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练习(联考)历史(B)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练习(联考)历史(B)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5 09:28:58

文档简介

丰台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高一历史(B卷)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
本部分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
1.下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从图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
A. 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B. 部落之间战争频繁
C. 各地发展彼此隔绝 D. 遗存分布星罗棋布
2.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西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还有众多墓葬。其中少数大型墓里均有一、二百件随葬品,包括礼乐重器和玉器,许多中型墓中也有较丰富的随葬品,大量小型墓随葬品则十分贫乏,有的甚至一无所有。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
①私有制已经产生 ②阶级分化明显 ③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④君主专制形成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这标志着( )
A.国家取代了部落 B.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C.部落取代了氏族 D.铁器取代了青铜器
4.商周时期,掌握神权的卜、巫同时又是重要的国家官员,他们可以通过卜筮来参与王朝的最高决策权,权位显赫。这表明商周时期( )
A.具有原始民主色彩 B.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神权与政权相结合 D.王权与神权矛盾尖锐
5.《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材料反映了商周时期( )
A.铁农具牛耕的使用 B.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C.注重血缘的宗法制 D.手工业经营基本方式
6.春秋时期,某一学派思想观念的核心是“仁”,这一学派主张“克己复礼”“为政以德”。该学派是( )
A. 道家 B. 儒家 C. 阴阳家 D. 墨家
7.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战争连绵。“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相继出现表明( )
A.国君中央集权的趋势出现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C.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 D.周王已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8.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6年,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 )
①实行宗法制 ②奖励军功 ③普遍推行县制 ④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9.战国时期“诸子十家 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各学派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各自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这一历史现象被称为( )
A. 百家争鸣 B. 焚书坑儒 C. 儒学复兴 D. 三教并行
10.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其中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这些水利工程的兴建( )
A.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B.得益于青铜农具的使用
C.表明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D.是秦朝暴政的真实体现
11.下面是某学生历史笔记内容,该生学习的史事所属朝代是( )
◆实现统一,定都咸阳 ◆统一货币,统一文字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A. 西周 B. 秦朝 C. 唐朝 D. 宋朝
12.《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西汉王朝实施的政策是( )
A.盐铁官营 B.统一货币 C.休养生息 D.征收财产税
13.下表为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治理措施,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政治 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
经济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思想 尊崇儒术
军事 反击匈奴袭扰
A. 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 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 D. 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14.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任用外戚权臣,削弱宦官权力
15.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下列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A. 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B. 促进了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往来
C. 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治理 D. 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有效管理
16.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其中改变了书写材料,促进了文化传播和发展的是( )
A. 《史记》 B. 《九章算术》 C. 蔡伦改进造纸术 D. 《汉书》
17.示意图有助于呈现历史发展的概貌。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示意图,据图可以看出该时期( )
A. 社会高度繁荣 B. 民族交融加深 C. 江南经济开发 D. 政权更迭频繁
18.《晋书·王敦传》载:“帝(司马睿)初镇江东,威名未署,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权臣揽权,天下大乱 B.世家大族地位的显赫
C.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D.九品中正制度的形成
19.北朝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指出:“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缺)而不录。”这段话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是( )
A. 鼓励民众经商 B. 倡导中央集权 C. 重视农业生产 D. 主张唯才是举
20.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采取了迁都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由此可以推断这些措施的作用是( )
A. 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B. 加强了民族交融
C. 促进了江南经济开发 D. 推动了门第观念的淡化
21.隋朝的各项建设较多,规模宏大。下列各项属于隋朝建设的是( )
①广设赈灾仓库 ②修建芍陂 ③开通大运河 ④修建赵州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2.唐玄宗统治前期,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23.下面图示中问号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民族交往 B.制度变革 C.经济发展 D.商贸往来
24.下表呈现了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的关键程序,由此反映出的历史趋势是( )
①官员选拔更为公开和公平 ②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③重文轻武的风气日益浓厚 ④中央逐渐加强对选官的控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5.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不断变化,唐朝_________的实行,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横线处应填( )
A. 井田制 B. 均田制 C. 两税法 D. 募兵制
26.唐朝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以上史实描述的是( )
A. 政治制度的创新 B. 经济的迅速发展
C. 文学艺术的繁荣 D. 中外文化的交流
27.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出现了反佛斗争,产生了很大影响。关于反佛斗争的论述正确的是( )
①原因是佛教盛行,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②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是最杰出的代表
③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④佛教的发展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8.中国古代医学成就辉煌。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战国至西汉——《黄帝内经》——总结历代医药学成果
B.东汉——《神农本草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C.孙思邈——《唐本草》——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D.唐高宗——《千金方》——奠定中医理论的基础
29.下面“笔记卡片”记录的是中国古代某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据此可知,该王朝是( )
中央:枢密院掌军政,三司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地方:文官任知州,增设通判;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A. 秦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30.生活在南北宋之际的庄绰在其著作《鸡肋编》卷中《石炭》中载:“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然薪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宋代居民最早使用煤作燃料 B.矿冶业成为主要手工业部门
C.北宋时煤已成为日常的燃料 D.汴梁成为宋代的冶铁业中心
31.1114年,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命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一如郡县置吏之法”, 把原军事组织的猛安谋克同地域性组织村寨有机地结合起来,变革为地方行政组织。这表明猛安谋克制( )
A. 加速了金朝统一全国的进程 B.消除了民族间的隔阂
C.沿袭了唐宋的地方管理制度 D.具有兵民合一的特点
32.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越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格局也已定型。南宋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 B. 门第观念日渐淡化
C. 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 D.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
33.下面是唐至元之间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③④②
34.绍兴和议之后,金人所需茶叶“自宋人岁供之外,皆贸易于宋界之榷场”。1198年,金朝认为向宋购茶“费国用而资敌”,次年在今山东、河南等地设坊制茶。然其茶叶价高味差,售卖不畅,遂“罢造茶之坊”,继续向宋购茶。这表明( )
A.金朝辖境内不适宜茶树的种植 B.金朝财政负担沉重
C.茶在金人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35.某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如下材料:“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忽必烈建立元”“行省制度”等,从中可以推断他们研究主题是( )
A. 南宋与金政权的对峙 B. 蒙古崛起到元朝的统一
C. 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D. 宋元思想文化高度繁荣
36.《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每人腰系一宽大腰带,全悬小铃,俾其行时铃声远闻。彼等竭力奔走一切道路,止于相距三哩之别铺,别铺闻铃声,立命别一铺卒系铃以待……有无数铺卒……百日路程之文书消息,十日夜可以递至,此诚伟举也。”这反映元朝( )
①急递铺的运行 ②军政命令传递迅速 ③宣政院的设置 ④丝路商旅往来频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7.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由上到下应以此填写的是( )
少数民族 主要活动
916—1227建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
政权定都兴庆,创制文字,模仿北宋制度
与南宋长期对峙,后出现“大定之治”
完成统一,创制文字,进行了制度创新
A.契丹、党项、女真、蒙古 B.鲜卑、女真、蒙古、满洲
C.契丹、吐蕃、女真、满洲 D.鲜卑、女真、党项、蒙古
38.观察右图,图上标有①②③④四个地点。据此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
A.隋唐时在①地出现便于深耕的曲辕犁
B.10—12世纪②地为中国商业大都市
C.北宋和南宋的都城分别在①地和④地
D.元朝在包括③地在内的地区设置行省
39.运河的开凿促进了社会发展。下图所示两条运河的共同之处是( )
①都以洛阳作为运河中心 ②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③加强了南北方经济交流 ④保障了都城的物资供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0.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 澎湖巡检司、釉里红、四等人制
② 祖冲之、《女史箴图》、《禹贡地域图》
③ 赵州桥、义仓、三教合归儒
④ 均输平准、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
A.④②①③ B.②④①③ C.④②③① D.②④③①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本部分共2小题,共40分。
41.(20分)统一多民族国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演进。
材料一 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概称为“夷”。到春秋时期,四夷的势力有增无减,并且进一步向中原地区发展。华夏和夷狄虽有冲突,但就种族、血缘而言,则与华夷往往存在联系。以婚姻为例,双方通婚的材料见于史载者颇多,如晋文公之母为戎女,其妻亦为狄女。在长期杂居、邻居的过程中,发达的华夏文明对戎狄蛮夷产生了很大影响,戎狄蛮夷的文化也进一步丰富了华夏文明。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春秋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依据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4分)
材料二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严格说来,要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要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行政区分了。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秦朝中央与地方政治制度“大变动”的相关史实,并分析其影响。(6分)
材料三 从制度的角度观察,隋唐大一统的基础是南北朝的制度遗产。各项制度的渊源虽然不同,但隋唐王朝的基本态度是予以继承而非否定。除了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之外,三省六部制、州县制、均田制、租调制等,均得到较好的承袭与实行。
——摘编自李磊《试析南北朝至隋唐历史阶段的连续性》
(3)从材料三中任选一项制度,阐述隋唐时期与南北朝时期制度的继承与发展关系。(4分)
材料四 1115年冬,“阿骨打用杨朴策,始称皇帝,建元天辅,以王为姓,以旻为名,国号大金”。金朝建国后,完颜希尹仿效汉字楷字,合女真语创制女真字,阿骨打“命颁行之”。自大定十一年起,在科举考试中专设女真进士科。女真人在创制、推广本民族文字的同时,积极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汉文化。金世宗为了让不懂汉文的人学汉文化,命译经所翻译 了《易》《书》《论语》《孟子》等,“朕所以令译《五经》者,正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
——摘编自陈佳华等《宋辽金时期民族史》
(4)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金朝统治措施的看法。(6分)
42.(20分)中华文化逐步发展,兼收并蓄。
材料一 ① 克盉(he) 克罍(lei) 克盉、克罍说明:出土于北京琉璃河的西周青铜器。两件青铜器都内铸铭文,款式有差异,但内容完全相同。铭文大意是:周王为表彰召公的功绩,封其子克为燕侯,管理燕地的部族。燕侯制作了盉、盎来纪念这一事件。 ②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爽(shi)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司马迁《史记》
(1)阅读材料一,分别指出①②的史料类型。依据所学,说明两则史料在研究西周历史中的价值。(4分)
材料二 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入居中原,服饰呈现出两大特征:
一是汉族服饰吸收了胡服的很多形式,胡服逐渐被全社会所接受,大范围地流行。裤褶(xí)就是其中最具典型特点的一种服装形式。汉末,这种服式传入中原地区,并成为汉族的军旅之服。到了南北朝时期,裤褶广泛地流行于民间,成为文武通用、男女皆穿的日常服用。
二是各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也或多或少地采用了汉族的服制礼仪。凡帝、后及公卿百官朝、等礼仪之服,一般都沿袭秦汉旧制。这一时期,各民族服饰都在自身传统的基础上融合改进,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董哗《论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胡服”风尚》
(2)依据材料二概括南北朝服饰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服饰变化的原因。(4分)
材料三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3)依据材料三,分别归纳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形式上和主要内容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时代背景。(6分)
材料四
序号 材 料
①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
②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③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④ 宋人《醉翁谈录》统计,宋代话本有一百五十种之多
⑤ 《宣和画谱》载赵仲佺(宋太宗四世孙)其画“寄兴与丹青,故其画中有诗,至其作草木禽鸟,皆诗人之思致也”
⑥ 《西湖老人繁胜录·瓦市》载张四郎“一世只在北瓦,占一座勾栏说话,不曾去别瓦作场”
⑦ 清代纪昀评宋人“鄙唐人不知道,于是以论理为本,以修辞为末,而诗格于是乎大变”
⑧ 《金史》记载“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
(4)阅读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材料结合所学,至少选择两个角度加以说明。(6分)
1丰台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高一历史(B)卷 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D A B C B B D D A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C B B A C D B C B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D A B C D A B C C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D A D C B A A B B C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41. (20分)
(1)(4分)变化:周边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通过民族交融,华夏族的内涵进一步丰富,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2)
影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为汉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发展。(2)
(2)(6分)史实:中央---创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2)
影响:这些举措确立并巩固了大一统国家的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种统治模式被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4)
(3)(4分)答案示例:
三省六部制:
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2)
发展:隋唐时期,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2)
租调制:
继承: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唐初,继承了租调制。(2)
发展:唐初,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形成租庸调制。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2)
(此题答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不得分)
(4)(6分)12世纪初,金朝由东北入主中原。为了巩固统治,他们效仿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仿效汉字创制女真文字,采取科举取士,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汉文化。金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女真族的封建化,有助于女真族和汉族的民族交融,促进了女真政权的发展。
42.(20分)
(1)(4分)类型:①中的器物属于实物史料,铭文属于文献史料;②是文献史料。(2)
价值:①可以用于研究西周的青铜铸造工艺及手工业发展,研究西周的金文;①中的铭文和②可以用于研究西周的政治制度,二者互证,可以证明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度(分封燕国)。(2)
(2)(4分)特点:汉族服饰与少数民族服饰互相借鉴。(2)
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民族交融加深;少数民族统治者受儒家文化影响,进行改革。(2)
(3)(6分)形式上: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隋唐时期互派使节来往;(2)
内容上:隋唐以前中国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隋唐时期以日本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2)
时代背景:隋唐时期,重归大一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思想开放、兼收并蓄,统治者开放的对外政策,为中日交往交流奠定了良好基础。(任意答出两个角度,即得2分)
(4)(6分)
参考答案:
答题示例:
观点:宋代文化繁荣
说明: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人工磁化的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火药广泛用于军事,说明宋代科技领先世界。词进入鼎盛时期,并出现了早期的白话小说话本,说明宋代文学的发展。宋代书法名家辈出,绘画以山水画为主,注重意境;城市中说书演出盛行,说明宋代艺术繁荣。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