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评价古典诗词
——思想内容
①掌握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技巧。
②学会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
③掌握不同题材诗歌的特征及鉴赏方法。
教学目标
怎样把握诗歌中的内容和情感?
一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等重要信息。
评论要知人论世,要准确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必须对诗人的背景资料有所了解,这些信息可以从平时的积累,可以从诗题,注释或题目题干中得到。阅读诗歌要“三注意”:
1、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有提示性:
如杨炯 《从军行》—— 表现的内容是从军边塞,表达了爱国热情。
杜甫《春夜喜雨》—— 表达了作者喜悦之情。
骆冰王《在狱咏蝉》——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的题目先后写出了送别的地点,故人的去向,以及送别的场景。从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依依不舍之情。
2、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思想及其创作风格的诗作。(如李白、王维、辛弃疾等)
如李白(1)颂大好河山,歌真挚友情.
李白以生花之笔,描绘了许多各具形态的山水,《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表现了他对祖国河山的挚爱之情。
(2)讴歌理想,抒发悲愤
表达自己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和建功立业的渴望,抒发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悲愤,揭露、批判黑暗政治现实,蔑视权贵,追求自由。他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卑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如辛弃疾
辛弃疾一生念念不忘驱除外侮、统一祖国,始终以恢复中原为已任,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古》.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理想,有豪气英风,是辛弃疾英雄词最鲜明的特征.可当他为国建功的理想未能实现时,就会产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这也是稼轩词常吟咏的内容.如《水调歌头》:“未应两手无用,要把蟹螯杯.说剑论诗余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致道留守》:“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中蹯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又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或激越慷慨,或深沉委婉,但都体现发自内心的爱国激情.
3、要注意注释,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聊聊几个字,却是命题者给你的暗示。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1167—?)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 请作简要分析。
请看注释“南宋后期诗人”暗示诗人思想情感跟南宋大多诗人一样,抒发的是国土沦陷,收付失地之情
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步骤一)。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步骤二)。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释】: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804)岁末,作者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三十三岁。邯郸,今属河北。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和元旦相似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
二、把握对理解诗歌内容有重要作用的关键词句。
1、把握诗歌中对揭示诗歌内容和主旨有重要作用的字词。这些字词往往被称为诗眼。表达作者情感,揭示诗歌的主旨。最精炼最传神的词语。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用文中句子回答,并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我们的友情将像这山溪渡一样经得起社会风云的考验。)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两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思路解析: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字”,应该是既写景又写情的;因为景是情之本,情是景生的果。“凉”字就是这样的“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凉。“如何营造意境”,分析时主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以及表现的手法。
参考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空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请鉴赏诗的三四句。(6分)
答:三、四两句突出心理和细节描写——“复恐”,“又开封”。 “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和“匆匆”。 “复恐”二字,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似有千言万语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 临发又开封”的细节,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作品寓情于事,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而又高于生活,这正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三、了解诗歌中的景物特点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景物特点就是分析诗歌中出现的意象特点,意象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寄托了主观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如马致远 《天净沙 · 秋思》开头句的三个意象,营造了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抓住意象是理解诗歌内容的重要环境,分析意象就能得出诗歌蕴含的作者思想感情。
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注:①取次:任意,随意。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2)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3)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释】;
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作者在尾联批评石老的诗没有捕捉到红梅最本质的特征。请结合颔联来分析“梅格”。
(1)“故作”一句,是说红梅尽管艳若桃杏,但其品性还是冰清玉洁,本质不变。 (2)“尚余”一句形象地再现了红梅孤瘦遒劲、凌霜傲雪的品格。(3)这两句委婉地表现了作者身不由己的苦衷,也流露出他坚持节操,不变其本性而感到自我安慰的心情。
早梅
唐·张渭
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两句语言质朴,但着无尽的意蕴。请作简要赏析。
答: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晴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四、体会作者在诗歌中营造的意境。
意指蕴含在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境指作品描绘的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图景,意是境的灵魂,境是意的载体意境就是情与境,心与物的和谐统一。
对意境的把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在脑海中再现诗人描绘的画面;2、把画面中没有写到的那一部分想象补充出来,使之完整。3、领会画面背后无限深远的意蕴。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①。
[注]①《韩非子 说林上》有“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他接受管仲“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分析:题干是“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本题考查鉴赏颔联和颈联的意境。立足这两联内容分析,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读懂诗,分析本题要抓住“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重要意象的特征,指出意境的特点是冷清的,并答出这两联运用的表现手法——比喻、虚实结合。
(1) 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为实景,也有喻义。“片云”在空中飘荡,就象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2)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3)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大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参考答案: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注:安史之乱开始,他一直流亡颠沛,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 。
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1)诗中描绘江中月影近船;风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柔和;月照沙岸如雪,夜宿白鹭团聚在沙滩上,睡得那样安恬;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音,显然刚 有一条大鱼跃出水面,(2)以动写静,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意境。(3)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
五、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 建功报国 怀古伤今
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 登高览胜
惜春悲秋 思乡怀人 长亭送别
思乡念亲 相知相思 别恨离愁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寄和州刘使君
张籍
【注】 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示例)①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②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③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秋日书怀寄白宾客① 刘禹锡
州远雄无益,年高健亦衰。
兴情逢酒在,筋力上楼知。
蝉噪芳意尽,雁来愁望时。
商山紫芝客②,应不向秋悲。
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寄寓的复杂情感。
①尾联借用“商山四皓”避秦乱隐居商山后又成为太子上宾的典故,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②同时也是披露自己被贬得不到重用的胸中郁闷;
③商山四皓年皆八十有余,却成为太子上宾,我们也应该对未来抱有希望,不应该如此悲愁。表达了对友人和自己的劝慰之情,希望仍在,壮志依然可以实现。
(1)借景抒情,首联写地处僻静的“闲坊”,陈旧、荒凉的“古驿”经常掩着门,空荡荡的,营造了驿舍荒凉幽寂的特点,抒发了诗人孤寂凄冷的心境。
(2)动作描写,诗人在细细数竹、量松的动作中发现竹增松长,从而感慨时光飞逝,壮志难酬。
(3)对比手法,尾联用今昔对比,曾经壮志豪情的诗句,而今蛛网尘封,字迹模糊,抚今追昔,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沉痛抑郁之情。
寓驿舍① 陆游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
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②。
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
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本诗不含情字,却感情强烈。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谢谢您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