
彼得摸出笔记本,撕下一页,将他的地址记在上面。这时,他一下子想起了那个小红包,于是赶忙把它掏出来。
“玛留莎,请帮助找一找,”他说,然后把这个小红包按在她的手心上。“打开看看!”他大声说,他见她一时还未领悟他的意思。
她打开这个小红包,念起来了。火车慢慢地挪动了。
玛留莎脚下像是生了根似的,粘住了。她几乎要被那些跟着火车而跑的人撞倒。“玛留莎,”彼得喊了她一声。玛留莎抬起头来一望,开始随着火车跑起来,接着她停下脚来,摆着手,手里的那块红包纸就像一方告别的红头巾。彼得还在望着她,一时间留给他最深的印象是,她整个脸庞都叫泪水湿透了。
“为什么她哭得这样厉害?”彼得思忖着,这时他已缩在一个角落里。“我将给她写信,”他这样想着。彼得拿出她的地址来,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原来,上面留下这样的名字:“玛留莎·尼波耶夫斯卡”,也就是那个小红包里的纸条上写着的名字。
1)画线的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一天,锯木厂的一个工棚失火了。人们都在交头接耳,心里明白是囚徒们干的好事,他们想用这样的方式把斗争进行下去。一群身穿黑制服的党卫队员朝工厂一拥而入,带走了许多做苦工的囚犯。
【答案】
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交代事件的起因;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嘱托作铺垫。
2)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A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
B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
【答案】
A“煞白”运用了神态描写,联系当时波兰囚犯被带走的情景,写出了人物内心的害怕与担心;“压低”是为了不被党卫队员发现,这里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波兰人的焦急和小心翼翼。
故答案为: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这位波兰人在当时危机情形下的小心和急切。
B“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运用神态描写,联系尾句,“玛留莎·尼波耶夫斯卡”正是他苦苦找寻的那个被托付的人,这种猝不及防令彼得震惊,觉得不可思议。
故答案为:运用神态描写,写出了彼得的震惊程度之深。
3)谈谈本文以“嘱托”为题的含义。
【答案】
以“嘱托”为题,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表现了波兰人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通过完成“嘱托”表达了对反法西斯战士的尊重和敬意。
4)小说的构思富有特色,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本文以小红包为线索,两次设置悬念,把小说情节推向高潮;小说的结尾安排巧妙,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引人入胜。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理解能力。小说构思一般指文章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设置悬念、伏笔照应、欲扬先抑、虚实相衬、一线穿珠等。本文多处出现“小红包”,串联起故事情节,为小说的线索;同时,“邻居给囚犯的太太写信却无回音”“彼得按地址去寻找却找不到”两个情节的设置,唤起了读者“穷根问底”的欲望。而小说结尾,在主人公的震惊中戛然而止,安排巧妙,引人深思。
【课堂检测】

溜  索
阿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手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抖地长出去。语文新高考博客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而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地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郎的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1)“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这句话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写首领提醒“我”溜索时不要看下面,体现了首领对他人的关爱。
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答案】
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⑴环境描写——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⑵人物描写——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3)“我”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我”在过溜索时的表现,与首领及汉子们形成对比,反衬出首领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
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答案】
深刻意蕴:
⑴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⑵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互相信任,关心爱护;
⑶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⑷“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情感取向:
⑴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
⑵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赞美;
⑶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⑷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美。
【作业布置】
完成上面练习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溜索》第二课时 单元 2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
学习目标 梳理小说的叙事过程,把握情节,感受笔记小说的特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映衬等艺术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细读小说,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重点 1、梳理小说的叙事过程,把握情节,感受笔记小说的特点。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映衬等艺术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3、细读小说,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
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映衬等艺术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2、细读小说,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听写词语回忆课文内容:驮队的首领是个怎样的人? 首领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听写 复习词语
讲授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1、梳理小说的叙事过程,把握情节,感受笔记小说的特点。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映衬等艺术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3、细读小说,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4、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我们上课时已经分析了主要人物驮队的首领,小说还描写了哪些人?他们又有怎样的性格特征?默读课文,勾画相关内容,概括。 “我”——胆小、怯懦“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僵着脖颈盯住天”、“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赶紧倒上去抓住”、“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汉子们——勇敢、无畏、团结友爱①“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②“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③“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④“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卸驮子。”⑤“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⑥“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文中是怎样写马帮汉子们过溜索的?写汉子们过溜索的动作,三次使用了“小”字。第一次,写精瘦的汉子“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第二次,“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第三次,“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岸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这几个“小”字的活用,将人快速划过怒江峡谷时,愈来愈小的视觉感受和情状传神地表现出来。作者将普通的“小”字用得这般有创意,堪称运用语言的高手。【合作探究】1)找出文中写牛的句子或段落,思考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第4段: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第15、16段: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第22段:牛马们还卧在地上,皮肉乱抖,半个钟头立不起来。第25段: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郎的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作用: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⑴环境描写——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⑵人物描写——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2)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①“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强化了峡谷的荒凉僻静,为骑手的出现提供了独特的背景;
②“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暗示骑手来了;
③“那只鹰又出现了”,空中自由飞翔的鹰与独来独往的骑手相互比照,丰富了骑手的形象内涵。
3)小说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但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试分析“我”这个隐形形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①“我”作为故事的亲历者,能够增强故事的真实感(效果)。②小说的叙述者,起线索作用: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串联情节,使情节更简洁、更集中。③过溜索的参与者,烘托环境:“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写“我”面对峡谷时的表现,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④过溜索的参与者,反衬主要人物:“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僵着脖颈盯住天”“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等表现,与领队及汉子们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领队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⑤体验者(代言者),代替作者抒情、议论,体现主旨及情感价值趋向:“我”从战战兢兢不敢过溜索到受到领队及汉子们勇敢无畏的精神影响逐渐变得坚强,彰显了文章的主旨——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赞美,对平庸、畏难的消极态度的厌弃。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①整体把握。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②领队和汉子们。表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以及无畏勇敢;③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想牛那样软弱畏缩。④ “我”和领队。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练人。深刻意蕴:⑴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⑵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互相信任,关心爱护;⑶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⑷“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情感取向:⑴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⑵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赞美;⑶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⑷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美。赏析句子:第2段“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和第25段“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如何理解?第2自然段中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铃铛急响,似乎和牛马一样满是惊惶;同时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马帮拥挤而缓慢地向山口行进,进一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第25自然段中这句话,“铃铛朗朗响着”与前文“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照应并形成对比,表现出驮队顺利渡河后轻松愉悦的氛围。怎样理解第3自然段“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中的两个“懒懒”?这两个“懒懒”表现的情绪不同。“我”的懒懒一问表现了“我”漫不经心,没有意识到危险临近;领队的懒懒一答表现的是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经验丰富。第5自然段“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一句写得很妙,请作简析。此句化静为动,赋予绝壁以“飞快垂下去”的动感,形象地表现出峡谷的幽深、陡峭,让人触目惊心,也为后文写牛马的胆怯做了铺垫。说说第6自然段中是怎样描写“我”初见怒江时的各种感受的。 本段前两句中,“亮亮”“涓涓”“隐隐”三个词充满了光泽感、线条感和声乐感,传神、到位地表现出在高处眺望怒江时的视听感受。“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描写充分表现出“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让读者如临其境。末句“叫声漫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荡回来”,又用声音形成的空间感,形象地展示出两岸峭壁的距离感。怎样理解第7自然段“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两句对首领和马的描写? 前一句写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鲜明对比,再次表现了领队的从容、镇静。没有无数次风雨的历练,难以走到今天,不愧是马帮首领啊!后一句表面写马的沉静雄傲之态,与前文对牛的描写形成对比,实则以马写人,彰显了领队沉雄撼人的气势。 简要赏析第23自然段的描写。 这一段将马帮汉子对着怒江撒尿的情景写得十分逼真。把“万丈下的怒江”比喻为“一股尿水,细细流着”,看似粗俗,实则很有表现力。马帮汉子的豪放粗野,俯瞰万丈峡谷之下的怒江情景,不用这样的比喻,似乎难以表现出来,这正是作者运用语言艺术的高明之处。本文语言很有特色,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进行分享,说明分享理由。用词精妙传神。小说开篇写马帮首领“用小腿磕一下马”,用“磕”字,不用“打”“抽”等词,写出了首领与马的默契关系,表现出马帮首领对马的熟练驾驭和埋在心底的怜爱。写峡谷的陡峭:“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绝壁”本是静止不动,但在马帮的汉子们眼里,却是“飞快地垂下去”的,化静为动,赋予绝壁以动态感,有力地表现了峡谷的深邃陡峭的特点,让人触目惊心,为后文写牛马的胆怯做了有力的铺比喻新奇,构思巧妙“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将马帮缓慢行进的状态喻为“极稠的粥”,多么新颖别致的比喻啊!灵活运用衬托手法文章对牛在靠近怒江、准备进行溜索以及溜索中和溜索后的表现都不遗余力的进行描写,衬托出怒江的险峻,溜索的刺激震撼。通过“我”的反应和感受来衬托马帮汉子的身手矫健、无所畏惧等。人物语言简洁明快,干净洗练“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多么简洁的对白!汉子们之间的默契,尽在不言中。再如,“(首领)曲着眼望那鹰,说:‘蛇?’几个汉子也望那鹰,都说:‘是呢,蛇。’”每句对话,惜墨如金,又鲜明地突出了马帮汉子彪悍而朴讷的性格特点。 读读笔记读说笔记找出笔记读读思考说笔记笔记 明确目标目标2目标2目标2目标2目标2目标3目标3
溜  索阿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手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抖地长出去。语文新高考博客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而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地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郎的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1)“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这句话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3)“我”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嘱 托格·鲍姆特就在彼得动身前往华沙参加一九五五年世界青年联欢节的前一晚,有人来敲门。原来是一位邻居。他从衣兜里掏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然后摆在桌面上,摊开来。里头是一张相片、一封信和一张字条。他讲述了有关这个小红包的一段经历——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法西斯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波兰。这样,大批的波兰人被弄到德国去。那时候,这位邻居正在一家锯木厂当工人,他曾答应帮助一个波兰囚犯实现他的托付。一天,锯木厂的一个工棚失火了。人们都在交头接耳,心里明白是囚徒们干的好事,他们想用这样的方式把斗争进行下去。一群身穿黑制服的党卫队员朝工厂一拥而入,带走了许多做苦工的囚犯。当党卫队员冲进邻居工作的那个车间时,他正与那位囚犯在干活,这位波兰人迅速地从裤兜里摸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塞到德国工人的手里,“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党卫队就把他带走了,作为对这次纵火的报复。一九四六年夏天,这位邻居发了一封信给囚犯的太太,她的地址就写在那张纸条上。可是,他并没有得到回音。一年半之后,他又试图再投一次——然而,一切依旧是徒劳的。现在好了,终于有了这一天,他可以托人将这个小包包直接带到波兰去。这位邻居把小红包郑重地递给彼得。彼得注视着这张相片。相片上是一位妇女,手里抱着一个大约两岁左右的小姑娘。信呢,不言而喻是遇害者留给他家属的最后诀语。在那个小小的纸片上,用大大的字迹写着这样一个地址:“Z和M·尼波耶夫斯卡华沙斯巴索夫斯基大街十八号”。“一定的,我会去找她的,并将事情的一切转告她,这件事您完全可以信赖我。”彼得说。那时候,当这位邻居把这个小红包交给他的时候,彼得觉得一切都很简单:只要去到华沙,把事情一讲,东西一交,不就完了嘛!然而,当彼得后来抵达那条街的时候,十八号的门牌怎样找也找不到。在那块空地上,从前确实有过十二至二十六号门牌的房子,现在只见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着足球。在警察所,彼得也得不到一点答复。她们现在究竟住在哪儿呢?这样,彼得反而横下一条心,非找到她们不可了。来到华沙,彼得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求知的渴念,他见得越多,什么活动都想参加一下的要求就更大。大约在联欢节开始后一个星期,他的朋友们建议他去与一些波兰小伙子和姑娘相会一下,开头他想不太好吧,但朋友们干脆连拉带扯地把他推拥走了。跳舞的时候,每个人都得找个舞伴,这时在彼得面前就站着一位姑娘,她羞赧地望着他,并且邀请他跳舞。就这样,德国、波兰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相聚在一起。他们尽力地用手势比画着交谈,大伙笑着,欢快地跳着。自这个晚上相遇后,彼得与玛留莎每天都要相会。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最后一天终于到来了,整个华沙城都陷入一片欢腾之中。在大广场上,阿拉伯青年与瑞典青年,中国青年与黑人青年,伊朗青年与德国青年都在纵情地载歌载舞地狂欢,然后他们慢慢地拥向火车站。彼得伴随玛留莎在火车站台上来来回回地溜达,广播员用广播催促大家赶快上车,彼得才恋恋不舍地攀上了车厢,将身子从车窗里探出来。他们相互凝视着,一时无言以对。“地址,”玛留莎突然想起来,她的喊声就像呼救那样。彼得摸出笔记本,撕下一页,将他的地址记在上面。这时,他一下子想起了那个小红包,于是赶忙把它掏出来。“玛留莎,请帮助找一找,”他说,然后把这个小红包按在她的手心上。“打开看看!”他大声说,他见她一时还未领悟他的意思。她打开这个小红包,念起来了。火车慢慢地挪动了。玛留莎脚下像是生了根似的,粘住了。她几乎要被那些跟着火车而跑的人撞倒。“玛留莎,”彼得喊了她一声。玛留莎抬起头来一望,开始随着火车跑起来,接着她停下脚来,摆着手,手里的那块红包纸就像一方告别的红头巾。彼得还在望着她,一时间留给他最深的印象是,她整个脸庞都叫泪水湿透了。“为什么她哭得这样厉害?”彼得思忖着,这时他已缩在一个角落里。“我将给她写信,”他这样想着。彼得拿出她的地址来,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原来,上面留下这样的名字:“玛留莎·尼波耶夫斯卡”,也就是那个小红包里的纸条上写着的名字。1)画线的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一天,锯木厂的一个工棚失火了。人们都在交头接耳,心里明白是囚徒们干的好事,他们想用这样的方式把斗争进行下去。一群身穿黑制服的党卫队员朝工厂一拥而入,带走了许多做苦工的囚犯。2)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A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B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3)谈谈本文以“嘱托”为题的含义。4)小说的构思富有特色,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这篇小说写了一处奇险的环境,一群过河的马帮汉子,一次溜索的经历。小说处处通过“我”的见证和感受来展现马帮汉子的勇敢无畏。语言简练,精妙传神,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