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高一历史(A)卷 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B C B C D D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B B D D A B D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A C A C C D D A D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A C B C A D B C A A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41.(20分)
(1)(4分)
表现:世卿世禄制遭到破坏,官僚制度逐步形成;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变;法律发生变化并不断完善。
(2)(4分)
贾谊对秦始皇持批评和否定态度;司马迁对秦始皇持赞扬和肯定的态度。
一方面是由于秦始皇本身功过并存。他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同时实行暴政,刑法严苛,赋役沉重,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另一方面是由于评价者所处时代不同。西汉初年经济凋敝,贾谊为官从政,意在劝诫统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司马迁肯定秦朝在国家治理经验上的作用。
(3)(6分)答案示例:
三省六部制:
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
发展:隋唐时期,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6分)
租调制:
继承: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唐初,继承了租调制。
发展:唐初,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形成租庸调制。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6分)
(4)(6分)
元朝疆域辽阔,采取行省制,军政大权集中,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这一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明清时期继续沿用,影响深远。
总体而言,元朝的制度创新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42.(20分)
(1)(4分)
特点:多种思想学说并存,学术自由开放;学术水平高;办学规范化;受政府重视;兼具学术中心、教育机关和辅助齐国政治的多重功能。
(2)(4分)
秦朝推崇法家思想,汉初尊奉黄老无为思想,汉武帝时期变为尊崇儒术。
(3)(6分)
过程:南北朝时期,南学与北学并立,但交流并未中断。隋代,国家统一,南北学直接碰撞交融,南学影响进一步扩大。唐代,南北学融通,完成了儒学的整合。
意义:儒学走向统一,实现了南北学术整合,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为此后儒学的革新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4)(6分)
现象: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
联系: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补充材料及理由:
示例一:补充当时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图像史料。理由: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获得了新发展。
示例二:补充唐代韩愈提倡儒学复兴的文献史料。理由: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思想的统治地位,对宋朝理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1丰台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高一历史(A卷)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
本部分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
1.河姆渡遗址是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代表,右图的稻穗纹陶盆即出土于此。盆上一株穗居中,直立向上,左右两束沉甸甸的谷粒向两边下垂。可知当时
①处于旧石器时代 ②人们掌握了原始制陶技术
③居民会种植水稻 ④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围绕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属于出土文献,研究价值极高 ②发现于河南安阳一带的殷墟遗址
③是后人了解商朝历史的唯一资料 ④经历长期演变,是一种成熟文字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西周时期政权与族权结合互为补充,并有效地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和矛盾,为此,西周实行的两大制度是
A.禅让制和分封制 B.宗法制和分封制
C.分封制和郡县制 D.禅让制和宗法制
4.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5.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6.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私田变为公田 B.封建制度确立 C.铁犁牛耕推广 D.国家走向统一
7.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6年,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实行宗法制 ②奖励军功 ③普遍推行县制 ④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下列属于其主张的是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9.下列词语所述史实符合汉武帝时期的是
A. 推恩令 刺史制度 察举制
B. 大一统 黄巾起义 改进造纸术
C. 盐铁官营 均输平准 党锢之祸
D. 河西四郡 凿空西域 西域都护府
10.汉武帝提拔一些文人近臣,授予他们“侍中”等头衔,让其参与朝政;汉昭帝幼年即位时,中朝正式成为一个凌驾于三公九卿之上的朝政决策机构;东汉时尚书台参与政事决策,成为行政中枢的实权机构。以上现象说明
A.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B.官僚内部矛盾尖锐
C.有效协调中枢各机构关系 D.监察体系不断完善
11.“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下列措施中属于汉代实行“抑商”政策的是
A.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B. 推行轻徭薄赋
C. 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 D. 进行币制改革
12.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下列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A.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B.促进了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往来
C.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治理 D.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有效管理
13.右侧文物“直行铭文夔(kuí)凤镜”出土于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斯坦,在洛阳西郊等地的东汉晚期墓葬中也有类似铜镜出土。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B.丝绸之路沟通中外交流
C.手工业品遍销世界各地
D.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14.“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材料主要反映了东汉后期
A.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C.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D.中央和地方矛盾尖锐
15.《史记》注最有影响的是“三家注”,即南朝裴驷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今有学者认为,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该学者意在强调
A.《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 B.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
C.文献必须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证 D.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
16.示意图有助于呈现历史发展的概貌。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示意图,据图可以看出该时期
A.社会高度繁荣 B.民族交融加深 C.形成士族专权 D.政权更迭频繁
17.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西晋末年,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这一时期民族迁徙的作用是
①内迁少数民族和汉族交融加强
②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③契丹族入主中原迅速统一全国
④南方取代了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8.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在建立政权之初,不仅在祖源认同上有改姓或攀附华夏族祖先的行为,而且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也多加斟酌,十分谨慎,往往在其统治地区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以继承之。这种做法的意图是
A.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 B.获得文化认同以巩固统治
C.推进各民族文化交流 D.采取中原地区的管理模式
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下面示意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20.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采取了迁都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起到的作用是
A.导致南朝政权的更迭 B.加强了民族交融
C.促进了西南地区开发 D.打击了门阀政治
21.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领域成就突出。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准确的是
史实 结论
① 《齐民要术》提出“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体现了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
② 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的学科
③ 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体现了田园诗的风格
④ 《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专职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他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 标志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成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2.下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阶段③的特征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到统一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多源发展到早期国家
23.“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对唐代两个重要时期的赞誉。一般认为,“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开元盛世”更强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特点的是
①“君臣相得”“乐闻直谏” ②“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
③“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 ④“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4.下列能够印证唐朝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是
①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 ②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
③封粟末部首领为渤海郡王 ④法显到天竺收集梵文经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5.唐玄宗时代,不仅每年按时祭祀黄河,更开启了不定期派遣使者特别祭祀的风气。据统计,玄宗时至少进行了13次遣使特别祭祀,分别是为了丰年报谢、祈晴报谢、蛮夷款服、四海册封等。唐玄宗多次祭祀黄河意在
A.引领习俗新风尚 B.宣扬皇权至高无上
C.增强国家凝聚力 D.探索治理水患途径
26.安史之乱后,南方有户184万,垦田162万顷。按相同的标准,如果此时继续推行租庸调制,可得租330万石米,而实行两税法,则可得1620万石米。故当时尽管受到一些人的反对,德宗还是坚决实行了两税法。由此可知
A.南方地区是国家赋税收入主要来源 B.经济重心南移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
C.推行两税法是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推行实物税收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27.日本的唐招提寺在每年的6月5日,即鉴真忌辰的前一天举办纪念法事。而只有在这一天,平日难得一见的国宝“鉴真和尚坐像”才会和公众见面。下列关于鉴真东渡的说法,正确的是
A.日本效仿唐朝的政治制度,鉴真应邀前往
B.唐朝对外海上交通发达,使鉴真顺利东渡
C.对日本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D.反映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28.下图为《天王送子图》(部分),又名《释迦降生图》画中诸神皆着唐装,说明
A.三教合流成为社会潮流 B.中外文明碰撞冲突不断加剧
C.艺术作品日益世俗化 D.外来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29.为了解决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北宋采取的措施有
①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 ②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③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④减少科举取士人数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0.下图反映了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北宋带来的影响是
A.拓展了对外贸易的范围 B.加速了各阶层人才流动
C.改变了崇文抑武的观念 D.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31.宋代在知州以外设“通判某州军事”一职,简称“通判”。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附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
A.制约地方长官 B.控制财政大权
C.提高行政效率 D.牵制中书门下
32.王安石推行青苗法,按户等放贷取息,户等越高可借贷越多,取息二分,一年两次,实际上某些地区取息高达四分。由此可推知,青苗法的推行
A. 导致两税法的瓦解 B. 完善了户籍制度
C. 执行过程出现偏差 D. 实现了富国强兵
33.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越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格局也已定型。南宋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这一变化反映出
A.门第观念日渐淡化 B.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
C.美洲白银大量流入 D.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
34.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指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列史实能论证其观点的是
①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民间贸易活跃
②北宋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③海外贸易发达,外贸税收成为国家重要财源
④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等城市兴盛引人注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5.下列关于宋代史事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宋词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之一
②瓷器是“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
③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
④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6.《金史》记载:“金人初无文字,国势日强,与邻国交好乃用契丹字。太祖令希尹撰本国字,备制度。希尹乃依仿汉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国语,制女真字。天辅三年八月,《字书》成,太祖大悦,命颁行之。”这体现了
A.民众文化水平提高 B.金朝政权教育体系逐渐定型
C.民族关系和谐稳定 D.历史传承与文化借鉴的统一
37.史料记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一史料记载的制度是
A.北宋的二府三司制 B.辽朝南、北面官制度
C.金朝“猛安谋克”制 D.元朝的“四等人制”
38.元朝以户籍、人口数量为标尺在内地设置路、府、州、县等正式政区,同时又在不具备人口登记和户籍管理条件的西南部分民族地区创设了以族群群落为管理基础的特殊政区,如湖广行省十五安抚司、云南行省“甸寨军民等府”。这体现出元朝时期
A.西南地区民族问题突出 B.有效地管控了民族地区
C.国家治理较为灵活机动 D.官僚政治趋向成熟稳定
39.《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每人腰系一宽大腰带,全悬小铃,俾其行时铃声远闻。彼等竭力奔走一切道路,止于相距三哩之别铺,别铺闻铃声,立命别一铺卒系铃以待……有无数铺卒……百日路程之文书消息,十日夜可以递至,此诚伟举也。”这反映元朝
①急递铺的运行 ②军政命令传递迅速
③宣政院的设置 ④丝路商旅往来频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0.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黄帝内经》成书 ②孙思邈完成《千金方》
③裴秀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④王祯编撰《农书》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④① D.④③①②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本部分共2小题,共40分。
41.社会变革(20分)
材料一 由于王室的衰弱,与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密切相关的世卿世禄制逐渐遭到破坏,“政自天子出”变为“政自诸侯出”,而后又相继出现了“政自大夫出”、“政自臣宰出”的现象,最后形成“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官僚制度。分封制逐渐为郡县制所替代,宗法和礼乐则采取更高的形式融入政治领域之中,成为统治者实行统治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中心内容的法律,也以成文法的形式加以公布实行,并不断地完善起来。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变的表现。(4分)
材料二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汉初)贾谊《过秦论》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2)阅读材料二,指出关于秦始皇评价的不同观点,分析出现不同观点的原因。(4分)
材料三 从制度的角度观察,隋唐大一统的基础是南北朝的制度遗产。各项制度的渊源虽然不同,但隋唐王朝的基本态度是予以继承而非否定。除了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之外,三省六部制、州县制、均田制、租调制等,均得到较好的承袭与实行。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施政精神是对既有制度予以严格实行,而非轻易推行制度改易。
——摘编自李磊《试析南北朝至隋唐历史阶段的连续性》
(3)从材料三中任选一项制度,阐述隋唐时期与南北朝时期制度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6分)
材料四
《元史·百官志》云:“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谈谈你对元朝行省制度的看法。(6分)
42.思想勃兴(20分)
材料一 齐桓公当政时期,在临淄的稷门设立学宫,“稷下学宫”因此而得名。当时稷下曾先后存在过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以及博学而无所归属的学者。在稷下有定期的学术集会,稷下学宫的讲学已经超出了一般私学讲学的水平,显得更为正规。为了鼓励学者们进行理论探讨,齐国君主让学者们“不治而议论”,即不担任具体职务,却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性的议论。齐宣王当政时,齐国势力强大,却能向士人折腰求作学生。正由于此,致使天下学者竞相来齐。
——摘编自王志民《稷下学宫与轴心时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稷下学宫”的特点。(4分)
材料二
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毋仁恩和义……于是急法,久者不赦。
——《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初)人欲长幼养老,萧、曹为相,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稀。
——《汉书·刑法志》
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概括秦汉时期治国思想的变化。(4分)
材料三 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
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以《左传》为例,南朝流行“杜预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灵恩常引用“服虔注本”来诘难“杜预注本”,引领论辩之风。北魏有名儒“兼读杜、服,隐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
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及意义。(6分)
材料四
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
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梦梁录》卷十八
北宋东京城
(4)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可以从哪个角度进行补充?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