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浙江专版 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6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单元过关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浙江专版 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6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单元过关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5 23:25: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过关训练
一、选择题
1.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个阶层。这一做法(  )
A.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基础 
B.瓦解了西周的分封制
C.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2.下面是某同学的历史笔记,记录了某件历史事件的重要信息。他的学习内容最有可能是(  )
一、性质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二、价值
1.带动民间积极向学风气。
2.少数出身社会下层的人也能得到入仕机会。
A.孔子创办私学
B.齐国设“稷下学宫”
C.汉武帝设立太学
D.隋朝开创科举制
3.王安石在变法期间创立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舍。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秀的可以免试授官,中等的可以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也可授官。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培养变法需要的人才
B.推动学校教育的完善
C.防止大官僚控制教育
D.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
4.宋朝文化教育相对普及,史载:“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下列为这种现象提供技术条件的是(  )
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B.科举取士人数的增加
C.崇文抑武政策的影响 
D.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5.从9世纪开始,我国民间印书的风气渐开,著名诗人白居易等人的诗集,都在扬州、越州刊印。据此,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  )
A.文化兴盛推动科举发展 
B.当时刊印技术应是雕版印刷
C.民间印刷技术比官方先进
D.扬州、越州是当时的文化中心
6.中古时期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一些新的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这反映出(  )
A.人文主义渗透到教育领域
B.宗教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C.教育领域摆脱了宗教束缚
D.教育抛弃了传统文化
7.12世纪,西欧出现了早期的大学,如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等,大学的基础课程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学生学完基础课程以后再学习专业课程,有法学、医学、神学。上述材料说明西欧早期大学(  )
A.起源于欧洲的基督教会学校和神学院
B.已经完全摆脱了基督教会的控制
C.完全受控于基督教会
D.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也体现了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8.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各种书刊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出现了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则更为普遍。这些状况(  )
A.标志着人文精神的滥觞
B.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转型
C.有助于启蒙运动的深入
D.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9.16世纪以来,随着印刷术的推广,欧洲所有受教育的人使用的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和其他语言的标准形式逐渐形成,但由于只有少数人能接受必需的教育,大多数民众继续说着他们以前说的方言。这反映了(  )
A.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漫长的过程
B.民众与精英阶层的分化在加剧
C.统一的民族文化源自技术进步
D.启蒙运动的影响范围比较狭窄
10.公元前280年左右,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建成亚历山大博物馆。博物馆的资金主要源于政府拨款,用于资助学者进行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活动,并出版了荷马、欧几里得和索福克勒斯等学者的著作。亚历山大博物馆的建成有利于(  )
A.古希腊文化的传承
B.自然遗产的保护
C.分科教育逐步推行
D.印刷技术的改进
11.成书于6世纪的《齐民要术》,在几百年间一直靠手抄流传,直至北宋仁宗天圣年间才第一次刻印,南宋时期则广泛刻印。这(  )
A.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B.说明活字印刷术的盛行
C.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进步 
D.反映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12.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版印刷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13.19世纪下半叶,面向所有人开放的近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出现在(  )
A.法国、俄罗斯
B.西班牙、葡萄牙
C.英国、美国
D.中国、日本
14.油画《自由引导人民》于1831年在卢森堡宫展出数月后即被收起,官方理由是它“太革命了”。从1874年起它才被送入卢浮宫,并被永久性展出。这体现了法国政局的变化是(  )
A.君主专制被废除
B.法国对德成功复仇
C.共和力量的增强  
D.保王党势力的消失
15.下表所示内容为《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类名录项目(部分)》。它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特点是(  )
遗产项目名称 批准时间
传统桑蚕丝织技艺 2009年10月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2009年10月
雕版印刷技艺 2009年10月
中医针灸 2010年11月
中国珠算 2013年12月
二十四节气 2016年11月
A.技艺先进 B.实用性强
C.体系完整 D.注重实验
16.右图所示遗址之所以成为古罗马的象征,主要是因为该遗址是(  )
A.古罗马最宏伟的宗教建筑
B.古典人文主义的体现
C.柱式和圆顶建筑结合的典范
D.古罗马帝国尚武强盛的象征
17.从午门到神武门形成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故宫主要建筑都集中在中轴线上,采取严格对称的院落式布局,按照使用功能分区,根据不同的等级安排建筑的体量和空间。由此体现了明清故宫最突出的特征是(  )
A.强调与自然的和谐
B.强调宏伟高大,气势磅礴
C.强调皇权至上的威仪和国家统一的气势
D.强调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18.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其突出的普遍价值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未来的人类。因此,我们对于世界文化遗产应(  )
A.全力开发推向市场
B.严格保护封闭保存
C.充分利用适度保护
D.充分保护适度利用
19.徽派古村落,依山造屋。傍水依村,推窗见河,开门走桥,顺自然显人文。类似这样特色鲜明的古村落各地都有。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村落,因为(  )
①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②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③古村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021年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考古队员通过精细发掘和缜密分析,判断出江村大墓就是汉文帝霸陵,纠正了自元代以来史料记载汉文帝霸陵位于白鹿原凤凰嘴这一错误说法。这说明(  )
A.“二重证据法”已经不适宜新史学研究
B.考古发现有利于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C.文献资料不能作为第一手史料
D.考古发现全部属于第二手史料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隋唐发明印刷术的基础上,北宋时期,中国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其“一板印刷,一板已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而且原材料消耗大为降低。元朝时,王祯又发明了木活字,并创造了排字“转盘”。明清时期,还出现了锡活字、铅活字、铜活字等印刷技术的新尝试。1440—1448年,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术。
——摘编自黄悦翎、匡导球《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及其影响》等
材料二 ①1550年欧洲学者约维斯说:“在广州的印刷工人采用与我们相同的方法,印刷各种书籍。”
②20世纪出土的敦煌回鹘文木活字,据考证,这些“字母活字”实物出现的年代大约为12世纪末到13世纪上半叶。
③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向西是经过西域传到波斯、埃及直至欧洲的。
(1)材料一中,隋唐发明的“印刷术”指什么 “胶泥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
(2)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活字印刷术具有什么优点。
(3)要批驳西方学者提出的“德国谷登堡是第一个用字母活字印刷”的论点,材料二提供的3个论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哪一项 并说明你的理由。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汉武帝)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
材料二 天一阁为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之所,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天一阁管理措施严密,自明嘉靖年间建阁至1949年的近400年间,获准登阁者仅黄宗羲、阮元等10余人。清朝阮元曾记载道:“司马(范钦)殁后,封闭甚严,继乃子孙各方相约为例,凡阁厨锁钥,分房掌之。禁以书下阁梯,非各房子孙齐,不开锁。”范氏族约甚至规定:“擅将书借出者,罚不与祭三年;因而典鬻者,永摈逐不与祭。”阮元还指出:“范氏以书为教,自明至今,子孙繁衍,其读书在科目学校者,彬彬然以不与祭为辱。”
——摘编自虞浩旭《阮元与天一阁藏书楼》
材料三 公共图书馆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在英国逐步兴起,它的特点是:地方当局征税建馆,免费为公众服务。公共图书馆集中在工业城镇,而且以工人为重点服务对象。1753年创建的不列颠博物馆图书馆也发展成国际的学术中心,许多伟人就曾在这里阅览群书,旁征博引,为自己的著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周楠《欧洲图书馆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藏书的主要情况。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则材料主要情况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公共图书馆兴起的原因并简析其影响。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西方的博物馆开始被介绍到中国,并陆续在中国创办了一些博物馆,但这些并不是中国近代博物馆事业的真正发端。1903年,著名实业家张謇赴日本考察教育和实业,萌生了创办博物馆的念头,呼吁清政府兴办博物馆,未果,直到1905年张謇凭借个人财力兴办了南通博物苑,其藏品包括天然、历史、美术三部分,是一所合自然、历史与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博物苑最初仅向张謇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开放。1912年7月,新成立的民国政府便让教育部规划成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在教育部的推动下,1924年,国立历史博物馆对外开始展览。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博物馆行业经历了较快的发展。如今,我国的博物馆已经成为一个行业,根据社会需求,逐步呈现出综合类、历史类、艺术类、科学类、人物类、行业类等丰富的博物馆资源类型,按运营出资方可分为公办、民办、民办公助三种。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我国约有3400多座博物馆。
——摘编自王鹏《文化自觉下的中国近代博物馆起步与发展》
材料二 建成于1683年的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是博物馆学界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开办时,主要收藏的是约翰崔生父子收藏的植物、动物、岩石标本。阿什莫林继承以后,将其捐给牛津大学,建成了这所博物馆。此后,牛津大学对阿什莫林博物馆进行了扩建,陆续建设了自然博物馆、人类学博物馆,并注重对世界各国物质文化的收藏和展示。法国大革命成功后,原为皇宫的卢浮宫开放为公共博物馆。拿破仑在征服欧洲的过程中,把所占领地区的艺术品运到卢浮宫,以展示法国的胜利和力量,博物馆不再只是知识的代表,而且也成了国家强盛的象征。经过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的发展,公共博物馆在工作模式上逐渐成熟,理念也渐渐形成。
——摘编自宋向光《公共博物馆与社会文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张謇创办南通博物苑的历史背景。概括近代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博物馆业发展的意义。
第六单元过关训练
一、选择题
1.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个阶层。这一做法(  )
A.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基础 
B.瓦解了西周的分封制
C.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答案:C
解析:孔子兴办私学,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故选C项。
2.下面是某同学的历史笔记,记录了某件历史事件的重要信息。他的学习内容最有可能是(  )
一、性质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二、价值
1.带动民间积极向学风气。
2.少数出身社会下层的人也能得到入仕机会。
A.孔子创办私学
B.齐国设“稷下学宫”
C.汉武帝设立太学
D.隋朝开创科举制
答案:C
解析:孔子创办的私学不是官办的,故A项错误。齐国设“稷下学宫”体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并非仅教授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科举制是一种人才选拔制度,不是学校,故D项错误。汉武帝创办的太学,教授儒学,是官办的国家培养管理人才的学校,故C项正确。
3.王安石在变法期间创立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舍。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秀的可以免试授官,中等的可以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也可授官。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培养变法需要的人才
B.推动学校教育的完善
C.防止大官僚控制教育
D.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为整顿太学而创立三舍法,使学校教育与仕途的结合更加紧密,其目的是培养变法需要的人才,故A项正确;B项是王安石培养变法人才的措施,不是目的,排除;C项不是王安石改革教育制度的目的,排除;王安石改革教育是为变法服务,不是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D项。
4.宋朝文化教育相对普及,史载:“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下列为这种现象提供技术条件的是(  )
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B.科举取士人数的增加
C.崇文抑武政策的影响 
D.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当时的人们以学习为荣,以不学习为耻,说明当时学习风气浓厚。为这种浓厚学风提供技术条件的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技术条件”不符,故排除。
5.从9世纪开始,我国民间印书的风气渐开,著名诗人白居易等人的诗集,都在扬州、越州刊印。据此,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  )
A.文化兴盛推动科举发展 
B.当时刊印技术应是雕版印刷
C.民间印刷技术比官方先进
D.扬州、越州是当时的文化中心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民间印书问题,与科举制发展无关,故A项错误;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术和雕版印刷品,题干材料中的刊印技术应是雕版印刷,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我国民间印书的风气渐开”不能反映民间印刷技术比官方先进,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只是说扬州、越州民间刊印诗集,不能说明这两地是当时的文化中心,故D项错误。
6.中古时期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一些新的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这反映出(  )
A.人文主义渗透到教育领域
B.宗教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C.教育领域摆脱了宗教束缚
D.教育抛弃了传统文化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一些新的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说明当时新的学校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打破了神学对教育的垄断,体现了人文主义,故A项正确,排除B项;根据题干材料“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可知教育领域没有完全摆脱宗教束缚,故排除C项;题干材料“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说明教育没有抛弃传统文化,故排除D项。
7.12世纪,西欧出现了早期的大学,如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等,大学的基础课程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学生学完基础课程以后再学习专业课程,有法学、医学、神学。上述材料说明西欧早期大学(  )
A.起源于欧洲的基督教会学校和神学院
B.已经完全摆脱了基督教会的控制
C.完全受控于基督教会
D.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也体现了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早期大学的课程设置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故选D项。
8.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各种书刊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出现了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则更为普遍。这些状况(  )
A.标志着人文精神的滥觞
B.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转型
C.有助于启蒙运动的深入
D.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8世纪”,可知此时处于启蒙运动时期,再结合题干材料中出现的一系列新现象,可知随着印刷品的增多,人们读书的热情会促使启蒙运动深入发展,故C项正确。
9.16世纪以来,随着印刷术的推广,欧洲所有受教育的人使用的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和其他语言的标准形式逐渐形成,但由于只有少数人能接受必需的教育,大多数民众继续说着他们以前说的方言。这反映了(  )
A.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漫长的过程
B.民众与精英阶层的分化在加剧
C.统一的民族文化源自技术进步
D.启蒙运动的影响范围比较狭窄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虽然随着印刷术的发展,欧洲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和其他语言的标准形式逐渐形成,“由于只有少数人能接受必需的教育,大多数民众继续说着他们以前说的方言”说明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民族国家,真正的民族国家具备共同的认同感,其中共同的文化和语言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表明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漫长的过程,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只有少数人能接受必需的教育,而大多数民众语言还未统一,没有体现民众与精英阶层的分化加剧,故B项错误;统一的民族文化来源可以是传统历史、文化、语言和新创的政体,不能说统一的民族文化源自技术进步,故C项错误;启蒙运动的时间是17—18世纪,故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0.公元前280年左右,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建成亚历山大博物馆。博物馆的资金主要源于政府拨款,用于资助学者进行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活动,并出版了荷马、欧几里得和索福克勒斯等学者的著作。亚历山大博物馆的建成有利于(  )
A.古希腊文化的传承
B.自然遗产的保护
C.分科教育逐步推行
D.印刷技术的改进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建成亚历山大博物馆。博物馆的资金主要源于政府拨款,用于资助学者进行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活动,并出版了荷马、欧几里得和索福克勒斯等学者的著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属于希腊化时代的最后一个王朝,亚历山大博物馆的建成有利于古希腊文化的传承,A项正确;亚历山大博物馆的建成和保护自然遗产无关,其保护的是古希腊文明,排除B项;博物馆和分科教育无关,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提到印刷术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11.成书于6世纪的《齐民要术》,在几百年间一直靠手抄流传,直至北宋仁宗天圣年间才第一次刻印,南宋时期则广泛刻印。这(  )
A.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B.说明活字印刷术的盛行
C.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进步 
D.反映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属于农学著作,由手抄流传到广泛刻印,有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进步,故C项正确。
12.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版印刷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强调的是明朝中期以后个人出书和士大夫之间馈赠书籍之风盛行,这反映了社会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当时的学术文化水平,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士人的社会地位是否提高及经世致用思想,故B、C两项均错误。
13.19世纪下半叶,面向所有人开放的近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出现在(  )
A.法国、俄罗斯
B.西班牙、葡萄牙
C.英国、美国
D.中国、日本
答案:C
14.油画《自由引导人民》于1831年在卢森堡宫展出数月后即被收起,官方理由是它“太革命了”。从1874年起它才被送入卢浮宫,并被永久性展出。这体现了法国政局的变化是(  )
A.君主专制被废除
B.法国对德成功复仇
C.共和力量的增强  
D.保王党势力的消失
答案:C
解析:法国保皇派与共和派经过了长期的斗争,到1875年共和派稍占上风,建立了民主政体。《自由引导人民》体现了法国人民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它可以在卢浮宫长久展出,说明法国共和力量的增强,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5.下表所示内容为《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类名录项目(部分)》。它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特点是(  )
遗产项目名称 批准时间
传统桑蚕丝织技艺 2009年10月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2009年10月
雕版印刷技艺 2009年10月
中医针灸 2010年11月
中国珠算 2013年12月
二十四节气 2016年11月
A.技艺先进 B.实用性强
C.体系完整 D.注重实验
答案:B
解析:题干表格中的科技类项目都与社会生活实践密切相关,这体现了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用的特点,故B项正确。A、C、D三项说法均错误,排除。
16.右图所示遗址之所以成为古罗马的象征,主要是因为该遗址是(  )
A.古罗马最宏伟的宗教建筑
B.古典人文主义的体现
C.柱式和圆顶建筑结合的典范
D.古罗马帝国尚武强盛的象征
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图示为罗马大竞技场遗址,该遗址是古罗马帝国尚武强盛的象征,故选D项。罗马大竞技场不是宗教建筑,不能体现人文主义,也不符合柱式和圆顶建筑结合的风格,故排除A、B、C三项。
17.从午门到神武门形成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故宫主要建筑都集中在中轴线上,采取严格对称的院落式布局,按照使用功能分区,根据不同的等级安排建筑的体量和空间。由此体现了明清故宫最突出的特征是(  )
A.强调与自然的和谐
B.强调宏伟高大,气势磅礴
C.强调皇权至上的威仪和国家统一的气势
D.强调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答案:C
解析:明清时期是我国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故宫的建设也体现了这个主题,故选C项。
18.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其突出的普遍价值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未来的人类。因此,我们对于世界文化遗产应(  )
A.全力开发推向市场
B.严格保护封闭保存
C.充分利用适度保护
D.充分保护适度利用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强调了世界文化遗产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未来的人类,这是强调对于世界文化遗产应以保护为主,故D项正确。“全力开发推向市场”“充分利用”都容易破坏文化遗产,故A、C两项均错误;严格保护封闭保存不符合“属于当代人”的要求,故B项错误。
19.徽派古村落,依山造屋。傍水依村,推窗见河,开门走桥,顺自然显人文。类似这样特色鲜明的古村落各地都有。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村落,因为(  )
①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②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③古村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徽派古村落……顺自然显人文。类似这样特色鲜明的古村落各地都有。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村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并没有成为多数人的选择,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故①④错误,排除A、C、D三项。
20.2021年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考古队员通过精细发掘和缜密分析,判断出江村大墓就是汉文帝霸陵,纠正了自元代以来史料记载汉文帝霸陵位于白鹿原凤凰嘴这一错误说法。这说明(  )
A.“二重证据法”已经不适宜新史学研究
B.考古发现有利于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C.文献资料不能作为第一手史料
D.考古发现全部属于第二手史料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考古队员通过精细发掘和缜密分析,判断出江村大墓就是汉文帝霸陵,纠正了自元代以来史料记载汉文帝霸陵位于白鹿原凤凰嘴这一错误说法”,可知通过考古发现纠正了汉文帝霸陵位于白鹿原凤凰嘴的错误说法,这说明考古发现有利于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故B项正确;“二重证据法”依然有利于新史学研究,故排除A项;文献资料是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故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隋唐发明印刷术的基础上,北宋时期,中国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其“一板印刷,一板已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而且原材料消耗大为降低。元朝时,王祯又发明了木活字,并创造了排字“转盘”。明清时期,还出现了锡活字、铅活字、铜活字等印刷技术的新尝试。1440—1448年,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术。
——摘编自黄悦翎、匡导球《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及其影响》等
材料二 ①1550年欧洲学者约维斯说:“在广州的印刷工人采用与我们相同的方法,印刷各种书籍。”
②20世纪出土的敦煌回鹘文木活字,据考证,这些“字母活字”实物出现的年代大约为12世纪末到13世纪上半叶。
③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向西是经过西域传到波斯、埃及直至欧洲的。
(1)材料一中,隋唐发明的“印刷术”指什么 “胶泥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
(2)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活字印刷术具有什么优点。
(3)要批驳西方学者提出的“德国谷登堡是第一个用字母活字印刷”的论点,材料二提供的3个论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哪一项 并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1)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发明者:毕昇。
(2)优点:提高了印刷效率,节省了原材料消耗。
(3)②;理由:考古材料最可信,是第一手资料。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汉武帝)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
材料二 天一阁为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之所,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天一阁管理措施严密,自明嘉靖年间建阁至1949年的近400年间,获准登阁者仅黄宗羲、阮元等10余人。清朝阮元曾记载道:“司马(范钦)殁后,封闭甚严,继乃子孙各方相约为例,凡阁厨锁钥,分房掌之。禁以书下阁梯,非各房子孙齐,不开锁。”范氏族约甚至规定:“擅将书借出者,罚不与祭三年;因而典鬻者,永摈逐不与祭。”阮元还指出:“范氏以书为教,自明至今,子孙繁衍,其读书在科目学校者,彬彬然以不与祭为辱。”
——摘编自虞浩旭《阮元与天一阁藏书楼》
材料三 公共图书馆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在英国逐步兴起,它的特点是:地方当局征税建馆,免费为公众服务。公共图书馆集中在工业城镇,而且以工人为重点服务对象。1753年创建的不列颠博物馆图书馆也发展成国际的学术中心,许多伟人就曾在这里阅览群书,旁征博引,为自己的著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周楠《欧洲图书馆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藏书的主要情况。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则材料主要情况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公共图书馆兴起的原因并简析其影响。
参考答案:(1)主要情况:分官方藏书和私人藏书;以保存书籍,延续文化为目的;具有封闭性;藏书馆管理严格;官方藏书设专门官员,具有政治色彩,私人藏书具有宗族色彩等。材料一中主要情况的社会原因:吸取秦朝“焚书坑儒”的教训;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等。材料二中主要情况的社会原因:维护宗族地位的需要;重视文化传承的传统;科举制度的影响;古代印刷技术的发展与传播,书籍成为重要资源等。
(2)原因:政府社会服务职能的提高;工业革命对工人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英国重视科技文化教育的传统等。影响:有利于英国国民素质的提升;推动英国成为世界学术中心之一;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有利于近代科技文化向世界各地传播;为人类先进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知识条件等。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西方的博物馆开始被介绍到中国,并陆续在中国创办了一些博物馆,但这些并不是中国近代博物馆事业的真正发端。1903年,著名实业家张謇赴日本考察教育和实业,萌生了创办博物馆的念头,呼吁清政府兴办博物馆,未果,直到1905年张謇凭借个人财力兴办了南通博物苑,其藏品包括天然、历史、美术三部分,是一所合自然、历史与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博物苑最初仅向张謇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开放。1912年7月,新成立的民国政府便让教育部规划成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在教育部的推动下,1924年,国立历史博物馆对外开始展览。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博物馆行业经历了较快的发展。如今,我国的博物馆已经成为一个行业,根据社会需求,逐步呈现出综合类、历史类、艺术类、科学类、人物类、行业类等丰富的博物馆资源类型,按运营出资方可分为公办、民办、民办公助三种。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我国约有3400多座博物馆。
——摘编自王鹏《文化自觉下的中国近代博物馆起步与发展》
材料二 建成于1683年的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是博物馆学界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开办时,主要收藏的是约翰崔生父子收藏的植物、动物、岩石标本。阿什莫林继承以后,将其捐给牛津大学,建成了这所博物馆。此后,牛津大学对阿什莫林博物馆进行了扩建,陆续建设了自然博物馆、人类学博物馆,并注重对世界各国物质文化的收藏和展示。法国大革命成功后,原为皇宫的卢浮宫开放为公共博物馆。拿破仑在征服欧洲的过程中,把所占领地区的艺术品运到卢浮宫,以展示法国的胜利和力量,博物馆不再只是知识的代表,而且也成了国家强盛的象征。经过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的发展,公共博物馆在工作模式上逐渐成熟,理念也渐渐形成。
——摘编自宋向光《公共博物馆与社会文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张謇创办南通博物苑的历史背景。概括近代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博物馆业发展的意义。
参考答案:(1)背景:政治上,西方列强进行侵略,国门被打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经济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思想上,近代教育的发展;中外交往频繁,进步的中国人主张“向西方学习”;近代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传播。特点:国家重视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博物馆事业发展日益壮大;博物馆数量、类型增多;运营出资方向多元化发展。
(2)意义:有利于促进文物的收藏和保护;有利于推动知识的传播、科学的普及;有利于推动社会科学研究的开展;有利于推动思想解放,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