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传唱经典歌曲,深悟人生哲理(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传唱经典歌曲,深悟人生哲理(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3 13:10: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传唱经典歌曲,深悟人生哲理
1.根据材料完成作文。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一首歌唱响大街小巷,歌词是这样的:
一支竹篙呀,难渡汪洋海,众人划桨哟,开动大帆船。
一棵小树呀,弱不禁风雨,百里森林哟,并肩耐岁寒,耐岁寒。
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万,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连。
同舟嘛共济,海让路;号子嘛一喊,浪靠边;百舸嘛争流,千帆竞,波涛在后,岸在前。
一根筷子呀,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哟,牢牢抱成团。
一个巴掌呀,拍也拍不响,万人鼓掌哟,声呀声震天,声震天。
今天再回首,发现经典依然不衰。从这首经典歌曲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请合理想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不要脱离材料范围,文体不限。
2.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
一支竹篙耶,难渡汪洋海
众人划桨哟,开动大帆船
一棵小树耶,弱不禁风雨
百里森林哟,并肩耐岁寒,耐岁寒
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万
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连
同舟嘛共济海让路
号子嘛一喊浪靠边
百舸嘛争流千帆竞
波涛在后,岸在前
……
要求: ①根据上述歌词片段写一篇作文,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不得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3.阅读下面一首校园歌曲的歌词,根据要求作文。
洁白的雪花飞满天,白雪覆盖着我的校园。漫步在这小路上,留下脚印一串串,有的直,有的弯。有的深呀有的浅。朋友啊想想看,道路该怎样走,留下脚印一串串......
上面的歌词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作文。文体自定,题目自拟。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他/只为那一声爸妈/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2014年央视春晚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唱红了大江南北,唱到了千家万户,更唱进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2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电视台专访时也引用到这首歌曲,这更引发人们对这首歌的关注。这首歌曲是否也让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什么人或什么事,联想到了自己的什么经历?是否也引发了你对生活的感慨、生命的感悟或是对规划人生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得抄袭。
答案
1.例文:
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精神力量
并肩作战,科学应对,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共同面对疫情挑战的我们,要更加珍惜幸福美好的生活。
这个春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给中国人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不顾个人安危直面病毒的“逆行者”,成了人们心中的英雄。我们从新闻中、在视频里看到,有“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医疗队员,有哪里需要就奔到哪里的人民子弟兵,有不舍昼夜连续奋战的医生和护士,有坚守防控一线、与亲人“隔空拥抱”的妻子和母亲,有治病救人勇于担当的“九零后”“零零后”,也有开足马力昼夜施工的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建设者……“逆行者”这个充满文学性的词,形象而又真切,传递着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精神力量。
“逆行者”不是一部分人在战斗。社区乡村防疫工作者巡守在田间村头;为了保障百姓生活,一些行业员工提前返工上岗;市民们自发组成志愿者队伍,为抗疫防疫捐钱捐物。无数普通的社会成员,以自己的方式发光发热,汇聚成一股暖流。
总会被这些镜头感动:医护人员坚定地转身,把时间交给陌生的病患,背影留给了最亲的家人;年轻面孔上让人心疼的口罩勒痕,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奉献;紧锁的双眉、牵动的嘴角、紧促的鼻息、深邃的眼神,他们不屈不挠,手持火把,燃灯前行……人性中最高贵的品格,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网络平台上,抑或艺术家的画作上、旋律里、光影中,都是那么清晰闪亮,让人久久凝视,心潮澎湃。
我们从中汲取着力量,冷静地告诉自己:情况越是困难,越要坚定果敢,沉着应对。防疫手册上的知识被编成了评书快板、戏曲小调,在网上流传。文艺和科普携手,生动地告诉人们:离科学近一步,就是离病毒远一点;保护好自己,就是帮助他人。
这些天,口罩遮住了我们的面庞,却隔不断同胞深情。湖北,这片红色的热土,武汉,一座英雄的城市,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人们心里涌动着一个共同的声音:“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急切而真挚的声音此起彼伏:“武汉,我们来了”“武汉,不服输”“我会永远记得我是中国人,但你们不用记得我”“不要报道我的名字”……这些朴实语言,彰显相互守望的同胞情,汇聚成感人肺腑的咏叹曲。
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诞生于抗疫斗争的某一首歌、某一幅画、某一段短视频,会提醒我们:并肩作战,科学应对,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共同面对疫情挑战的我们,要更加珍惜幸福美好的生活。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材料取自一首老歌词,歌词中的关键词“众人划桨开动大帆船”、“百里森林并肩耐岁寒”、“同舟共济海让路”等体现了集体团结力量大,说明团结的集体才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等。材料强调了人与人之间休戚相关、祸福相依的关系,没有人可以孤立存在,尤其是面对灾难,只有同舟共济、一起担当才能渡过难关。材料的提示语“今天再回首,发现经典依然不衰”提醒我们要联系现实进行思考,要正确看待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的关系,引导考生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引导考生审视自我,关注生活,关爱他人,培养考生的大国思维,树立爱人爱家爱国,责任担当,甘于奉献,互帮互助的精神品质和人生价值观。
参考立意:
(1)团结的集体才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2)同心协力,共克时艰;
(3)合作便于集思广益,形成合力,促进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
(4)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
(5)学会与他人进行良好的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功;
(6)在集体中要真诚合作,团结互助;
(7)众志成城。
参考素材:
(1)齐心协力,形成全球战“疫”最大向心力。人心齐,泰山移。当前,各国防控疫情要做到同心同向,就必须加强疫情防控信息共享,推广全面系统有效的防控指南,共同合作加快药物、疫苗、检测等方面科研攻关,并探讨建立区域公共卫生应急联络机制。同时,疫情对全球生产和需求造成全面冲击。为此,各国要联手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实施有力有效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防止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特别是二十国集团成员要采取共同举措,减免关税、取消壁垒、畅通贸易,发出有力信号,提振世界经济复苏士气。
(2)团结应对,凝聚全球战“疫”最大正能量。病毒无国界。近期,习近平主席在同法国、德国、英国、埃及等多国领导人通电话时强调,“公共卫生危机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团结合作是最有力武器”,“让合作的阳光驱散疫情的阴霾”,并发出“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大倡议。此次,习近平主席强调,“各国必须携手拉起最严密的联防联控网络。”可见,疫情面前,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历史和现实已经反复证明,解决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团结协作才是根本之道。
(3)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是啊,如果水滴离开了大海他就不能澎湃汹涌,就不能发展壮大,正是一个个的水滴才有大海的存在,大还是一个庞大的集体,而水滴是个微不足道的个体,有了这一个个的个体才会有这个集体的存在。可以说是个体成就了集体,所以在生活中只有个体的团结合作,才有集体的辉煌……
(4)小小的蚂蚁,他们在运输动物的尸体时,就是依靠着这种团结合作的精神,有的拉头部,有的拽脚,还有的三五成群的拖着整个身体,这样一来,这个尸体才能成功的运回洞穴,蚂蚁的这种精神不正是我们所缺乏的吗?
(5)维勒与李比希之间的案例:维勒和李比希都是19世纪德国杰出化学家。他们两人的性格迥异,李比希激烈,爽朗,风风火,像一团烈火;维勒平和、沉稳、文文静静,像一盆冷水。但两个感情很好,亲密无间。他们密切配合,致力于科学研究。共同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作出了贡献,同是有机化学的创始者。李比希在自传中写道:“我的最好运气,就是有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多年来我和这位朋友真诚合作,毫无隔阂……手携手地向前,这一位行动时,那一位已经准备好。”由于两人的真诚合作,因此,才创造出科学研究上的辉煌。团结合作能够创造辉煌,能够改变两个人甚至多个人的命运……
结构示例:《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精神力量》,开篇联系抗疫,直接点题。首先列举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展现他们传递的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精神力量;再延伸到普通民众的抗疫精神面貌,彰显相互守望的同胞情。结尾扣题收束。
2.例文:
团结就是力量
“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就像人的手指一样,如果一根一根地看,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但五根手指握在一起,便会形成一个拳头,充满力量。
团结如五指紧握的拳头,团结像细丝凝成的绳索,团结像万众心愿的凝聚,团结是钢铁长城的铸就,团结就是力量。
曾经,在南非的一块草地上,由于一位游客的疏忽,扔下的烟头点燃了干枯的野草。火,终于被扑灭了,人们却闻到一股焦腥味。原来是一群蚂蚁竟用自己的身体合抱成一团蚁球,誓死保卫自己的蚁王,让自己的家族得以延续。
蚂蚁尚知,何况人乎 是的,我们人类早也深知团结的重要,就像一首歌中唱道:“一棵小树耶,弱不禁风雨,百里森林哟,并肩耐岁寒。”
是啊,一个人,力单势薄,往往无法战胜面临的困难,难以达到成功的彼岸。而一群有着同一志向的人们,团结互助,相互支撑,就会筑成坚强的堡垒,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了。
当年,西哈努克国父正是怀揣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团结广大柬埔寨人民,形成了不可抗拒的革命洪流,一举推翻了侵略者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自由,正如中国早期的革命烈士邓中夏所说:“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而泰山压顶势不可挡,因为任何困难也无法阻挡民心所向。”
然而,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由于各种利益的驱使,自私自利,不讲团结,以至一事无成,甚至酿成灾难的事例,也举不胜举。多的不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个寓言故事,就充分的反映了不团结现象的存在及其严重的后果。
清代作家曹雪芹于《红楼梦》中写道,“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康有为在《物质救国论》中写道,“人道以合群为义,以合群而强”;著名的作家郭沫若在《国庆颂》中写道,“三人一条心,其力之大可断金”。
“众人拾柴火焰高”每个人拾起一根木柴,点燃一丝火种,聚成团结合作的火焰,旺盛而火热。朋友们!我们都是正处在成长时期的中学生,请让团结之心伴随我们;让团结之情慰藉我们;让团结之能推进我们;让团结之力帮助我们。为了国家的未来,为了人生的精彩,让我们共同迸发出团结的力量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本题是材料作文,而材料是耳熟能详的歌词,所以审题的难度并不大。歌词中先是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一支竹篙耶,难渡汪洋海”与“众人划桨哟,开动大帆船”,“一棵小树耶,弱不禁风雨”与“百里森林哟,并肩耐岁寒”进行对比,强调“众”“多”的重要性。接着由物及人,“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连”是说众人的团结,而众人团结一心便可“同舟共济”令“海让路”。所以材料的主题就是强调团结的力量,合作的力量,集体的力量。
立意:
(1)团结是坚不可摧的力量。
(2)团结是战胜困难的最佳武器。
(3)众人拾柴火焰高。
(4)集体充满力量,点燃希望。
素材:
(1)伟大领袖毛泽东说,“团结力量大”。如果不是这样,红军怎能够爬山涉水,历尽千难万险最后取得长征的胜利呢 红军战士是靠上下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创造了史无前例的万里长征。
(2)惊动世界的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许多人被埋在废墟里,顿时整个中国、甚至整个世界立即都投入到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大洪流之中,发扬了一方有难,八方相助的美德。人民军队和社会各界人士从四面八方聚集前来拯救同胞。灾难无情,人有情。世界各地都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甚至自备物资亲力亲为,有的舍身相救,无数的志愿者不休不眠,面对灾难,中国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战胜了自然灾害。
(3)你知道狮子的分工么 那些威风凛凛、雄踞草原的百兽之王,却不似深山中的那些老虎独来独往,而是以一种近乎本能的方式联合在一起捕猎,具有系统合理的分工协作,从而在草原上所向披靡。
(4)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5)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力量从团结来。
(6)人,力不如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 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况
(7)单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如同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叔本华
(8)谁若认为自己是圣人,是埋没了的天才,谁若与集体脱离,谁的命运就要悲哀。集体什么时候都能提高你,并使你两脚站稳。——奥斯特洛夫斯基
结构层次:文章题目“团结就是力量”揭示主题;开篇写“五指成拳”的例子,并用一组比喻排比生动形象地指出“团结就是力量”开篇点题;接着用“蚂蚁抱团战火,让家族延续的例子”引出人类自古深知团结的重要性,由物及人;之后列举西哈努克国王团结柬埔寨人民赢得国家独立的例子和《三个和尚》的寓言,正反对比论证;接着用排比的形式引用名言,再次强调团结的重要性;最后呼吁中学生为了国家的未来,为了人生的精彩,共同迸发团结的力量。
【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3.
例文:
脚印
我是一颗置身于大地之间的微小沙粒,命中注定要承载芸芸众生的脚步,那就让我细细解读前行者脚印中的内涵吧。
他是一个愚者,我一开始看到他的脚印,就这样认为。因为他永远不愿休息,永远不说疲倦,为的只是一个孩童都知道不能实现的梦想。他就是夸父,他说,我的一生必须用来追逐太阳。他迈着稳健而坚定的步伐,眼睛自始至终盯着太阳的方向。太阳炽热的光芒刺痛了他的双眼,他说没关系,因为我永远心系着太阳。
追逐太阳已经很久了,可他的脚步依然轻快。渐渐地,我从他的脚印中感受到了温度。不,他不是愚者!他的梦想也并非无法企及。因为我分明已看见,他巨大的身形在耀眼的光芒中燃烧成了永恒。
在他的脚印中,我读到了执著;也因为执著,他达到了让后人景仰的高度。
他是一个创造者、一个先行者,也是一个孤独者。他口中低吟:“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置身黑暗,却召唤光明;他的身影是孤独的,身材是单薄的,但他目光如炬,关注着整个民族多灾多难的命运。他脚步沉重而坚定,尽管走的是筚路蓝缕的拓荒之路。他就是鲁迅。于是我看到,那一串深深的脚印后面,紧跟着无数大大小小的脚印;正是这些人,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引领我们走向一个叫做“希望”的地方。 在他的脚印里,我读出了如黑夜一般凝重的坚定。
这个人,他的脚印由深变浅,从世俗走向禅宗,最后定格在了浙江一个小小的庙宇之中。他是李叔同,后名弘一法师。他是个怪人,留下了一串让我琢磨不透的脚印。他曾东渡日本,扮演过《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他曾站在古道边,品“长亭更短亭”的别情。而今他袈裟在身,口中浅诵:“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审视他那一串深深浅浅的脚印,似乎始终在向世人传达着这样的心思:回归。是的,当生命历尽艰辛,尝遍各种滋味,平淡而无所求便成了唯一的归宿。从弘一法师的脚印中,我读到了对生命最本质的坚守。
天上突然下起了雨,雨水注进深浅不一的脚印;雨霁,阳光普照,每一个脚印都折射出不同的色彩——那是生命的色彩。
【详解】以“脚印”为题作文,一般应着眼于虚指义进行构思。所谓“脚印”,其实就是人生的轨迹,也就是说,这是一道涉及一个人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的作文题目。
参考立意:1.从“脚印给我以启示”的角度落笔,可分列出三个层次——脚印告诉我,人生的路不会永远平坦;脚印告诉我,走好人生之,路,关键靠的是自己;脚印告诉我,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2.谈脚印不应该只是人走后留下的痕迹,而应是真正印在心里的东西。3.提倡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作风。4.论述应循着前人的“脚印”前进并努力探索新路。5.抒写脚印虽然歪斜,但其中有我的人生。
4.
例文:
时间都去哪儿了
今年春晚之后,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红遍大江南北。人们在歌声中感叹时间流逝,也纷纷扪心自问时间都去哪儿了。
是啊,来无影去无踪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呢?
小时候,时间就蕴藏在我们不断变化的身高中。每长高一厘米,都是时间带来的惊喜。而长大后,当身高不再变化,时间就成为了我们思想的奠基石。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拓展,人生的境界也在不断提高——时间融到了我们的头脑,在思维之路上绽放朵朵鲜花。
赫尔岑说过:“时间是铺就思维之路的石板。”的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时间成为了我们成长的沉淀,化作了我们脚下的砖石,使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时光里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并未消逝,也没有流向什么人类无法探知的地方,它常常转化为生活里实实在在的历练,使人生境界不断“更上一层楼”。
民国著名学者辜鸿铭,正是让无形的时间转化为高效的积淀。他精通六门外语,成为将《左传》等国学经典译成外文的第一人。他翻译的文章“信、达、雅”,极富有东方的智慧和西方的幽默。他的语言学习,正是在时间积累中不断获得提升。他学英语,花了两年时间,背诵、研读莎士比亚的所有作品;他学德语,又花了两年时间,背诵、研读歌德的《浮士德》……其他语种的学习也大都如此。在这里,分分秒秒的时间成为他品读每一门外语的切身体验,从而给予他丰厚的文化积淀,使他学贯中西,卓然成为一代语言大师。时间走进了他的知识库,成为他知识融合发酵的催化剂。
遥想西晋时期,两位热血青年祖逖、刘琨,更是让宝贵的时间跑去长久地陪伴闻鸡起舞的英姿,报效国家的壮举……
古往今来,多少志士仁人惜时如金,成为鞭策我们后人的楷模。
“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格言,我们从小听到大,却很难真正让寸寸光阴转化为坚持不懈的行动。对于时间,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把它累积成进步的足迹。
时间都去哪儿了?时间要去丰富我们的知识库,铺就我们的人生路。
点评:抛得出去,收得回来,源于把握住了文章的中心。内容集中,符合题意,这是一篇正常文章的基本要求。针对“时间都去哪儿了”这种疑问式作文题,要写成一篇议论文,审题难度不大,任何应对问题、合乎常情、言之成理的回答都可以作论点,然后围绕论点选材论证、布局谋篇就可以了。本文由春晚同名歌曲领起,略表感叹中回答了题目的问题:时间就蕴藏在身体和精神的成长中。然后引用赫尔岑名言,把议论重点放在“精神成长”方面,并顺手由近而远地拈来两则事例予以作证:辜鸿铭让时间化为高效积淀;祖逖、刘琨让时间陪伴闻鸡起舞。随后又巧借惜时格言,带出文末铿锵有力的回答:我们要把时间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把它累积成进步的足迹;去丰富我们的知识库,铺就我们的人生路!本文重点突出,论证有力,是一篇不错的考场作文。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各类型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审题立意的方法,熟练掌握并使用“主旨领悟法”“关键把握法”“由果溯因法”“舍次求主法”“寓意揭示法”“细节切入法”“多向发散法”等审题立意、提炼观点的技巧。
本题可以采用“多向发散法”审题立意。《时间都去哪儿了》以朴素歌词,简单的旋律,唱出了亲情的温暖,人性的美好,也唤起了我们对亲情最温暖的回忆。所以考生可以从亲情的角度写父爱、母爱,写学会感恩、孝敬父母。然而这首歌还可以引发人们更多的感想,也可以让人联想到生活中其他的人或事,联想到自己的经历,也可以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感慨、对生命的感悟或是对规划人生的思考……所以说本作文题目对考生来说,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又有相当的区分度。考生在写作时可结合自己对这首歌的理解认识提取观点,发表意见抒发情感。写作中应做到观点鲜明思路清晰,切勿生搬硬套堆砌词语。文体上,可以写议论文,也可以写人叙事为主的记叙文。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证有力;记叙文要注重细节描写,以情感人。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